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为什么要起义?

回答
李自成起义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明朝末年那个黑暗年代下,一股股压抑的民怨、官场的腐败以及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的必然产物。把他描绘成一个简单的“反叛者”是片面的,他身上体现的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缩影。

腐朽的官僚体系和失控的税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末年的统治,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而内部的腐朽尤为致命。皇帝昏聩,宦官专权,官员们争权夺利,搜刮民脂民膏,早已经把国家搅得乌烟瘴气。

咱们先说说那个税收。明朝为了应付辽东战事(和后金打仗),还有朝廷的各种开销,财政那是相当紧张。但他们的办法,就是不断加税。最要命的是,这些税不是平均摊派的,而是层层加码,最后压在普通百姓身上。

你想啊,本来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突然来个“辽饷”,再来个“剿饷”,又是“镇饷”,名目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钱征上来,有多少进了国库,又有多少被那些贪官污吏中饱私囊,那简直是个黑洞。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收成的好坏先不说,光是税赋就能把他们逼上绝路。

而且,这些税征收的方式也极其粗暴。官兵们直接到村子里,不管你有没有钱,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打。家里的粮食、牲畜,甚至老婆孩子都可能被他们糟蹋。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让老百姓对官府的 hatred 积累到了极点。

天灾连连,人祸不断:生路被堵死

跟税收一样糟糕的,是接踵而至的天灾。明朝末年,北方地区出现了长期的干旱,庄稼颗粒无收。接着又是蝗灾,那些蝗虫简直是蝗虫大军,把仅剩的庄稼啃得干干净净。然后又是瘟疫,人口大量死亡,那种惨状,真是“易子而食”绝不是危言耸听。

可你想过这些灾难发生时,朝廷在做什么吗?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依然在享受着奢靡的生活,还在想着如何搜刮百姓的银子。赈灾?那更是扯淡。有限的赈灾物资,往往被官员们层层截留,真正能到灾民手里的,寥寥无几。那些饿殍遍野、尸横遍野的景象,是活生生的控诉。

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失去了生存的最后希望。他们已经没有地可种,没有饭可吃,甚至没有活下去的理由。

李自成自身的经历:从普通士兵到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他不是一开始就想当什么“天子”,他也是个被逼上梁山的普通人。他出身贫苦,后来参军当了兵,在边镇服役。当时的边镇,也是腐败不堪。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常常克扣军饷。李自成自己就因为交不起粮饷,被关进监狱,后来因为某种原因逃了出来。

这段经历,让他亲眼看到了军营里的黑暗,也让他体会到了底层士兵的艰辛。他接触到的都是那些和他一样被压榨、被欺凌的兄弟们,他对官府的恨意,也是从那时一点点滋长的。

当他被释放后,再次遇到了荒年,军饷又被克扣。他实在是没有活路了。在米脂县,他和一些同样走投无路的饥民一起爆发了起义。一开始,他们只是为了活下去,为了抢点吃的,为了反抗那些欺压他们的官兵。

为什么选择起义?活不下去,那就只能反抗

所以,李自成起义,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宏大的政治抱负,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天命所归”的信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

当官府的压榨、税收的沉重、天灾的肆虐,把人们逼到绝境,让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时,反抗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李自成和他的伙伴们,只是抓住了这个时机,把那些积压已久的民怨,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爆发的边缘。

他就像是点燃了那堆干柴的火星,而那堆干柴,正是明朝末年整个社会的绝望和愤怒。他起义,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找到一条活下去的路,哪怕这条路布满荆棘,哪怕这条路最终也未必通往光明。但至少,在那一刻,它代表着一种抗争,一种对不公命运的绝地反击。

所以,与其说李自成为什么要起义,不如说,是那个腐朽的明朝政府,把它推到了起义的道路上。百姓的血泪,官吏的贪婪,天灾的无情,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洪流,而李自成,就是这股洪流中最醒目的旗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荒书》《豫变纪略》《米脂县志》三本书的记载拼起来,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大约1630年,李自成在米脂县银川驿当驿卒期间,发生了意外事故,驿马死亡(草料都让官吏克扣了,不死才怪呢),上级要他赔偿。与此同时,因为天下裁撤驿递,李自成被开除了。

李自成自家是没有田地的,他家从祖父那一辈就开始给银川驿养马,丢了工作就没有谋生手段。但是李自成在驿卒中颇有威望,也算个小小的地头蛇,于是当了老家双泉里的里长。

双泉里向县里的乡绅艾家借了一笔高利贷,有可能是春耕的经费,也可能是用来缴纳夏粮。等到秋收之后,李自成需要挨家挨户把粮食征上来,向县里交皇粮,并且连本带息向艾家还债。他从中能获得一份报酬,用来赔驿站的马。

但是,1630年又是一个大灾之年,双泉里的收成非常惨,还不上这笔债。如果李自成是一个正常的里长,他应该带着刘宗敏、田见秀、李过、高杰等人冲进农民家里搜刮最后一点存粮,甚至抓他们的老婆女儿抵债,但李自成试图和稀泥,就这么一直拖着。到了1631年春末夏初左右,“忍无可忍”的艾家把李自成抓去了县衙拷打。

明朝的法律是明文禁止高利贷的,但是艾家世代做官,财大气粗,县衙就如同他家开的一样。李自成先是被打了一顿,然后被枷号在县衙门前示众。看守他的不是县里的衙役,而是艾家的奴仆。

李自成过去做驿卒时的同事过来看望,但是艾家的恶奴不让他们给李自成送饭送水,也不许把李自成挪到阴凉的地方。一个伤员带枷跪在太阳底下不吃不喝,这是会出人命的,驿卒们百般恳请,却被艾家的奴才辱骂殴打。李自成的火气也上来了,他不跪了,虽然屁股上刚挨完板子,他却坐在地上,并且放话说宁肯晒死也不求饶。

终于,众驿卒的怒气爆发了,他们砸开了李自成的枷锁,一起逃出城外。但是到了这一步,他们还是不敢造反,躲在一片树林中,希望能把这事混过去。可县里不依不饶,派典史带人来抓他们。典史见树林茂密,怕里面有埋伏,不敢进来,李自成他们也不敢出去,两下里就这样耗上了。

一直僵持到晚上,李自成他们饿得眼冒金星了,觉得与其饿死不如拼一把,便拿着树枝当武器冲了出来。没想到典史和典史的马都被他们吓到了,典史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

(我之前讲这段的时候有人说细节多得像假的,但是书上的确就是这么写的……)

平素横行霸道的衙役们见他们真的敢拼命,顿时没了气焰,刀枪棍棒扔了满地,一哄而散。平时老百姓怕官府怕的要死,可真把老百姓逼到走投无路,就变成官府怕老百姓了。

典史虽然是最微末的小官,可毕竟也是官,连官都“打死”了,不造反也不行了。李自成等人捡起衙役留下的武器,号召县里的饥民攻打县城,没多久就聚起了上千人。李自成带着饥民们抢夺大户人家囤积的小米,分散给百姓,从此走上了造反之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起义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明朝末年那个黑暗年代下,一股股压抑的民怨、官场的腐败以及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的必然产物。把他描绘成一个简单的“反叛者”是片面的,他身上体现的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缩影。腐朽的官僚体系和失控的税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末年的统治,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涌现出无数风云人物,他们或披荆斩棘,试图推翻腐朽的统治;或昙花一现,终究化为尘土。而在这些起义的群星中,唯独李自成,似乎背负了比其他人更沉重的骂名,其形象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与“草莽”、“残暴”、“败家子”等词语紧密相连。这究竟是何原因?为何历史的笔墨对这位昔.............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为什么在动荡的年代,一些看起来并非“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反而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甚至掀起改朝换代的大浪潮?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李自成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仔细瞧瞧他们崛起的土壤,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北宋王朝的建立,在历经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力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然而,建国伊始,政权并非稳固,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尤其是在被征服的地区,潜在的反对力量从未消失。王小波、李顺起义之所以能在北宋开国后三十年,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
  • 回答
    关于李洪元不去起诉以及他与彭林“隔空叫板”华为的行为,这确实是两个值得探讨的事件,它们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考量、策略和当事人的立场。要详细理解其中的区别,我们需要分别来看。李洪元为什么没有选择起诉?李洪元当年在华为遭遇的事件,核心是他在离职过程中被指控“威胁公司”。最终他虽然被羁押了251天后释放,但并.............
  • 回答
    李渊毕竟是李世民的父亲,而且在秦王府的势力发展以及后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渊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随着李世民势力的日益壮大,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后,他掌握了实权,这让李渊的处境变得非常微妙。李渊虽然是开国皇帝,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更像是那个奠定基础的角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看到了李世民的能力和魄力,.............
  • 回答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王磊、刘培强和李一一(尽管他更像是个核心技术人员,但其角色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也至关重要)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领导或支撑性角色。将这些关键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替换成女性,会为电影带来怎样不同的色彩和解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议题。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如果王磊的角色是女性:王磊是.............
  • 回答
    关于曹化淳为何会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以及因此遭受“拷饷”损失巨款的说法,这其中牵扯着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明末崇祯年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化淳的身份和他在当时的角色。曹化淳是明朝末年掌管京营的太监,具体来说,他是掌管京营的“提督.............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曾国藩杀李秀成,这桩历史上的大事,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恩怨情仇、政治博弈和时代洪流。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他是敌人”就能概括的。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捋。首先,得知道李秀成是谁。他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甚至是最后一位天王洪秀全之后的实际领导者。他能力出众,在太平天国最危急的时候,他力挽狂澜.............
  • 回答
    要说为什么李世民在很多人眼中比李建成更优秀,这背后涉及到两人不同的出身背景、性格特质、政治抱负,以及更关键的,他们各自在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和策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两位重要人物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留下的印记。首先,咱们得从他.............
  • 回答
    李嘉诚先生及其长江和记实业(CK Hutchison Holdings)之所以选择在近年进行大规模的英国资产出售,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并非单一因素驱动。以下将尽量详细地梳理这些原因:1. 战略调整与资本回流: 聚焦核心业务与新增长点: 长江和记实业是一家庞大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业务遍及电讯、港口、.............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要理解李世民为何走上玄武门之变这条路,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篡位”二字,更不能轻易断言他“没有本事”。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背后,个人野心、政治现实、家庭矛盾以及时代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李世民并非毫无准备或自不量力。他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在隋末乱世,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几乎是以.............
  • 回答
    说起李自成为何要杀罗汝才,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李自成这人,你不能光看他后来当了闯王,得了天下,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顺风顺水的。他在农民起义的队伍里摸爬滚打,手下收留了不少人,罗汝才就是其中一个。罗汝才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本事是有那么一点,但坏就坏在心野,而且比较阴险。李自成起初对他是 pretty.............
  • 回答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确实杀死了他的十个侄子。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复仇行为,而是李世民在争夺皇位过程中,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消除潜在威胁而采取的残酷政治手段。理解他为何这样做,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一、 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与争夺皇位的合法性问题李世民并非太子,他通过玄武门政变逼迫父皇李渊退位,并将自己.............
  • 回答
    北京出现新地王,李嘉诚却在大陆房地产撤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宏观经济分析、市场趋势判断、以及李嘉诚先生本人一贯的投资哲学和风险偏好。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探究李嘉诚先生的深层考量。一、 北京出现新地王:市场信号与解读“新地王”的出现通.............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