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解决了!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部作品写于1904年至1906年9月,1905年1月起在《杜鹃》杂志上连载,后编成上、中、下三册出版。
夏目漱石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这个小说。
然而,这么细腻的思考,却是日本的作品。美国似乎是没有的。
唉,一只至死都没有学会抓老鼠的猫,就不必管它是什么颜色了。
我国处理事故四不放过原则: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3、事故责任人和广大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有些国家的原则:
不救出一只小动物来感动大家不放过。
双方互道一声“傻❌”,但双方国民都很满意。
这才是求同存异,地球村永远不会是一个标准,就看你出生在哪了。
阿密官员说:“小猫是悲剧中的光明”,网友质疑:“那死亡和失踪的100多条人命怎么办?”。这个报道的角度背后的寓意非常深刻,时代变了,中国的宣传在发生变化,哪怕和五年前比,也是区别明显。现在这个视角是人民的视角,是以人为本的视角,很符合中国的国情。
如果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五年前,中国媒体可能是往美国人尊重生命,热爱小动物方面引导。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前几年中国媒体吹捧美国人爱猫爱狗的内容特别多。
还有前段时间美国总统拜登的宠物狗死了,中国媒体也是一片冷嘲热讽的舆论导向。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几年前,中国媒体对美国宠物饲养宠物狗往往是用正面角度去报道的。
中国富起来之后要特别注意避免重新走上美国白左化的歧路。对美国人玩猫玩狗的态度采用冷嘲热讽的报道方式,这是一种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几十年前,画风就是这样的。
其实美国的宠物经济早就在野蛮生长和疯狂膨胀了。但当时中国的主流媒体充满自信,对美国的宠物文化坚决批判。当时的中国舆论导向是非常自信、非常强硬的。
但可悲的是,前几年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是居然调转了180度。
这腔调,是彻彻底底被西方白左思想给洗脑了。
如果按照前几年的舆论趋势不加扭转,那么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1,美国救猫事件,报道称【暖心!美国搜救猫咪,尊重生命】。
2,美国总统拜登的狗死了,就会报道称【泪目!美国总统把宠物狗当家庭成员,情深意切,催人泪下】
深圳当时禁吃狗肉的时候,大致就是这么一套说辞,说爱狗体现着所谓“人类的文明进步”。
3,徽州宴老板娘遛狗事件,就会报道称【熊孩子不懂得如何与狗狗相处,家长有仇富心态】
但幸好现在舆论正在纠偏。肯定上面有高人注意到舆论白左化的巨大危害,并出手进行补救。
目前美国救援能力已经退化了,退化到只能救猫一样体积的活物。
又或者说,要想活全靠自救,因为猫的自我求生能力还是蛮强的。
美国人的权力还不如一条猫,说明美国人权也出现问题了,联合国大会上需要好好批评一下他们了。
新闻是报道真实吗?不全是,新闻机构要为自己老板服务的,老板要为自己背后的利益集团服务。
芝加哥这个公寓楼一塌,有人获益,有人捞资本,还有政治家们为自己找好处,或者去攻击异见者。
这只猫本身没啥意义,问题在于有人想用猫做文章掩盖自己的失败,同时也有人想要攻击某些人给自己获利。
人命在这场救援里最不重要,而活着的人需要利益,需要立场,一只猫背负了太多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