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回答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著名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史称“烛影斧声”之谜。虽然史书有记载,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一、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基本事实:

赵匡胤虽然有儿子,但他去世时,皇位直接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这与他当初通过“陈桥兵变”夺取皇位有很大的不同,也与当时普遍的父子相传的皇位继承制度不符。

二、 传位给弟弟的常见解释和历史记载:

1. “兄终弟及”的传统(有争议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兄终弟及”的制度在一些朝代有过短暂的实行,尤其是李唐皇室内部就曾有兄终弟及的例子(如唐太宗传位给唐高宗)。一些人认为,赵匡胤可能受到了这种传统的影响,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兄终弟及也是一种合理的继承方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并非主流观点,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事实上,在宋朝建立后,父子相传仍然是皇位继承的主流模式。

2. “金匮之盟”(主要历史记载):
这是最主要的,也是官方史书所记载的原因。《宋史·太宗本纪》记载,赵匡胤临终前,曾与母亲杜太后有过一番关于皇位继承的约定。杜太后担心赵匡胤早亡后,其年幼的儿子无法稳定江山,因此嘱咐赵匡胤,在他死后,皇位要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待赵光义之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个约定被称为“金匮之盟”。

根据记载,赵匡胤接受了母亲的嘱托,并因此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三、 为什么会有“金匮之盟”的说法?为什么赵匡胤会同意?

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争议的焦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赵匡胤儿子当时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推测):
赵匡胤有几个儿子,但当时即位时,他的长子赵德昭尚且年幼。有说法称赵匡胤的儿子体弱多病,或者继承皇位的能力不足。如果赵匡胤早亡,年幼的儿子无法承担起稳定刚刚建立的宋朝的重任,很容易引发政局动荡。
反观赵光义,虽然不是长子,但也是皇子中相对成熟、有政治经验的人选。在乱世之后建立的新王朝,稳定压倒一切,将皇位传给一个更有能力、更成熟的弟弟,可能被认为是更稳妥的选择。

2. 赵光义在赵匡胤创业过程中的作用: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在赵匡胤创业过程中,赵光义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并没有像其他宗室那样对赵匡胤的皇位构成威胁,反而一直支持和辅佐赵匡胤。这种兄弟情谊和共同创业的基础,可能让赵匡胤对弟弟更加信任。

3. 杜太后的政治考量:
杜太后作为新王朝的国母,她最关心的应该是宋朝江山的稳固和长远发展。她可能预见到赵匡胤的儿子尚且年幼,如果过早即位,容易被权臣架空,或者引发宗室觊觎,导致国家再次陷入分裂。将皇位先传给已经成年且有能力的赵光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江山不旁落,待到赵匡胤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再继承,这样更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

4. “斧声烛影”之谜与赵匡胤的死因:
这是最令人费解的部分,也引发了大量阴谋论。传说赵匡胤是在一个夜晚与弟弟赵光义在宫中密谈后突然死亡的,而赵光义也在事后获得了皇位。许多人猜测赵匡胤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被赵光义谋害。

“斧声烛影”的来源: 主要来自宋朝野史和笔记小说,如《挥麈录》等。故事大致是说,一天晚上,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入宫,两人在烛光下密谈,期间听到斧头砍击的声音,但宫女询问时,赵光义却支吾其词。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
阴谋论的根据: 这种说法暗示赵光义可能趁赵匡胤醉酒或者在密谈中将其杀害,然后为了掩盖罪行,假借“金匮之盟”之说,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
对阴谋论的反驳和质疑:
史料的稀缺性: “斧声烛影”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原始、可靠的史料却非常少,且多为后世野史的记载,其真实性存疑。
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如果赵光义是谋杀兄长夺位,为何后续的史书还能为他开脱,甚至记录“金匮之盟”?除非“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但这种伪造是如何说服朝臣,且不被后世揭穿的?
赵光义的执政能力: 赵光义继位后,虽然有些政策被后世诟病,但他也在位期间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巩固和发展宋朝的国力,例如重用文臣、提倡文治等,这并不像一个纯粹的弑兄篡位者所能做到的。

四、 其他可能性和影响:

政治妥协的产物: 也有学者认为,“金匮之盟”或许并非是赵匡胤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在母亲的强力要求下,以及考虑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不得不做出的一个政治妥协。
赵匡胤的顾虑: 也许赵匡胤确实对年幼的儿子即位存在顾虑,而赵光义作为他的弟弟,能够得到朝中重臣(如枢密使赵普)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支持对于皇位继承的合法性至关重要。
“杯酒释兵权”和权力制衡: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消除了军中尾大不掉的隐患,但他也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选择一个信得过的弟弟接班,可能也是他避免皇位落入外戚或者野心家手中的一种策略。

总结来说,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最直接且被官方史书所记载的原因是“金匮之盟”。 这个盟约的背后,可能包含了多重考量:

杜太后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担忧。
赵匡胤本人对儿子年幼、国事初定情况下的谨慎选择。
对弟弟赵光义的信任和对稳定政局的优先考虑。

至于“斧声烛影”之谜,虽然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但其证据链薄弱,更多地停留在野史和猜测层面。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不可能简单地归咎于一个单一的原因。

最终,无论真相如何,赵匡胤“兄终弟及”的决定对宋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其实很多网友已经指出了。

第一,赵匡胤并不是传位给赵光义,他是暴卒,没有遗嘱。或者严谨一点,没有正式遗嘱。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是赵匡胤是否有传位赵光义的打算,二是赵光义是否是夺取皇位。

第二,金匮之盟疑似伪造,所以不足以作为赵光义即位的合法证据。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金匮之盟无论真假,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即位的第六年——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才由赵普说出。那么这至少意味着一件事:

赵光义即位时,并不知道金匮之盟。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

即便金匮之盟是真的、赵光义即位根据这个盟约是合法的,那他也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非法手段夺取了合法权益。

举个例子,一个人以为自己的哥哥不会把遗产给自己,就谋杀了哥哥,侵占了哥哥的遗产。后来发现了哥哥的遗书,才知道原来哥哥决定把遗产全部给自己。那么依照情理来讲,尽管遗书是要把遗产给弟弟的,弟弟也应该被剥夺遗产。因为作为加害者,他应该受到惩罚而不应该从中获益。

就是说,由于金匮之盟出现得太晚,所以已经错过了证明赵光义清白的时机。

如果这个金匮之盟是在赵匡胤死前正式公开的,那么赵光义就真的是合理合法的了。

现在,由于这个证据出现得太晚,反而形成了新的疑点:

事后多年才拿出证据,证明当事人在事件发生时是非法的,而且他在当时的认知里,是知道自己没有合法性的。

所以弄到最后,这个迟来的证据,反而会导向谋杀的方向(究竟是不是还是需要其他证据)。这个证据实际上更加凸显出了宋朝政治水平的低下。

其实金匮之盟还有一个重大疑点:

这么重要的政治约定,应该是公开的,而不应该是秘密的。

我们看汉景帝在太后和弟弟的胁迫下,是公开在酒宴上承诺死后传位给梁孝王的。随后就出现了以低级文臣司马相如、低级武将李广为代表的墙头草投效梁孝王的风潮。风波要在汉景帝干掉了梁孝王、帝王之争分出胜负才有了结果。司马相如、李广这些墙头草,要一直等到汉景帝驾崩、中二病的汉武帝上台,才通过走汉武帝身边奴才的关系,托关系走后门送人情,糊弄年少的汉武帝,才回到了汉朝中央继续为官。汉武帝年长以后,到了三十多岁,就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从元狩元年开始实行左官律,打击那些私自给诸侯当官的人。只不过显然他不记得司马相如、李广这些人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其实李广的运气很好。

那么宋太祖宋太祖两兄弟的情况就很特别了。这么重大的政治约定,几乎没有人知情。太后、皇帝、宰相三个人秘密会议,一个伺候的人都没有,而且约定的事情连受益人赵光义都不知道。这种事情不是一般的反常。

清朝后来搞秘密立储,但是储君是谁大家也是心里有数的。后来甚至发生了密诏找不到、仍然果断拥立的情况,但是仍旧没有出现什么争议。因为尽管没有正式立储,大家还是知道谁是选定的继承人的。

像宋朝这种,完全靠宋太祖“生前密指”定人选的情况,我只在三国时期见过一次。

如果我们把杜太后替换为诸葛亮,把宋太祖替换为阿斗,那么宋太宗就是蒋琬,赵廷美就是费祎,简直和五丈原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手握宫廷禁军的蒋琬凭借诸葛亮“生前密指”继承大政,手握北伐大军的杨仪迅速贬死,这本身就很古怪。

那么这到底谁抄谁的,我也不知道。不过如果说我们要相信宋史,那么大概是三国抄的北宋吧。

当然,五丈原的事情也很离谱。因为五丈原的事情明显抄的刘邦。鲁迅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历史一再重复,让我觉得有人在反复读档。

金匮之盟对于还给宋太宗清白起了反作用,这样一来,情况反而更加复杂了。

所以我们不如直接撇开去看第一个问题。

也就是赵匡胤是否有传位赵光义的打算,赵光义是否是夺取皇位。

从赵匡胤生前的安排来说,当时对赵光义还不像后来那么友好的赵普被赶出了朝廷,赵光义被封为亲王,同时还掌握着开封府尹的权力。同时赵匡胤自己的儿子还没有王爵。那么赵光义的实力、地位,是足以充当储君的。

可是这并不足以确认就是一定是储君。因为如果要翻开历史档案去读档的话,左传第一件大事,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同样和汉景帝一样面临着太后与弟弟争夺自己位子的危机,结果郑庄公是怎么做的呢?先是分封了强大的京城给共叔段,然后诱导共叔段和太后一起谋反,自己再平叛,从而成功翻盘。

有人说,皇族担任开封府尹是储君的标志。这个观点一般都是举柴荣和赵光义的例子。实际上这等于不举……因为这本来就是讨论的赵光义的皇位怎么来的。那么只有柴荣,就没法作为惯例来解释。事实上五代有很多开封府尹,大多是朝廷重臣。而且,例子更丰富的,其实是河南尹。比如说后唐李从厚,就做过河南尹;和他争夺皇位被杀的李从荣,也做过河南尹。他们俩甚至交换过河南尹的位置。李从荣的官衔,一开始是“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后来逐渐增加了“开府仪同三司、兼中书令”、“守尚书令、兼侍中”,最后死的时候,是“天下大元帅、守尚书令、兼侍中、秦王”,其中的“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一直没动过。

与此同时,赵匡胤对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封王,而是逐步授官。

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使。

赵德昭是赵匡胤的次子(长子早夭)。这个贵州防御使,不是真的派去贵州,只是遥领、虚衔。选择贵州这个名字,很显然是取的美称。接下来,9年后,赵匡胤给他的加官,变成了“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后,第四子赵德芳,也成了贵州防御使。赵匡胤给他的两个儿子都选了贵州防御使这个美称。

后来宋太宗继位,让赵德昭做武功郡王,把他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去掉“检校太傅”以后给了赵德芳。

只从官爵,你根本看不出来谁是储君。

所以,仅靠“尹王”这样的间接条件,没有办法证明赵匡胤真的就是要传位给赵光义。甚至越是这样,越说明宋室的皇位继承很成问题。

同时,赵匡胤还有迁都的打算。在赵光义“尹而兼王”以后,赵匡胤在临死前半年提出了迁都。结果被赵光义一句“在德不在险”堵了回去。那么迁都这个谋划,似乎加大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可能性。因为迁都必然带来事务、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宋太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形成一个独立于宋太宗的小集团,并且孤立宋太宗的小集团。所以这种提议总人觉得不安好心。宋太宗的坚决反对,包括强词夺理的反对,则显示出宋太宗对此是坚决反对的,那么这就很有可能意味着宋太宗的高度警惕。

所以,赵匡胤到底是不是在搞郑伯克段于鄢、但是搞砸了,谁也不知道。

关键在于,我们没法知道赵匡胤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文化和智谋干这样的事情。

就像有的网友说的,要确认有没有烛影斧声,就只能看永昌陵有没有保存赵匡胤的尸体、尸体有没有对应的伤痕。就像光绪一样,所有的记载都说是病死,但是尸体解剖偏偏证明就是毒死。现在赵匡胤的问题也一样,光看“权威”记载,赵匡胤是传位给赵光义的。但是异议太强烈了,导致只要不尸检,就没法确定到底是不是被锤死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赵匡胤是否要传位给赵光义,这是个无法确认的事情。但是赵光义的确有充足的实力即位。

可以这样说,在宋太祖去世的时候,真的是让弟弟即位弟弟就能即位,让儿子即位儿子就能即位。宋室皇位继承问题,开国伊始就已经出现了重大的隐忧。

宋朝的皇位继承几乎从来没有不出问题的。

赵光义接赵匡胤就闹得沸沸扬扬了,赵恒一直受宠,但也是在大哥发疯、二哥暴毙的情况下接了太子。至于赵祯就更倒霉,居然还有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而且还绝嗣。赵曙就不用说了,更是宋朝皇室内斗的产物,甚至传言说被巨大的压力弄成了精神病。赵顼是自己父亲被大臣们搞成精神病驾崩以后紧急上台的,然后也没活多长。结果就是他的儿子赵煦十岁就不得不去当皇帝。赵佶更是抱着女明星踢着球画着画忽然就被找去做皇帝了。至于赵桓更倒霉,要不是敌人打到京师了,他这个太子不一定能当成皇帝。结果他这个二百五干脆就带着他爹一起去敌营找死去了。接下来的完颜构干脆阳痿了。南宋的皇位继承更是一笔乱账,简单概括就是不到新皇帝上朝你都不知道谁才是皇帝。

宋朝的皇位继承一直都很不稳定。

说起来,随着官员选拔日益面向全社会,“国家元首”这个“官职”仍旧采用小家庭世袭制,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出乱子也很正常。

user avatar

烛光斧影!被咔擦了。

当然,这件事已经无法考证了。

不过,又不是没有儿子,谁愿意传给弟弟。


宋朝比较有意思,南宋宋高宗没有儿子,传给了宋孝宗。宋孝宗是赵匡胤的后代。江山又传回去了。

可惜,宋末,赵氏宗族一千多人,撤退到泉州。不料被中东来的盘踞在泉州的伊斯兰人蒲寿庚一伙赶尽杀绝。

陆秀夫背着最后的小皇帝跳海后,赵家连一个接班人都没了。民间想拥戴一个宗亲为皇帝进行反元都找不到人。

可见,赵匡胤这一门,也是挺悲催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赵德昭控不住局面,而赵光义能控住局面,所以宋朝不想跟着五代去当六代,那传弟弟就更安全。弟弟或许不比儿子亲,但终究比之前那几朝一样全家被灭强得多吧。

之所以问题被复杂化,是因为很多人习惯以大一统时期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政治特点来套用宋初了。


宋代开国时期和宋代稳定之后不是一个概念,宋初继承的是五代,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思维都是五代模式的。五代什么特点?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中央政府的威望和政治约束跌入谷底,社会道统完全打碎。既没有社会道德方面普遍认可皇帝权威,也没有政治军事制度方面保障皇帝地位。朝廷能够基本稳定,那是皇帝个人能力超强,别人都掂量掂量打不过,所以只能顺从;一旦这个皇帝没有这种能力,那离败亡就不远了。


所以说,这时候说的“国有长君”和后世说的“国有长君”不是一个概念。对于稳定的大一统朝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皇帝继位时候只要年长可以自行做事,就差不多了,有一套稳定的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保证其权威。一些人认为赵德昭在太祖死时候已经25岁了,符合长君这个条件。如果是后世,确实问题不大,但是放在宋初,完全不行。


向上追溯,后梁朱友珪继位时候28岁,朱友贞继位时候25岁;后唐李从厚继位时候19岁,李从珂继位时候39岁;后晋石重贵继位时候29岁;后汉刘承佑继位19岁。这些人其实登基时候年纪都不小,但全都是一开始就控制不住局面,然后步步艰难,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败亡。


所以说,五代时候的特点,决定了登基的皇帝必须已经羽翼全丰,在政界和军界长期锻炼,虽然有先皇扶持,但必须靠自己获得大量的功勋和政绩,有一套足够强劲的班子。这样的新皇帝,才可能坐稳位置,如果没有靠自己争取这些资本,仅仅凭先皇的一纸遗书,那不过手纸一般的功效。


赵光义在太祖称帝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军功和地位,陈桥兵变就是主谋之一,属于开国元勋级别。宋朝建立后,又是政军两界头号明星。封节度使、讨伐李重进,封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加中书令。做东都留守,封晋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虽然有哥哥的提携,但赵光义确实一步步实打实的建立了很多功绩,获得了能让群臣心服或至少没有反抗能力的地位。赵光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仅仅是凭“赵匡胤弟弟”这个身份得来的,而是靠长期建功立业和势力培养获得的

反观赵德昭,在太祖时代并未来及建立功业,太祖驾崩时候不过刚有不久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封王。也就是说,赵德昭的资本仅仅就是个“赵匡胤的儿子”,除此之外,别无任何可以威慑群臣的武器


放在宋代以后,或许赵德昭这样也无所谓;但是,放在五代,赵德昭这种资历功绩连朱友贞李从珂石重贵都不如的人,凭什么保证宋代不会步五代后尘?诚然,赵匡胤改革了五代制度,但一个制度没有两三代人的巩固,是根本无法保证的。无功绩、无威望、无自己班子的赵德昭勉强继位,就算本人有能力,也得大概率跟着五代步伐,断送宋代江山。

当然,能不能让赵光义做个忠心皇叔保侄子呢?几乎不可能的。且不论以赵光义的地位,能否在兄长死后继续对侄子保持忠诚,即便他真的忠心耿耿,五代情况下也很难保证君臣长期信任及下属不全力撺掇。五代是个造反成风的时代,为了荣华富贵,什么风险都不在乎。所以一旦出现主弱臣强的现象,就算强臣自己没那么大野心,他的下属也得纷纷野心爆棚。李嗣源、郭威甚至包括赵匡胤本人的上位,虽然有一定个人因素,但也有很大的下属为了富贵强逼的成分;反过来说,因为这种风气,也导致弱势君主必然对强臣猜忌,刘承佑大开杀戒就是这么恐惧感下的反噬。所以,想要赵光义当忠心皇叔,不仅需要赵光义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忠诚,还需要其他群臣尤其是赵光义本来班子里的人不蠢蠢欲动,赵德昭又不会恐惧猜忌——这在五代时期,可以说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说,赵匡胤前期对赵光义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早早储备这种传位弟弟的打算了。赵光义经过二十年的锻炼,虽说比哥哥差不少,但是各方面超出其他群臣一大截不成问题,登基后保证大宋稳定过渡应该可以做到。经过两代巩固,大宋政治真正区别于五代了,就可以长久传位后人了。

虽说这个传位后人不是自己直系子孙,但好歹也是赵家江山。比起之前五代那样,动辄两代就被灭门,还是要强的太多太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著名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史称“烛影斧声”之谜。虽然史书有记载,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基本事实:赵匡胤虽然有儿子,但他去世时,.............
  • 回答
    北宋王朝的建立,在历经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力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然而,建国伊始,政权并非稳固,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尤其是在被征服的地区,潜在的反对力量从未消失。王小波、李顺起义之所以能在北宋开国后三十年,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
  • 回答
    自北宋以来,汉奸现象增多,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逐渐演变的历史推力,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宋朝本身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就异常严峻。与北宋对峙的是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实力不容小觑,且常常主动向南扩张。与南宋对峙的金、元更是军事力量强大,对中原汉族政权构成.............
  • 回答
    北宋的覆亡,对于后世而言,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而对于北宋选择将都城设在开封,后人对此的反思也由来已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入和多元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址错误”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势与战略考量上的短视这.............
  • 回答
    要说北宋官话究竟是现在的河南开封话还是浙江杭州话,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不能简单地把话说死,说就是这个,就是那个。因为历史上的事情,尤其是语言这种活生生的东西,它总是在变,总是在流淌。咱们先说说“官话”这个词。在古代,尤其是像北宋这样中央集权比较强的朝代,所谓“官话”,指的就是朝廷上大家交流的语言.............
  • 回答
    梁朝开国之初,风头正劲,与北魏的较量中,虽然称不上是碾压式的胜利,但至少能打个平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占上风。这足以说明,梁朝在那个时候是有实力和底蕴的。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充满了戏剧性,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最终却被一个落魄的叛将侯景,搅得天翻地覆,甚至走向了灭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剖.............
  • 回答
    岳飞,这位千古名将,生前便已是战功赫赫,深受百姓爱戴。若历史的车轮稍有偏差,他成功收复两河,完成北伐大业,那么他所获得的封赏,自然会是超乎寻常的厚重。我们不妨顺着当时的爵位体系,来推演一番,看这位“精忠报国”的英雄,在那个辉煌的凯旋之日,会收获怎样的荣耀。首先要明确的是,宋朝的封爵体系,虽然有等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Facebook(现为Meta)在北京开设办事处后,下一步确实在本地招募人才方面会有所动作,但具体方向和节奏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战略、业务需求、政策环境以及竞争态势等。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北京办事处的定位与业务重点Facebook在华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广告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北京开一家湖北特色早点小吃店,想跟“西少爷”这种已经有一定名气和固定客群的品牌较量,确实需要好好琢磨一下。我来给您细细道来,北京的朋友们可能会怎么选择,以及为什么:1. 双方的基本盘分析: 西少爷肉夹馍: 优势: 品牌认知度高,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门店运营模.............
  • 回答
    北约关于俄罗斯攻击其盟国补给车队的声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威胁,而是背后复杂的战略、法律和政治考量交织的结果。一、声明的直接含义与核心逻辑: “视同与北约开战”的含义: 这句话的核心是将俄罗斯对北约成员国境内或前往北约成员国境内的补给车队的攻击,提升到攻击北约集体防.............
  • 回答
    您好,您在北京想为分公司开户,想了解哪个银行比较好,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北京作为首都,金融机构众多,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一家合适的银行对于公司运营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明确,对于分公司开户,银行在审核和流程上会比个人开户更严格一些,因为涉及到企业资质、公章、法人证件等一系列材.............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算算,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多少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北京冬奥会已经在 2022年2月4日 正式拉开了帷幕。所以,如果现在还在问“还有多少天”,那答案就不是“多少天”了,而是已经“过去”了多少天。从2022年2月4日到今天(假设今天是2024年5月14日),我们来计算一下具体的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两个看似不相关但都代表了“成功”的领域:学术成就和财富积累。要回答哪个更难,我们需要分别深入分析它们所涉及的挑战、可能性以及所需的条件。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先分别探讨考上清华北大和开上奔驰大G的难度,然后进行对比。 一、 考上清华北大:学术的巅峰之战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中一些核心逻辑的问题。简单粗暴地说,“为什么我们早就计划开发北斗却没有计划芯片?”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为什么在北斗系统的初期规划中,对核心芯片的自主化程度没有给予同等的、贯穿始终的、细致入微的关注,导致了后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在这一关键.............
  • 回答
    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这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咱们好好掰扯掰扯。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的意义:首先,得说说这事儿为啥重要。 对于小米来说: 政策扶持的沃土: 北京经开区(亦庄)本身就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政策、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研发支持等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小米汽车在这.............
  • 回答
    俄乌战争的爆发确实让许多人认为俄罗斯的主要动机是“反美反北约”。然而,关于美国和北约在此次冲突中是否受到削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像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评估,结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削弱”的含义。 在此语境下,“削弱”.............
  • 回答
    “因为闹掰了,他去了清华,我去了北大。”这句话,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来回拉扯了整整十年。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叙述,而是我生命里一个巨大的拐点,一段爱恨交织、遗憾又释然的漫长故事的序曲。那是高中毕业前夕的那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毕业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我和林霄,我们,却即将迎来一场注定要轰轰烈烈的告别.............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