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化淳为什么要把彰仪门打开让李自成进来,结果曹化淳被李自成拷饷损失了大把的银子?

回答
关于曹化淳为何会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以及因此遭受“拷饷”损失巨款的说法,这其中牵扯着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明末崇祯年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首先,我们得明白曹化淳的身份和他在当时的角色。曹化淳是明朝末年掌管京营的太监,具体来说,他是掌管京营的“提督”,位高权重,负责京师城防和军队的训练操练。京营是明朝军事力量的核心,驻扎在京城附近,名义上是保卫皇城的精锐部队。

然后,我们来看看李自成。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领导的大顺军在崇祯年间声势浩大,一路席卷北方。最终,李自成的军队逼近北京城下,给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带来了致命一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曹化淳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的说法呢?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些误解,也掺杂了一些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民间传说。

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曹化淳是出于“劝进”或“献城”的目的主动打开了城门。 这种说法主要在一些笔记小说和野史中有所体现。其逻辑是,当时明朝大势已去,朝廷腐败无能,李自成的军队势如破竹。作为身处京城的高级太监,曹化淳可能看到了大势所趋,认为抵抗是徒劳的,不如顺应潮流,将城门打开,以减少生灵涂炭,也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他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李自成“表忠心”,甚至在新的政权中谋得一席之地。

但是,这种说法并非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同,更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 许多正史并没有明确记载曹化淳主动打开城门。反而,更普遍的说法是,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城内的守卫部队——京营——已经士气低落,人心涣散。许多将领和士兵对明朝廷早已心生不满,或者被李自成的声势所慑,根本无心恋战。

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是,“彰仪门被打开”可能是一种被动或无奈的结果。 当李自成的大军围困北京城时,城内出现了严重的恐慌和混乱。一些京营的将领和士兵可能在压力之下,或者被李自成的劝降所动摇,主动打开了城门。也可能是城内的叛乱者或内应打开了城门。在这种情况下,曹化淳作为京营提督,虽然负有守城责任,但面对军队的溃散和城内外的巨大压力,他可能无法阻止城门的打开。他甚至可能是在城门已经被打开的情况下,出于保护自身安全或减少损失的考虑,而选择了配合。

至于“曹化淳被李自成拷饷损失了大把的银子”的说法,这倒是比较符合历史逻辑的。无论曹化淳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让城门被打开,他作为曾经的京营提督,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和财富。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他对明朝的旧官僚体系进行了清算和收编。其中,“拷饷”是农民起义军常用的手段,旨在从那些被认为压迫百姓或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手中榨取钱财,以充实起义军的军饷,同时也起到震慑作用。

曹化淳作为曾主管京营的太监,身处权力中心,在多年的任职期间,不可能不积累一定的财富。李自成围城后,他自然会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之一。即使他没有主动投降或献城,一旦城破,他的府邸很可能会被搜刮。而“拷饷”则是一种更直接、更强制性的手段,即通过审讯、施压等方式,逼迫曹化淳交出隐藏的财产。

为何损失如此之巨?

1. 曹化淳的财富积累: 在明朝末年,太监凭借其特权地位,往往能够插手军政事务,捞取巨额财富。曹化淳作为掌管京营多年的提督,权力集中,自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敛财。这些财富可能以金银、珠宝、古董等形式存在。
2. 李自成的强硬手段: 农民起义军在攻占城市后,为了巩固统治和筹集军费,通常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对待前朝官员。他们对官员的财富并非“请”而是“取”,而且往往不择手段。
3. “拷饷”的性质: “拷饷”本身就意味着用强制手段逼迫交出钱财,其目的就是将财产最大程度地榨取出来。审讯的过程可能伴随着酷刑,目的就是让对方招供并交出所有隐藏的财产。
4. 政治目的: 除了经济上的考虑,李自成对曹化淳进行“拷饷”也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他需要向世人展示,推翻明朝后,那些曾经的权贵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来树立自己的统治威信。

总结一下,曹化淳打开彰仪门让李自成进来的具体原因,最可能的情况是:

并非主动献城,而是在京营士气低落、内部混乱的情况下,城门被动打开,他出于无奈或自保而选择配合。
他之所以损失巨款,是因为李自成在占领北京后,对前朝重要官员进行“拷饷”,以榨取财富和达到政治目的,而曹化淳作为曾经位高权重的太监,自然成为被敲诈的对象。

至于具体的钱财数目,野史和笔记中的记载可能有所夸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曹化淳确实因此遭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明朝灭亡过程中,权力更迭、人性沉浮的一个缩影。曹化淳这个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更多地扮演了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最终难以幸免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化淳实乃神人,退休五年还能在武清老家遥控打开彰义门。

倒是检举他的杨博和杨时茂,这二位之所以能给曹化淳打小报告,就是因为他们直接降清了,他们才是货真价实的无耻叛徒。

曹化淳虽然也剃发降清了,但是降清之后只做了给崇祯修坟这一件事。他一个退休在家的老太监,就算投降也没有这两个活蹦乱跳的壮年文人投降这般可耻。

这两个人后来都在太子案中被多尔衮处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化淳为何会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以及因此遭受“拷饷”损失巨款的说法,这其中牵扯着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明末崇祯年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化淳的身份和他在当时的角色。曹化淳是明朝末年掌管京营的太监,具体来说,他是掌管京营的“提督.............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曹操将他的三个女儿——曹节、曹宪、曹华,同时许配给汉献帝,这桩婚姻背后的考量,绝非一朝一夕的儿戏,而是他数年筹谋、步步为营的政治大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群雄逐鹿、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当时,汉朝的皇权早已名存实亡,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争,把洛阳搅得天翻地覆,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当时最有.............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关于曹操和诸葛亮为何喜欢将计策藏于锦囊,待大将临阵打开,这背后有着相当多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故弄玄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尝试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帅的深层用意。1. 临阵应变的复杂性与将领的局限性首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在古代尤其如此。没有即时通讯,指令传达的效率很低.............
  • 回答
    将曹操视为偶像,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虽然他身上存在着争议和负面评价,但也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推崇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曹操的多个层面,以及支持者们看重他的具体原因。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杰出的政治家与改革者这是许多人将曹操视为偶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政治稳定与统一的奠基者: 曹.............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红楼梦》里,金钏儿的死,无疑是贾宝玉人生轨迹中一个极其浓墨重彩的“污点”。对于这位衔玉而生、被寄予厚望的贵公子来说,这出“害死”佳人的戏码,绝非简单的狗血剧情,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用以层层剥茧、揭示人物复杂性和时代悲剧的利器。首先,我们得承认,“害死”二字,在这里是有其沉重含义的,但它并非贾宝玉.............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史书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也留下了许多解读的空间。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令人扼腕的说法,是认为曹操疑心病重,无法容忍华佗的“不臣之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曹操一生戎马,统一北方的过程充满了杀伐果断,也难免让他对身边的人产生戒备。而华佗,这位神医.............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屠徐”,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什么”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个人恩怨以及曹操残暴形象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国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确“屠徐”指的是什么。 通常认为,.............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说起曹丕为什么选择“魏”作为国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以为他就是随便挑了个字?那可就太小看这位魏武帝的儿子了。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曹丕的想法,甚至是一些历史的“巧合”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篡汉这事儿,虽然最后是曹丕说了算,但形式上总得讲究个“合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