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军作为北宋唯一一支能打的军队,南北宋之交主力野战军神武军/行营护军除了岳飞之外大多直接承袭西军系统,其实战斗力应当还是能凑活的——毕竟在北宋坑爹的装备供应、作战指挥和战略规划拖累的情况下,能够在末期对西夏保持对位优势,确实挺可观了。
不过同时也可以认为,西军擅长小规模作战,而不擅长大兵团作战。当然,不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原因更大可能是因为宋廷坑爹的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规划能力。
擅长小规模作战很直观。比如说李显忠八百骑打崩西夏四万大军(确定不是写小说吗?),比如说狄青南下的时候带了百余骑便成为决定平叛胜利与否的胜负手;西军出身的将领比如说吴玠、韩世忠小规模打仗的时候那叫个得心应手。尤其是韩世忠,好像不会指挥三万人+的部队一样,指挥万人级别的作战很明显没有千人级别的出色;前期手头兵马不够的时候,兼职就像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开无双,带着八千人就把金兀术差点困死。当然,南北宋之交,前期韩世忠确实有点像主角;到了后期主角就换人了,指挥大兵团作战T1+级别的岳飞出现了。
即使在和金交战的时期,小规模战斗宋军尤其是西军还是和金军有来有回,到了大规模就变成了”鞑子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了(这剧情感觉有点熟悉啊!)
那么,是陕西士兵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吗?很明显不是,三秦自古以来就是优质兵源地。周秦汉唐,都是靠三秦子弟打天下的。陕北一带,在后世(明末清初)更是名将雄兵两大来源地之一;可以这么说,在明末清初但凡能打的将领,大多和辽东或者三边有关系。
明末给人的感觉似乎也是。小规模千人以下互殴的时候;明清双方主力部队就算有优劣,也能打——毕竟大家都是五大三粗的军汉,拼力气指不定谁输谁赢呢!一旦到了数万人乃至十万人级别的团战,明军就菜成狗。你说这不是巧了吗!南北宋之交的宋军也是这样。
宋军后来用战例说明了,只要后面靠得住,万人级别的团战我也能和金军五五开——比如绍兴八年往后的吴璘、韩世忠、张俊、刘锜等主要野战将领,万人级别的团战也不虚——尤其是后面依靠着城池关隘的时候,只不过他们不能像行营后护军那样连续在平原野战上击溃金军主力。南明忠贞营和李定国等部承袭的是明军三边的衣钵,也曾经在野战中打崩满清主力。
那么,就说明不是军队自身的原因了。
卧槽,跑题跑远了,额,吃完饭再更新。
西北黄土高原的地形适应“花枪”,河北平原的地形适用“纯队”。
西军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打不过金军,富平战败的两年以后西军就能在和尚原把完颜宗弼打得仅以身勉,因为战场在同样适用“花枪”的山地。
西军的问题,其实多了解一下宋夏战争的细节,以及宋辽战争的细节,宋人对夏、辽、金军的评价,其实就知道了。西军的大兵团平原野战能力远不如宋初宋辽战争时期的河北军。
西夏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横山羌,河外的党项本族军队,宋人的评价是“柔脆”。在漫长的宋夏战争期间,西军的战术向着利于在黄土高原多山多丘陵的地形上作战的方向演变,前面说的“花枪”,即是这种演化的外在表现。而在平原地形上与党项本族骑兵作战的时候,集中少数精锐骑兵,莽一波就是了。李显忠在陕西失陷于金,南奔归宋的过程中,还有800骑打崩西夏4万骑的战例。
也正是因为宋夏骑兵间的这种战斗力差距,宋金开战前,西军还沾沾自喜谓“泾原铁骑,甲于天下”。平心而论,泾原铁骑的战斗力确实高,富平之战中,刘锜率领泾原军杀获甚众,《金史》也承认完颜宗弼在富平被打得非常难看。然而金军终究不是夏军,不会被少数敌军一冲就全军溃退。反而是宋军这边,带不动的队友实在太多。更具有黑色幽默气息的是:由于张浚冤杀曲端,唯一从富平成建制撤出的泾原军哗变投金,刘锜匹马逃奔四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