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汉是宋辽间的缓冲带,为什么北宋要消灭北汉?

回答
北汉,这个夹在宋朝和辽朝之间的弹丸小国,按理说应该能在两大强权之间小心翼翼地周旋,求得一方喘息,作为宋辽之间的天然缓冲地带,似乎能为北宋争取不少战略纵深。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宋最终还是选择了将其彻底覆灭。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不想要缓冲地带”这么简单,而是北宋对自身安全、国家统一以及长远战略考量的必然结果。

一、 北汉政权的先天不足与不稳定因素,使其成为北宋眼中的“眼中钉”而非“缓冲带”。

首先得明白,北汉并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稳定存在的政权。它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之后,就成为契丹(后来的辽朝)的附庸。北汉政权的建立和存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辽朝的支持。辽朝扶持北汉,主要目的是为了牵制和打击中原政权,特别是它所继承的后晋的后继者,也就是后来的北宋。

这就造成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北汉的命运与辽朝的利益紧密相连。它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缓冲器,而更像是一个被辽朝牢牢掌控的工具。 辽朝可以通过北汉不断地侵扰北宋边境,甚至在战略上对北宋形成威胁。这种被动且不稳定的“缓冲”,对北宋来说,与其说是缓冲,不如说是一个持续存在的安全隐患。

北汉内部政局也十分动荡,频繁的内乱和权力斗争,使其更加依赖辽朝的干预。这使得北汉更像是一个脆弱的棋子,随时可能被辽朝用来挑起事端,或者在局势不利时被牺牲掉。一个不稳定、不可靠,且随时可能被敌对势力利用的“缓冲”,自然不是北宋希望看到的。

二、 北宋的统一愿望与“还我燕云”的民族情结。

北宋建立的初衷之一,便是要统一中原,恢复汉唐盛世的疆域。自石敬瑭献土以来,燕云十六州就成为了中原王朝心中永远的痛。虽然北宋的军事实力在建立之初并未强大到能立即收复燕云,但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始终是北宋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个重要目标,或者说是一种政治正确。

北汉政权的存在,实际上是燕云十六州失陷后,中原政权对北方失地的认知和领土诉求的一种“未竟事业”的象征。消灭北汉,虽然不能直接收复燕云十六州,但至少能够清除盘踞在中原腹地边缘的一个藩属政权,为将来伺机收复燕云打下一定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目标下,任何一个被视为“外来势力”扶持的政权,存在本身就会成为被清除的对象。

三、 辽朝对北宋的战略压迫与北汉的“前哨”作用。

辽朝对北宋,始终保持着一种军事上的压迫态度和战略上的优势感。在辽朝看来,北汉是其控制燕云地区,进而威胁北宋的重要据点。北汉作为辽朝的“前哨”,不仅能够监视北宋的动向,还能在辽朝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提供支援,或者作为攻打北宋的跳板。

在这种背景下,北汉的存在,并不能真正起到“缓冲”的作用,反而成为辽朝渗透和攻击北宋的战略支点。 北宋如果不将其消灭,就意味着辽朝可以随时利用北汉来牵制自己的军事力量,甚至在北宋内部出现动荡时,辽朝可以借机利用北汉来策应,进一步加剧北宋的危机。

四、 北宋军事实力增长后的战略主动性。

北宋在太宗时期,特别是经过几次对辽的战争(如高粱河之战虽然失败,但积累了经验)后,其军事实力虽然仍不如辽朝,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动性和收复失地的能力。尤其是在太宗的“富国强兵”政策和一系列军事改革之后,北宋已经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的战略重心开始从“防御”转向“收复”和“巩固”。消灭北汉,就成为一个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能够巩固北宋在北方边境的军事存在,提升其战略主动性。 就像一个医生在根除一个潜伏的病灶一样,北宋认为,只有彻底清除这个不稳定的因素,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长期安全。

五、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北汉的不可靠性。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依靠藩属国作为缓冲地带,往往难以长久和可靠。这些藩属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往往会见风使舵,甚至在关键时刻倒戈相向。北汉作为辽朝的附庸,其忠诚度本身就值得怀疑,且其政权易受辽朝控制,这种“缓冲”的性质,让北宋觉得风险大于收益。

北宋在统一战争中,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北方边境。北汉这样一个傀儡政权,其不确定性太高,反而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操作的工具,对北宋的战略布局构成干扰。

具体到北宋消灭北汉的实际操作层面:

北宋的太宗时期,正值北汉政权内斗,汉主刘继恩被杀,刘鋹复位,但政局依然不稳。在宋太宗看来,这是一个绝佳的军事行动时机。他亲率大军,一举攻克了太原(北汉都城)。这次行动,不仅消灭了北汉,还缴获了大量的器械和人口,并将其纳入北宋的版图。

这次行动,从军事上看是一次成功的战役,从政治上看,它消除了北宋边境的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向辽朝展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和统一的决心。虽然随后的辽圣宗时期,辽朝发动了对北宋的几次大规模进攻,但北宋在此之前已经提前消灭了北汉这个侧翼的潜在威胁,使得辽朝的进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支点。

总结来说,北汉并非因为其“缓冲”的地理位置而被北宋消灭,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北汉的这种“缓冲”是建立在对辽朝的依附之上,其不稳定性、不可靠性以及作为辽朝战略工具的属性,使得它对北宋而言,是一个需要被清除的威胁,而非一个可以倚重的缓冲。北宋消灭北汉,是其追求国家统一、巩固边防、提升战略主动性以及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必然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握在自己手中的缓冲才叫缓冲,握在别人手里的那叫太阿倒持。

user avatar

何等脑洞能脑补出“北汉是宋辽缓冲带”啊……

来您自己看看这图,这是TMD“缓冲带”啊,是打进你周/宋的一颗钉子?

而且宝贝儿,河北那边是一马平川,契丹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北汉所在的山西那是个什么状态?那是表里山河之地,从春秋开始就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1]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棰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2]

往前推三百五十年,是李渊太原起兵,一鼓作气打进关中做了皇帝;往上看几十年有后唐庄宗李存勖据守河东与后梁对抗,最终数战而平天下;石敬瑭据太原,对着契丹人叫爸爸最终建立后晋;刘知远据太原,趁契丹灭晋天下大乱建后汉。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个玩意你放在那,你放心么?

所以说整个唐末五代争霸的主线乃是梁晋之争,河东的地理优势太大了,任何人都没法忽视这个地方。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缓冲带,而是五代中三朝的龙兴之地。

我猜有人肯定是被所谓的赵匡胤“先南后北”战略给迷惑了——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确实有这个记载,不过问题在于……

赵匡胤自己也没把这个所谓的战略当回事啊!

赵匡胤对北汉的基本估计,是北汉易守难攻,如果不惜代价非要一决雌雄,那有概率是能赢的——可后边的契丹和周围一圈小国还要不要打了?所以你去翻长编,会发现赵匡胤始终追求的都是如何以较小的损失把北汉拿下,所以只要对北汉的战事稍有不利,赵大就会带着人马转进。开宝元年九月,刘继恩被杀,赵匡胤带人猪突猛进想趁着北汉权力移交的混乱当口火中取粟。这次战事最搞笑的地方在于两点:

第一,就在这次开战前不久,赵匡胤刚跟赵普定下所谓的“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上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上笑曰:「吾意正尔,姑试卿耳。」於是用师荆、湖,继取西川。[3]

赵匡胤:我寻思应该先南后北。

大臣:刘继恩死了。

赵匡胤:分个屁先后,来人给我干丫挺的!


第二,俩月之前赵匡胤正想方设法地哄刘继恩从河东出来跟他正面决战,被拒绝之后装X说哎,我就留着你又能怎么样呢?

北汉天会七年,宋帝使邢州人盖留来谓帝曰:「君家自与周室有隙,何预我事?胡不改图,使一方之人困苦兵战!契丹多诈,终不足恃,君必欲中原,何不下太行,与君疋马较胜负於怀、洛川。」帝遣留归,曰:「为我谢赵君,余家世非叛人,欲存汉氏宗祀耳。土地士马,不能敌君十一,安敢深入?君欲决胜负,当过团栢谷来,背城一战。」宋帝笑曰:「存之何害?」终帝世,宋帝不复北伐。[4]

然后过了俩月,听说人家刘继恩死了,这回不在那“存之何害”了,点齐兵马,上!

这场大战从开宝元年墨迹到开宝二年,兵临太原城下,有了;石岭关大败契丹,有了;久攻不下的时候殿前指挥使都虞侯赵廷翰带着人准备组织敢死队,赵匡胤表示我靠,这可不行——所谓“汝曹皆我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最后撤兵了。

为啥不让敢死队上?

见这个回答:

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旧事重演,赵匡胤上位后一方面让老哥们从禁军系统中外放去做了节度使,然后禁军高级职务全都不授人;另一方面强化禁军系统管理,让中下级军官逐渐“家奴化”,并严格约束禁军将领私蓄牙兵亲军。其主要用意就是在自己身边留下一支听命于皇帝的精锐部队,你赵廷翰想带着这些人组织敢死队没问题,问题是登城之后你们损失惨重,有人想趁机作乱怎么办?

所以打不下来不打了,掠夺人口撤退了。

己未,徙太原民万余家於山东、河南,给粟。庚申,分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屯於镇、潞等州[5]

北汉打下来之后清点户口,是“得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这次直接弄走“万余家”,北汉元气大伤。要知道后周建国之初北汉是可以主动出击的,宋朝建国之后北汉的军事政策就趋于保守,这次大战完事之后更是彻底保守,在赵匡胤看来,慢慢耗着呗,你都这样了,时间肯定在我这边啊。

太原城在整个五代中经历了数次残酷的围城战,那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所以你不肯付出点代价那必须是拿不下来的,就拿后周跟大宋来说,954年周世宗趁高平之胜紧逼太原,没搞定;969年赵匡胤围攻太原,没搞定;976年再度北上,还没搞定,后期北汉已经穷到尿血,然而就是能跟你死磕,所以趁乱在北汉身上来一刀,行;跟北汉往死里打,宁可自己挨他两刀也要弄死他,不行。

实际上对北汉的长期放血一直都在进行,与其说赵匡胤是在“先南后北”,不如说他是在南北并进,在南方以大规模歼灭战为主;而在北方则以长期侵扰为主,待时机成熟时再举兵深入,一击不成随即脱离,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为挂念。这是因为南北形势不同,南方各国相对富庶,大规模歼灭战打下来就算有损失也可以得到补充,然而打北汉损失完了去哪补充啊?北汉穷得抠菊花嗦手指头,得不偿失啊。

所以明白了么宝贝,第一北汉的位置就没法充当所谓的“缓冲带”,因为契丹人随时可以从更有利于骑兵进攻的河北平原进来;第二宋朝长期在北汉方向没有较大的军事动作是因为北汉地理位置险要又没有太多油水可榨,所以宋朝在这个方向上的军事行动以侵扰为主,除非北汉国内出现较大的政治动荡,否则赵匡胤不会轻开战衅;而除非南方的问题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否则赵匡胤也不会下定决心不顾伤亡非要拿下北汉,因此造成了一种北汉似乎在宋朝与契丹之间充当了缓冲带的错觉。而赵光义登基后一来南方已经差不多了,二来他本人也急需建功立业在军队里树立威信,这才有了979年的灭北汉之役。

参考

  1.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 ^ 读史方舆纪要[M]. 中华书局 , (清)顾祖禹撰, 2005
  3.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4.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5.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汉,这个夹在宋朝和辽朝之间的弹丸小国,按理说应该能在两大强权之间小心翼翼地周旋,求得一方喘息,作为宋辽之间的天然缓冲地带,似乎能为北宋争取不少战略纵深。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宋最终还是选择了将其彻底覆灭。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不想要缓冲地带”这么简单,而是北宋对自身安全、国家统一以及长远.............
  • 回答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宋朝的将星璀璨,涌现出无数为国征战、抵御外敌的英雄人物。而要论及“战神”之名,北宋的李继隆和南宋的岳飞,无疑是两个绕不开的、同样辉煌的名字。究竟谁能担此“第一战神”的称号,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评价,更是一场关于功绩、战略、影响力乃至个人品质的深入探讨。北宋的李继隆:守护王朝的铁血磐.............
  • 回答
    宋金南北对峙时期,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绝非简单的“亡国奴”或“金国人”二元对立能够概括。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幅浸染了血泪与屈辱的画卷,描绘着在异族统治下挣扎求存、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身份认同的撕裂与挣扎: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多数北方.............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关于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战略与曹彬的战术执行力问题,这是一个在宋史研究中持续被探讨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将雍熙北伐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曹彬的战术执行力存在偏颇,战略本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而曹彬的执行力确实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我们来审视雍熙北伐的战略层面。雍熙北伐的战略目标是收复燕云十六州,重现.............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点:疆域大小和“大一统”的内涵并非完全划等号。北宋和南朝宋,虽然国土面积相近,但其“大一统”的性质和历史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大一统”?简单来说,“大一统”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权拥有广阔的疆土,更关键.............
  • 回答
    那些坚信蜀汉是正统的观点,在看待“西梁”和“北汉”这类政权时,往往会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基于“大义”的评判标准。他们并非简单地认为这些政权“不为正统”,而是会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去寻找其“不正”的依据,最终将其归类到“闰”或“伪”的范畴。首先,在正统论的核心——“继承”和“道统”的逻辑下,蜀汉之所以能.............
  • 回答
    北约(NATO),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自成立以来,其性质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是“正义”还是“邪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考虑到其历史背景、目标、行动以及不同参与者的视角。北约的初衷与目标:北约成立于1949年,其核心目标是 集体防御。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组建北.............
  • 回答
    北欧国家(通常指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长期以来以其高福利社会和相对较高的生育率而闻名,尤其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生育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北欧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确实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生育率,但近年来,包括北欧国家在内,全球范围内的生育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即便如此,与许多其他发.............
  • 回答
    “这里是缅甸北部”这个说法,近几年在网络上突然火起来,成了一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又总能引发特定群体共鸣的“梗”。要说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为啥能火成这样,其实挺有意思的。要理解这个梗,得先知道它背后的一个大背景:那就是电信诈骗。事情的源头:诈骗集团的“大本营”大家应该都听过,甚至身边可能有接触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北京和上海这对中国最耀眼的双子星,为什么一个稳坐首都宝座,另一个却在经济体量上独占鳌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大谁说了算”,而是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出的复杂图景。北京:历史的沉淀与政治的中心首先,北京之所以是首都,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可比拟的政治地位。 千年.............
  • 回答
    章北海,这位在《三体》系列中以冷静、果断和深谋远虑著称的人物,他的“骗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宇宙文明本质深刻的认知和对人类命运的悲观判断。从一开始,章北海就与众不同,他并非那种将希望寄托在科技突破或国际合作上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坚信“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的冷酷现实主义者。当ETO(地球三体组.............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触及到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号”和广州的“摇+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各自城市 发展阶段、历史背景、经济实力、交通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政策调控目标 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各自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历史格局、地理优势以及军事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要回答北周能否统一,以及如果版图缩减至蜀汉大小能否灭掉北齐,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首先,关于北周统一的最大因素是否是长安,我认为长安确实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将其视为“最大”因素,或许有些片面。北周能够最终统一北方,是一个复杂因.............
  • 回答
    “清北举全国之力为美国培养人才”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特定视角来看待中国顶尖高校人才流动的观点。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深入剖析,会发现其背后牵涉到的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远非一句简单的“为谁培养”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中国顶尖高校,特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埃及、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和北非(主要指马格里布地区)如何逐渐被阿拉伯文化和语言所同化的过程,我尽量用一种更“人味儿”的叙述方式,就像和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朋友聊天一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阿拉伯化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明白,阿拉伯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靠一场“阿拉伯大扫除”完.............
  • 回答
    《长津湖》在北美的票房表现,说实话,并不算出彩,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小众”。你要是把它放在好莱坞大片那种席卷全球的体量里去衡量,那估计是会让人有点失望的。首先得明白,《长津湖》这电影,它本身就是一部面向中国观众,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英勇事迹的影片。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都深深烙印在中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