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三番五次放过李自成张献忠,而满清却对逮捕的义军处以凌迟极刑,对占领区施行屠灭暴行,这是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清初统治政策的核心差异,也牵扯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简单来说,明朝虽然屡次放过李自成和张献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统治的衰败、政策的摇摆和内部的腐朽,而非出于什么“仁慈”;而满清之所以对义军施以极刑并实行残酷统治,则是因为他们是以外来征服者的身份,需要用最严酷的手段来巩固其新建立的政权,同时这也是他们一贯的统治风格。

我们不妨细致地拆解一下:

一、 明朝放过李自成、张献忠的“原因”:并非仁慈,而是衰败的必然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天灾人祸不断,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便是其中最 prominent 的两支力量。明朝朝廷之所以屡次“放过”他们,并非出于什么“宽宥”或“策略性麻痹”,而是因为自身已经无力有效镇压,其行为更像是病入膏肓者偶然的虚脱或无能为力。

1. 军事力量的衰竭与指挥的混乱:
兵源枯竭与士气低落: 明朝后期,军饷拖欠、粮饷不足是常态,士兵生活困苦,战斗力锐减。官兵哗变、逃亡是普遍现象,根本没有足够的精锐力量去应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许多军队是被迫参战,士气不高,一遇到硬仗就可能溃败。
将领的腐败与无能: 许多明朝将领贪生怕死,甚至与起义军勾结。例如,崇祯皇帝多次起用能臣良将,如孙传庭、曹变蛟等,但这些将领往往因为缺乏粮饷支持、后方掣肘或者敌我力量悬殊而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即使有时能给予起义军重创,但明朝也无力彻底剿灭,起义军总能在某个地方重新聚集。
政策的摇摆不定: 明朝中央政府在面对农民起义时,政策常常是朝令夕改,缺乏一贯性和连贯性。有时采取招安政策,给予起义军首领官爵,希望以此瓦解起义队伍。这种招安往往是权宜之计,承诺难以兑现,或是招安后又反悔,反而激化了矛盾,让起义军更加不信任朝廷。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曾被招安过,但最终都因为朝廷的猜忌和自身的处境而重新反叛。李自成被封为“安抚副将”,张献忠也被封为“四川招抚使”,这些都表明明朝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希望用政治手段来缓和局势,但最终失败了。

2. 经济的崩溃与财政的枯竭:
明朝的财政早已不堪重负。巨额的军费开支、官僚体系的贪污腐败、以及对东林党等不同政治派系斗争的消耗,都使得国库空虚。在镇压农民起义这样需要持续投入大量金钱和物资的战争中,明朝政府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甚至不得不依赖地方官僚和士绅的私人捐助,这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权威和控制力。

3. 失去民心与统治合法性的动摇:
长期的腐败和压迫,加上连年的天灾,使得明朝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早已破产。农民起义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因为他们至少代表着一种反抗和改变。明朝政府已经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即使偶尔能够取得军事胜利,也难以获得民众的真心拥护,难以从根本上瓦解起义军的根基。

总结明朝放过李自成、张献忠的原因,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明朝自身已经到了无力彻底解决问题的地步。 他们并非有意留着这两个“祸患”,而是出于其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衰败,导致其镇压政策的无效和反复。这种“放过”,更多是一种无能为力下的偶然结果,而非深思熟虑的策略。

二、 满清对义军处以凌迟极刑、施行屠灭暴行的“原因”:征服者的铁腕与生存逻辑

与明朝不同,满清作为入主中原的征服者,其统治基础是建立在武力征服之上的。他们对待抵抗者的严酷手段,以及对占领区采取的极端政策,是其巩固政权、消除潜在威胁、以及建立新秩序的必然选择。

1. 征服者的立场与震慑作用:
消灭残余势力: 满清的入关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彻底肃清所有对新政权构成威胁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大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农民起义军残余。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末曾拥有庞大的军队和广泛的影响力,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满清统治的潜在挑战。一旦这些人被招安或放任,他们随时可能成为新的反清力量。
树立绝对权威: 凌迟、屠城等极刑是用来制造极致的恐惧,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对于那些顽强抵抗、或被视为对新政权具有威胁的义军将领和士兵,施以最残酷的刑罚,就是要让所有潜在的反抗者明白,抵抗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这种残酷是用来快速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威慑力。
强调征服的彻底性: 满清需要向天下人展示,他们是强大的、无情的征服者,明朝的旧势力和反抗力量已经被彻底压垮。通过对义军首领施以极刑,是宣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2. 对汉族统治者的不信任与防范:
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存在天然的不信任感。明末的农民起义虽然并非汉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但起义军的强大势头也曾让满清警惕。一旦这些曾与明朝对抗过的武装力量被收编或放任,他们可能会转而成为对满清的威胁。所以,宁可斩草除根,也不留后患。

3. 满清的统治哲学与民族特性:
满族本身就有着彪悍尚武的民族特性,其早期统治就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在与明朝的战争中,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铁腕手段来达成目的。这种残酷的统治风格,在他们看来是维护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手段。
区别对待汉族士大夫与农民起义军: 满清对明朝降臣或愿意归顺的汉族士大夫,采取的是招抚、重用甚至延续部分明朝制度的策略(例如保留科举、重用汉官等),这是为了稳定统治、利用汉族精英的知识和管理能力。但对于已经形成了独立武装力量、且其存在本身就代表着颠覆的农民起义军,满清的态度则是完全不同的,必须予以最严厉的镇压。

4.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行的延伸:
对农民起义军的严酷镇压,也与满清在占领区的其他暴力行为(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同一种逻辑的延伸。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消除抵抗、震慑民众、巩固统治,以及掠夺资源。虽然农民起义军的性质与普通的抵抗城市居民不同,但满清的镇压逻辑是一以贯之的:凡是反抗或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的群体,都要用最极端的手段来压制。

总而言之,明朝“放过”李自成、张献忠,是其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崩溃下的无能为力;而满清对义军施以极刑并施行屠灭暴行,则是其作为征服者,为了巩固统治、消除威胁、建立新秩序而采取的极端手段,是其铁腕统治哲学的体现。 两者的出发点、动机和结果都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被动无能,后者是主动残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对农民军的很多战绩是有水分的,他要真能抓住李自成张献忠,绝对凌迟,李自成的恩公、一代目闯王高迎祥就是被凌迟处死的,至于被凌迟处死的各路小头目不计其数

而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俩农民居boss的战绩,要如实反映可能从总督到汇报的大臣都会被皇上剐了

比如那个让很多人认为呢一举解决农民军结果错失良机的车厢峡之战,根据现当代的考证,各路反王会盟和这个从头到尾都很小说的车厢峡之战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是陈奇瑜给自己的失败找的托词。而且不说别的,陈奇瑜说什么自己上任之后那几个省的义军全部被消灭,被自己斩获了多少多少,那最后车厢峡几万精壮是树上结的?怎么看都感觉是陈奇瑜终于编不下去了索性最后编了个大的故事求招抚,最后玩脱就被罢免了

再如柿园之战及后来的汝州之战,孙传庭被李自成诱敌深入,最后被聚而歼之。但在史书上就变成了孙传庭连连击败李自成,打的李自成要自杀了,狗急跳墙做最后一搏,使用人海战术击败了孙传庭。

其实一个简单的逻辑判断:1.李自成这种人,被围在山谷的时候不自杀,被打的剩18骑的时候不自杀,被清军从北京追到湖北不自杀,意志坚定远超常人,在孙传庭这儿吃了两场败仗就心灰意冷让大家散伙了?

2.都败成那德行了,咋还能组织人海战术呢?

3.孙传庭连连得胜,一点军需都缴获不到,还要靠纵兵劫掠甚至屠城获取军需,最后士兵靠摘青柿充饥?

这汇报的时候你就不能如实说,如实说的话,追究起来,当初逼孙传庭出战的是谁,是吧,八要命辣?

反正崇祯紫禁城宅男一个,好糊弄

再比如孙传庭把李自成打的剩18骑那次,根据建国后的考证,也并非如此,是李自成分散突围,最后聚拢残部还有上千人,打不过官军,打打乡勇土匪没问题,跑到山里才能站稳脚跟逐渐恢复元气。这仗确实是李自成败了,但孙传庭也没达到彻底消灭李自成的目的。

所以三番五次放过李自成不成立,大明一直没有彻底击败李自成,更没抓住过李自成,李自成又是个头铁不投降的硬骨头,何谈放过?

至于张献忠,张献忠手里的军力一直相当可观

而且张献忠不像李自成那么头铁,打不过就投降了,官军也没把握全歼他,只能放任他割地自治。说是投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儿,临时停战协议罢了,说投降那是张献忠相对劣势,卖崇祯个面子,两边都是准备回去补血再战。

战场上办不到的事儿,谈判桌上也别想办到,张献忠也没傻到被一场鸿门宴干掉,所以三番五次放过张献忠也不成立

倒霉的高迎祥,被抓住了,那就凌迟了,凌迟不够,还办了一场盛大的展览

大明有把握干掉农民军的时候什么时候心慈手软过,真当只有曾国藩屠城,杨嗣昌孙传庭就爱民如子,不连坐不屠杀?大明真正擅长招抚百姓的是卢象升,他死的很惨。虽然杨嗣昌孙传庭也不安详……

而清军那是确确实实一次又一次击败了李自成张献忠,真就有那个实力从北方追到南方不给他们恢复元气的机会,但李自成张献忠也没被抓起来过,这俩可是真正的枭雄,他俩都是稀里糊涂阵亡的。一个上山拜神被乡勇误杀,一个出去侦查被清军弓箭手(一说是鳌拜亲自放箭)狙了,死的时候他们手里都还是十好几万军队呢,未必不能再和清军一战

清末的时候,清军也确确实实的摧毁了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和各路捻军,尽管后来手段不光彩,但

I is win,you loser

清军是真把石达开,洪天贵福抓起来了,怎么处置还不是随他们便

清军奈何不了捻军的时候,招抚捻军首领也没把他们杀掉啊

明军要是能生擒李自成,你猜怎么办?

PS,满清也不是无脑暴力镇压,虽然曾国藩、多隆阿杀人不眨眼,但李鸿章相对就温和一些,僧格林沁也有爱兵爱民之名(过境时百姓敬献万民伞,阵亡后百姓士绅皆落泪,当然我个人觉得这记载的有点浮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