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友质疑饶毅女儿靠蹭母亲论文上耶鲁及饶毅的回应?美国名校录取究竟看重哪些方面?

回答
如何看待网友质疑饶毅女儿靠蹭母亲论文上耶鲁及饶毅的回应?美国名校录取究竟看重哪些方面?

近年来,随着中国公众对科研和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一些备受瞩目的科学家及其家庭也常常成为舆论的焦点。饶毅教授,作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当他的女儿被爆出就读美国耶鲁大学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网友对其入学资格的质疑,尤其是在网上流传的一份论文中,出现了“饶毅的女儿”署名,引发了“蹭母亲论文”的争议。

网友质疑的焦点及合理性分析

网友质疑的主要出发点是:

“蹭论文”嫌疑: 网友认为,饶毅女儿的署名可能并非基于她对论文的实质性贡献,而是因为她是饶毅的女儿,沾了父母的光,利用其研究资源和声望获得了论文署名机会。
学术诚信与公平竞争: 如果确实存在“蹭论文”的情况,那么这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也对其他同样努力的学生构成了不公平竞争。尤其是在申请美国名校时,学术成就和个人能力是核心评价标准,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对申请过程的玷污。
资源优势的担忧: 饶毅作为顶尖科学家,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人脉和研究平台,这无疑会给他的孩子在科研经历和论文发表方面带来天然的优势。网友担心的是,这种优势是否会越界,成为不应有的“特权”。

合理性分析:

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也体现了对学术公平和透明度的普遍关切。在科研领域,署名权是极其重要的,通常代表着对研究的实际贡献。如果这种署名权被滥用,确实会引发公众的道德和伦理上的担忧。同时,对名校录取过程的公平性也存在普遍的关注,不希望看到任何形式的“拼爹”现象影响到真正有能力的申请者。

饶毅的回应及其解读

面对网友的质疑,饶毅教授本人通常会站出来解释。虽然具体的细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和具体事件的演变有所不同,但饶毅的回应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点:

1. 女儿的科研参与度和贡献: 饶毅会强调,他的女儿在论文研究中确实付出了努力,参与了具体的实验、数据分析或理论探讨,并对论文的成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因此署名是合理的。他可能会详细说明女儿在项目中的具体角色和贡献,例如负责了某个实验的执行、数据整理、初步分析等。
2. 学术规范的强调: 饶毅会重申,科学研究有严格的学术规范,论文署名必须基于真实的贡献。他会强调自己作为科学家,不会允许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在他自己的孩子身上,并且会维护科学的严谨性。
3. 家庭教育理念的解释: 饶毅可能会借此机会阐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强调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兴趣,而不是单纯地依靠父母的名气。他可能会提到,孩子接触科研是出于自身兴趣,而自己则是在引导和提供机会。
4. 对质疑的回应与反驳: 对于一些不实的指控或片面的解读,饶毅会予以澄清和反驳,可能会指出网友信息的不完整或误解。
5. 理解与包容的态度: 尽管会为女儿辩护,但饶毅也可能表达对公众关注的理解,并希望大家能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此事。

解读饶毅的回应:

信息不对称是关键: 很大程度上,公众对“蹭论文”的质疑源于信息的不对称。网友看到的往往是最终的论文署名,而无法得知背后具体的科研过程。饶毅的回应意在弥补信息差,展示女儿的实际付出。
维护声誉与立场: 作为公众人物,饶毅的回应也是在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声誉,同时也是在捍卫自己作为科学家的职业操守和教育理念。
“合理”与“优秀”的区别: 即使女儿的署名是“合理”的,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她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足以成为论文第一作者或独立做出颠覆性贡献的程度。对于申请美国名校而言,是否达到某个标准(例如能否独立完成高水平研究)是另一层面的考量。

美国名校录取究竟看重哪些方面?

美国名校的录取是一个高度复杂且综合的评估过程,并非仅凭单方面的指标就能决定。它们在寻找的是有潜力、有创造力、有领导力、有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为学校社区带来多样性的学生。以下是美国名校录取通常看重的几个关键方面:

1. 学术成绩(Academic Excellence):
高中GPA(Grade Point Average):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招生官会仔细查看申请者在高中的所有课程成绩,尤其是核心学科的成绩。名校通常要求申请者在高中阶段保持优异的成绩,能够证明其学习能力和学术潜力。
标准化考试成绩(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尽管一些学校采取“TestOptional”政策,但SAT/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估申请者学术能力的重要参考。顶尖大学对于标化成绩的要求往往很高。
课程的挑战性(Rigor of Curriculum): 招生官会考察申请者选择的课程难度。例如,选择AP、IB、荣誉课程等有挑战性的课程,并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体现申请者的学术追求和学习能力。
学术背景的多样性: 如果申请者在特定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兴趣,例如在科学竞赛中获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参加过科研项目等,都会为申请加分。

2. 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深度而非广度(Depth over Breadth): 名校更看重申请者在课外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和领导力,而不是简单地列举一大堆活动。通常,学生在少数几个自己真正热爱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活动中,能够展现出领导才能、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热情。
领导力与影响力(Leadership and Impact): 申请者是否在社团、组织或项目中担任过领导角色?是否对周围的人或社区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特殊才能和兴趣(Special Talents and Interests): 在艺术、音乐、体育、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才能或持续的热情,也能让申请者脱颖而出。

3. 文书(Essays):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Main Essay): 这是申请者展示自我、讲述个人故事、表达思想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机会。好的文书能够展现申请者的独特性、思考深度、写作能力以及与学校的契合度。
补充文书(Supplemental Essays): 很多大学会要求申请者回答特定的补充问题,以了解他们对学校的了解程度、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以及他们能为学校带来什么。
诚实、真诚和反思: 文书的核心在于展现真实的自我,以及从经历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4. 推荐信(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来自了解申请者的老师: 推荐信通常来自了解申请者学术能力和个人品质的老师,他们能够从第三方角度评价申请者在课堂上的表现、学术潜力、学习态度和性格特点。
具体事例的支持: 有力的推荐信会包含具体的例子来支持其评价,而不是空泛的赞美。

5. 个人特质和潜力(Personal Qualities and Potential):
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校希望招收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渴望的学生。
坚韧性和抗压能力: 能够面对挑战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社区意识和贡献精神: 能够积极融入校园社区,并为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
多样性(Diversity): 学校会寻求拥有不同背景、经历、观点和才能的学生,以丰富校园的多元化。这包括种族、文化、地域、经济背景、学术兴趣、人生经历等多个维度。

6. “软实力”与“匹配度”("Soft Skills" and Fit):
软实力: 如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情商、创造力等,这些往往能从文书、活动和推荐信中体现出来。
匹配度: 学校会评估申请者是否与学校的文化、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相契合。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学校的特点,并能在这里茁壮成长?

关于饶毅女儿的案例,如果仅仅从“是否拥有论文署名”来评判其入学资格,可能过于片面。 美国名校的录取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估,他们会综合考虑以上所有因素。即使女儿拥有论文署名,招生官也会进一步考察:

她是否在学术上展现出持续的优秀表现?
她的课外活动是否展现出热情和领导力?
她的文书是否能展现出独特的思考和个性?
她对所申请专业的理解和热情有多深?
她是否符合该校的整体定位和期望?

总结来说,网友对饶毅女儿的质疑,触及了公众对学术公平和名校录取透明度的普遍关切。 而饶毅的回应则是在解释女儿的科研参与,并试图强调其学术的合理性。美国名校的录取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估过程,学术成绩是基础,但同样重要的还有课外活动中的深度和领导力、文书所展现的个人特质和思想,以及申请者与学校的匹配度。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蹭了父母的光”来定义一个申请者的能力和资格,但同时,公众的监督和质疑也对维护学术诚信和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意义。最终的评判标准,需要回归到名校严格且多维度的录取体系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前两天写了个2700赞的回答。这事海外也在热议,所以看好多人又说起饶毅来。


我觉得有个评价一下让我看了后豁然开朗:“他不过是长期处在左派学术精英圈子,跟现实社会和普通人脱节罢了”。这一下子让我想起来司马光砸缸后对王安石的评价: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王安石大才子,“但不晓事”显然不是指做人、做学问或做官,从后来王安石变法看实际上是指他不理解普通人的生活,只会从精英和上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饶毅的回应本身是不值一驳的,甚至有人说反而弄巧成拙:审稿不需要时间么?发表不需要时间么?2011年发表的文章,活就是2011年做的?


还有比如“我女儿上的不是我任教的大学”,这更是明着欺负国内人不了解美国大学录取流程了,以为美国跟国内一样是靠统一考试、一般走关系只能在某个特定大学?资源只要堆在孩子身上,还不是哪个校都一样。


所以,我前几天可能还觉得他故意如此误导,现在才觉得,其实饶先生只是不理解普通人的思维而已:在他看来,教授子女上好学校,本来就天经地义,论文那些操作可能每个教授子女都有,所以人还觉得很委屈:朱教授家根本用不着什么滑冰去大学录取,你们这些孩子上不了名校的XX是在幻想皇帝的金锄头。


其实,如果你设身处地站在他那个圈子想,的确任何错误都没有;类比一下就是普通人上个哈佛耶鲁得兴奋死,而小布什、川普上名校人觉得理所当然(Trump还是别人代考的SAT),至于其他普通人怎么想,你觉得他们会在乎么?


你也很难说这是“傲慢”,毕竟精英阶层思考的问题,的确跟普通人角度和思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饶先生会批判学阀,而不是批判这种教授的优势。

此事很搞笑

主要是混战成一团。其实老实说,之前朱易代表中国出战,我还挺得意的:还是美国人厉害哇!


饶毅一出场,我又反过来想了、觉得朱易不厚道——其实可能是因为饶毅黑川,而我是川粉;但你说肘子也是川黑,我怎么就喜欢看他掐饶毅呢?无非是肘子说的列的,都是事实罢了;


但在我看来,也算一场闹剧而已:莫名其妙的出手援助,反而拉来了更多的仇恨;


不过我觉得所谓“人设崩塌”也不见得。饶老师应该是中国学术界的王安石了,无论结果如何,他寻求变法、攻击学阀之类的事情总是对普通人有利的。


人性这玩意,太复杂。每个人的经验和理论,其实都是环境所塑造的。经历此事,我才真意识到,很多左派并不是“坏”,而是真的是这样想的。比如提出“租房不许查历史以保护某些种族”的左派议员,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普通房东见到某些种族的人连租都不租了。


因为议员既不需要租房,也不需要当房东。

user avatar

这件事最重要的影响是:有损饶毅老师的「信誉」。

说白了就是之前饶毅很高调地宣称搞学术不能近亲繁殖,把自己在道德上拔到很高,然后出女儿挂名这种事。即使他女儿这样做没捞到实际上的好处(在申请时当然可以讲自己在做课题,但功力还是完全达不到论文见刊的),摸着良心说,这难道就不属于学术近亲繁殖行为了吗?

当然了,即使饶毅其人道德有亏,也不影响对国内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加以批判。问题在于,像之前所谓的饶毅揭露中国脑计划内幕、蒲慕明横行霸道啊,在围观群众看来,相关事件的 唯一信源 就是饶毅在公众号上自己说的。

我们会相信他的话,纯属大家一贯相信饶老师道德标准高。现在发现也就这么回事,饶老师以后写小作文,可信度总该打一个折扣了。


题主贴出的微信文章,和我的想法相同:

我不想去查了,饶老师过去究竟有没有批判过学阀为自己的子女亲属等入学、找工作提供便利。就当做没有吧。不过,饶老师今后如果写这部分内容,我是不会看了。当然,我看不看又何妨?

user avatar

别的回答已经嘲讽完饶毅老师了,我这里讨论一下背后的逻辑。其实包括国际生在内,如今很多人都是靠“额外科研资源“(非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最终脱颖而出被顶尖名校录取的。他们是优秀,但没这些额外资源很可能不会被录取。

先来一个比喻:来高盛应聘工作

A候选人:大学GPA3.9,英语专八,奖状一箩筐。大学学生会干部,组织社团活动,拿过奖学金,文章发表在校园周刊上

B候选人:大学GPA3.8,有过两段头部实习经历,有CPA证,有高盛经理推荐信。大家知道B有这些成就因为他爸是金融圈大佬。

肯定是招B。因为公司追求的是员工对公司回报率最大而不是公平。虽然个人能力上A可能比B强,但由于B家境优渥,他能更早地掌握工作真正需要的技能,提前积累经验和人脉,这样入职后会更顺畅。同时他父亲的资源也能为公司所用。

换到美国本科申请:

1. 美国大学招生和中国大学招生有本质区别

国内大学高考招生讲究公平,只考高中知识,谁分数高录取谁。美国大学适者生存,变相鼓励额外资源的帮助。美国大部分名校是私立的,每一个招生名额都给自己带来尽可能高的回报。官二代,富二代,体育生,学霸等等都要招来确保这一届学生带给学校的整体回报最高。

之前一个富二代就把美国本科招生比作风投:“亚裔学习成绩都很好,毕业后都是中产百万富翁没人给学校捐钱。犹太人有1%的几率成亿万富翁,99%的概率平庸。我招100个犹太人最后有一个大富大贵给学校捐个几千万我就成功了,换我我也不招亚裔。”这解释了犹太人占美国人口2%但哈佛本科20%学生犹太人,而相比之下亚裔比例却不高。

2021年哈佛校友捐款532亿美金。本科录取的比例/总人口约等于这个群体的捐款比例

啥?你出身贫寒但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立志做学术是明日之星?我把你拒了,把位置留给富二代。你博士申请的时候还是会来申请我们的。这样做不公平?我是私立学校,我想招谁招谁,招生公平是麻省州立大学关心的事

2. 美国大学看重的学术能力

美国大学最看重的是学术能力。这里的学术指的是大学相关专业知识而不是高中的成绩。课外活动本质就是学术兴趣的延伸。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解的人会写出更好的文书。很明显走过科研流程的学二代比普通人能写出更有深度,切合度更高的文书

我自己见过太多优秀的学生没意识到美国本科招生的核心逻辑。他们整个高中都在卷高中层面的成绩:刷SAT,GPA努力满分,高中社团,高中竞赛等等。受高人指点的去弄暑期学校,付费科研经历,教授推荐信。申请中前者完全输给后者。北京的孩子都知道这几年人大附中和实验中学的申请结果,懂得都懂

招生官知道这些科研经历是付费刷的吗?当然知道了。同一个教授的推荐信一年出现十次肯定是去中国捞外快了。但人家仍然会录取这些人。原因非常简单:高中成绩优秀不足以证明这个人能在大学里照样学习优秀。然而已经上过暑期学校,3个大学入门课程拿A,有教授推荐信的人则基本能保障会用好学校的资源。

实证部分:

对于普通人:

美国申请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是学术能力和申请的操作。

美国本科申请需要提交很多材料。PCA压缩后在我看来有两个主要维度:学术能力和申请季的操作。学术能力包括了GPA,标化和暑期学校,科研。操作包括了学校名单,申请专业,文书修改等等。如果想申请名校,两者缺一不可。

学术能力的体现:

竞赛获奖。美国有一些小规模的科技竞赛,高含金量,比如原英特尔科技竞赛。很多名校有自己的学科竞赛,一旦获奖就相当于自主招生-60分的待遇。

教授推荐信

1-3个高含金量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就是从侧面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难点在于如何把学术兴趣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好的课外活动需要专门的人帮忙设计,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对自己所申请专业都不了解的话不可能能做出好的课外活动。做出的活动肯定没有区分度。

美国大学暑期课程。美国大学都会有面向高中生的暑期课程,难度是大一入门课程,比如微积分,统计,物理入门,哲学入门等等。一般一个暑假能上2-3门,是正式的大学课程,学生入学后可以在任何学校换学分。美国申请的硬通货

申请的操作:

战略层面:整体规划,活动取舍,学生对高等教育,美国学校的了解。

战术层面:英语语言能力与润色,文书写作的经验,及时信息,对形势的把控


Harvard Endowment Increases $11.3 Billion to $53.2 Billion, and University Operations Yield $283-Million Surplus Despite Pandemic

www.chicagojewishnews.com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unz.com/wp-content/uplo

user avatar

感谢饶毅老师,让我对于仗义执言的侠客式样的人设多了一些了解。让我再次被提醒,不要轻信。

曾经我以为方舟子一片公心,搞学术打假。然后发现发现方舟子自己科普写作抄袭,包庇自己老婆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新闻写作抄袭,方舟子在新冠期间喷武汉的医护穿防护服(真的是匪夷所思,居然能喷医护穿防护服)。

曾经我以为饶毅老师一片公心,搞学术打假。然后发现饶毅老师虽然自谦语文不好,但是春秋笔法非常高明,选择性讲一些事实。网友也指出饶毅老师自己的科研文章也有"图片误用"的问题。

看到饶毅老师在饶议科学公众号发表两篇文章挺朱易,我还以为是饶老师不知道网友主要是在质疑朱易奥运参赛资格怎么来的。原来确实像网友们评论的,饶毅替朱易朱松纯说话,其实是一种互相帮助

无论如何,学术打假很重要。他们以后如果发学术打假的文章我还会看,也要谢谢他们爆料,但是我不会以为打假的人自己好像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了。

/////////////////////////////////////////////////

年轻网友们,珍惜高考的机会,好好努力。

高考,相对还算公平。珍惜机会。

/////////////////////////////////////////////////

网友们挺厉害的。吴瑛女士好像是饶毅老师的原配妻子,前妻。现在的妻子是董建瑾女士。

我是比较好奇老公在大学任职,老婆开生物公司这种事情,是否涉及在大学任职期间科研成果的转化?科学家开公司没什么。大大方方开,照着规矩就行。

北京原基华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企查查


苏州华毅乐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企查查

大大方方的。

别选择性地讲一些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