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大家都说了挺多挺好,我简单写写,补充一下。
提醒大家注重隐私是好事,但我还是忍不住说,这位互联网分析师把个性化广告说为监听,这是混淆视听了,甚至有哗众取宠嫌疑了。虽然现在喷大公司成为了政治正确,但喷对点很关键。制约大公司权利滥用当然很重要,但第一步不是应该按事实说话吗?
说实话,个性化推荐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腾讯特有的东西,个性化广告是苹果,谷歌都在使用的技术。如果你用iPhone,可以去设置>隐私>Apple 广告看看。例如我现在用iOS 14.4,依然有个性化广告。
而且你想想,常驻后台监听开着你麦克风得耗多少电?我经常和家人语音通话,聊半小时就感觉电量明显下降了。况且如何真要监听,咋还给你关闭的通道呢?恨不得让你发现它在监听?这公司有这种爱好?
个性化广告其实很简单。
例如对于iOS平台,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对应的IDFA。IDFA它的全称是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是在iOS系统上与设备对应的一个唯一ID。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就是个专门为做广告生成的ID。 这是iOS设备的广告标识符,可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身份识别。(不过听说即将上线的iOS14.5版本里,苹果手机将默认关闭IDFA )
除了苹果,Android也有唯一ID。例如GAID( Google Advertising ID),给安装了谷歌应用市场的Android 设备提供的广告 ID。
国内每个厂商也会有自己的广告平台,也会给每个用户建立唯一的广告ID,甚至多个厂商联合的广告平台。
例如我在知乎经常能看到我京东搜过的商品,原因就是知乎使用了某个京东的广告插件,而非知乎监听我。知乎不需要很多你的数据,就能给你推送个性化广告。
要给你个性化推送,上策是使用腾讯自家的广告平台,监听则是下下策。而关闭个性化推荐,意思就是不再用这个广告ID来给你推送广告(广告是不可能停的),仅此而已,并非关闭监听。
有的人说,咋我的广告投放这么准呢?我也有这个感觉,但其实在用户画像下,能大概预测出你需要的品类,如果是在购物app首页,那就更容易出现你所谓被「监听」的商品了,例如某宝首页几十个商品,即使广告平台单次投放准确率只有10%,只要推十个商品,出现你需要商品的概率也有 ,真的不需要用监听这种让人容易察觉而且低效的方法。
就在答这个隐私相关的问题时,朋友给我发来个聊天记录,哎,现在保护隐私真不容易,泄露隐私方式太多了。
监听?
真的吗?
按照这位微博博主的引导,我也照着试了下。
这不是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吗?
好一个张冠李戴。
我一年都难得看一次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更加只剩下某坨大便一样的公众号,每天看一些搞笑图片。
关闭广告就关闭广告呗,还说关闭监听。
把我给吓一跳。
我还以为有哪位大佬发现了腾讯监听用户呢。
我觉得吧,微信就应该收费。
微信用户都12亿人了,监听12亿人,腾讯哪来这么大本事呀。
要是有这本事,那中国岂不是可以监听全世界了?
我也看了下很多人的回答,说今天聊天说买什么,第二天就会收到类似的广告。
这就扯淡了。
广告推荐有几种推荐模式,最常见的朋友圈LBS商圈定投广告。
LBS商圈,这种广告推荐的原理就是以商家为中心,覆盖周边多少公里范围内的用户群体。
像抖音,淘宝,微信,都有这样的广告模式。
另一个就是网盟定投。
这类广告可以选择性的进行精准投放。
可以将用户群体按性别,职业,年龄,所在地等进行覆盖投放。
再一个,现在手机上的APP,又不是只有微信一个APP。
很多手机出厂就自带十几二十个APP。
那么问题来了,这世界上,真的存在具有监听功能的APP吗?
有。
那么微信会监听用户吗?
我觉得微信还没有傻到自掘坟墓的地步,也没这么大本事,更加没这么傻。
说微信监听用户的人,不是傻就是坏。
微信月活12亿,都是微信的衣食父母。
先不说能不能实现监听,就算真的能实现监听12亿用户,保准第二天就会被请去喝茶,紧接着阿里就推出一款新的社交软件取而代之。
阿里可是做梦都想取代腾讯社交大佬的地位。
另外就是微信用户的聊天数据,实在是太庞大了。
现在只要用过几年微信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微信好友和微信群多的人,一天产生的内容就几百兆,64G的手机内存完全不够用。
用了几年的手机,光微信占用的内存就十几G,微信哪来那么大的空间去储存12亿用户的聊天记录,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竟然也会有人傻到相信网上那些骗子说可以查他人聊天记录的信息。
微信商业变现模式有很多,不会傻到在这方面断了自己的财路。
而且,微信可以做到按用户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所在地进行覆盖投放广告,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监听用户呢?
一个是后台点一下就可以投放广告,另一个则需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的大型得不偿失的监听工作。
孰轻孰重对比一下就十分明显了。
因此,这位微博博主把关闭了个性化广告推荐说成是关闭监听,我不得不怀疑他是为了博取流量故意这样说。
实际上,他也达到了目的。
5万多转发,6万多点赞。
他平时的微博就十个左右的转发,简直一下就上了天。
我觉得之所有那些碰瓷微信的大V,还不是因为微信流量大,好欺负,容易带来流量和话题。
另一个就因为微信是款免费使用的软件。
我觉得吧,微信可以搞会员,免广告会员,免费使用一些表情包。
这样就可以堵住这群人的嘴了。
微信要是推出会员,便宜点,10元以内一个月,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买。
虽然微信收费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用户基数实在是太大了,光移动支付这方面的收入就十分可观。
监听用户?
除非腾讯疯了。
我很喜欢这位博主为宣传隐私保护做得贡献,
但是不喜欢他哗众取宠胡乱下错误结论的行为方式。
我相信并认可这种方式,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叫做联邦学习,几乎就是这种方式在 AI 方向的研究。
所以先给出结论:微信不会上传隐私数据到服务端,大家可以放下愤怒慢慢听。
因为这里有个很明显的专业问题好像没人提:
用户画像可不是一天建成的。
推荐系统对于每个用户的用户画像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难道关闭了此刻的监听就没有历史数据了吗?
不合理对吧?
特别是关闭后就给你随机推荐广告内容。
那就只有一种情况会发生这个现象,
就是他没有你的历史数据,而是会根据你当前的数据在线更新和匹配。
这位博主很鸡贼的没有介绍腾讯的隐私条例,
腾讯在条例里列举出了收集的信息。
我仅列举两页
明确表明会收集
IP、唯一设备标识符、朋友圈文字、评论、点赞信息;
公众号关注、支付、收藏、推荐、分享;
语音输入、语音文字转换、对聊天内容搜一搜;
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后,会收集姓名、身份证号和其他合法身份证明文件号码。
但是!
腾讯在1.10条款有这么一段话:收集是实现上述功能所必需的,我们在实时处理之后,向你返回处理结果,不会保留你的数据。
这件事情反映的恰好正是 微信没有存储用户数据,不然也不会出现关闭推荐后,腾讯的推荐系统就失灵了。
对于用户来说,这并非是隐私数据的泄露,这种实时流数据处理再销毁,应该是属于行业规范的操作。
隐私保护个体,数据挖掘整体。
作为大企业,只需要挖掘出整体的特点即可,针对个人的隐私是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保护的。
以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