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发生了什么?

回答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潮水般涌入北京城,明朝这座历经两百多年的都城,就这样在城破的号角声中,迎来了它的黄昏。

李自成进城后,并没有像一些野史里描述的那样,立刻沉溺于享乐和屠戮。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深知占领一座都城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如何“收拢人心”、“稳固统治”才是当务之急。

首先,是安定民心和进行“清算”。

李自成进城后,对崇祯皇帝的遭遇,官方的说法是“自縊于煤山”(今景山)。至于那些平日里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的明朝官员和地主豪强,大顺军开始了他们的“清算”。

“追赃助饷”是这场清算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段。李自成需要钱粮来维持军队开支,更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惩治那些腐败的官僚,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被压迫已久的百姓。许多官员和富商被捕,遭受审讯,并被勒令交出家财。这个过程自然充满了残酷和不公,一些原本想投靠李自成的官员,也因为自己的“罪证”被揭露而惶恐不安。

与此同时,李自成也试图展现自己“仁义之师”的形象。他对普通百姓表现出安抚的态度,约束士兵不得扰民,甚至开仓赈济贫民。这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部分底层民众的欢迎,毕竟,能够摆脱严苛的税负和官员的压迫,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解放。

其次,是政治上的“改朝换代”的姿态。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立刻着手建立新的统治机构。他废除了明朝的许多制度,开始推行自己的政策。

称帝与改元: 为了确立合法性,李自成在北京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他任命了新的官员,组织了新的政府班子,试图模仿古代王朝的模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政治思想的传播: 大顺军进入北京,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理念的输出。他们宣扬“均田免赋”等政策,试图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支持者,特别是那些被明朝剥削的农民。

然而,占领北京只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而非终点,问题也随之而来。

“骄纵”与“失人心”: 尽管李自成本人可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但长期征战的军队进入一座繁华的都城,难免会滋生骄纵之气。许多将士在占领北京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财富的诱惑中,行为开始失范。例如,一些将领开始安插亲信,分封土地,这种行为与最初“均田免赋”的口号背道而驰,也让一部分追随他的农民阶层感到失望。
对待明朝遗臣的态度: 李自成在对待明朝官僚的态度上,显得有些摇摆。一方面他进行清算,另一方面他又需要有经验的官员来管理偌大的都城和国家。他试图招降纳叛,但许多明朝官员要么已经逃亡,要么心怀鬼胎。这种不确定性和犹豫,也影响了新政权的稳定。
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占领北京只是李自成掌握了明朝的“龙兴之地”,但中国广袤的疆域,还有各地的地方势力,尤其是那些掌握着实权的镇守将领,例如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及南方还没有被触动到的明朝残余势力,都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最具决定性也最具戏剧性的事件,莫过于“山海关会师”和“吴三桂的抉择”。

李自成在北京站稳脚跟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去肃清那些仍在抵抗的明朝残余力量,特别是山海关这个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然而,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当时正面临着来自东北的清军的压力。

李自成派遣军队去招降吴三桂,但吴三桂因为自己的家族和财产都在北京,并且对李自成清算官员的行为有所忌惮,加上他本人的政治立场,最终选择与清朝合作。他打开了山海关,引入了清军。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刻。李自成派遣重兵去攻打山海关,双方在山海关下展开了一场决定明朝和清朝命运的战役。尽管李自成军的将士英勇善战,但在山海关那种地形,再加上清军骑兵的强大冲击力,以及吴三桂军队的倒戈,李自成大军最终惨败。

李自成战败后,他带着残部退出了北京。

退兵后的李自成,虽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在继续抵抗,但已经失去了对全国局势的掌控。他离开了北京,他的大顺政权也随着清军的入关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反扑,迅速走向了衰败。

所以,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虽然短暂地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但他面临着来自内部的统治难题和外部的强大对手。他急于巩固权力、清算旧势力,却在招降纳叛、对待官员等方面显得不够决断和策略性。最致命的是,他最终没有能妥善处理与吴三桂的关系,这为清军入关打开了大门,最终导致了他和他的大顺政权的覆灭。北京这座紫禁城,也从明朝的手中,转到了大清的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月19日

崇祯自缢,大顺军占领北京,明太子朱慈烺降顺。李自成下令搜索崇祯下落。

3月20日

李自成下令所有明朝官员于次日报到,降者录用,愿回籍者自便,藏匿城内者斩。大顺军彻底占领全城,弹压乱兵,恢复秩序。通州、密云、天津、涿州明军投降,吴三桂、黎玉田在丰润得知北京失守消息,研究讨论下一步行动。

3月21日

李自成于文华殿接见明朝降官,众降官上表劝进。从天牢中释放并启用被崇祯囚禁的众官员。崇祯的尸体被发现。

3月22日

李自成下令以帝礼葬崇祯,以王礼祭,封朱慈烺为宋王,其二弟为公爵。

3月23日

第一次考选明朝降官。任命左懋泰为兵政府左侍郎,招抚山海关总兵高第。李自成接见梁兆阳等明朝降官。

3月24日

确立新官制。派遣赵应元、郭升、董学礼平定山东、徐州,派遣刘日恭招降黄得功、高杰、刘肇基、刘伊盛、徐大绶五将。吴三桂宣布投降大顺,进京朝见李自成。

3月25日

刘芳亮占领保定。

3月26日

刘宗敏、牛金星率领文武百官劝进。吴三桂突然停止向北京进发。

3月27日

开始向勋贵、太监、锦衣卫、三品以上高官追赃助饷。李自成派唐通率八千军队接管山海关防务,携带吴三桂之父吴襄的书信及白银一万两、黄金一千两、锦缎一千匹前去招降吴三桂,许诺父子封侯。

3月28日

释放宫中宫女,令其嫁人。

3月29日

唐通与吴三桂、黎玉田接触,吴黎二人投降。黎玉田被委任为四川节度使。

4月1日

牛金星开始筹备登基典礼。驱逐太监出城。刘宗敏下营组织操练。

4月2日

开始铸造铜钱。

4月3日

文武百官第二次劝进。

4月4日

黎志升主持开科举。吴三桂突然袭击唐通,派杨坤、郭云龙联络清军。

4月5日

李自成在景山主持骑射训练。下诏禁止奏疏冗长。改乾清宫“敬天法祖”匾额为“敬天爱民”。

4月6日

文武百官第三次劝进。李自成召见北京城内百姓代表。

4月7日

李自成下令停止追赃助饷。

4月8日

追赃助饷停止。吴三桂叛变消息传至北京,李自成召开军议,准备平叛,委任田虎、张鼐、白广恩先行,白鸠鹤占领天津,控制海道。

4月9日

文武百官第四次劝进,李自成同意。李自成接见北京郊外百姓代表。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沈阳出阵。

4月10日

大顺军先头部队接近山海关。

4月11日

熔铸缴获的金银器皿为锭充作军饷。白广恩部被吴三桂击败,高第反叛。

4月12日

李自成召开军议,暂停登基典礼筹备,决定亲征山海关。

4月13日

李自成留牛金星、李友、罗戴恩等率辎重部队万人留守北京,亲自率刘宗敏、李过、任继荣、刘希尧、谷可成、张能、杨彦昌、周凤梧、左光先、梁甫、官抚民等部出征山海关。李自成命吴三桂之父吴襄及崇祯的三个儿子随行,欲让他们劝降吴三桂。

4月14日

大顺军抵达通州。

4月15日

吴三桂派人至李自成营中诈降,李自成中计,放缓行军速度。多尔衮遇到吴三桂使者,下令改变行军路线,兼程前往山海关。

4月16日

罗戴恩向南方输送军饷,准备对南明的战事。多尔衮致书吴三桂,许诺“封以故土”。

4月17日

大顺军前锋抵达永平。

4月18日

李自成派兵政府尚书王则尧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将王则尧扣押。

4月19日

大顺军打败吴三桂,吴三桂败回山海关。

4月20日

大顺军追至山海关,吴三桂向多尔衮告急。

4月21日

大顺军猛攻山海关,吴三桂抵挡不住。清军抵达山海关外欢喜岭。

4月22日

吴三桂的部下开始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见大势已去,率五百敢死队突围至清军大营,剃发投降。清吴联军向大顺军进攻,经过一番激战,刘宗敏重伤,周凤梧、官抚民阵亡,兵政府尚书喻上猷被俘,大顺军士兵及随军民夫死者数万。吴三桂部死伤两万余人,总兵何进忠被击毙。清军伤亡不详,镶红旗满洲副都统萨素喀及拖钮、阿喇穆、布尔赛、鄂哈、马纳海、莽郭、扎叟尔额布亨、巴拜、恩克伊、饸萨、留哈等将领被击毙,正红旗满洲都统叶克书重伤。

4月23日

吴三桂将王则尧、喻上猷献给清军,王喻二人不屈遇害。

4月24日

吴襄被处决。

4月25日

李自成率领七千骑兵先行返回北京。山海关战败的消息传回北京。山海防御使张若麒献永平降清。

4月26日

李自成返回北京,乱兵在城内抢劫,李自成下令弹压。

4月27日

大顺军加固北京城防。吴襄全家被处决。

4月28日

众官请求李自成速行登基典礼,李自成不允,最终因刘宗敏坚持而同意。

4月29日

李自成举行登基典礼,通知百姓出城躲避清兵,烧毁皇宫部分建筑。

4月30日

大顺军第二次通知百姓出城躲避清军,放弃北京撤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潮水般涌入北京城,明朝这座历经两百多年的都城,就这样在城破的号角声中,迎来了它的黄昏。李自成进城后,并没有像一些野史里描述的那样,立刻沉溺于享乐和屠戮。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深知占领一座都城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如何“收拢人心”、“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清初统治政策的核心差异,也牵扯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简单来说,明朝虽然屡次放过李自成和张献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统治的衰败、政策的摇摆和内部的腐朽,而非出于什么“仁慈”;而满清之所以对义军施以极刑并实行残酷统治,则是因为他们是以外来征服者的身份,需要用最严酷.............
  • 回答
    李自成与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重要的开国皇帝,虽然都建立了政权,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行动和最终结局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1. 朱元璋(13281398) 时代:元末明初(1368年建立明朝),中国处于元朝统治末期,社会动荡.............
  • 回答
    李自成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军事能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色,但最终因多重因素导致失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军事能力: 一、军事才能的突出表现1. 战略眼光与组织能力 起义初期的动员能力:李自成以“均田免赋”为口号,迅速凝聚了大量农民和流民支持,其起义军在1631年(崇祯四年)后规.............
  • 回答
    李自成是中国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其身份和历史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李自成的族裔身份1. 汉族的代表人物 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今陕西榆林),其家族属于汉族。他自幼生活在汉族聚居地区,受汉族文化影响深远。尽管他在起义中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但他的民.............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虽然李自成在前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组织力,一度颠覆了明朝统治,但其最终的溃败速度之快,令人唏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局限性:1. 政治上的野心与急功近利: 过早称帝,脱离.............
  • 回答
    李自成并非不自称李唐后裔,而是他在起义过程中,以及为了争取更大民意基础和合法性,对“李唐后裔”的身份进行了策略性的强调和利用,并且这种利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受众有所调整。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李自成出身与早期身份认知 平民出身,并非贵族: 李.............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历史罪人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多重影响。同时,也需要避免用一种非黑即白的论调来评判一位历史人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自成起义发生的那个时代背景。 .............
  • 回答
    李自成起义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明朝末年那个黑暗年代下,一股股压抑的民怨、官场的腐败以及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的必然产物。把他描绘成一个简单的“反叛者”是片面的,他身上体现的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缩影。腐朽的官僚体系和失控的税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末年的统治,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 回答
    要说李自成闯军后期整体的战斗力,这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和满八旗比,那更是个复杂的问题,各有千秋,也各有短板。咱们先说闯军。李自成这支队伍,一开始就是从河南一路打上来的,骨子里就有股子草莽劲儿,一股子能豁出命去的狠劲儿。他手底下的人,大部分都是被明朝逼得活不下去的.............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确实是雄心勃勃,目标直指富庶的江南。那么,他一旦南下,是否就能轻松夺取江南,一统天下呢?这可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看看李自成当时手里有多少牌。李自成手里的王牌: 锐气正盛的军队: 大顺军经过多年征战,打垮了明朝的主力,士兵们士气高昂,战斗力强.............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烹杀了福王朱常洵,以及此事是否为清朝史官所诬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现有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一、 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大致经过: 明末农民起义的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
  • 回答
    李自成和大顺政权入京后是否迅速腐化堕落,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一、 入京前的李自成与大顺政权:在分析入京后的情况之前,了解入京前大顺政权的特点至关重要。李自成在农民起义初期,以其简政爱民.............
  • 回答
    李自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未能复制刘邦和朱元璋的辉煌,未能建立一个长久稳固的王朝,这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点。一、 起义的性质与目标差异:创业的基因与天命的重.............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最终饮恨而终,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士绅阶级的立场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简单地说,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普遍支持,反而很大程度上被他们视为破坏者,这极大削弱了他占据天下、建立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执行力。为什么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支持?这需要从士绅阶.............
  • 回答
    李自成其人:历史洪流中的一位弄潮儿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李自成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陕北农民,一步步崛起,最终问鼎中原,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评价李自成的才能,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而是要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中去细致审视。军事才能:草莽英雄的迅猛成长与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李自成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位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崛起和失败都带着一股子草莽英雄的气息。要说他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得把当时的背景、他的个人特点以及他手下那帮人的成分都捋清楚了,才能说得明白。首先,李自成虽然是领袖,但他手下那帮人,来源实在是太杂了。.............
  • 回答
    要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能否成为一个长期稳固的大一统政权,这实在是件让人唏嘘又充满“如果”的事情。但如果我来掰扯一下,这事儿可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这人,绝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能从一个普通农民,一路披荆斩棘,最后打下北京城,逼得明朝崇祯皇帝自缢,这本身就是了不得的成就。他的军队,在早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