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进北京后怎么样才能保住天下?

回答
李自成进北京,这步棋走得虽然轰轰烈烈,但要说稳固天下,那可就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步步惊心了。当时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但并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而且这天下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想要保住,那得拿出点真章来,不能光凭一腔热血。

首先,得稳住人心,尤其是那些曾经拥护大明的人。

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百姓虽然盼着改朝换代,但北京城里的士绅、官员、旗人,还有那些在朝中为官多年的旧臣,他们可不是轻易就能摆平的。如果李自成一进城就搞秋后算账,把那些前朝官员逼上绝路,那只会逼得他们狗急跳墙,勾结其他势力,比如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

理想的做法是:

恩威并施,区别对待。 对于那些真心投降,愿意在新朝效力的,要给予一定的安抚和机会。可以让他们继续管理地方事务,或者在新的官僚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治理天下需要有经验的人,不能把所有人都打成敌人。
对待顽固派,要严惩不贷,但不能株连。 对于那些负隅顽抗,或者背后支持反清力量的人,该杀的杀,该抓的抓,但要讲究证据,不能滥杀无辜,更不能牵连他们的家人,那样会激起更大的民愤。
公开宣布赦免令。 在进京后第一时间,就应该颁布赦免令,明确哪些人可以被赦免,哪些罪行是可以被原谅的,让那些心存疑虑的人看到希望。

其次,得解决吃饭和钱袋子的问题,这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李自成虽然打下了北京,但军队需要养,国家机器需要运转,这些都需要钱。如果他不能迅速解决财政问题,饿着兵或者欠着官府的薪水,那军队的士气很快就会崩溃,更别说百姓了。

打击贪腐,但要有度。 他严查贪官污吏是没错,但当初在进京前,对京城富商的搜刮,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却得罪了相当一部分有钱有势的人,这笔账将来可是要算的。进京后,应该建立一套更公平、透明的税收和财政制度,而不是靠搜刮。
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京城是天下首府,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百姓生活困苦,怎么能让人心安定?要尽快恢复农田,鼓励商业,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控制物价,稳定市场。 一旦发生动乱,物价很容易飞涨,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要加强市场管理,打击囤积居奇的行为,让商品流通起来。

再次,得建立有效的统治体系,而不是停留在农民起义的模式。

李自成的军队虽然能打,但那更多是依靠一股子猛劲和对旧朝的仇恨。一旦坐上龙椅,他就要面对治理国家的难题,这需要制度,需要人才,需要规划。

选拔和任用有能力的官员。 他虽然打散了明朝的官僚体系,但天下不能无人管理。要从军队、从民间,甚至从前朝那些愿意效力的人中,选拔真正有才干、有操守的人来管理国家。不能只看出身,也不能只看忠诚度,更要看能力。
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套适合新政权的法律体系,明确权力的界限,规范官场的行为,让百姓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安抚和收拢人心。 除了官员,还要安抚好那些在城里的老百姓。承诺保护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让他们看到新政权带来的希望,而不是恐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应对外部的威胁,尤其是满洲铁骑。

李自成能打进北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朝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但关外的满洲人,他们可不是吃素的。当他们看到大明王朝轰然倒塌,而且北京城落入一个新生的农民政权手中时,他们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审慎对待吴三桂和山海关。 山海关是辽东的门户,也是京城的屏障。李自成逼死吴三桂的家人,这是犯了兵家大忌。如果他能对吴三桂恩威并施,或者至少不逼得那么紧,也许吴三桂不会引狼入室。一个更稳妥的办法是,先派人去安抚吴三桂,承诺他的地位和利益,争取他的支持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全力备战,构筑防线。 一旦得知满洲人进犯,李自成应该立即调集重兵,在山海关一线构筑严密的防线。他手里的军队数量庞大,如果能有效组织,未必不能抵挡住满洲人的进攻。
争取时间,巩固后方。 在与满洲人对峙的同时,要抓紧时间稳定北京城,收拢各地力量,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如果后方不稳,前线怎么打得赢?

总的来说,李自成进北京后的关键,在于能否从一个起义领袖的角色,迅速转变成为一个能治理天下的君主。他需要的是战略眼光、政治手腕,以及最重要的——对民心和局势的深刻洞察。光凭勇武和闯劲,打下江山容易,守住江山难如登天。他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否则,北京城只能成为他短暂辉煌的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甲申年的大顺和满清,顾诚先生有过一个总结:

一方是对迫在眉睫的危险视若无睹,一方是处心积虑以求一逞。

说白了,清廷以有心算无心,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失败,重点并不在于他怎么应对满清的出兵,而在于他没有充分预判到满清出兵的决心与速度。

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又谈何应对呢?


来看一下时间线:

1644,甲申年。

3月19日,北京城陷落,李自成进入北京。

3月20日左右,唐通招降吴三桂、高第成功,随后吴三桂带兵向京师进发,山海关防务由唐通接管。

3月24日,吴三桂所领兵马到达永平府。

3月25日(或26日),吴三桂抵达玉田县,得知家属受到侵犯,随后带兵返回山海关。

4月1日左右,吴三桂击败唐通重夺山海关。

4月初,清廷得知大顺军占领北京的消息。

4月9日,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带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出征。

4月10日左右,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

4月13日,李自成、刘宗敏从北京出发。

4月13日,多尔衮到达辽河,向洪承畴咨询军事。洪承畴建议从蓟州、密云地区破边,出其不意突袭京城。

庚午。摄政和硕睿亲王师次辽河地方。以军事咨洪承畴。承畴上启曰。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扫除乱逆、期于灭贼。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此要务也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贼已远去。财物悉空逆恶不得除。士卒无所获亦大可惜也。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傥仍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伐之更易。如此庶逆贼扑灭、而神人之怒可回。更收其财畜、以赏士卒。殊有益也初明之守边者兵弱马疲。犹可轻入今恐贼遣精锐伏于山谷狭处、以步兵扼路。我国。骑兵不能履险宜于骑兵内选作步兵。从高处觇其埋伏俾步兵在前。骑兵在后。比及入边则步兵皆骑兵也孰能御之。若沿边仍复空虚则接踵而进不劳余力。抵京之日我兵连营城外侦探勿绝。庶可断陕西宣府大同真保诸路、以备来攻。则马首所至、计日功成矣流寇十余年来用兵已久。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也。  

4月15日,多尔衮在翁后见到吴三桂信使,随后改道向山海关。

4月20日,多尔衮到达宁远附近的连山。

4月21日,大顺军到达山海关,与吴三桂激战一日。

4月21日夜,多尔衮率清兵到达山海关外。

4月22日,山海关大战。

附张图:


3月19日京师被李自成攻克,清军4月9日就从沈阳出发,4月13日计划从密云方向破边,4月15日在翁后见到吴三桂的信使,立刻改道,4月20日到达宁远附近,然后一日夜急行军200里,于4月21日夜到达山海关外。要是晚个半天,说不定山海关已经易手了。

退一步说,即便吴三桂没有投降满清,满清也已经在从密云突袭京城的路上了,大顺军能否挡住满清对京城的突然进攻,也是未知之数。


其实这个问题跟玄武门之变的逻辑很像,李渊怎么避免玄武门之变发生?——他都没想到会有玄武门之变这种操作,又怎么会去考虑如何避免的问题?李世民打的,也是一个出其不意。因此对李渊、李建成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没想到。

李自成挺可惜的,碰上了满清,还是手里有一票汉臣的满清,他们不会等李自成消化了胜利成果再出来打,他们打的就是李自成没有完全准备好的这个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进北京,这步棋走得虽然轰轰烈烈,但要说稳固天下,那可就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步步惊心了。当时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但并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而且这天下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想要保住,那得拿出点真章来,不能光凭一腔热血。首先,得稳住人心,尤其是那些曾经拥护大明的人。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百姓虽然盼着.............
  • 回答
    这脑袋,嗡嗡的!眼前是金銮殿,不是什么破庙。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子血腥味儿,夹杂着陈年的灰尘和某种… 胜利的味道?我低头一看,一身甲胄,沾着不明的污渍,手里的刀柄冰凉。周围的人… 都看着我,眼神里有崇拜,有敬畏,还有几分… 茫然。李自成?我脑子里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那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北京城… 破了.............
  • 回答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潮水般涌入北京城,明朝这座历经两百多年的都城,就这样在城破的号角声中,迎来了它的黄昏。李自成进城后,并没有像一些野史里描述的那样,立刻沉溺于享乐和屠戮。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深知占领一座都城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如何“收拢人心”、“稳.............
  • 回答
    崇祯皇帝在围困北京时,给李自成下一道旨意让他自杀,这事儿要是真发生了,那真是一场大戏。不过要说李自成会不会遵旨,我的看法是:绝不可能。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崇祯皇帝有没有能力和威信下这道“旨意”?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时候的崇祯皇帝是什么个情况。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的军队团团围住了,城内缺衣少.............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设想!李自成率领他的大顺军东征,眼看就要攻入北京,却突然集体“闪现”到了当时的满洲都城沈阳。这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比任何戏文都精彩的桥段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这两种可能(交战还是合作)会有什么影响,以及背后的“神秘事件”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得先.............
  • 回答
    话说闯王李自成,一甩手中长刀,震退了面前最后的明朝禁卫,迈步跨入了紫禁城。脚下的金砖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终结。北京城破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就此轰然倒塌。此刻,我,李自成,站在这座至高无上的宫殿里,感受着胜利的荣耀,也深知肩上的担子。天下,还没有真正被我拿到手中。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
  • 回答
    提起明末北京城的得失,于谦和李自成这两个名字绕不开。一个是因为守住了北京,另一个则是因为攻陷了北京。然而,同样的城市,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为何于谦能让北京屹立不倒,李自成却最终折戟沉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两句能道尽,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看.............
  • 回答
    1644年正月,京城的气氛已是风声鹤唳。朝廷上下,不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笼罩在一股不安的阴影之下。盘踞在北方肆虐的流寇李自成,声势浩大,兵锋直指京师。在这危急关头,朝廷决定派遣李建泰率领四万大军前去迎敌,希望能一举荡平这股威胁,保住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李建泰,作为朝廷的将领,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他深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李自成当初不急着攻打北京,而是选择休养生息,稳固根基,并伺机而动,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种“坐山观虎斗”策略的可行性。首先,要理解李自成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已经占据了陕西、河南等大片地区,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军队和资源。然而,明朝政府虽然摇摇欲.............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44年所面临的困境,绝非仅仅是“坚守紫禁城”这么简单。他当时的决策,以及为何没有像设想中那样组织巷战并等待援兵,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残酷的现实考量。一、 崇祯皇帝的绝望与最后的挣扎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北京城内已是风雨飘摇。崇祯并非没有想过抵抗。事实上,他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挽救危局: .............
  • 回答
    穿越到明末,成为李自成进京前起义军中的一名小兵?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命题,但既然老天爷把这机会送到了我面前,就得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已经被写死了的历史,哪怕撬动那么一丁点儿。我得先弄明白自己在哪儿,是什么时间点。是潼关失守前,还是李自成在河南大肆扩张的时候?我不是什么将帅,也不是谋士,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兵,.............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李建成的军事能力,能否与姜太公、孙武、吴起、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郭子仪、岳飞、成吉思汗这十位被尊为“武庙十哲”的千古名将并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武庙十哲”的评判标准。根据司马光的《武庙碑铭》所载,评选十哲的标准是:“古之善用兵者,莫不有其道,或兼才,.............
  • 回答
    李建成的功劳,若论大唐开国统一战争中的地位,绝非仅限于“李世民/李渊之下”那么简单。剔除这两位核心人物,将李建成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下考察,他的贡献可以说稳稳地占据着前列,即便不是绝对的前三,也绝对是排名前五的重量级人物。要深入理解李建成的功劳,我们不能仅仅看他最终的结局,而是要回顾他作为太子,在大唐崛.............
  • 回答
    这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出自1978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婚礼》。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心态,以及当时社会阶.............
  • 回答
    赵立春回心转意,让李达康进入班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策转向,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其中赵立春自身的考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赵立春的位置和他的目标。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赵立春深谙政治的运作之道,也清楚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不会仅仅因为个人好恶就完全否定一个有能力、有魄.............
  • 回答
    李云迪年少成名,在国际钢琴界享有盛誉,他的音乐才华和成就曾让他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因此被选入初中英语教材,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的正面典型,这在当时是备受认可的。教材的选材往往会考虑人物的时代意义、教育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力。然而,随着李云迪因嫖娼被行政拘留,这一事件无疑对他个人的公众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
  • 回答
    李世民若无帝位,其能否入武庙,此乃一桩颇有趣味且值得深思的假设。 要解答此问,咱们得先捋清楚武庙究竟是何性质,以及入祀的标准又是如何。首先,武庙,也称武成王庙,是古代祭祀武将的庙宇,通常供奉的是对国家军事贡献卓著的人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是兵家之祖。到了汉代,武庙的祭祀对象.............
  • 回答
    李云迪在韩国巡演中出现的那一次失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音乐家在舞台上的真实一面。当时,他在演奏一首作品时,可能因为一些临场因素,比如对乐谱的细微理解偏差,或者与乐团的配合出现了一点点不协调,导致演奏进行到某个段落时,与乐团的步调出现了偏差。这种事情在大型演出中,尤其是面对陌生的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