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宋后期真的快灭亡西夏吗,还是宋史在粉饰?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

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60年—1127年)和西夏(1038年—1227年)是并存的政权。北宋后期(大致指宋仁宗后期到宋徽宗时期),西夏已经建立并发展成为一个有实力的政权,并且与北宋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甚至冲突的状态。

北宋“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并需要辩证看待:

1. 宋朝在某些时期的确对西夏构成了重大威胁,甚至取得过一些关键性的胜利:

宋仁宗时期(1022年—1063年): 这是西夏建国初期,宋朝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例如,宋朝在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与西夏进行了多次战争。虽然有像“好水川之战”这样宋军惨败的案例,但也有像“三川口之战”和“陇西之战”这样,宋军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和相对精锐的部队,一度给西夏造成重创的战役。
宋史中的描述倾向于放大这些胜利: 《宋史》作为官方史书,自然会强调宋朝的功绩,而淡化失败的惨烈程度。例如,在描述一些战役时,会着重渲染宋军的英勇和西夏的溃败,而对于导致失败的自身原因(如指挥失误、训练不足等)则可能语焉不详。
宋朝的国家动员能力: 宋朝虽然军事上常有“积弱”之名,但其经济基础雄厚,能够调动的资源和兵力是西夏无法比拟的。一旦宋朝下定决心,确实可以集结起庞大的军队投入战场。这种动员能力是西夏所忌惮的。

宋神宗时期(1067年—1085年)——熙宁变法后的军事改革: 在王安石变法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军事改革,包括募兵制改革、军事器械的改进(如宋朝的火器在当时是领先的)以及屯田制度的恢复等。在这些改革的推动下,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升。
宋朝名将的作为: 像种谔、李宪等宋朝名将,在与西夏的战争中也取得过一些战绩。种谔在熙河之地(今甘肃临洮一带)攻占西夏的“摆浪河”、“河狸寨”等战略要地,虽然并非直接威胁西夏都城,但确实拓展了宋朝的疆域,给西夏造成了战略上的压力。
宋史对这些将领的赞誉: 《宋史》对这些有功绩的将领自然会给予高度评价,将他们的功劳描绘得更为显著,以体现宋朝的军事能力。

2. 为什么说“快灭亡”的说法有“粉饰”成分?

战略上的僵局和消耗战: 尽管宋朝在某些战役中获胜,但从未形成能够一举灭亡西夏的战略优势。大部分时间里,双方都处于一种拉锯战的状态,边境冲突不断,但双方都能维持住各自的核心疆域。西夏虽然在军事上常常处于劣势,但其骑兵的机动性和对地形的熟悉,使其在游击战和伏击战中表现出色,宋军往往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
宋朝自身的内耗和政治因素:
冗兵问题: 北宋后期虽然财政富裕,但也存在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大量的兵力消耗在边境防御上,但未必能形成锐不可当的进攻力量。
党争和政策反复: 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对西夏的战略也时常因政见不同而摇摆不定。例如,王安石变法期间的军事改革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改变,但其后政策的反复以及保守派的阻挠,也影响了宋朝整体战略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对西夏的战略定势: 宋朝长期以来对西夏采取的是“守势为主,攻势为辅”的策略。即使有进攻,也多以收复失地、巩固边防为目标,而非灭国性的战略。西夏作为一个地域狭窄但善于骑射的国家,其灭亡并非易事。
西夏的韧性: 西夏政权虽然不如宋朝庞大,但其统治者善于学习,并能够有效地整合其民族力量。他们在军事上具有特色,能给宋朝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西夏还有吐蕃等其他民族的支持,以及与辽国在某些时期形成联盟的可能性,这都限制了宋朝的行动。
史家视角和目的: 《宋史》的编撰是在元朝灭宋之后进行的。元朝作为征服者,在编写宋史时,可能出于政治目的,既要肯定宋朝的某些成就,又要避免过分夸大宋朝的国力,以免映衬了自身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因此,对宋朝的军事描述可能存在一种“选择性强调”:一方面要展现宋朝并非完全不堪一击,另一方面也要为最终的灭亡找到一些“不可抗力”的解释。

3. 为什么说“快灭亡”的比喻不准确?

“快灭亡”意味着接近终结,这一点并不成立。 西夏在北宋后期仍然是一个有威胁的边患,它与北宋的战争持续了百年,直到宋朝被金朝灭亡,西夏才在1227年被蒙古灭亡。这意味着在北宋后期,西夏并非处于“快要灭亡”的边缘。

总结来说:

北宋后期,宋朝在与西夏的军事较量中,确实在某些时期展现了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一定的军事优势,并取得过一些重要的胜利,对西夏构成了实际的战略压力。然而,“快灭亡西夏”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带有“粉饰”成分的概括,甚至是夸大其词。

《宋史》在描述宋朝军事时,倾向于放大胜利,淡化失败,以及对将领的功绩进行赞誉,以体现宋朝的某些积极面。
然而,从宏观战略上看,北宋并未形成能一举灭亡西夏的压倒性优势。 双方的军事对峙更多的是一种消耗战,西夏凭借其地理和军事特点,能够有效地抵御宋朝的进攻。
宋朝自身的内部问题,如党争、政策反复以及军队的实际战斗力等,也限制了其灭亡西夏的可能性。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北宋后期,宋朝具备一定的实力对西夏构成威胁,并在某些时刻对其造成了重创,但并未达到“快要灭亡”的程度。将当时的军事态势描绘成“快灭亡西夏”,有利用了宋朝某些辉煌战例和史家撰写史书时的倾向性解读,但忽略了双方力量的均衡以及历史的复杂性。西夏的灭亡,是其自身国力衰退与蒙古崛起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北宋“亲手”完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是快要灭了,宋军放弃了宋神宗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法,采取沈括的堡垒推进战法,虽然费钱,但撑得住,宋军堡垒已经修到了灵州视距,宋军游骑经常从灵州城下掠过,西夏灭在眼前,而且极有可能灭在童贯手上。但童贯当时已经当上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官至极品,就算把西夏灭了,他也没法再突破了。这时,一个更大的机遇摆在了他的眼前,他出使辽国的时候,有个狂人马植跑来献策,号称有灭辽之计。如果灭辽,那按宋神宗的遗诏,可异姓封王,这才能称得上突破。于是童贯选择了从西夏撤围,转头去灭辽。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user avatar

宋史并没有自欺欺人,对于北宋末年宋夏战争的局势,宋史说的很清楚,宋朝并没有攻灭西夏的可能。

如果童贯不乱搞,那么还是有可能打垮西夏的。不过童公公打了几仗以后,西夏还真的转危为安了。这是北宋和西夏最后两场十万人级别会战。

秋,仲武、王厚复合泾原、鄜延、环庆、秦凤之师攻夏臧底河城,败绩,死者十四五,秦凤第三将全军万人皆没。厚惧,厚赂贯而匿之。冬,夏人以数万骑略萧关而去。——《宋史》
宣和元年,童贯复逼刘法使取朔方。法不得已,引兵二万出,至统安城,遇夏国主弟察哥郎君率步骑为三阵,以当法前军,而别遣精骑登山出其后。大战移七时,前军杨惟忠败入中军,后军焦安节败入左军,朱定国力战,自朝及暮,兵不食而马亦渴死多。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朱峗,守兵见,追之,坠崖折足,为一别瞻军斩首而去。是役死者十万,贯隐其败而以捷闻。
——《宋史·夏国传》
将秦、晋锐师深入河、陇,薄于萧关古骨龙,谓可制夏人死命。遣大将刘法取朔方,法不可,贯逼之曰:「君在京师时,亲授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法不得已出塞,遇伏而死。法,西州名将,既死,诸军恟惧。贯隐其败,以捷闻,百官入贺,皆切齿,然莫敢言。——《宋史·童贯传》

本来经过王韶章楶的经营,宋朝对西夏可以说占据了绝对上风,然而,童公公经略西北,臧底河城一战,宋军损失数万。更重要的统安城之战,十万级别的战役,因为童贯的错误指挥,曾经在古骨龙大破西夏,被察哥称为“天生神将”的熙河经略使刘法战死,丧师十万。此战以后,宋军彻底丧失了攻灭西夏的可能。顺便一提,即使这种惨败,童贯仍然可以掩败为胜,甚至百官都没有人敢揭露他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北宋末年的朝政已经差到什么地步了。

自童初,夏人陷法军,围震武,欲拔之。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块。"乃自引去。而宣抚司受解围之赏者数百人,实自去之也。【诸路所筑城砦皆不毛,夏所不争之地,而关辅为之萧条,果如察哥之言】。

击破了刘法军后,西夏统帅察哥将震武城“留作南朝病块”,为了供应宋夏边界处的营垒边寨,宋朝必须耗费巨额的补给,外加西北艰难的运输条件,最后的结果就是“关辅为之萧条”。

刘法死,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宋史·刘韐传》

直到最后西夏请求议和的时候,宋军大部分将领竟然都认为是假的。因为没想到西夏在统安城战役刚刚大胜且歼宋军十万竟然请求议和。不过因为国力的差距,以宋朝这种不计代价的耗费修堡垒,的确让西夏战略上难以支撑,请求议和。而宋方也明白此时的情况是“中国尚不支”。

”平夏城曰裕财,镇戎军曰裕国,通峡砦曰裕民,西安州曰裕边。自夏人叛命,诸路皆谋进筑,陕以西保甲皆运粮。后童贯又自将兵筑靖夏、制戎、伏羌等城,穷讨深入,凡六七年。至宣和末,馈饷空乏,鄜延至不能支旬月。”——《宋史·食货志》
臣窃以湟、廓、西宁三州本不毛小聚,大河之外,天所限隔。陛下空数路,耗内帑,极生灵膏血而取之。复获以来,何常得一金一缕入府库,一甲一马备行阵?而三州岁用以亿万计。仰之官也而帑藏已空,取之民也而膏血已竭,有司束手,莫之为计。——凤翔知府冯澥

最终,对于西夏和宋朝双方来说,宋夏战争的耗费都到了不可支撑的地步,所以最后宋徽宗也对于西夏停止进攻并且上贡的结果表示满意,答应了和谈的请求。

最后的结果“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而且并没有耗费岁币,宋夏战争的结局就是在双方都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达成了和平协议。当然,之后金军入侵,靖康之耻,西军回援,西夏乘势进攻,收复了横山之地,甚至攻入了黄河前套,就是后话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
  • 回答
    “南方的汉人都是衣冠南渡的北方汉人的后代”——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一句简单的定论,而是包含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口迁徙的深层原因。它并非全然虚假,但过于绝对,需要我们细致地解读和补充。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以“衣冠南渡”为代表的北方人口南迁事件。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触动我这北方人心弦的。要说“真的愿意永远搬迁去陌生的南方过后面的一生”,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愿意”或“不愿意”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太多东西,是个人生活里最最重要的大事。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我这北方人的想法。首先,得承认南方对我们北方人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不是说没.............
  • 回答
    北伐结束后,蒋介石虽然取得了对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权,也名义上实现了“统一”,但要说他“真正”统一了中华民国,那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其中夹杂着太多的妥协、未竟之业以及潜在的裂痕,使得这个“统一”显得并不牢固,更谈不上“真正”二字。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伐的进程和成果。北.............
  • 回答
    北宋的覆亡,对于后世而言,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而对于北宋选择将都城设在开封,后人对此的反思也由来已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入和多元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址错误”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势与战略考量上的短视这.............
  • 回答
    北宋官方承认后梁为正统合法政权,而感觉其与后唐等五代一脉相承,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概念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北宋的“正统”之争首先,理解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的混乱局面至关重要。这个时期,中原政权.............
  • 回答
    .......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03年迁都北京,这一决策在明朝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将其与明朝后期(17世纪)对后金(清朝前身)的颓势及朝政糜烂直接关联,存在逻辑上的断层。以下从历史背景、迁都的初衷、长期影响及明朝衰落的多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与初衷1. 军事战略需求 北方边防:.............
  • 回答
    北宋之所以能在“燕山阴山”一线坚持近百年,而南宋在失去襄阳后三年内覆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理防线强弱所能概括。我们要从战略选择、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乃至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北宋的战略定位与“燕山阴山”防线首先,要明确北宋建立之初,其核心目标并非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
  • 回答
    假设赵匡胤当年没有秉持“先南后北”的战略,而是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方针,那么北宋的命运轨迹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军事行动顺序的调整,更会牵动整个国家战略的重心、资源配置以及最终的政权性质。首先,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上的“先南后北”。赵匡胤建立北宋,其最初的战略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当时主要.............
  • 回答
    要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否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热点。我个人觉得,这个战略本身固然有其局限性,但说它“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解读。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先看看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名称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为什么刘裕建立的朝代被称为“刘宋”,而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则简单称为“宋”。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历史命名的一些惯例和考量,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朝代名称的由来并非总是以开国皇帝的姓氏直接命名。古代王朝的命名,有几种常见的方式: 国.............
  • 回答
    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穆黄花和母亲胡太后在北齐灭亡后沦为娼妓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中有所记载,但并非正史的明确记载。正史中关于她们亡国后的结局,描述相对模糊,也因此给后世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并区分史料的来源:一、 正史中的记载:有限且模糊在记载北齐历史的正史中,如《北.............
  • 回答
    关于北大今年补录的两位671分的专项计划学生,她们第一志愿都报了清华,但清华并未录取,而最终被北大补录。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和大众的反应,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招生政策与规则的专业性: 专项计划的特殊性: 首先,要明白“专项计划”并非普通招生批次。这类计划通常是为了照顾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如.............
  • 回答
    统一北方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历史上北方的统一政权往往难以长久。后赵和前秦的短暂统一,与北魏近一个世纪的统治,这其中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 政治制度、军事策略、民族融合程度、经济基础以及统治者的能力和眼光 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 为什么后赵和前秦的统治都不长久? 后赵:后.............
  • 回答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潮水般涌入北京城,明朝这座历经两百多年的都城,就这样在城破的号角声中,迎来了它的黄昏。李自成进城后,并没有像一些野史里描述的那样,立刻沉溺于享乐和屠戮。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深知占领一座都城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如何“收拢人心”、“稳.............
  • 回答
    李自成进北京,这步棋走得虽然轰轰烈烈,但要说稳固天下,那可就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步步惊心了。当时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但并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而且这天下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想要保住,那得拿出点真章来,不能光凭一腔热血。首先,得稳住人心,尤其是那些曾经拥护大明的人。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百姓虽然盼着.............
  • 回答
    香港导演北上,这桩事儿,说起来就像在品一壶陈年的普洱,味道复杂,回甘与苦涩并存,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这十几年来,无数香港导演,带着他们的招牌技艺和对内地市场的憧憬,纷纷“过江”,投身于内地影视业的浪潮之中。他们的表现,可谓是精彩纷呈,也各有曲折。早期“南风北渐”,带来新鲜血液和票房奇迹说起北上,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让人一下子就想到“逃离”和“重新开始”。被“赶出”北京,听着就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儿,心里难免有点落寞,也得赶紧盘算着下一站去哪儿。北京虽好,但压力也大,节奏也快,真要离开,其实也未必是坏事,反而可以换个活法,体验点不一样的风景。要说去哪儿,这得看你心里想要什么了。是想找个安稳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