看了一圈,比较赞同 @忠武腹心薛直老 的回答
诚如题主所言,在研究北宋历史时,三位太后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神宗朝熙宁年间,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氏是反变法阵营中的重要力量。她们凭借自身祖母和母亲的角色对神宗施以压力,以达到阻挠新法的目的。哲宗朝元佑年间,高氏垂帘,又尽罢新法,驱逐新党。徽宗即位后,向太后垂帘,因为韩大锤不在,向萌萌也没有支持新法。
大家说的不错,变法确实是不符合太后的利益,但是问题在于太后的根本利益究竟是什么
是娘家的利益么?这就有些浅薄了。曹家,高家是武勋世家,向家是没落文官家族。固然是大地主阶级,但是在出了皇后之后,便转入了外戚。地主阶级的利益来自于土地,佃户等注定要被王荆公革了命的生产资料。而外戚,除此之外打通了天地线,他们有皇权这个最大的生产资料。
在变法面前,大地主阶层一概平等,但是有些外戚更加平等。变法固然是伤害外戚家族的利益,但是外戚可以利用皇权寻租更多的利益,没必要一棵树上吊死,当人有了退路之后,就不会那么决绝。
对于太后来说,她们将自身角色定位在家族角色之上,把赵氏之安作为自身责任。曹太后,高太后固然是曹家的女儿,高家的女儿,但是他们更重要的身份是赵家的媳妇,赵家皇帝的母亲,奶奶。
司马光说“妇人内夫家而外父母家,况后妃与国同体,休戚如一。若赵氏安,则百姓皆安,况于曹氏,必世世长享富贵明矣。赵氏不安,则百姓涂地,曹氏虽欲独安,其可得乎”?
道理说的很明白,外戚已经脱离了士大夫的行列,也不同与一般的勋贵,老赵家还在一天,就有外戚一天的饭吃,没必然赤膊下场参与新旧党争。
宋代太后没有像唐代后妃那样真正威胁到皇权的统治,而是成为了皇权有力的补充形式出现。作为太后,她们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在先帝去世、新皇登基之时确保皇位平稳过渡,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起到规劝皇帝、辅佐朝政的作用。
与年轻的皇帝相比,生活于深宫中的太后的政治理念具有更强的保守色彩: 她们推崇并谨遵祖宗家法,力图以守祖宗法来“兴太平”,因此表现出了极为保守的政治态度—对内她们追求稳定“安静”,对外则不可“生事”。身处深宫之中的太后们显然并没有神宗那样开拓功业的决心在她们心目中,王安石变法是“乱天下”的,是威胁到赵宋的统治的不稳定因素。作为太后她们会很自然的在新旧党争中站到新法的对立面,从而达到她们心中辅佑朝政、“为宗社虑”的目的。
而反对王安石变法就是太后行使规劝皇帝、拥佑朝政的职责的重要一步。能有什么东西比神宗更重要,能让太后越过神宗反对变法呢?那就是赵宋王朝的统治。
说到底,还是维稳压倒一切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某部门处于换届状态,老领导临时代理一下,注定要把权力交给新领导。这个时候的当权者不再会去尝试改变,甚至不会再去发展。反正变法成功了也不是自己的功劳,变法失败了则注定要背锅,那么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北宋的太后们也类似于这个维持会长的代理皇帝角色,她们是注定要把权力交给新皇帝的,而她们也知道自己的职责仅仅是维持过渡阶段的稳定,那么一切可能打破现状的情况都是她们所讨厌的。
————————————————————
另外说一下,关于这个事情,学界也有不同的想法,邓广铭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中提到两宫太后反对变法的原因在于王安石在进行之初对于皇亲国戚所享受的某些特权颇有裁损,而太后正是这班人物的代表。
漆侠的《王安石变法》中提到高太后反对变法的原因是高太后出生于大官僚家庭,她具有这样一种本能:不满于宋神宗的支持变法,更不满于王安石的坚决变法。在变法斗争的第二个阶段中,宫廷内掀起的反变法的浪潮就是在太后的纵容、支持和推动下形成。
张邦炜的《北宋皇亲与政治》一书中提到垂帘太后大多在政治上趋向保守,这种倾向在北宋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他认为宋代垂帘太后之所以保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大气候即死守祖宗家法是整个宋代统治集团的主要政治倾向。这种说法不同于学界普遍认同的太后反变法原因是新法触犯外戚利益的案臼。
我也只是一己之见,要是说的不对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
@李超字子躍 超哥超哥超哥 召唤超哥 ,求超哥指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