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宋东京有禁军八十万,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金人?

回答
北宋的东京,也就是如今的开封,确实有过一支号称八十万的禁军。这支军队的规模在当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甚至可以说是庞大到令人咋舌。然而,仅仅依靠这八十万的兵力,宋朝却在面对金国铁骑时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北宋王朝的覆灭。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句“人少打不过人多”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八十万禁军”这个数字,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虚数”或者说是“名义数字”,而非实际能拉出来作战的精锐。

在宋朝,禁军的编制非常庞大,但这些人并非都穿戴整齐、训练有素的职业战士。这八十万禁军里面,包含了很多:

驻防部队: 大部分禁军是分散驻守在全国各地的军事机构、州府、边境等地方,负责维持治安、看守粮仓、拱卫京城等职责。他们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很多只是“工役人员”的性质,实际战斗力非常有限。
仪仗和内廷卫队: 很大一部分禁军是负责皇家仪仗、宫廷卫护的,他们的军事技能可能还不如一些地方厢军。
后勤和杂役人员: 在庞大的军队体系中,必然会有大量的后勤、炊事、运输、医护等人员,这些虽然也属于禁军编制,但并不直接参与战斗。
战斗力严重的稀释: 当一支军队的规模被无限放大,而其精锐部分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时,整体的战斗力就会被严重稀释。就好像你看到一家公司有几万人,但真正能打硬仗的核心部门可能只有几千人一样。

其次,宋朝的军事制度本身存在着固有的弊端,导致这支庞大的禁军“有数量,无质量”。

重文抑武的国策: 自宋太祖赵匡胤以来,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朝就实行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文官在军队中拥有绝对的领导权,而懂军事、善用兵的将领往往受到限制和压制。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往往是由不懂军事的文官来做,自然难以制定出有效的作战方针。
兵将分离: 士兵的任命、训练、调动和指挥权,往往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中,缺乏一个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士兵对自己的直属将领缺乏归属感,将领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带兵经验”和“士气凝聚力”。这种“兵不亲将,将不识兵”的情况,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训练模式的单一与低效: 宋朝的禁军训练,更多的是程式化的操练,比如“点卯”、“打更”、“操演”,而缺乏实战化的对抗训练。士兵们可能熟悉队列、武器的组合,但面对变化莫测的战场,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
装备的制式化与惰性: 虽然宋朝在火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常规的刀枪剑戟而言,禁军的装备虽然制式统一,但更新换代和实战适应性却显得比较缓慢。而且,大量的士兵装备可能并不齐全,或者因腐败而私下售卖,真正发到前线的,未必是最好的装备。

第三,金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和特点是宋军的“克星”。

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 金国崛起于北方,其核心军事力量是强大的骑兵。他们的骑兵以“拐子马”和“铁浮屠”闻名,作战勇猛,机动性极强,能够长途奔袭,快速分割包围。而宋朝的禁军,虽然也有骑兵,但数量相对较少,且训练和装备都无法与金国骑兵抗衡。步兵在面对成建制的骑兵冲锋时,往往会陷入混乱和溃败。
严明的军纪和高效的指挥: 金国军队的军纪非常严明,作战指挥层级清晰,能够做到令行禁止,配合默契。他们在战场上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远超当时杂牌化的宋军。
战术的灵活与凶悍: 金国军队擅长利用地形,结合骑兵优势,采取灵活的战术。他们不怕损失,敢于拼杀,其战斗意志和血性是宋军普遍缺乏的。

第四,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也极大地削弱了宋朝的国防能力。

庞大的文官集团消耗: 宋朝为了维持统治和平衡权力,养活了数量庞大的文官集团。这使得国家财政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养士”,而用于军费的比例相对偏低。
军费的低效利用: 即便拨付了军费,也常常因为层层克扣、贪污腐败而无法真正用到士兵身上,更不用说更新装备、训练部队了。
统治阶层的懈怠与麻木: 在长期和平环境下,统治阶层对军事的警惕性逐渐降低,甚至对外部威胁缺乏足够的认识。当战争真正来临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备战时机。

第五,战略上的失误和反应的迟钝也是重要原因。

对金国威胁的低估: 在金国崛起初期,宋朝对其军事实力和野心估计不足,未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守城的战术失误: 面对金国攻城,宋军虽然依靠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御,但往往在阵地战中被金国骑兵迂回包抄,或者被破城门而导致全盘皆输。比如东京被围时,虽然城内兵力不少,但指挥混乱,防御体系也很快被金军突破。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北宋的禁军并非全无一战之力,但其精锐部分,如侍卫亲军等,在某些关键战役中也曾有过英勇的表现。 然而,这些精锐的力量在庞大而低效的军队体系中,无法形成扭转乾坤的局面。就如同一个巨人,虽然身材高大,但手脚不协调,也无法与灵活而有力的对手抗衡。

所以,北宋东京那八十万禁军,与其说是抵挡不住金人,不如说是它本身的“含金量”不足,加之军事制度、国家政策、敌人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这八十万数字背后,是那个时代宋朝军事力量结构性的脆弱和战略上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跟我说我手下三千黑猛子是同一个性质。

user avatar

看一下真实的北宋禁军到底有多少。宋太祖时期,收精兵之后禁军约有十几万人,州郡的厢军也有十余万。《宋史》卷一百九十三记载了宋太祖时期的兵额:太祖聚天下精兵,在京者十余万,州郡亦十余万。到了宋太宗时期,为了满足太宗收复燕云的作死愿望,禁军在太祖时期基础上扩充了近两倍的人数,达到了近五十万人。到了宋仁宗时期,北宋军队更是爆炸性增长。《宋史》卷一百八十七记载了禁军八十万的情况:“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皇佑年间,中央禁军和地方厢军加起来达到了恐怖的一百四十一万!《历代兵制》记载了“皇佑之初,兵已一百四十一万”,其中就有很多吃空饷不干活的混子,所以才有了北宋特有的“冗兵”和“冗费”现象,加重了北宋财政的负担,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力。至宋神宗时期,禁军数额较仁宗时期有所下降。“盖熙宁之籍,天下禁军凡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丰之籍,六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三人。”宋徽宗时期,虽然有说法禁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也就一二十万,且大多数是虚报名额。除了这还不算,北宋末年很多军队包括前线部队常常面临兵额编制不足的局面,有些地方编制几万的军队,只有几千人,就因为北宋禁军中虚报名额,吃空饷的情况很多,往往实际兵额不足,甚至军队不成建制。试想这种军队怎么可能抵挡身经百战的金兵!

user avatar

兄弟,你大概不知道北宋末年赵佶(宋徽宗)、赵桓(宋钦宗)、赵构(宋高宗)这父子三人是个什么货色吧。

别说开封没有80万禁军,就算有,也抵挡不了金军。

我研究《宋史》的,凭我对历史的了解,赵氏父子三人,你别说给他们80万禁军,就算800万,甚至8000万,姓赵父子三人也绝无可能抵御金军南下。

如果你不知道赵氏父子三人什么货色,那我告诉你,以执政能力和人品论,论上线,赵氏父子三人是古代所有帝王中的下线!记住是下线!论下线,赵氏父子三人的下线是人类的下线!记住,是整个人类的下线!

如果这样描述还不够直观,那我告诉你:赵氏父子三人,是我在研读历史中,所有帝王(包括慈禧)中最软弱、无耻、下贱的极品!

我还要给他们加上“没有之一”!

不知道这么说你明白不?

user avatar

这个有意思,分下面几个地方简单聊聊。

1、有鬼的80万禁军

评书喜欢夸张跟吹牛。80万是虚指。当然这些评书比起印度跟泰国以及阿拉伯与西方的一些故事等等要收敛得多,印度的一些故事是亿起步的,一动就是多少亿多少亿。

从实际情况来看。汴梁(开封)能有多少人呢?也就是200来万的巨型城市。不可能养活80万人。

2、怂的一比父子俩

宋徽宗跟宋钦宗是两个怂货。不但怂而且荒唐。

背景:武装讨薪

1125年12月22日(农历),金人长驱直入,距离东京已经只有十天的行程。金人是讨要宋徽宗欠的租金(幽州)。

准备逃跑

宋徽宗是个老嫖客,很懂寻花问柳;他时常一边玩着“道教游戏”,一面泡着京师名妓,这个方面堪称千古一帝。(另一个是同治皇帝)金人打来,徽宗发现,窝草,打仗跟泡妞不同。果断的准备跑路。

装病退位

大臣不傻呀,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赵佶表现是急火攻心,┗|`O′|┛ 嗷~~的一声,中风了,全身不遂。被大臣叫醒后,做出英明的决定,把皇位传个太子。动惮不得的宋徽宗挥毫泼墨,提笔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处龙德宫,可呼吴敏来作诏。

跪而吮乳

赵桓是个大怂包,身为太子死活不肯奉诏。在御床前是跪而吮乳,号啕大哭,他是真不想当皇帝。

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的一幕在大宋第二次上演,大臣强行给赵桓披上皇袍,然后把赵桓架到福宁殿上。坐上龙椅的时候赵恒马上┗|`O′|┛ 嗷~~的一声,晕厥过去。

装继续装

大臣一看,慌了,赶紧掐赵桓的人中,接着给赵桓灌药,赵桓醒过来时候,接着装病。此时的赵桓目光呆滞,谁都不认识。

这装病的水平跟他老爹是一样一样的。

3、荒唐的应对

叫一个道士出去干架,搞啥子哟。

然后宋钦宗最后白痴一样自己跑去谈判。他以为他是李世民呀!

李世民带着六个大臣去谈判,也没有跑对方的大营里谈判的呀。

user avatar

我不管是哪个时空的北宋东京有80万禁军。但考虑到古代不可能有超过2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那么即使某个位面的东京真的有这么多军队,也会在围城后因为补给不足、环境恶化而不战自溃。

user avatar

迄今为止,关于开封城里八十万禁军这个事儿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

就是到了神宗一朝,所谓的“内外相制”、“虚外实内”的形势已经没了!没了!没了!神宗时期开封禁军多少?十万出头。靖康时开封禁军更少,就几万人,剩下的都在外边。

边有老人亦谓今之边兵过于昔时,其势如倒装浮图,朕亦每以此为念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六

那么兵去哪了?很简单,宋夏战争旷日持久一部分去西北跟西夏人死磕了,一部分外出就粮,一部分南下了,一部分在河北继续当人形靶。宋辽两国签了澶渊之盟的情况下,河北还扔着几十万人,直到靖康的时候河北还有将近十万人,你感受一下

中山之地,则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兵则五十八指挥,三万八千三百四十八人;高阳则莫、雄、霸、恩、冀、仓、永静、保宁、乾宁、信安十一州军,兵则七十七指挥,四万二千五百八十人——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三·重地

然而河北几十年无战事,将士已经完全不堪用了,然而你不确定辽国人会不会突然抽风所以你还必须得把这些人放在那——这就完全是那个笑话的大宋翻版:

——为什么我们要放十万人在河北?是为了防备辽人么?
——不,是为了让我们的子民相信他们正在接受保护,我们知道他们根本无法防备辽人。

从仁宗时期开始,宋朝的军事重心就开始向西北转移了,所以徽宗时期打硬仗靠得全是西军。金军南下挑的时间节点非常微妙,我来给你们捋一捋:

1.宋朝刚刚拿到燕云十六州,除了辽国投降来的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之外在这个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防御力量。

2.为了解决对常胜军的过度依赖,一个思路是再搞一支义胜军。

3.由于1、2两点的存在,导致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了这两支部队身上,河北地区原本就十分懈怠的武备没能得到强化。

以上三点导致金人南下后一旦打穿第一道防线,就可以肆无忌惮的长驱直入。这也是为什么徽宗在接到郭药师投降的消息后竟然想给他裂土封王的主要原因——因为徽宗十分清楚,郭药师一旦投降,金人就可以在黄河以北通行无阻,宋军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力量在河北与金军野战。


顺便详细过程请戳这:

user avatar

强人两月之内,便集聚了二万余 人,打破邻近上津县、竹山县、郧乡县三个城池。邻近州县,申报朝廷,朝廷命就 彼处发兵剿捕。宋朝官兵,多因粮饷不足,兵失操练,兵不畏将,将不知兵。一闻 贼警,先是声张得十分凶猛,使士卒寒心,百姓丧胆。及至临阵对敌,将军怯懦, 军士馁弱。怎禁得王庆等贼众,都是拚着性命杀来,官军无不披靡。因此,被王庆 越弄得大了,又打破了南丰府。到后东京调来将士,非贿蔡京、童贯,即赂杨、 高俅,他们得了贿赂,那管甚么庸懦。那将士费了本钱,弄得权柄上手,恣意克剥 军粮,杀良冒功,纵兵掳掠,骚扰地方,反将赤子迫逼从贼。


这等水平的军队,且不说空饷,就是实打实的800万,也没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