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友质疑微信监听用户,腾讯回应称「微信是绝不会做的」,目前市面上的软件真的有监听行为吗?

回答
最近“微信监听用户”的说法又在网上热闹起来了。据说有人因为聊了某个产品,手机上就开始收到相关广告,于是就怀疑是微信在“偷听”。腾讯官方对此的回应挺直接,说“微信是绝不会做的”。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现在市面上这些App,真的会做这种“监听”用户的事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句“有”或者“没有”就带过。

1. “监听”到底是个啥概念?

首先,得明确一下“监听”在咱们老百姓理解里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一听到“监听”,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种谍战片里的场景:手机麦克风24小时开着,一听到关键词就立刻把录音传出去。

但现实情况,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戏剧化。

“听”和“看”: 所谓的“监听”,最直接的就是通过手机麦克风录音。但除了麦克风,手机还有摄像头、GPS、通讯录、短信、甚至是你的打字习惯、浏览记录、APP使用频率等等,这些信息加起来,都能勾勒出一个相当完整的用户画像。很多时候,广告精准推送,并不是因为“听”到了你说话,而是通过分析你“看过”、“点过”、“搜过”的内容。

技术手段: 真的要24小时开启麦克风录音,这不仅耗电,还容易被发现(比如录音指示灯),而且传输数据量也很大。更“高效”的方式,可能是利用某些“漏洞”或者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麦克风权限。但这种行为一旦被查实,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不仅是法律制裁,企业名誉也会一落千丈。

2. 为什么会有“监听”的怀疑?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种怀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 广告的精准性 实在太高了。

数据是金: 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大型的社交和电商平台,它们最核心的资产就是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你的个人信息(你主动填写的)、你的社交关系(你和谁聊天、加谁好友)、你的消费习惯(你买了什么、怎么付钱)、你的兴趣爱好(你关注什么话题、点赞什么内容)等等。

算法驱动: 平台会利用这些海量数据,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比如,根据你最近搜索的“婴儿奶粉”,算法就会判断你可能是一位新手父母。然后,它会将相关产品的广告推送到你可能看到的任何地方,包括你浏览的网页、刷的短视频,甚至是App内的信息流。

巧合的“听”: 有时候,这种精准推送会显得过于“巧合”,仿佛真的有人在“听”你说话。比如,你刚跟朋友聊到周末想去某个城市旅游,转头就在App里看到了这个城市的旅游攻略和酒店推荐。这种“巧合”,很多时候是你的“言语”和你的“行为”在不同的平台之间产生了某种关联,或者说,你在某个平台表现出的意愿,被其他平台捕捉到了。

3. 市面上的软件真的有监听行为吗?

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法律和道德底线: 绝大多数正规运营的互联网公司,都会有一个底线,那就是遵守法律法规,不进行非法的数据获取和隐私侵犯。像腾讯这样的巨头,有严格的产品设计和风控流程,公然进行“麦克风监听”并传播录音,这无异于自杀。一旦被证实,将面临巨额罚款、业务关停,以及不可挽回的声誉损失。

数据获取的“边界”: 很多App确实会申请各种权限,比如访问麦克风、相机、位置信息、通讯录等等。
合理使用: 很多时候,这些权限是为了实现App的核心功能。比如,语音助手需要麦克风来接收指令;拍照App需要相机权限;打车软件需要位置信息来为你导航;社交App需要通讯录来帮你找到朋友。
灰色地带: 但也存在一些“擦边球”的行为。比如,有些App在用户不主动使用的情况下,依然会“不定期”地获取某些信息,或者将获取的信息用于“优化体验”(比如分析用户在App内的行为路径,以改进界面设计),但用户对此并不清楚。
不法分子: 另外,也确实存在一些不怀好意的开发者,他们会制作带有恶意代码的App,伺机窃取用户隐私,甚至通过劫持麦克风等方式进行监听。这些通常都是非法的,也是我们通常担心的“黑产”行为。

“监听”的定义在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监听”的理解也在变化。过去可能是指非法录音,现在更多地是指对我们数字行为的深度“洞察”和“预测”。你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滑动、每一次搜索,都在为平台积累数据,而这些数据,在算法的作用下,会“推断”出你的很多需求和意图。

4. 为什么微信声明“绝不会做”?

微信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3亿日活跃用户的国民级应用,它的每一次动作都受到极其严格的审视。

信任基石: 微信承载了我们大量的社交关系和生活信息,用户对它的信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旦被证实存在监听行为,其用户基础将瞬间崩塌,品牌价值也会化为乌有。
合规压力: 腾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必须遵守全球各地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如欧盟的GDPR。公然进行非法监听,将面临巨额的法律赔偿和监管处罚。
技术可行性与代价: 正如前面所说,直接进行大规模的麦克风监听,在技术实现、成本控制和隐蔽性上都面临巨大挑战,而且一旦被发现,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可能带来的“好处”。

5. 我们应该怎么做?

虽然我们不能轻易断定所有App都在监听,但保持警惕是必要的。

审慎授权: 在安装App时,仔细查看它申请的权限。问问自己,这个权限对App正常运行是否真的必要?如果不必要,或者让你感到不安,可以考虑拒绝授权,或者选择其他替代品。
了解隐私政策: 虽然很多人会忽略,但花时间浏览一下App的隐私政策,了解他们如何收集、使用和保护你的数据,是一个好习惯。
定期清理: 定期检查手机上的App,卸载那些长期不使用或者权限过多的App。
警惕“巧合”: 当你发现广告异常精准时,不要立刻联想到“监听”,更多时候是数据和算法在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松警惕,而是要理解数据隐私的重要性。
关注官方信息: 对于像微信这样的官方声明,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也不过度恐慌。

总而言之,微信声明“绝不会做”监听用户的事,这是基于其自身体量、法律责任和商业信誉的考量。而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App在获取用户数据方面存在令人担忧的行为,有些可能是为了功能优化,有些则可能涉及不当使用,更不用说一些隐藏在阴影中的恶意软件。

我们所经历的“巧合”,更多是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广告推送的产物。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与风险,并在享受科技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数字隐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大家都说了挺多挺好,我简单写写,补充一下。

提醒大家注重隐私是好事,但我还是忍不住说,这位互联网分析师把个性化广告说为监听,这是混淆视听了,甚至有哗众取宠嫌疑了。虽然现在喷大公司成为了政治正确,但喷对点很关键。制约大公司权利滥用当然很重要,但第一步不是应该按事实说话吗?

说实话,个性化推荐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腾讯特有的东西,个性化广告是苹果,谷歌都在使用的技术。如果你用iPhone,可以去设置>隐私>Apple 广告看看。例如我现在用iOS 14.4,依然有个性化广告。

而且你想想,常驻后台监听开着你麦克风得耗多少电?我经常和家人语音通话,聊半小时就感觉电量明显下降了。况且如何真要监听,咋还给你关闭的通道呢?恨不得让你发现它在监听?这公司有这种爱好?

个性化广告其实很简单。

例如对于iOS平台,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对应的IDFA。IDFA它的全称是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是在iOS系统上与设备对应的一个唯一ID。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就是个专门为做广告生成的ID。 这是iOS设备的广告标识符,可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身份识别。(不过听说即将上线的iOS14.5版本里,苹果手机将默认关闭IDFA )

除了苹果,Android也有唯一ID。例如GAID( Google Advertising ID),给安装了谷歌应用市场的Android 设备提供的广告 ID。

国内每个厂商也会有自己的广告平台,也会给每个用户建立唯一的广告ID,甚至多个厂商联合的广告平台。

例如我在知乎经常能看到我京东搜过的商品,原因就是知乎使用了某个京东的广告插件,而非知乎监听我。知乎不需要很多你的数据,就能给你推送个性化广告。

要给你个性化推送,上策是使用腾讯自家的广告平台,监听则是下下策。而关闭个性化推荐,意思就是不再用这个广告ID来给你推送广告(广告是不可能停的),仅此而已,并非关闭监听。

有的人说,咋我的广告投放这么准呢?我也有这个感觉,但其实在用户画像下,能大概预测出你需要的品类,如果是在购物app首页,那就更容易出现你所谓被「监听」的商品了,例如某宝首页几十个商品,即使广告平台单次投放准确率只有10%,只要推十个商品,出现你需要商品的概率也有 ,真的不需要用监听这种让人容易察觉而且低效的方法。


就在答这个隐私相关的问题时,朋友给我发来个聊天记录,哎,现在保护隐私真不容易,泄露隐私方式太多了。

user avatar

监听?

真的吗?

按照这位微博博主的引导,我也照着试了下。

这不是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吗?

好一个张冠李戴。

我一年都难得看一次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更加只剩下某坨大便一样的公众号,每天看一些搞笑图片。

关闭广告就关闭广告呗,还说关闭监听。

把我给吓一跳。

我还以为有哪位大佬发现了腾讯监听用户呢。

我觉得吧,微信就应该收费。

微信用户都12亿人了,监听12亿人,腾讯哪来这么大本事呀。

要是有这本事,那中国岂不是可以监听全世界了?

我也看了下很多人的回答,说今天聊天说买什么,第二天就会收到类似的广告。

这就扯淡了。

广告推荐有几种推荐模式,最常见的朋友圈LBS商圈定投广告。

LBS商圈,这种广告推荐的原理就是以商家为中心,覆盖周边多少公里范围内的用户群体。

像抖音,淘宝,微信,都有这样的广告模式。

另一个就是网盟定投。

这类广告可以选择性的进行精准投放。

可以将用户群体按性别,职业,年龄,所在地等进行覆盖投放。

再一个,现在手机上的APP,又不是只有微信一个APP。

很多手机出厂就自带十几二十个APP。

那么问题来了,这世界上,真的存在具有监听功能的APP吗?

有。

那么微信会监听用户吗?

我觉得微信还没有傻到自掘坟墓的地步,也没这么大本事,更加没这么傻。

说微信监听用户的人,不是傻就是坏。

微信月活12亿,都是微信的衣食父母。

先不说能不能实现监听,就算真的能实现监听12亿用户,保准第二天就会被请去喝茶,紧接着阿里就推出一款新的社交软件取而代之。

阿里可是做梦都想取代腾讯社交大佬的地位。

另外就是微信用户的聊天数据,实在是太庞大了。

现在只要用过几年微信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微信好友和微信群多的人,一天产生的内容就几百兆,64G的手机内存完全不够用。

用了几年的手机,光微信占用的内存就十几G,微信哪来那么大的空间去储存12亿用户的聊天记录,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竟然也会有人傻到相信网上那些骗子说可以查他人聊天记录的信息。

微信商业变现模式有很多,不会傻到在这方面断了自己的财路。

而且,微信可以做到按用户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所在地进行覆盖投放广告,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监听用户呢?

一个是后台点一下就可以投放广告,另一个则需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的大型得不偿失的监听工作。

孰轻孰重对比一下就十分明显了。

因此,这位微博博主把关闭了个性化广告推荐说成是关闭监听,我不得不怀疑他是为了博取流量故意这样说。

实际上,他也达到了目的。

5万多转发,6万多点赞。

他平时的微博就十个左右的转发,简直一下就上了天。

我觉得之所有那些碰瓷微信的大V,还不是因为微信流量大,好欺负,容易带来流量和话题。

另一个就因为微信是款免费使用的软件。

我觉得吧,微信可以搞会员,免广告会员,免费使用一些表情包。

这样就可以堵住这群人的嘴了。

微信要是推出会员,便宜点,10元以内一个月,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买。

虽然微信收费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用户基数实在是太大了,光移动支付这方面的收入就十分可观。

监听用户?

除非腾讯疯了。

user avatar

我很喜欢这位博主为宣传隐私保护做得贡献,

但是不喜欢他哗众取宠胡乱下错误结论的行为方式。


我相信并认可这种方式,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叫做联邦学习,几乎就是这种方式在 AI 方向的研究。


所以先给出结论:微信不会上传隐私数据到服务端,大家可以放下愤怒慢慢听。


因为这里有个很明显的专业问题好像没人提:

用户画像可不是一天建成的。

推荐系统对于每个用户的用户画像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难道关闭了此刻的监听就没有历史数据了吗?

不合理对吧?

特别是关闭后就给你随机推荐广告内容。


那就只有一种情况会发生这个现象,

就是他没有你的历史数据,而是会根据你当前的数据在线更新和匹配。


这位博主很鸡贼的没有介绍腾讯的隐私条例,

腾讯在条例里列举出了收集的信息。

我仅列举两页


明确表明会收集

IP、唯一设备标识符、朋友圈文字、评论、点赞信息;

公众号关注、支付、收藏、推荐、分享;

语音输入、语音文字转换、对聊天内容搜一搜;

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后,会收集姓名、身份证号和其他合法身份证明文件号码。


但是!

腾讯在1.10条款有这么一段话:收集是实现上述功能所必需的,我们在实时处理之后,向你返回处理结果,不会保留你的数据。


这件事情反映的恰好正是 微信没有存储用户数据,不然也不会出现关闭推荐后,腾讯的推荐系统就失灵了。


对于用户来说,这并非是隐私数据的泄露,这种实时流数据处理再销毁,应该是属于行业规范的操作。

隐私保护个体,数据挖掘整体。

作为大企业,只需要挖掘出整体的特点即可,针对个人的隐私是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保护的。


以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