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文是好文,但没有意义。
首先吧,这些文在美帝都传不开,因为要付费,至少要注册(虽然本篇不用)。
其结果就是:很多在我们这能引发千万点击上万评论的文章,推上的转发可能都不过百。像这篇,全推转发大概也就是个两三百次,还抵不上一两个回答的评论区。
何伟(Peter Hessler)的很多报道我都喜欢看,他算是美帝精英对华恐惧感的一个具象。但他的文章,虽然每次都能在中文互联网里激发一波讨论,却基本没有在美帝产生过啥反响。
不管是在商业模式还是舆论动员力上,美帝精英基本丧失了改造民众的工具。而掌握工具的不是Breitbart news就是Fake news,他们只会继续按民粹的胃口生产内容。
其次吧,我不信。
过去我不信的是美帝精英的“苦口婆心”:我们要加大基建啊,我们要加大科研投入啊,我们要振兴大工程和制造业啊,我们要提供普遍就业啊。
很容易不信,因为都知道美帝的现有结构不适应做这些事情。你修座桥就是要到市议会里掰扯五年,体制层面的“反制造业”、“反基建”、“反普遍就业”。
但我现在的不信,是不信他们真的打算往这条“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不管他们说得多么地慷慨激昂。
你就是不擅长游泳,面对一个游泳健将,你当然可以选择苦练,但你也可以选择“捷径”:
例如往泳池的水里下毒。
你觉得美帝是会去找游泳教练陈茂蓬(这梗太老啦!)的视频认真学习,还是像游族那老哥一样先买个一百种毒药摸索一下?
我不信,是因为这文只能反映美帝精英层的焦虑情绪,但却不能反映美帝决策层的操作意图。
所有决策层都是务实主义者,华盛顿知道美帝手上有哪些趁手的武器,他们也知道走正确的路有多难,他们更知道中国乃至整个亚欧大陆增长的速度。
现在跑去搞基建搞制造业,来得及吗?这些对美帝来说,真的是“救国良言”吗?
暮行路远,回不了头,华盛顿里但凡有理性的都不会选这些“正道”。真正有效的方案,一定是先金融渗透热钱涌入,再局部制造危机,造成币值和国家整体资产定价的大面积坍塌。
不能因为有了几句肺腑之言,就忘了国际社会没有仲裁者,我们还处于一个比烂的世界。
因此在我眼里,这种文章只会继续加剧美帝对“恶”的拥抱。
因为文章诚实地说出了中美的结构性差异,美帝那边能认真读完此文的人,基本都明白改变这种结构的巨大成本。
因此他们会更加坚定地选择竞劣,而非竞优。
李贽对带明的批判堪称入骨,他自己最后也是自割喉而死。但他家里始终该买地买地,该收租收租。
非此人德行有缺,实乃时代惯性尔。
并不是中国不尊重美国,而是中国不再担心与美国对抗了。
而中国不担心的原因也简单,因为对抗过并且赢了。
过去几年,中国在贸易战,防疫战,世界最大消费市场争夺战中赢了三盘,在科技标准战和舆论外交战中也形成了拉锯,战绩在此自然没有害怕担心的必要。你要上篮我就给你个对抗好了。
但如果美国是个君子,那即使超过美国他依然会赢得尊重,可美国是个碎嘴子流氓,那就--
好比我小时候打篮球,和大人对抗总吃亏。但我在长身体,不久后就能撵着他们上篮了。之前教我投篮的那个大叔人品好,我在他面前都是跳投了事。但那个三狗子之前总挑事还骂人,TMD的看他在篮下我就上去扣一个。
中美两国不是但应该能够成为一对诤友,一对益友,《论语》所言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互相镜鉴,良性竞争,互相补充,共同成长,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超越丛林法则,进入到更高的治理境界,是时候把休谟的事实判断与孔子的价值判断相结合了。
尊重是相互的,要看配不配!这文章表面上在情绪输出实质上为政治服务,不过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给我们的劳动力提供达到甚至超过技术要求的教育;建设世界上最好的港口、公路和通信基础设施;吸引世界上最有活力、最有能力的移民,以丰富我们的大学并创办新的企业;立法制定最好的规则,鼓励冒险,同时遏制鲁莽行为;稳步增加政府资助的研究,以拓展科学的疆界,这样我们的企业家就能将最有前景的创意变为初创企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冷战巅峰,一位芬兰中学教师访问苏联,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苏联的中小学教育是全世界最先进的。那里有敬业的教师,科学设置的课程和教学方案,高中生的数理化水平相当于芬兰的大学低年级学生。苏联的校园建设的富丽堂皇,学校免收学杂费,一切支出由政府提供。学校还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每个孩子都能掌握一样乐器或是别的艺术。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丰盛的免费校餐,即便是数九寒冬,孩子们餐后都能吃水果……
一个从苏联跑出来的犹太人看到文章后很气愤,找到那位教师理论:“苏联糟糕的很,学校根本不是你说的样子!”教师平静的回答道:“我不关心苏联学校是什么样子,我希望芬兰的学校是那个样子。”
奥特曼小学生是国际惯例。
这篇文章表面说中国,其实和中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它的重点在于:
第一,你们要支持拜登的3-4万亿财政法案,支持民主党。
第二,要反对特朗普。
没了。
整篇文章和中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当工具国没什么可自豪的,纽时的这种文章我见的多了。不必自嗨。
美宣要比我们想的更加可怕,他其实在平和语气引导美国民众思潮走向,中国走在与美国对立的路上。
纽约时报背后是萨兹柏格(Sulzberger)家族,这个家族控制着多家美国媒体,Sulzberger家族拥有另外的33家报纸(包括《波士顿环球》)、12家杂志、7家电台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网和3家图书出版公司。《纽约时报》新闻社同时向506家其他媒体提供新闻通稿和图片。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三家报纸控制着美国的财经和政治舆论导向,影响着其他所有报纸。
萨兹伯格家族被称为美国报业贵族,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特朗普在任四年,让纽约时报销量暴涨四倍,成功进入数字媒体时代。
纽约时报一直成功的影响美国舆论传媒,是最重要的犹太媒体之一,大部分时间为民主党舆论服务。
这一次纽约时报刊登这样一个看似温和的文章,可是文章背后却向美国人树立了新的风向标,中国合情合理的不在跟随美国脚步,中美在分道扬镳。
这个文章只是用看似很温和的语言,实际上却是带领美国舆论方向,我们曾经仰视记得美国,已经脱去神秘面纱,把他的美与丑都展现在中国人面前。
很多出身乡下小镇的成功人士,回忆自己进城后的经历,都曾经崇拜过一非常成功的前辈,对前辈的话言听计从。
接下来的日子发现前辈的话并不是准确,在等到自己和前辈一样的成功后,发现前辈的品行的和成功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理想化。然后都选择了自己的路,走向更成功的道路。
中国成长的道路上曾经崇拜过两个大哥,一个苏联,一个是美国。
我们在第一个十年完全学习苏联,像一个忠实的信徒,完全按照老大哥的样子去发展,在第二个十年老大哥褪去神秘面纱,一个露出双面性的大哥,和常人一样,我们和他渐行渐远,然后看着他堕落沉沦。
到了八十年代的第一个十年,我们一心学习美国,但是我们学会保留,还不到第二个十年,美国就露出了自己丑陋的一面,但是国内大部分人依然相信美国是灯塔,这个思潮持续到2020年。
这些年国内很多学者分不清楚工业化、金融化、科技化和政治无关,把他们捆绑在一起,忠实的推广着美国体制优越。
可是时间就是这样真实,一个披了三十年的美好外衣,在一年之内完全脱光。
我们一次性看到了美国所有的丑陋,那些遮掩了三十年,我们一直假装看不到的丑陋。
今天的中国已经明白自己的道路正确性了,不需要美国的指引了,他们给我们埋下所有障碍已经说明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他自己也是无解。
再见美国。
尊重是相互的。
你尊重过我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