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友质疑北大老师韦东奕教学水平呆板,有观点称「北大学生无需生动的讲解」,实际情况如何?

回答
“韦神”的教学风格究竟如何?北大学生是否真的不需要生动的讲解?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背后涉及了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师个人风格的多元理解。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 网友质疑的缘由:为什么会出现“呆板”的说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友提出“教学水平呆板”的质疑来自哪里。这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比效应: 相比于一些以幽默风趣、互动性强著称的教师,韦东奕的教学风格可能显得更为内敛和传统。网友们习惯了某些特定的教学模式,当看到与自己预期不符时,容易产生“呆板”的评价。
视频传播的局限性: 网络上流传的关于韦东奕的教学片段,往往是经过剪辑和筛选的,可能无法完整地展现课堂的全部细节,包括互动环节、教师的表情和语气变化等。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容易导致片面解读。
学生反馈的多元性: 即便是同一门课程,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和对教学风格的偏好也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对韦东奕的教学方式表示赞赏,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觉得不够生动。
“大神”光环的审视: 韦东奕作为一位公认的数学天才,人们对他抱有极高的期望。这种期望有时会转化为一种“审视”的眼光,对他的任何方面都可能进行更严格的评判,包括教学。

二、 “北大学生无需生动的讲解”的观点及其合理性分析: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一些可以理解的逻辑:

学生背景的差异: 北京大学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扎实,学习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看重知识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深度,而不是花哨的教学技巧。
学习目标的不同: 北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许多人怀揣着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甚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志向。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听懂”,更是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娱乐化的讲解反而可能冲淡知识的纯粹性。
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 高等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习过程往往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思考、推导和练习。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路人”和“知识的传递者”,而非“表演者”。北大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驱动力,能够通过教材、参考书以及与其他同学的讨论来弥补教师讲解中的“不足”。
韦东奕的教学特质: 从一些流传的信息来看,韦东奕的讲解可能侧重于概念的清晰阐释、逻辑的严密推导以及数学思想的深度挖掘。这种风格恰好能够满足一部分对知识本身有极高要求的学生的需求。他们可能认为,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证明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和“吸引力”,而无需额外的“包装”。

三、 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与多元解读:

然而,将“北大学生无需生动的讲解”作为一种绝对的结论,则过于简单化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更细致的考量:

“生动”的定义: “生动”并非只有幽默风趣一种形式。它可以是:
逻辑的清晰流畅: 能够将复杂的概念条理分明地讲解清楚,让学生思维跟得上,本身就是一种生动。
思想的深入浅出: 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应用、数学史、思想发展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问题的巧妙引导: 能够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精炼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达: 能够用最恰当的语言阐述最核心的内容,避免冗余和误导。
适度的互动和反馈: 尽管可能不是大量的抢答或笑话,但有效的提问、解答和课堂反馈同样是教学生动的体现。

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 即使在北大,学生群体也不是铁板一块。
学科背景: 即使是数学系的学生,其高中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
学习风格: 有些学生天生偏爱直观、具象的讲解,而另一些则更适应抽象、逻辑化的教学。
学习目标: 有些学生可能更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有些则可能希望将数学应用于其他领域。

韦东奕老师的真实情况(基于公开信息和合理推测):
专注于内容: 普遍的评价是,韦东奕在讲解数学内容时非常严谨、清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非常高。他的讲解可能更偏向于“学术性”和“思想性”,而非“娱乐性”。
互动可能存在: 尽管网络上看到的片段可能有限,但不能完全排除他在课堂上会有一定的互动,例如回答学生问题、进行简单的引导性提问等。即使互动量不如某些“网红教师”,也不代表他完全没有互动。
学生评价的层次性: 很多学生对韦东奕的评价,更多的是对他“作为数学家”的崇敬,以及对他在教学中展现出的严谨和深度的认可。他们可能觉得,即使讲解风格不那么“活泼”,但知识的价值和深度是无法替代的。

四、 结论:并非“无需”,而是“各有侧重”和“能力适应”

总而言之,对于“北大学生无需生动的讲解”这种说法,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北大学生对“生动”的定义可能更偏向于内容的深度、逻辑的严谨和思想的启发。 对于他们而言,清晰透彻的推导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深刻阐释,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学习体验。
北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消化一些不那么“娱乐化”的教学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大学生完全不需要“生动的讲解”。 一个能够将复杂概念以更易于理解、更有趣的方式呈现的教师,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只是这种“生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内容的组织、思想的挖掘和逻辑的清晰上,而不是简单的段子或表演。
任何教学风格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对于韦东奕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可能更受那些追求学术深度和知识本质的学生青睐,而对于一些更侧重于直观理解和兴趣培养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够“生动”。

最终,对“呆板”的评价更多地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北大学生无需生动的讲解”则是一种基于学生群体特点的推测。在高等教育中,教学风格的多元化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重点。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能认为某一种教学风格就适合所有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科的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蹭过韦神的课,给人的感觉讲得蛮好,有深度,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韦神本人在课堂上,并非媒体报道的呆板形象,偶尔还是能听到他说俏皮话。网友之所以觉得枯燥,大概是习惯了那种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一时之间难以接受。

以前我也喜欢网友说的那种老师,自从读博以后,特别希望老师上课不要废话连篇,讲知识点重启发,解题给思路,省略掉演算,把时间节约出来交流,而不是像高中那样去喂食。尤其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课上和私底下搞学术研究是一样的,习惯了一丝不苟地去做,有时候忘乎所以,没有生气可言,导致了很多误会。

中学时期,我喜欢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上了大学,我喜欢学术研究能力强的老师,因为他总能在某些方面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领你去未曾去过的空间,这是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无法给予的。无奈世上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兼具的老师少得可怜,诸君不要太贪了。

user avatar

很正常。很多牛逼人自己想问题能想明白,但是讲解给别人听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就跟马拉多纳教过人一样“往前一趟,向左虚晃然后右边突破”。或者是皮尔洛教踢后腰:"拿着球停好,然后开始转圈就好了,转到有空间了,抬头一看队友跑到位,传不就结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点人身攻击的嫌疑,不过去掉针对个人的部分之后倒也指出了研究型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科研水平高的人未必教学能力很强,即使有能力也未必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备课授课。而很多教学能力很强的人因为学历或者其他原因做不了科研从而被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

其他答案有提到的“大学全靠自学”其实是学生因为课堂学习效率低的一种自我调节,不能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现阶段想让科研和本科教学解耦不太现实,但是有必要扶持一批水平较高的授课型高校。

user avatar

听过一个叫做“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的概念,就是说越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就越难想象未知者心目中的样子,也就很难以未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解释和传授。教师就面临这样的挑战,除非专门准备和针对训练。所以对于天才学者,不必苛求绝对授课水平,也许他们已经很努力了。。

user avatar

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本来就是两码事儿,这还需要科普?否则要师范学院干嘛?


所以,问题的重点在于,学校,尤其是大学对这个老师的定位。

如果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更多的知识,也就是说以总体最大知识传递收益为目的,那就要选择教学水平高,传授效率高的老师。

如果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中来,那就要选择学术水平高的教授……



所以我觉得重点在于,让人有得选……

user avatar

自己学得好,但是给别人讲得不好,这是完全不矛盾的,而且这里面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最简单的原因自然就是不想好好讲,把讲课当任务,敷衍对待,比如说我读数学双学位的时候碰到过老师上课就是把教材上的定理按照顺序给你在黑板上抄一遍,然后我再在笔记上抄一遍,最后该不懂还是不懂。

其次也有可能是讲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比较技术性,这种情况本来就没什么发挥的空间,我大概听了下,视频里韦东奕教授似乎就是在讲习题解答,这种就是你再怎么讲也讲不出花儿来的,最多你在讲完了一道习题以后发散一下。单纯看视频其实并不太能说明韦东奕教授的教学水平,不过他的声音确实有点过于四平八稳甚或有点催眠了。

但其实这种“发散”本身也可能给教学带来困难,这一点特别体现在那些刚入职的年轻教授身上,他们往往更有冲劲,更加追赶科研前沿,有的时候会希望“带动”学生而给学生灌输一些比较前沿的知识,这反而给一些刚入门、还在夯实基础的学生造成困扰(当然,对于那些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可能反而是一件好事)。

(顺带说一句,我觉得有些朋友可能对“研究生课”有误解。研究生上研究生课,并不代表他们就对这门课的内容非常熟悉,很多研究生课就是给你介绍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重新掌握一套新的工具,当然这里面会和本科阶段的课程有一定的衔接,但是这种衔接并不总是足以让每个学生都顺利地上手,所以我并不觉得研究生课的教学分不出好坏,有些教授就是比其它教授讲得更易懂、更能抓住重点)

然后就是因为思维跳跃的快慢问题,对特定知识学得好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非常容易跳步骤,在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中也会无意识地省去一些他们认为比较“显然”的点,或者说,就是不太能够换位思考,不太能理解学生到底在哪里卡住了,特别是有些题目带有陷阱或者明显的需要技巧性处理的地方,对于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者,可能直接认为学生是在陷阱或者技巧这边出了问题,但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连陷阱或技巧的边都没碰到就已经做不下去了。

最后就是性格使然,要成为优秀甚至只是合格的教学者,既需要耐心、细心,也需要会和学生打交道,有些人就是更擅长自己做研究而不擅长去教书(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而有些人就是两者兼长,比如我在清华读本科的时候,经管的微积分课是于品教授(ukim)上的,听过他课的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而且于品教授的科研做得也很优秀,应该是发过Ann. Math. 这里面说到底也有点性格或者说天赋的问题。

user avatar

这段讲课的视频前几天我也看到了,虽然视频不长,但是能看出来讲的还是很有条理的。

其实现实中听不懂的习题课,往往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讲解人的思维跳跃。本来三个黑板的内容,老师就写了一个半黑板,中间讲解的时候有两三个「显然可得」,也就是在讲解人看来是显然的,但是同学们可能觉得不显然,这就容易让人跟不上了。

因为视频比较短,所以不知道讲的时候有没有跳步,但是从目前看到的来说,我不觉得内容上会让人听不懂。

讲课台风确实和大家普遍所认为的好的讲课风格有差距。正常来说,不管内容是不是严肃,教师大半部分的时间应该看向观众的,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时不时来个眼神交流等等。但是本来术业有专攻,教学能力说到底更偏向于沟通社交的能力的一个分支,和科研的「干货」本来就是相对平行:

有人两方面都很好,这种一般都是非常明星式的教授了;

而科研好,教学一般,则符合通常人们认为的「大神」的刻板印象;

教学很好,科研一般,基本上各种培训班的名师就是这样;

两者都很一般的,在名校较少。

不过我很反对一个观点,就是「生动」只有「差生」才需要,学霸就要听干的。当内容一致的时候,生动的讲解始终还是有优势的,也是良好的大学体验的一部分,但是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

要讲解的非常「生动」,要么老师是天生的presenter,随便给一个PPT,熟悉熟悉就能讲的比较生动有感染力;要么就要求老师花很多的时间在课程内容上,去认真的琢磨怎么才能讲生动。

前者看天赋,而有这个天赋的一般从小的选择面会很广,往往注意力会被吸引到非学术的工作领域。比如说做投资金融等需要运用自己的个人演说感染力去打动投资人。后者需要时间和精力,而要求老师花很多时间去准备课程内容,则直接和科研产生了「抢时间」的替代效应。而大学更看重科研这个倾向压在老师身上,那就会让老师自发的缩减在教学上的时间,所以准备不可能像考研名师那样尽心。

这个事情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变。很多人都反映目前「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这个背后其实是有点逻辑的:教学每年能影响的,就是一个教室几十个人,大课也就几百人,并且花很多时间教学,更多的还是改善了教学体验,而非创造影响力;而科研的文章——虽然其实看的人不多,但是是发表在世界性的学术杂志上的通货,是可以代表学校声誉的。而声誉直接决定了财政的拨款,决定了大学更长远的未来。

一切事情都有代价。如果大家都几十上百万的付昂贵的大学学费,政府不给钱了,大学可以依赖于学生的学费来发展,那么大学就会在要求科研的同时,认真致力于提高教学体验了;但是现在学费非常的低,大学主要靠财政,那么财政说什么重要,大学的指挥棒就会指向哪里。

user avatar

引一段2009年朱棣文在哈佛大学的演讲:and especially thank the other professors whose less-than-brilliant lectures forced you to teach yourself.

user avatar

质疑的视频我刷到过,现在找不到了。

大意是韦东奕没有互动,完全不管下面的人听没听懂。所以他觉得具有**学历的英语老师不一定比得上抖音上的英语老师。

评论区还有另外的抖音英语老师附和。

老营销手段了,后半段才是他的真实意图。


这就是机构老师的方法。

明明5分钟的课,楞是给你讲个半小时,我第一次接触这种教学氛围的时候,真没反应过来。

这种方法在成年人教育当中有价值吗?有。

以各种花活拉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拉时长更好挣课时费,有的老师确实输出了知识,有的老师就只是输出了一些快乐。

这种方法就更高级吗?不是。专业课更重要的是讲清楚其中的逻辑。

user avatar

笑了,这也能杠?

建议你去听听医学院的课,特别是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等。

你能讲出花来我算你优秀。

都到大学了,还要拿小学公开课的那一套出来吗?

还要“小朋友们,这个9像什么呀,像不像一条盘起来的蛇呀。”

学科内容上,很多打基础的东西就是赤裸裸的干货,甭管哪个科学,逻辑推导是一部分(比如生理学一些内容可以推出来),有些东西就是死记硬背啊。

生物化学里,己糖激酶就是催化葡萄糖变成六磷酸葡萄糖的,这个东西你要怎么讲?

你怎么互动?你怎么让学生更好接受?

我上大学的时候,最烦那些前面套话和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大堆的授课老师(无意攻击教学形式),只是大学的学科知识,就是要尽力直白,有逻辑的讲逻辑,没逻辑的你就直说。

你也大可不用拿自己的所谓“方法”去解释没逻辑的事情,你要是做这个方面的研究的,我欢迎你用自己成果说话,这反而可以加深我的印象。

比如我本科导师做干细胞的,讲细胞生物学里面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时候印象十分深刻,就那堂课,我就明白了所谓原癌基因的本质,很多就是干性基因,干细胞研究和肿瘤研究本身就是通的。

但是你七扯八扯搞一些有的没的,大家都有教学进度,大家都很赶时间,大学课堂大可不必。

我觉得有自己研究方向的大学老师,虽然同样是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在某些知识的传授上,当他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之后,会让学生对那个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也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不是我记住了这个知识点,而是我会记得,这个东西虽然课本这么说,但实际的情况是如何,实际的问题是如何。

我想这才是大学课堂最有魅力的地方。

以前我们碰到没有什么讲课深度的老师,可能后面自己看书的效率都更高一些,毕竟对着幻灯念的课堂真的枯燥乏味。

user avatar

去问问中学的那些优等生,课堂上什么最浪费时间,就是老师为了照顾那些进度比较落后的同学,把“显然可知”的内容掰开揉碎了细细讲,这才是最无聊的那一部分。课堂上“吃不饱”,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是这一批学生最主要的问题

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这种对优等生的折磨必然会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高考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离出来,丢给北大老师“显然可知”的学生不会受到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同龄人的干扰,至于其他的学生嘛…不是有很多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师吗。

所以,北大的课,外人看着水平呆板,这才是正常现象。如果路人都觉得北大的专业课程生动易懂…那就说明高考制度出问题了。

user avatar

对于那个视频的定性,就是营销号蹭热度碰瓷。看着韦东奕火了出来踩一脚显出自己“会教育”。

有一说一,抖音上教英语和北大教数学,确实不是一个段位的事。我理解为什么视频作者要把“互动”、“有意思”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普遍水平都那么回事,你教的没意思客户就去别家了。

没错,是“客户”,你以为那些抖音号是搞教育,其实人家是商业机构。商业机构就不仅要有好产品,还要有好卖的产品。甚至“好卖”要比“好”权重更大。

反过来看韦东奕,这事就很明白了。人家就是在大学里单纯地教数学,知识的质量是重头戏。他面对的也不是什么客户,就是学生。你都选了课坐在那了,还没想明白到底自己是来干啥的?一座知识的宝库摆在那,你会因为“打开宝库大门的感觉不够顺滑”扭头离去吗?

真要是那样也没什么可惜的。本身数学这种基础学科,就是要筛选出那些真正想搞研究的。现在还有人讲给你听,你都觉得枯燥,那请问以后你真的要独立研究了,到时更枯燥更乏味你怎么办呢?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搞点寓教于乐是应该的;培训机构要利润,把产品做得吸引人那也是在商言商。但是成年人上了大学,还把“有意思”当成老师水平高低的标准,那就真的建议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目标,不行的话赶紧转专业。

user avatar

以我的经验,没料的老师普遍授课比较生动。

user avatar

抖音上的教育视频和妹子视频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一个团队合力打造一群妹子,前者也是一个团队合力打造一群教育大师,你觉得妹子们的文案很有道理吗?废话,我是去学穿搭和跳舞的。

那你为什么会觉得抖音教育大师的文案有道理呢?


就我个人的判断而言,这位老哥基本是做小学或者初中教育的,因为到了高中,已经不强调互动了,你能想象高中课堂跟小学一样,教师提问,同学踊跃发言?你当公开课演戏呢!

拜托,起码大家都上过高中的吧。

我还要再补充强调一点,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意味着不适合高中学习的人已经被筛掉了很多。在高中大量的知识点和复杂的逻辑面前,你跟我强调互动?玛德,我都怕说废话打断学生的思路。一节课上完,学生有题目有知识点没搞懂很正常,课后再去想,想不通再问老师,要不高中为什么特别强调不懂就要问,因为就课上那点时间,真的不可能把所有学生讲明白。

你上课都能学明白了,给你配那么多练习是为什么?


韦神这风格也就是竞赛班的正常情况吧,习题课可能比这还枯燥,但你再想想这是北大,底下坐着的学生是不需要靠各种花活来吸引注意力的,这可能就是韦神不如抖音教育大师的原因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