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北宋面积和南朝宋差不多大,却仍然是大一统朝代?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点:疆域大小和“大一统”的内涵并非完全划等号。北宋和南朝宋,虽然国土面积相近,但其“大一统”的性质和历史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大一统”?

简单来说,“大一统”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权拥有广阔的疆土,更关键的是它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对整个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拥有绝对的、相对稳定且长期的控制力。它意味着一个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部分领土,并对其他政权形成碾压性的优势,维持一种“天无二日”的政治格局。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北宋和南朝宋:

北宋:

核心疆域的完整性: 北宋虽然在北方被辽、西夏等强大政权挤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等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但它依旧控制着中国最精华、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也是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换句话说,北宋牢牢掌握了“中国”的政治心脏。
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北宋是一个“以文制武”的中央集权王朝。尽管军事上受到辽、西夏的牵制,但它在国家治理、制度建设、文化繁荣等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它的中央政府对全国(其控制范围内的)拥有绝对的权威,没有出现割据政权能够挑战其核心统治。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化水平极高,文化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这种经济和文化的强大,是支撑其“大一统”地位的重要基石。一个经济文化强大的中心,自然更容易被视为“正统”。
与周边政权的定位: 尽管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对峙状态,甚至有时需要岁币,但这些政权在文化上仍然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并且在政治上承认宋朝的“宗主国”地位(尽管这种承认带有一定的妥协性)。辽和西夏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个强大的邻国,而非能够取代其“中国”地位的对手。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延续性: 北宋继承了唐朝以来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虽然经历了“靖康之耻”迁都,但政权本身得以延续。其制度和统治理念,是在整个中国历史脉络中发展的。

南朝宋:

地理上的局限性: 南朝宋,如你所说,面积与北宋相近,但它仅仅占据了中国南方地区。中国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期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汉族政权失去对北方的控制,往往会被视为“偏安”或“分裂”。
“正统”的争议: 南朝宋虽然在南方相对稳定,但它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北方政权(如北魏、北齐、北周)的强大压力和挑战。北方政权控制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核心区域,并且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因此,南朝宋在“大一统”的道统和正统性上,长期受到质疑。它更多的是被视为一个“偏安”的朝代,是“南北朝”分裂格局的一部分。
“胡汉”的矛盾: 南朝宋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北方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鲜卑等北方民族建立的,而南方则是汉族政权。这种民族背景的差异,使得南北政权之间的“大一统”叙事更加复杂,北方政权往往更容易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的继承者。
经济文化重心转移但未完成: 南方经济文化在南朝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后来中国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基础。但从整体的“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来看,北方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短暂而频繁的政权更迭: 南朝宋作为南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存在了约60年,但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这种不稳定性,也削弱了其“大一统”的根基。

为什么北宋虽然疆域受限,却仍被视为大一统?

这就是关键所在了:

1. 政治和文化核心的掌控: 北宋牢牢抓住了中国最精华、最发达的南方腹地,这是其“大一统”的根本。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人口稠密区都在其掌握之中。
2. 对“中国”概念的合法性继承: 北宋继承了唐朝以来,以汉族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传统,并且在制度、文化上继续发展,它能够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在其控制区域内)认为是“中国”的正统延续。
3. 中央集权的强大: 尽管军事受限,但北宋的中央集权体制非常强大,皇帝的权威、官僚体系的运转,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其有效统治范围内)体现出来的。
4. 与周边政权的相对关系: 即使与辽、西夏等国对峙,这些国家也未能形成对北宋“中国”地位的根本性挑战。北宋仍然是区域内的最强力量,只是付出了代价。

南朝宋为何不是大一统?

地理上的“偏安”: 失去了北方,就等于失去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心,这在历代“大一统”的认知中是致命的。
“正统”的缺失: 北方有更具军事力量和政治“正统”叙事的政权存在,使得南朝宋的“大一统”地位无法得到普遍认可。
国家分裂的常态: 南北朝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南朝宋是这个分裂格局中的一部分,而非终结者。

总结来说,北宋尽管在疆域上不如汉唐,但它牢牢掌握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维持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经济文化繁荣,并且在政治上被认为是“中国”的正统延续,因此被视为大一统王朝。而南朝宋,虽然在南方是统治者,但其地理上的局限性和“正统”的争议,使其只能被归类为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就像一个人,身体一部分受伤了,但他依旧是那个“人”,只要他的头脑和核心器官还在运转。而另一个人,虽然也身受重伤,但他失去了最重要的部分,甚至被别人取代了身份,那他就不再是那个“原样”的、完整的人了。北宋就是前者,南朝宋就是后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共十七个回答,总共就两个提出疑问的:

北宋面积真的“还不如南朝宋大”吗?

咱们就拿谭图看,这是刘宋:

这是宋辽夏:

单看图不太明显,毕竟北宋明显多处华北西北和海南,刘宋明显多出西南和交州。不过知乎大佬左昆山早已经对此做出了精细统计:

结论是刘宋比北宋小了约11万平方千米。

再细论一下,谭图实际上给刘宋赵宋都开了金手指。淮北、河湟等先不论,西南问题是最明显的:对刘宋来说,西南宁州地区的问题是愈发棘手,两晋的南中经营总体是失败的,特别是东晋时期孟、霍两家大姓失败,南中大族只剩爨氏一家,其族遂成为南中的闭门天子。刘宋时《爨龙颜碑》就显示宁州已基本成为爨氏私产,中原王朝对云贵的统治愈发名存实亡。对赵宋来说,谭图勾勒出了一条其与大理国清晰的边界线,可问题是,宋理之间有明确的边界线吗?当然没有。两国之间,主要在今云贵与桂西地区是一大片介于两者之间的诸蛮隙地,诸如自杞国、特磨道之类。

再说淮北,谭图中刘宋为464年,两年后淮北即生大变,薛安都引魏军大举南下,至469年冀青兖徐四州及豫州淮西几乎尽数丢失,淮北仅残存一道短短的海岸线与今连云港附近的郁洲岛。,所谓“自淮以北,化成虏庭”。北宋的西北拓边行动此前提过多次,不再赘述。总之,宋之西北达到顶峰要到徽宗年间,在宋神宗死时,宋军尚未能占领河湟谷地。

于是刘宋与北宋的另一种处理是这样的:

至于统一问题,由于辽夏之存在宋难称大一统。党项平夏、兴灵、甘凉诸地,以及契丹丰、胜、云内诸州,皆为汉唐故地,残唐五代时胡化脱离中原管控,宋人始终未能收回;尽管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但宋人也仍为未能恢复后唐、后晋丢失的燕云地区而耿耿于怀,对燕云二十州之地,即山前易、涿、幽、檀、蓟、景、顺、平、滦、营十州,山后云、弘、朔、武、应、蔚、儒、奉圣、归化、可汗十州,有强烈收复欲望。

至于为什么刘宋的统一程度不如北宋,因为即使照搬谭图,刘家也就比赵家多出河内、昆明、大理、西昌,可是赵家要比刘家多海口、三亚、郑州、开封、洛阳、西安、延安、石家庄、保定、太原、长治、兰州、西宁、固原啊。哦,由于海岸线变迁问题还多出大块南通上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点:疆域大小和“大一统”的内涵并非完全划等号。北宋和南朝宋,虽然国土面积相近,但其“大一统”的性质和历史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大一统”?简单来说,“大一统”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权拥有广阔的疆土,更关键.............
  • 回答
    北宋之强,毋庸置疑,其繁荣昌盛,经济文化之发达,足以傲视当时世界。然而,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在短短百年间,竟只剩下故土的二分之一,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地缘政治上来看,北宋自建立之初,就身处一个并不稳固的战略格局之中。北方有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战略以及人们视角的不同。北宋东京(今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的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而辽国南京(今北京)面向北宋一侧的地理特点却鲜为人提及,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北宋东京“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开封地处华.............
  • 回答
    北方人爱吃面食,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从包子、饺子、馒头、花卷,到各种炒面、烩面、刀削面,面食早已深入北方人的骨髓。然而,最让人觉得有点琢磨不透的是,明明面食如此盛行,为什么北方的早餐餐桌上,却很少看到面条的身影呢?这跟我当初在南方吃早餐的经历,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南方,尤其是武汉那样的地方,早上一碗.............
  • 回答
    很多人都听说过袁隆平院士,也知道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我们细想一下,袁隆平主要研究的是水稻,而中国北方人口味上更偏爱面食,这似乎有点让人困惑:他怎么就“养活了13亿人”呢?这个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又包含着哪些更深层次的意义?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从“吃面.............
  • 回答
    话说美国海军在设计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North Carolinaclass)时,确实是带着一份“独立前卫”的雄心壮志。毕竟,这是美国在《伦敦海军条约》对战列舰数量和吨位限制解除后,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战列舰。它们肩负着重塑美国海军海上力量的使命,理论上应该能独当一面,在潜在的冲突中扮演先锋角色.............
  • 回答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屈辱的事件,北宋王朝的倾覆以及皇帝、后妃、宗室、文武百官的遭遇,都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软弱、腐朽和无能。究其原因,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可以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细致剖析。一、政治腐败与权力斗争的侵蚀北宋后期,政治的腐败已达骨髓.............
  • 回答
    北宋官方承认后梁为正统合法政权,而感觉其与后唐等五代一脉相承,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概念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北宋的“正统”之争首先,理解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的混乱局面至关重要。这个时期,中原政权.............
  • 回答
    北宋之所以直到灭亡都没能真正“翦除”西夏,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王朝,看看它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挑战,以及它与西夏之间那段纠缠不清的关系。首先,咱们得承认,北宋在军事上的确存在先天不足。自从赵匡.............
  • 回答
    话说当年,金国十五万铁骑呼啸而来,直逼汴梁城下。这可是宋朝最精锐的“禁军”,号称八十万之众,守护着皇都的安危。然而,当金军兵临城下之时,这八十万禁军却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而是大宋朝数十年积弊的集中爆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八十.............
  • 回答
    北宋的覆灭,那是一个家国破碎、山河飘零的惨痛年代。提起“杨家将”,人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穆桂英挂帅、杨老令公杨业为国捐躯的英勇身影。这些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忠义与勇气的象征。然而,当北宋王朝在金兵铁骑的践踏下摇摇欲坠,甚至最终走向灭亡的深渊时,我们却似乎听不到那些熟悉的杨家将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战场.............
  • 回答
    北宋末年西军的战斗力:扫平方腊易,鏖战辽金难北宋末年,提起“西军”,在当时的宋朝朝野上下,无疑是一个响亮且备受瞩目的军事力量。从其战功赫赫的西北边疆,到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西军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在面对北方强大的辽、金王朝时,却屡战屡败,最终未能挽救北宋的灭亡.............
  • 回答
    说北欧神话的神“都很正派”,而希腊和犹太神话的神“都如此邪恶、对人类不友好”,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笼统和简单化了。事实上,每个神话体系中的神都有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不能简单地用“正派”或“邪恶”来标签化。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这些神话体系的独特之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北欧神.............
  • 回答
    北美原住民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类似欧洲国家那样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实体,这个问题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度,不能简单归结于单一因素。与其说他们“未能形成”,不如说他们发展出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形态,这些形态在面对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时,最终显得脆弱。首先,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和多样性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 回答
    .......
  •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上的枪声,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开端。您提到“北京天津只守了一两天”,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偏差,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说“没人留意”更是与事实不符,七七事变后的局势,以及北京、天津的沦陷,是当时全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的惊骇事件。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卢沟桥.............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法国外长的这番话,可以说是相当精妙地回避了核心问题,并且话中有话,值得细细品味。简单来说,他将焦点从“北约为什么不出兵”巧妙地转移到了“乌克兰有没有要求北约出兵”,然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表面上的回应:从字面上看,法国外长的意思是:北约不出兵帮助乌克兰,不是因为北约不愿意,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
  • 回答
    黄河,这条母亲河,蜿蜒流淌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滋养了无数生命。然而,就在这片土地上,黄河两岸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边是沃野千里、粮棉丰饶的河套平原,一边是风沙漫漫、寸草不生的库布齐沙漠。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这背后,是自然选择,更是历史的沉淀。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地理和气候这两.............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国内对于国际事件反应的复杂性和演变性,其中包含了历史背景、国家立场、媒体作用、民众情绪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何这两个事件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需要我们逐一分析: 一、 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1. 事件的性质与冲击: 主权侵犯的直接象征: 19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