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宋末年西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为何西军能够轻松扫平方腊,却打不过金军和辽军。?

回答
北宋末年西军的战斗力:扫平方腊易,鏖战辽金难

北宋末年,提起“西军”,在当时的宋朝朝野上下,无疑是一个响亮且备受瞩目的军事力量。从其战功赫赫的西北边疆,到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西军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在面对北方强大的辽、金王朝时,却屡战屡败,最终未能挽救北宋的灭亡。为何西军能轻松扫平方腊,却打不过金军和辽军?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民族因素。

西军的辉煌:西北边疆的铁血传奇

要理解西军的战斗力,我们必须先回顾其崛起的背景和成就。北宋立国以来,长期受到来自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特别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宋朝在西北地区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步兵为主,辅以骑兵和弓弩兵的强大军事力量,这就是“西军”。

西军的战斗力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酷的训练和实战经验: 西军常年驻扎在西北边境,与西夏军队进行拉锯战。边境地区环境恶劣,气候严酷,要求士兵必须具备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意志。长期的实战历练,使得西军士兵的战斗技能、战术配合以及战场应变能力都远超其他地区的宋军。他们熟悉西北的地形,擅长在不利条件下作战。
精良的装备和战术: 西军装备精良,尤其是他们的步兵,以“陕西造”的铠甲、刀枪闻名。同时,西军在战术上也颇有建树,例如“步兵结阵,以枪、刀、弓、弩,轮番前进”的战法,使得他们在与西夏骑兵的对抗中能够保持阵型不乱,并发挥步兵的优势。一些著名的将领,如狄青、曹玮等人,都曾在西北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强大的动员能力: 西军是北宋最主要的野战部队,其兵力规模庞大,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在平定内乱时,西军往往是朝廷首选的压制力量。

扫平方腊:内战中的胜利者

与辽、金这些外部强敌相比,平定方腊起义则是一场典型的镇压农民起义的内战。这场战役的胜利,固然体现了西军的战斗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西军在面对不同性质对手时的局限性,以及宋朝内部的深刻矛盾。

对手的性质: 方腊领导的起义,虽然规模庞大,席卷江浙一带,但其军事力量以农民为主,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装备。起义军虽然勇猛,但其战术粗糙,以步兵冲杀为主,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宋军(包括西军),在正面战场上难以匹敌。
西军的优势: 在这场战役中,西军发挥了其在步兵作战方面的优势。他们熟悉阵法,能够有效地协同作战,利用弓弩进行压制,长矛和刀剑在近战中能够发挥威力。同时,西军士兵的士气和纪律也远高于临时组织的起义军。
“战而抚”的策略: 在平定方腊的过程中,宋朝朝廷也采取了“战而抚”的策略,即在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对起义军进行招降和安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起义军的抵抗力量。

为何西军能轻松扫平方腊,却打不过金军和辽军? 这里的“轻松”或许有些夸大,平定方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与宋朝在对辽、金战争中的表现相比,其“胜利”更为显著。这之间的差距,在于对手的性质和实力。

难以逾越的鸿沟:辽金强大的军事力量

与方腊起义军相比,辽、金王朝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其骑兵,是宋朝军队的噩梦。西军尽管精锐,但其根本性的劣势在于:

骑兵的绝对劣势: 辽、金两国都是建立在游牧民族基础上的政权,其核心战斗力是强大的骑兵。辽国的骑兵以“契丹八部”为核心,以重装骑兵和轻装骑兵相结合,机动性极强,冲击力惊人。金国的骑兵,特别是其“拐子马”和“铁浮屠”,更是宋军的噩梦。这些骑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疾驰,形成锐不可当的冲击波。

而西军,虽然也有骑兵,但规模相对较小,训练水平和装备也远不如辽金骑兵。西军的核心优势是步兵的步列作战,这种战术在面对辽金强大的骑兵冲击时,往往难以维持阵型,一旦阵型被冲垮,步兵的优势荡然无存。宋朝的骑兵,如“踏白军”和“溃散军”,虽然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在面对辽金精锐骑兵时,往往捉襟见肘。

战术和战略的代差: 辽金军队的战术更加灵活多变,他们擅长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迂回包抄、围歼敌人,并能根据战场情况迅速调整策略。而宋朝军队,特别是西军,虽然有其成熟的步兵战术,但在面对更加灵活的游牧骑兵时,其固定的阵法容易被对手找到破绽。

在战略层面,辽金两国拥有长期的军事传统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机动和协同作战。而北宋的军事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守成”心态,偏重于防御,缺乏主动出击的战略魄力,也难以在整体上压制住辽金。

战争环境和后勤: 辽金与北宋的战场,主要集中在辽阔的华北平原和北方边境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中,骑兵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相比之下,西军擅长的地形多为西北的丘陵和山地,其战术优势在平原上会大打折扣。同时,辽金军队的后勤供给也更加适应长途奔袭的需要。

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北宋虽然富裕,但其军事财政的支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系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维持边境的稳定。在宋仁宗时期,对西夏的战争虽然旷日持久,但宋朝也能够勉强支撑。然而,当面对辽、金这两个更为强大的敌人时,北宋庞大而低效的官僚体制,以及保守的经济政策,都未能为战争提供充足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宋朝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对军事战略的决策往往摇摆不定,缺乏统一和坚定的意志。例如,在对辽、金的战争中,朝廷内部主和派和主战派争论不休,导致战略部署混乱,无法有效发挥西军的战斗力。

人才的断层与腐败: 尽管西军涌现出狄青等名将,但到了北宋末年,军队的指挥系统已经出现人才断层和腐败现象。许多高级将领由政治任命而非军事才能决定,战斗意志和指挥能力大不如前。同时,募兵制下的士兵,虽然有战斗经验,但其忠诚度和战斗精神也受到一定影响。

结论:战术优势与战略劣势的对比

总而言之,北宋末年西军的战斗力,在面对农民起义时,其严酷的训练、精良的装备和成熟的步兵战术,足以形成压倒性优势,轻松扫平方腊。然而,当面对以强大骑兵为核心,拥有更为灵活的战术和战略的辽、金王朝时,西军步兵的优势便显得捉襟见肘。西军的强项在于“以步制骑”,但在面对辽金那种“以骑破阵”的强大冲击时,这种战术体系就显得力不从心。

简单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军事体系的对抗。方腊起义军是“乌合之众”与“正规军”的对抗,而西军与辽金的对抗,则是“步兵为主的王国军队”与“骑兵为主的游牧王国军队”的对抗。在后者这种更高级别的军事对抗中,北宋末年的西军,因为其固有的战略劣势、战术局限以及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最终难以与辽金抗衡,也就成为了导致北宋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军作为北宋唯一一支能打的军队,南北宋之交主力野战军神武军/行营护军除了岳飞之外大多直接承袭西军系统,其实战斗力应当还是能凑活的——毕竟在北宋坑爹的装备供应、作战指挥和战略规划拖累的情况下,能够在末期对西夏保持对位优势,确实挺可观了。

不过同时也可以认为,西军擅长小规模作战,而不擅长大兵团作战。当然,不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原因更大可能是因为宋廷坑爹的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规划能力。

擅长小规模作战很直观。比如说李显忠八百骑打崩西夏四万大军(确定不是写小说吗?),比如说狄青南下的时候带了百余骑便成为决定平叛胜利与否的胜负手;西军出身的将领比如说吴玠、韩世忠小规模打仗的时候那叫个得心应手。尤其是韩世忠,好像不会指挥三万人+的部队一样,指挥万人级别的作战很明显没有千人级别的出色;前期手头兵马不够的时候,兼职就像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开无双,带着八千人就把金兀术差点困死。当然,南北宋之交,前期韩世忠确实有点像主角;到了后期主角就换人了,指挥大兵团作战T1+级别的岳飞出现了。

即使在和金交战的时期,小规模战斗宋军尤其是西军还是和金军有来有回,到了大规模就变成了”鞑子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了(这剧情感觉有点熟悉啊!)

那么,是陕西士兵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吗?很明显不是,三秦自古以来就是优质兵源地。周秦汉唐,都是靠三秦子弟打天下的。陕北一带,在后世(明末清初)更是名将雄兵两大来源地之一;可以这么说,在明末清初但凡能打的将领,大多和辽东或者三边有关系。

明末给人的感觉似乎也是。小规模千人以下互殴的时候;明清双方主力部队就算有优劣,也能打——毕竟大家都是五大三粗的军汉,拼力气指不定谁输谁赢呢!一旦到了数万人乃至十万人级别的团战,明军就菜成狗。你说这不是巧了吗!南北宋之交的宋军也是这样。

宋军后来用战例说明了,只要后面靠得住,万人级别的团战我也能和金军五五开——比如绍兴八年往后的吴璘、韩世忠、张俊、刘锜等主要野战将领,万人级别的团战也不虚——尤其是后面依靠着城池关隘的时候,只不过他们不能像行营后护军那样连续在平原野战上击溃金军主力。南明忠贞营和李定国等部承袭的是明军三边的衣钵,也曾经在野战中打崩满清主力。

那么,就说明不是军队自身的原因了。

卧槽,跑题跑远了,额,吃完饭再更新。

user avatar

西北黄土高原的地形适应“花枪”,河北平原的地形适用“纯队”。

西军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打不过金军,富平战败的两年以后西军就能在和尚原把完颜宗弼打得仅以身勉,因为战场在同样适用“花枪”的山地。

西军的问题,其实多了解一下宋夏战争的细节,以及宋辽战争的细节,宋人对夏、辽、金军的评价,其实就知道了。西军的大兵团平原野战能力远不如宋初宋辽战争时期的河北军。

西夏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横山羌,河外的党项本族军队,宋人的评价是“柔脆”。在漫长的宋夏战争期间,西军的战术向着利于在黄土高原多山多丘陵的地形上作战的方向演变,前面说的“花枪”,即是这种演化的外在表现。而在平原地形上与党项本族骑兵作战的时候,集中少数精锐骑兵,莽一波就是了。李显忠在陕西失陷于金,南奔归宋的过程中,还有800骑打崩西夏4万骑的战例。

也正是因为宋夏骑兵间的这种战斗力差距,宋金开战前,西军还沾沾自喜谓“泾原铁骑,甲于天下”。平心而论,泾原铁骑的战斗力确实高,富平之战中,刘锜率领泾原军杀获甚众,《金史》也承认完颜宗弼在富平被打得非常难看。然而金军终究不是夏军,不会被少数敌军一冲就全军溃退。反而是宋军这边,带不动的队友实在太多。更具有黑色幽默气息的是:由于张浚冤杀曲端,唯一从富平成建制撤出的泾原军哗变投金,刘锜匹马逃奔四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