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迈阿密人行天桥搭建 5 天后坍塌致数人死亡?

回答
迈阿密人行天桥的垮塌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它不仅夺去了无辜的生命,更暴露了许多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这场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灾难,让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深刻教训。

事件回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

迈阿密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IU)连接校园南北两部分的行人天桥,本应成为师生们安全便捷的通道,却在搭建仅仅五天后,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轰然倒塌。事发时,正是工作日下午,天桥上人来人往,其中不乏学生和工人。突然间,一声巨响,桥面瞬间断裂,碎片横飞,将下方拥挤的道路吞噬。目击者惊恐万分的描述,以及随后传来的令人揪心的伤亡数字,无不令人痛心疾首。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欢声笑语瞬间变成了哭喊与绝望。

根源追溯: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重性

如此重大的工程事故,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往往是多种潜在问题交织作用的结果。

设计与施工的疑点重重:
匆忙的工期与激进的进度: 这座天桥的设计理念本身就颇具创新性,采用了先在地面预制桥面,然后整体吊装的技术,旨在缩短工期并减少对交通的影响。然而,这种新颖的技术是否经过了足够充分的论证和实践检验?在工期压力下,是否可能存在为了赶进度而省略了必要的安全检查环节?这是调查的重点之一。
材料质量的风险评估: 任何一项重大的建筑工程,其材料的质量和性能都是生死攸关的。在预制和吊装过程中,桥梁结构承受的应力可能与预期存在差异。材料是否能够承受预设的载荷?是否存在隐藏的缺陷?这些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来排除。
设计变更与沟通不畅: 事故发生前,天桥的设计似乎发生了一些调整,例如改变了原本的设计方案。这些变更是否经过了严谨的结构安全性评估?在设计、施工方与监理方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所有变更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监理与监管的疏忽与漏洞:
“以结果为导向”的扭曲逻辑: 工程监管的核心应该是过程的严密把控,而非仅仅是最终是否建成。在巨大的投资和工期压力下,监管是否可能变得形式化?监理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其职责,对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
利益的交织与监督的疲软: 任何一项大型工程背后都牵扯着多方利益。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甚至政府部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利益链”?这种利益的交织,是否会影响到监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从而导致本应发现的问题被掩盖或忽视?
监管体系的有效性: 整个工程的监管体系是否足够完善?是否存在责任真空,导致在出现风险时,无人能及时作出有效判断和制止?

责任的追溯与问责机制:
谁为生命负责? 随着调查的深入,责任的追溯将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设计方失误?施工方疏忽?监理方失职?还是监管部门的疏漏?追究责任,不仅是为了给逝者和伤者一个交代,更是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惩罚的力度与警示效应: 任何一项安全事故,其责任的承担不应仅仅是口头上的道歉,更应该是具有实质性的惩罚。这种惩罚的力度,应该能够形成有效的警示,让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都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深层反思:我们应从何处汲取教训?

这场天桥的垮塌,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工程事故,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通病。

1.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在追求效率和创新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任何技术上的“大胆尝试”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论证和风险评估之上。尤其是在关系到公众生命安全的工程领域,对细节的忽视,对流程的简化,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 监管不能“走过场”: 无论是政府的宏观监管,还是工程的微观监理,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专业性。监管部门需要有足够的权力、独立性和专业知识来有效地履行职责,不畏惧压力,不回避问题。

3. 透明与公开是信任的基石: 工程的整个过程,从设计到施工再到验收,都应该尽可能地保持透明和公开。让公众有知情权,也有监督权。当出现问题时,信息公开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真相,也能够促使相关部门加快解决问题的步伐。

4. 专业精神是生命线: 无论是工程师、建筑工人,还是监理人员,都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自己的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把对生命的尊重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5. 反思“中国式速度”下的隐忧: 尽管这是在美国发生的事件,但它也让我们联想到,在很多快速发展的国家,包括我们自己,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赶工潮”和对安全监管的放松?我们是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悄悄地埋下了隐患?

这场迈阿密人行天桥的垮塌,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提醒着我们,在迈向更宏伟、更创新未来的道路上,对安全的不懈追求、对责任的坚定担当、对专业精神的坚守,才是我们最牢固的基石。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才能真正保障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那我也来参一脚,做一个建筑/机械/EE/土木/环境劝退党,请大家自己对号入座。

在美国学基础工科的人应该都知道,美国基建人才断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大部分岗位都是只招本国人,招进去了还有很多岗位不能碰,升职也轮不到你。

而本国人有多少呢,想想工科班上有几个美国人就知道了。那些抄我作业,GPA 2.x的美国同学,现在都在只招美国公民的基建、航天类工作岗位上喝茶呢。反正我本科时认识的那些清华交大同济浙大本的土木桥梁结构建筑系 PhD,工资都不如那些抄我作业的公民。因为那个神奇的 security clearance。

Security clearance 是政府给个人的背景调查证明,而且要视察这个人对美国的忠诚度。很多美国基建项目都需要有 clearance 的人才能做。有很多个等级,最高的等级里,不仅你要是公民,还得在美国出生,祖宗三代都得是公民,也不能有外国亲戚,像中国这种对手国更不行了。

随便搜一个建筑大厂招人需求,在美国有193个岗位:

不给办身份的就有 155 个:

需要公民,有clearance的岗位有53个。

这件事情还可以看出美国人甩锅技术一流。

Twitter上有人说是因为用中国钢铁才塌的,获了一波赞。



还有个一千多赞两千多转发的,第一时间马上甩锅:

还有说是用非法移民民工的锅,又拿了一波赞。


知乎还是不行,那必须是diversity的锅,你们女的造的桥就是要塌。还是需要提高一些姿势,不要把矛盾转移内部啊~

user avatar

接着跟进。现在官方依然没有结论。但是有了关于现在着重调查方向的报道(依然和我的猜测一致)。有劳各位有钱买vpn和有钱学英语的大神稍微看一下?

还有,某人向我砸所谓“证据”的时候,能不能别把我的立场搞反?...

接着跟进... 这两天没有新的进度报道(不是我装死不给你们提供打我脸的材料,是调查进度确实太慢。开喷之前请酌情考虑)。我的结论依然以上次贴图为准。

—————————————不废话,持续跟进。MCM已经被打倒(我当然赞成),只是怼我的人的却是在强调FIGG设计公司没责任,责任都是MCM公司(BTW,我发现似乎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MCM是什么人开的)。调查还在进行中,没有定论。在喷我“不懂工程职责”的时候请别把话说太满,因为现在事情发展方向可以参见下面两张图。Assmue大家都是过了四级的,或是“有钱学英语的”,那请自己看。



—————————-也不算回怼,我有点疑问啊:

你骂MCM水平烂,骂FIU腐败,但是何必要把负责设计的FIGG吹的完美无瑕?

FIGG的桥倒塌可是有传统的。

何况桥倒之前,设计团队就发现裂纹的事情开了一次会。如果真如一些人所说的MCM全责,那FIGG急个啥。

——————-diversified的建筑团队,以女性工程师(而不是工程师的技术背景)作为主要卖点,宣传艺术家以“不同的视角”来建造,积极投身minority权益事业的建筑公司,世界首次使用self-cleaning环保水泥。。。。。。

这个桥集中了所有的政治正确元素,绝对是一个明星级的项目。塌了也是成功。不服来战。

更正图片:

user avatar

上午刷票圈看到有个任课老师转发的,把老师的观点转过来分享一下

user avatar

1.脑补一下美帝基建为啥贵,以此为例吧:
最便宜的选项就是高速公路中间隔离带浇个桥墩两边架梁。可能造价也就二百万。
然而在道路中央浇筑混凝土必然要封闭道路,不然工人人怎么过去施工。晚上封闭那是不可能的。

白天封闭的话,按照一般情况八小时减去三餐和咖啡时间,可能没一两个月搞不定。
市政管理局掐指一算,这光封闭道路两个月的损失就上千万美刀了,还有这民众口碑什么的,要不咱搞个大跨度的不用封闭道路就能施工的呗。
设计团队拉个模型一算,斜拉索的比大跨度简支桥也就贵个二百万不到,但是寿命能从三十年到一百年呐。

算到现在,工程造价可能六百万了。我们的建筑师和施工经理过来一通忽悠,既然六百万都花了,咱们索性就做成标杆工程,我们用自清洁水泥、我们用最牛逼的设计团队、我们弄BIM、我们搞一次性成型。。。。。
于是乎就一千四百多万刀了。

当年肥电,朱姆沃尔特都是这么一路走来的,这种出门买自行车最后开着大奔回来的倾向是人类的本性,咱们也已经有这苗头了,没办法的事情。只能趁这几年咱们工人还没来得及成大爷,大干快上赶紧弄完。


2.这事故完全是施工单位的锅,我估摸着具体情形大概就这样:

按照美帝惯例,施工单位中标之后开始招工人,当然美帝得情况大家也知道,工人招不到、技术员招不到,可能连现场看门的保安都没人来干。说出去多丢人啊,当个临时工保安。

于是乎工程开始拖延,但是结构梁是工厂预制件,工厂按照既定计划做好拉来了。大家如果参与过上海迪斯尼的建设,肯定对美帝的计划组织能力是五体投地的。

而且工厂对货期的重视远比施工单位高得多,生产线不能停啊,必须按照合同按照计划来啊。所以据我推测,这个点上,按照刚开始的计划,施工单位应当已经完成桥塔的施工。然后一体化的桥梁一搭,悬索一挂,齐活咱们去拿钱!
然而看施工现场的样子,估计施工单位连浇砼民工都还没招齐呢,这桥梁预制件又不能搁地上放着,场地变形腐蚀什么的因素太多。这时候大能的现场施工经理按照自己蜜汁自信的经验推断,不就是梁么,这玩我干过,放上去,没问题!

而且这梁往上一架,计划完成百分比,直接从30%就到80%了,从业主到监理都看着高兴啊,施工经理说架梁,那就架哇,反正咱也不去现场,施工经理经验那么丰富,咱俩知道个狗屁,签字呗。

嗯,过了五天,duang。


我觉得不像大家想的跟国内一样有猫腻,人所有程序估计都没啥问题,跟年初列车脱轨那事一样,体制问题尔。

2018.03.17


关于事故发生的描述,里面有讲到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撤去了支撑和施工的扰动导致桥垮了,但实际上在桥垮掉之前,受力的结构件已经长期受远超设计载荷的力完蛋了。

但是我实在没想到最后设计背了这个锅!

2021.11.16

user avatar

【本文重点① 怼一下某想把话题转移到女权的答案 ②桥梁的所有者FIU可能有贪腐行为】


看到有专业人士的意见,我就不多说了。我写这个答案,只想质疑某个试图浑水摸鱼,想把矛头引向女权主义的答案。

首先,这座桥设计由FIGG Bridge Design 设计,Munill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施工,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公司。

FIGG Bridge Group

首先这是设计方的官网, 可以看到这算是一个老牌设计公司,拥有40年历史,设计了相当多的大型桥梁。从其他专业答案分析,这次过错也不在设计方,并且其官网也没有任何关于政治正确的内容。


而施工方Munill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也是专业人士推测的罪魁祸首,其官网如下:

MCM US | Building Excellence

而其领导层的截图是这样的:

实在看不出来某答案所说的“全部由女性组成,以政治正确为卖点”的观点是哪里来的。而根据CBS的报道:

A review of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Administration records shows that MCM has been fined for 11 safety violation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fines totaling more than $50,000 arose from complaints about unsafe trenches, cement dust and other problems at its Florida work sites.

这个公司过去5年因为11项违反安全问题被罚款,也就是说这是一家劣迹斑斑的公司。其网站上关于此次倒塌桥梁的介绍页面如下:

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女性设计团队的事情。

估计那个答案的信息和截图,是从某个论坛上拔下来的,根本没有可信度。与其纠结于政治正确,不如关注一下为什么FIU选择了这么一家劣迹斑斑的公司来作为施工方,其中又可能有什么样的私下交易和贪腐行为呢?

user avatar

更新5:

根据目前调查结果,是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的坍塌事故。哎。。。

2.The bridge had structural design deficiencie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collapse during construction stage III. The cracks on the bridge occurred due to deficient structural design.
12.EOR should have known that the truss was a non-redundant structure and if one diagonal member failed, the entire bridge could collapse. Given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he cracking and the non-redundancy of the bridge design, necessary safety precautions should have included closing the roadway below the bridge and immediately providing shoring to the bridge at suitable locations until a complete evaluation was done.

更新4:

果然还是大神多啊


更新3:

清晰视频,来源于一位妹子(她来源于别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959190634398048256

更新2:

这里提供的视频,靠近墩的第一个节点位置发生断裂,应该和剪力有关。

@super land


更新1:

桥全长约97m,主跨(也就是垮塌的那部分)长53m,独塔高33m

这是西南交大桥梁微信公众号上的说法,我去官网上查了下,确实如此,链接如下。这样的话,垮塌跨度不是其他回答说的30m,而是53m,施工阶段一点保护措施都不做直接上简支(施工阶段计算很有信心嘛。。。)。

世界上每垮一座桥,都给所有的桥梁从业者上了一课。效果如何,就看你认不认真听课了。

这句话说的好啊。

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设计使用年限: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达到其预定目的的使用年限;

建筑寿命:当房屋建筑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经过鉴定和维修,可继续使用,是结构的最终寿命。

高票回答说:

(1)国内桥梁50年寿命设计,这是不对的,国内桥梁规范规定: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按照不同等级的采用不同年限,没有使用寿命的规定

(2)自动清洁表面功能,没研究过,但是一种新技术肯定是要经过实际项目试验的,可能在此桥上不经济,可不表示不会经过技术改良;总不能期待一口吃成胖子吧,说没必要不太好。

(3)控制系统和自动清洁功能一样,总要有个发展过程,不能太严格了。

(4)这座桥上斜拉桥主要原因,我猜测是景观效果,城市桥梁不是山区高速,是要让人看着舒服,融入城市环境的;一般来说,人行桥不是承载力控制设计(真讽刺啊!),所以景观等要求会提高,贵体有恙说不过去。


原回答:

Accelerated Bridge Construction,可以看作是工厂预制,现场吊装的一种施工工艺,并不是什么非常新的技术,比如之前新闻里说的:一周建好一栋楼之类的,还有北京之前一天就造好的桥。大部分工作不在现场,所以基本不阻碍交通,是一种很好的技术。

具体到这座桥:

一、首先看下结构,跨度很小(桥长才53m),本来以为斜拉索可能是假的,是连续梁结构;不过看到效果图之后,桁架的腹杆角度都是顺着斜拉索的,因此,如果不是为了效果好看,应该是属于斜拉桥范畴的;但是跨度小,受力应该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桥之间。

二、分析下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受力应该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桥之间,那么它成桥后的承载能力是远远大于简支梁情况下的;当较大的一跨的主梁架上去后,结构体系是简支体系;在一般设计的时候,会检算施工阶段的承载能力(我不认为美国的设计单位会跳过这一步,默认他们做过)。所以我猜测计算假定或者节点构造有问题,这种桁架不是常规结构,上下”弦杆“宽度比较大,不一定全截面参与受力,或者是节点构造不够强,不能很好传力。

PS:看到有回答说,监控显示是靠近墩的那侧的梁断了,那可能是由于剪切破坏,因为简直体系剪力是支座处最大。

三、比较让我疑惑的是,3月10号就架好一跨的梁了,但是接下来5天什么动静都没有,没有加辅助墩,没有架第二跨的梁,没有立塔柱拉索,如果多做一点点工作,可能就能避免发生这样的事。可能美帝施工组织出现了问题,施工作业发生了中断。按照国内,新结构趋向于做保守方案,是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事的。

四、有答主提到,这座桥没有先塔后梁;这里说明下,斜拉桥不一定要先塔后梁,满堂支架法施工,辅助墩施工,顶推施工(有辅助墩)都可以做到先梁后塔,如果桥跨较小,简直体系或者连续梁体系能支撑自重的话,也可以先梁后塔。

五、以上均为猜测,以调查结果为准。

user avatar

一声长叹,一叶落而知秋。

当年美帝建帝国大厦,1930年动工,1931年完成,只用了400多天。 看看这最近几十年,耍嘴皮子成为最重要技能,到处都是强调leadership, leadership , leadership。你TM都当leader了,谁来干活?

学校的基础要求是越来越弱。学不会?分太低?那一定是要求太高了。降低要求让大家都通过就好了。Problem solved!这样 教出来的学生却是越来越自负,越来越不可一世。你要是说他不对,那是要伤害到他的 感情的。搞到现在,大家都是that's great!wonderful! You're special! You're unique! We're proud of you!

在学校带学生,尤其是美国学生的,应该都有这样的感 觉吧?基础不牢,眼高手低,耍嘴皮子,这样的学生以后是要当领导的。再加上舆论的推波助澜,比的是谁popular, 谁cool,谁sexy。学习好的那是nerd,是要被鄙视的。

好了,婴儿潮50后60后这些人开始退休,在反智氛围下培养出来的人全面接管这个社会,那么像塌桥这样的奇葩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

user avatar

“国家富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国家富强了,你就可以用质量更差的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

user avatar

桥梁专业上的分析有好的答案了。我来扯点别的。

有人总是觉得国内这么大的基建体量只是傻大黑粗,技术上还是欧美强。这不前两周还有个本行业研究生评论说美国公路比国内先进50年。

这不打脸啪啪的。

基建这件事,没有太高深理论,多数技术都是在实际项目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所以体量一定是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举例来说,我在非洲一个城市做项目时,当地有葡萄牙公司也在承包市政道路新建和改造。我们还被业主带去参观他们工地,毕竟有些做法我们也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不过几个月后,当地电视台报道葡萄牙公司那条路新建好的路面出现了开裂病害......

我们的路虽然比葡萄牙公司的长,但是没裂。

不说技术水平,哪怕外行人看来,没几个月就裂了肯定是有问题嘛。

user avatar

建成5天的天桥坍塌

什么?天桥刚建5天就塌了!豆腐渣工程!主管领导肯定受贿了,工程肯定让二代们拿了,这一定是体制问题!

设计团队以女性为主

设计团队以女性为主?查查,一定要纪委检察院反贪局严查,里面肯定还有更劲爆的新闻!说不定还会有小视频……

最新报道死亡人数约为十人

这么大事故才死了十个人?一定是瞒报了,我隔壁同学家的二大爷的亲外甥当时刚好路过事故现场,部队出动了,都封锁了,往外面一车一车的拉死人,都不让拍照,死了起码一百多人,国内事故死人超过十个不让报道!

事故发生在美国……

原来是民主国,怎么不早说!

那行贿?

民主国怎么可能行贿,人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怎么可能有行贿这么肮脏的事情发生!

那死人?

民主国沐浴在自由的香甜空气里,新闻媒体自由报道,追求真相,再说自由的民众也是无法被蒙蔽的!

那……

好了,好了,哪有那么多问题,你难道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让我们一起为死者祈祷,阿门!

user avatar

看了卫报的报道,补充一下:

theguardian.com/us-news

1.工程师在事故前三天报告北墩顶处的主梁以及桥塔存在开裂,并发送了语音邮件,但他个人判断没有安全隐患,没有要求立即停工

2.这座桥梁的承包商之一Figg,2012年因为另一座South Norfolk Jordan Bridge的垮塌在弗吉尼亚州被处罚

以下为原文

这么说吧,如果不是贵体有恙非要上斜拉索的话,这座桥的功能要求就是中国985高校土木本科生课程设计的难度水平。美国人

1.修了三年,国内算上下部结构和桥面铺装3个月吧

2.花了1420万美元,国内同等跨径每平米造价5000左右,算上人行桥需要的各种花活1万,无论如何这个桥造价不会超过1000万人民币

3.来看看美国人之前鼓吹这座桥的几个点

第一条,一座跨径几十米的混凝土斜拉桥吹自己抗风性能好,这个性质类似于我经过艰苦的训练,50米跑成绩达到了1分钟内
第二条,爱咋咋地吧,反正国内桥梁一般都是按照50年寿命设计,像港珠澳大桥可能会到100年,你有钱你就任性吧(此处有误,最新的规范把桥梁设计使用年限统一拉到了100年)
第三条,功能有点意思,自动清洁表面听起来不错,但是这么搞的经济性存疑,感觉没啥必要
第四条,这个东西没啥好吹的,国内都是这个速度,也许中国的普通速度在美国算是“快速施工”把
ps国内某些工程现在拼装预制梁的速度已经快到预制梁的生产速度赶不上施工拼装的速度,就是这么快
第五条,不明觉厉,不知道有啥用,好像施工速度什么的没啥提高
4.最后修塌了

你问我如何看待,我觉得这跟前几年国足被泰国队爆锤差不多,属于丢人现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迈阿密人行天桥的垮塌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它不仅夺去了无辜的生命,更暴露了许多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这场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灾难,让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深刻教训。事件回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迈阿密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
  • 回答
    迈阿密海滩附近的那场令人心碎的公寓楼倒塌,至今仍然是许多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那栋位于瑟夫赛德(Surfside)的香榭丽舍公寓(Champlain Towers South),在2021年6月24日的凌晨,以一种几乎是瞬间的方式,崩塌成一片废墟,带走了近百条生命。事件的起因和过程:这场灾难发生得猝.............
  • 回答
    近期,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发生了一起由军警(通常指的是国民警卫队或警察部门的武装人员,在特殊情况下会被授权使用武力)驱散民众的事件,并伴有开枪行为。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也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事发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细节可能因不同报道略有出入):事发地点位于迈阿密海滩,具体时间.............
  • 回答
    普京关于美国“例外论”的论调,以及对中德崛起为超级大国的判断,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政治论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普京对“美国例外论”的批判:普京之所以提出美国不再能提出“例外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当前国际格局和美国行为模式的观察和解读。 “美国.............
  • 回答
    迈克尔·弗林辞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一职,这无疑是特朗普政府早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影响和后续解读至今仍值得深思。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美国政治和国家安全政策的大背景下,并深入剖析导致他辞职的具体原因以及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事件的起因:与俄罗斯的接触和信息泄露弗林辞职的核心.............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美国与欧盟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行动深刻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影响及可能的长期后果: 一、事件背景与动因1. 俄乌冲突与地缘政治博弈 2022.............
  • 回答
    美国议员提出一项试图阻止在美出生的大熊猫归还中国的法律修正案,这一提案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及政治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潜在影响及争议焦点: 一、背景与提案动机1. 中美熊猫合作的历史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与美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
  • 回答
    美国12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这一数据(假设为2022年或2023年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数据背景、经济影响、政策反应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数据背景:美国CPI的现状与关键变量1. 数据来源与计算 美国CPI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90万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社会背景、政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差异1. 官方数据 美国疾控中心(CDC)和联邦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约为90万,但这一数字存在争议。例如,截至2023年4月,CD.............
  • 回答
    《纽约时报》的标题《新冠!撤退!》("Covid! Retreat!")可能是指该媒体对美国在新冠疫情中采取的某些政策或行动的评论,但具体文章内容因时间、语境和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标题可能涉及的背景、立场和影响: 1. 背景与可能的立场 时间与事件:该标题可能出现在2021202.............
  • 回答
    美国在疫情后期宣布“打开国门”并调整防疫政策,被视为全球防疫策略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一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美国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国内疫情形势与政治压力 疫情数据波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所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说法,目前并无权威官方渠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且存在多方面逻辑上的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信息来源可能存在问题1. 媒体误报或误解 目前没有可靠媒体报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具体细节(如时间、演习.............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万是一个令人深感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公共卫生危机本身的影响,更揭示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数据背景与时间线1. 数据统计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实时疫情追踪系统,截至2021年1月28日,美国新冠死亡.............
  • 回答
    深度解析美国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6.8%:一次触目惊心的通胀信号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 11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 6.8%,这一数字不仅再次刷新了近 40 年来的最高记录,更向市场和公众传递了一个强烈且令人担忧的通胀信号。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多种复杂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
  • 回答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附近一家公寓楼在2021年6月24日发生部分倒塌,造成多人失踪和伤亡。经过漫长的搜救行动,在废墟中找到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剩余的建筑在2021年7月4日被爆破拆除。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何看待美国倒塌公寓剩余建筑被爆破拆除?将剩余建筑爆破拆除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
  • 回答
    关于美国将于“9·11”20周年之际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对阿富汗自身、地区地缘政治、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等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对阿富汗自身的影响这是最直接和最受关注的影响。撤军将深刻地重塑阿富汗的政治、安全和社会格局。 塔利班.............
  • 回答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不再尊重美国了——合情合理”的文章,无疑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中最核心、也最敏感的话题之一。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观察和逻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理解这篇文章的“标题即论点”:标题“中国不再尊重美国了——合情合理”(China no longer resp.............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