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在自己手中的缓冲才叫缓冲,握在别人手里的那叫太阿倒持。
何等脑洞能脑补出“北汉是宋辽缓冲带”啊……
来您自己看看这图,这是TMD“缓冲带”啊,是打进你周/宋的一颗钉子?
而且宝贝儿,河北那边是一马平川,契丹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北汉所在的山西那是个什么状态?那是表里山河之地,从春秋开始就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1]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棰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2]
往前推三百五十年,是李渊太原起兵,一鼓作气打进关中做了皇帝;往上看几十年有后唐庄宗李存勖据守河东与后梁对抗,最终数战而平天下;石敬瑭据太原,对着契丹人叫爸爸最终建立后晋;刘知远据太原,趁契丹灭晋天下大乱建后汉。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个玩意你放在那,你放心么?
所以说整个唐末五代争霸的主线乃是梁晋之争,河东的地理优势太大了,任何人都没法忽视这个地方。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缓冲带,而是五代中三朝的龙兴之地。
我猜有人肯定是被所谓的赵匡胤“先南后北”战略给迷惑了——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确实有这个记载,不过问题在于……
赵匡胤自己也没把这个所谓的战略当回事啊!
赵匡胤对北汉的基本估计,是北汉易守难攻,如果不惜代价非要一决雌雄,那有概率是能赢的——可后边的契丹和周围一圈小国还要不要打了?所以你去翻长编,会发现赵匡胤始终追求的都是如何以较小的损失把北汉拿下,所以只要对北汉的战事稍有不利,赵大就会带着人马转进。开宝元年九月,刘继恩被杀,赵匡胤带人猪突猛进想趁着北汉权力移交的混乱当口火中取粟。这次战事最搞笑的地方在于两点:
第一,就在这次开战前不久,赵匡胤刚跟赵普定下所谓的“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上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上笑曰:「吾意正尔,姑试卿耳。」於是用师荆、湖,继取西川。[3]
赵匡胤:我寻思应该先南后北。
大臣:刘继恩死了。
赵匡胤:分个屁先后,来人给我干丫挺的!
第二,俩月之前赵匡胤正想方设法地哄刘继恩从河东出来跟他正面决战,被拒绝之后装X说哎,我就留着你又能怎么样呢?
北汉天会七年,宋帝使邢州人盖留来谓帝曰:「君家自与周室有隙,何预我事?胡不改图,使一方之人困苦兵战!契丹多诈,终不足恃,君必欲中原,何不下太行,与君疋马较胜负於怀、洛川。」帝遣留归,曰:「为我谢赵君,余家世非叛人,欲存汉氏宗祀耳。土地士马,不能敌君十一,安敢深入?君欲决胜负,当过团栢谷来,背城一战。」宋帝笑曰:「存之何害?」终帝世,宋帝不复北伐。[4]
然后过了俩月,听说人家刘继恩死了,这回不在那“存之何害”了,点齐兵马,上!
这场大战从开宝元年墨迹到开宝二年,兵临太原城下,有了;石岭关大败契丹,有了;久攻不下的时候殿前指挥使都虞侯赵廷翰带着人准备组织敢死队,赵匡胤表示我靠,这可不行——所谓“汝曹皆我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最后撤兵了。
为啥不让敢死队上?
见这个回答:
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旧事重演,赵匡胤上位后一方面让老哥们从禁军系统中外放去做了节度使,然后禁军高级职务全都不授人;另一方面强化禁军系统管理,让中下级军官逐渐“家奴化”,并严格约束禁军将领私蓄牙兵亲军。其主要用意就是在自己身边留下一支听命于皇帝的精锐部队,你赵廷翰想带着这些人组织敢死队没问题,问题是登城之后你们损失惨重,有人想趁机作乱怎么办?
所以打不下来不打了,掠夺人口撤退了。
己未,徙太原民万余家於山东、河南,给粟。庚申,分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屯於镇、潞等州[5]
北汉打下来之后清点户口,是“得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这次直接弄走“万余家”,北汉元气大伤。要知道后周建国之初北汉是可以主动出击的,宋朝建国之后北汉的军事政策就趋于保守,这次大战完事之后更是彻底保守,在赵匡胤看来,慢慢耗着呗,你都这样了,时间肯定在我这边啊。
太原城在整个五代中经历了数次残酷的围城战,那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所以你不肯付出点代价那必须是拿不下来的,就拿后周跟大宋来说,954年周世宗趁高平之胜紧逼太原,没搞定;969年赵匡胤围攻太原,没搞定;976年再度北上,还没搞定,后期北汉已经穷到尿血,然而就是能跟你死磕,所以趁乱在北汉身上来一刀,行;跟北汉往死里打,宁可自己挨他两刀也要弄死他,不行。
实际上对北汉的长期放血一直都在进行,与其说赵匡胤是在“先南后北”,不如说他是在南北并进,在南方以大规模歼灭战为主;而在北方则以长期侵扰为主,待时机成熟时再举兵深入,一击不成随即脱离,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为挂念。这是因为南北形势不同,南方各国相对富庶,大规模歼灭战打下来就算有损失也可以得到补充,然而打北汉损失完了去哪补充啊?北汉穷得抠菊花嗦手指头,得不偿失啊。
所以明白了么宝贝,第一北汉的位置就没法充当所谓的“缓冲带”,因为契丹人随时可以从更有利于骑兵进攻的河北平原进来;第二宋朝长期在北汉方向没有较大的军事动作是因为北汉地理位置险要又没有太多油水可榨,所以宋朝在这个方向上的军事行动以侵扰为主,除非北汉国内出现较大的政治动荡,否则赵匡胤不会轻开战衅;而除非南方的问题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否则赵匡胤也不会下定决心不顾伤亡非要拿下北汉,因此造成了一种北汉似乎在宋朝与契丹之间充当了缓冲带的错觉。而赵光义登基后一来南方已经差不多了,二来他本人也急需建功立业在军队里树立威信,这才有了979年的灭北汉之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