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贾宝玉安排害死金钏这样毁形象的剧情?

回答
《红楼梦》里,金钏儿的死,无疑是贾宝玉人生轨迹中一个极其浓墨重彩的“污点”。对于这位衔玉而生、被寄予厚望的贵公子来说,这出“害死”佳人的戏码,绝非简单的狗血剧情,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用以层层剥茧、揭示人物复杂性和时代悲剧的利器。

首先,我们得承认,“害死”二字,在这里是有其沉重含义的,但它并非贾宝玉蓄意为之的杀戮。金钏儿的死,是多种因素交织的悲剧性结果,而贾宝玉,是那个最直接的导火索,他的无心之语、他的冲动行为,最终将一个鲜活的生命推向了绝境。

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安排这样一场毁宝玉形象的戏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用意。

一、打破神化光环,展现真实人性中的缺陷与矛盾。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具“诗意”和“叛逆性”的角色。他厌恶仕途经济,鄙弃功名利禄,钟情于女性的温柔美好,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纯粹。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清高孤绝”的形象上,宝玉未免过于单薄,甚至显得不食人间烟火。

金钏儿之死,正是曹雪芹为了打破宝玉身上可能存在的“神化”光环,让他回归到真实的人性中去。宝玉并非圣人,他也有青春期的冲动、无知和不负责任。他在初次与金钏儿发生“亲密”接触后,带着几分少年人的得意与窥探,说出了那句“勾引了”。这句话,在当时的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是何等触犯忌讳,何等不顾及对方的安危?他的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瞬间将金钏儿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金钏儿的身份是丫鬟,而宝玉是主子。奴才与主子之间,本就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宝玉的一句无心之语,却被王夫人严厉解读,认为金钏儿“勾引”了宝玉,这是对家族体面最大的玷污。王夫人作为一家之主,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家族的名誉,不惜将金钏儿“撵出去”。而对于一个被撵出去的、又与主子发生“瓜葛”的年轻女子来说,等待她的,除了羞辱和绝望,还能是什么?只能是寻死路一条。

宝玉在金钏儿死后表现出的极度悲痛、愧疚和自责,恰恰说明了他并非冷血之人。他内心的痛苦是真实的,他对金钏儿的怜惜也是真实的。然而,他的悲痛和自责,并不能抹去他曾经的“罪过”。正是这种矛盾,才让宝玉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令人同情,也更加令人警醒。他是一个试图逃离污浊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的泥沼中,他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和自身性格的局限。

二、揭示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残酷性与压迫性。

金钏儿的死,更是一个对封建礼教和大家族制度的血淋淋的控诉。在那个时代,身份的等级森严,人命如草芥。金钏儿一个卑微的丫鬟,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主子手中,她的生死,也无法撼动家族的根本。

宝玉的“罪过”,归根结底,是那个时代制度的产物。如果不是因为他作为贵公子,和丫鬟之间发生了“逾越”的言语,王夫人不会恼羞成怒,不会将金钏儿撵出去。而金钏儿的死,更是被家族视作一个“丢脸”的事件,是需要被“捂盖”的。

通过金钏儿之死,曹雪芹巧妙地将宝玉置于一个复杂的困境中。他既是事件的直接促成者,也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他的悲痛,是对金钏儿遭遇的哀悼,更是对整个制度的控诉。他越是爱惜金钏儿,越是后悔自己的言行,就越能反衬出那个制度的无情和残忍。

宝玉在金钏儿死后,对那些“劝他好好的念书”、“早日出人头地”的长辈,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抵触。他发现,那些所谓的“好”与“前程”,都是建立在对底层人物的压榨和牺牲之上的。金钏儿的血,溅在了他的理想之上,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

三、推动宝玉人物成长和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

金钏儿的死,是宝玉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坎”。它像一把钝刀子,在他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在此之前,宝玉虽然厌恶仕途,但他的反叛更多是出于对个人喜好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在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血泪和牺牲。金钏儿的死,让他第一次直面了这种残酷。

这场悲剧,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和丫鬟们之间的身份隔阂是多么巨大,而他自己,也无法完全摆脱这种身份带来的束缚和责任。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这个让他感到窒息的家族和时代。这种反思,为他之后更加激烈的叛逆和最终的出家,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可以说,金钏儿的死,是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向一个有着深刻痛苦和觉醒的青年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他不再仅仅是沉溺于儿女情长,他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更沉重的思考。

四、反衬出宝玉与其他人物的差异和悲剧性。

曹雪芹通过金钏儿之死,也巧妙地反衬出宝玉与其他人物的差异。

例如,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在处理金钏儿事件时,表现出的是冷酷和现实。她只关心家族的面子,而对金钏儿的生死毫不关心,甚至认为这是金钏儿“自作孽”。这种冷漠,与宝玉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

再比如,王善保家的,一个典型的、压榨底层奴仆的管家婆,她对金钏儿的遭遇,可能只会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这些与宝玉的悲悯之心,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通过这些对比,曹雪芹更加突出了宝玉的“与众不同”,也更加凸显了他个人悲剧的根源——他生在一个不属于他的时代,他的思想和情感,与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总而言之,贾宝玉“害死”金钏儿,绝非曹雪芹为了抹黑主角而刻意设计的恶俗情节。这恰恰是曹雪芹高超的艺术手法的体现。它让宝玉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推动了宝玉的思想成长,也反衬出他与那个时代的格格不入。这场悲剧,是《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主题的缩影,是曹雪芹对那个时代女性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也是对人性弱点和时代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这出“毁形象”的剧情,恰恰是曹雪芹用以塑造一个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的贾宝玉、以及揭示整部小说伟大主题的关键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曹公根本就没有想把宝玉塑造成一个完人,甚至就没想把他写成一个多好的人。主角从来就不必是好人,他只需要为作品的主题服务。

你以为他在西江月里对宝玉的形容是以贬为褒吗?错啦,这些话统统都是客观描述,一字无误。

某种程度上,贾宝玉是曹公本人的映射,他把宝玉写得越渣,越反映了他自己对幼时养尊处优却不知天高地厚的痛心。有才有真心有天赋,却没有用在正道上。

我们已经不知道曹公安排的宝玉结局是什么,高鹗的解读是用主角和现实世界的反差和决裂去展现决不妥协的孤独,但也许曹公想的,是用主角去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最后飞鸟各投林的绝望呢?

谁知道呢。

user avatar

贾宝玉从小名声在外,且并非美名。远在扬州的亲姑姑贾敏在世时早就对独生女儿林家大小姐黛玉说过,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专爱在内帏厮混。外祖母极溺爱,无人敢管。”

贾宝玉的“劣迹”也不仅仅是爱替丫头们弄胭脂“吃红”而已,不好好读书闹学、搞基友、逗引戏子等纨绔子弟习气贾宝玉一样都不比开始跟他一起借读书之名在家学中胡混,之后又成日和他在一起吃喝玩乐的薛大呆子少一样。

鸳鸯姐姐是贾母老祖宗的头号得意丫头,大老爷贾赦向母亲贾母讨都讨不到,宝二少爷却敢有袭人在旁边动手摸脖子、要“吃红”、粘到在鸳鸯姐姐身上去了。并且此时宝玉刚才和黛玉“共读西厢”,袭人来传贾母的话叫宝玉回怡红院换衣裳去望大老爷贾赦的病,宝玉回到怡红院衣裳还没换就“非礼”了鸳鸯姐姐,急得鸳鸯大喊“袭人快来!”

贾琏风流成性,对父亲贾赦的丫头秋桐垂涎已久却不敢有任何企图,一直等到父亲贾赦把秋桐赏给了他,这才像拣了宝似的把尤二姐也放在脑后去了。薛大呆子好色名声在外,却从没有听说过有贾宝玉这种“调戏母婢”、“调戏祖婢”的事情,也不敢轻易去逗引琪官这样的“王的男宠”。

贾宝玉干的“顽劣异常”的事情,还有就是在王夫人屋里当着抄写佛经的弟弟贾环的面强行非礼“母婢”弟弟贾环的相好彩霞。彩霞威胁宝玉说再对她动手动脚就要喊人了,宝玉根本不理会继续“非礼”母婢彩霞姐姐,气得贾环推倒灯油烫了宝玉的脸。


宝玉挨打,就是因为放着自己屋里的花袭人姐姐、晴雯姐姐等年轻美貌的丫头,还去“调戏母婢”父亲贾政屋里的丫头金钏儿。琪官更是外里忠顺王爷府里的家养男宠戏子,宝二爷“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不说,还到外面去捞忠顺王爷“锅里”的琪官。要知道薛大呆子之前见过琪官十来次了,都不敢上前跟琪官搭一句话。

面对贾宝玉的种种“顽劣”行径贾母、王夫人也都认为宝玉该打,只是“不该打到这个分儿”。面对因金钏儿投井、琪官出逃而挨打的宝玉,哭肿了眼睛的黛玉也只有一句“你从此都改了罢!”

当然王夫人和贾宝玉的初衷都不是要“害死”金钏儿,金钏儿服侍王夫人十年,为“调戏母婢”的宝玉“替罪”,被王夫人称“勾引宝玉”满心忿懑委屈投井而死,王夫人是心有愧疚的。

贾宝玉也只是惹出麻烦之后,一溜烟儿跑掉了。而在王夫人睁眼起身打金钏儿骂她“勾引宝玉”之前,的确是贾宝玉先对金钏儿讲“咱们在一处”,是贾宝玉主动去勾搭“母婢”金钏儿无疑。

第三十回原文: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等太太醒了,我就说。”

就在宝玉拉着金钏儿姐姐的手说“咱们在一处罢”之前,宝玉和黛玉才刚刚“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并且宝玉还和黛玉对泣说“我的五脏都碎了”。

事实上,曹雪芹安排贾宝玉第一个“非礼”的丫头是鸳鸯姐姐,此时的宝玉已经与袭人姐姐有性生活三年多了,并且鸳鸯姐姐显然是知道这事儿的。第二十四回、宝玉不但是摸了鸳鸯姐姐脖子,还粘在鸳鸯姐姐身上,急得鸳鸯姐姐大叫袭人。

就是在这一天宝玉刚刚与黛玉“共读西厢”,对黛玉说了“淫词艳曲”,惹得黛玉当场生气红了眼圈儿,并且口口声声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宝玉立即向黛玉告饶,之后黛玉破泣为笑,接着袭人来叫宝玉,宝玉跟着袭人刚回到怡红院就又“非礼”了鸳鸯姐姐。

曹雪芹在安排贾宝玉“非礼”鸳鸯姐姐之后,安排了第二个被贾宝玉在语言上的“非礼”丫头是紫鹃姐姐,第二十六回、宝玉到了潇湘馆:

原文:紫鹃笑道:“他是客,自然先倒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要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按照贾府的规矩,少爷未成亲之先放两个(虚数)屋里人服侍,袭人姐姐、晴雯姐姐是贾母指派给了宝玉屋里的丫头,宝玉与自己屋里的贴身丫鬟发现性接触和性关系都不为“越礼”。

然而紫鹃姐姐、翠缕是给了表小姐黛玉湘云的丫头,以后是要跟着小姐一起出嫁做陪房的丫头。宝玉“非礼”紫鹃,那怕只是语言上的“非礼”都足以把表小姐黛玉给气哭了,黛玉一面哭一面往外走,宝玉自己就立即害怕黛玉要“告诉舅舅舅母去”。

贾宝玉行为上“非礼”母婢彩霞姐姐、“非礼”祖婢鸳鸯姐姐,语言上“非礼”母婢金钏儿姐姐、“非礼”表妹黛玉的丫头紫鹃姐姐,这些实在是贾赦、贾琏、薛蟠等都不敢冒犯的规矩呀!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贾宝玉开脱,说他对丫头们的“非礼”是第七十八回贾母所说的是纯粹的不知道“男女的事”、是因为“丫头托生的”,这不过是贾母为自己极溺爱的“凤凰蛋”宝玉开脱而已。

曹雪芹“安排”贾宝玉调戏母婢金钏儿,并非“毁形象”的孤立事件,而是表现纨绔子弟贾宝玉“顽劣异常”的一惯作为。

宝玉挨打之后,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又遭到了龄官的拒绝,又见证了龄官对于贾蔷的痴情,终于认识到了“各得各的眼泪”,不再将自己以为是唯一的“情圣”了。

曹雪芹“安排”贾宝玉的这些“非礼”丫头、勾搭戏子的种种“劣迹”,无一不在反映出宝玉这个被贾母“极溺爱,无人敢管。”的纨绔子弟曲折的青春成长经历。到前八十回结束前,第七十八回晴雯芳官等被撵走、宝钗搬出大观园,此时的宝玉终于又一次感慨此生唯有黛玉袭人这两三个人可以“同死同归”了。

纨绔子弟贾宝玉的青春成长史,就是从自以为是“你们的眼泪单葬我”的“情圣”,到闯祸挨打之后逐步明白“只好各人各得眼泪”。宝玉挨打之后,才把目光专注回归到了怡红院之内,继而再到抄检大观晴雯芳官被撵走之后,宝玉只能寻求有限“两三个人同死同归”的个人感情归宿的过程。

然而,以贾宝玉这样的被贾母“极溺爱”天性顺从“知理”的未成年人,即使他内心的感情归宿到了黛玉、袭人这两三个人身上,他也只能任由封建大家族摆布,最终与黛玉袭人两个挚爱生离死别了。贾宝玉的出家避世,正是因为他面对世俗世界时的无能为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金钏儿的死,无疑是贾宝玉人生轨迹中一个极其浓墨重彩的“污点”。对于这位衔玉而生、被寄予厚望的贵公子来说,这出“害死”佳人的戏码,绝非简单的狗血剧情,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用以层层剥茧、揭示人物复杂性和时代悲剧的利器。首先,我们得承认,“害死”二字,在这里是有其沉重含义的,但它并非贾宝玉.............
  • 回答
    说起曹丕为什么选择“魏”作为国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以为他就是随便挑了个字?那可就太小看这位魏武帝的儿子了。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曹丕的想法,甚至是一些历史的“巧合”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篡汉这事儿,虽然最后是曹丕说了算,但形式上总得讲究个“合法.............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曹德旺捐建福耀科技大学,雷军给自己发高薪,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挺大的差异,而且这个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曹德旺捐大学这事儿。首先,你要知道曹德旺是谁。他不仅仅是一个“玻璃大王”,更是中国实业界的传奇人物。他的福耀玻璃,是全球最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汉献帝刘协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理解刘协为何最终选择了“禅让”这条路,而不是奋起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他可能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献帝刘协在权力结构上,早已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从董卓进京开始,汉室的权威就已经名存实亡。.............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这件事,得从头说起。 当时咱们中原天下,那是乱得一塌糊涂。董卓那厮祸乱朝纲,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不服他,他就灭谁。这时候,各地的英雄豪杰,也都纷纷起兵,想要讨伐董卓,重振汉室。曹操,那时候虽然还算不上名动天下,但也已经是个有声望的人物了。他起兵讨董,自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这时候,咱们说说陈温和周昕.............
  •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首先,我们.............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史书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也留下了许多解读的空间。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令人扼腕的说法,是认为曹操疑心病重,无法容忍华佗的“不臣之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曹操一生戎马,统一北方的过程充满了杀伐果断,也难免让他对身边的人产生戒备。而华佗,这位神医.............
  • 回答
    关于曹化淳为何会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以及因此遭受“拷饷”损失巨款的说法,这其中牵扯着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明末崇祯年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化淳的身份和他在当时的角色。曹化淳是明朝末年掌管京营的太监,具体来说,他是掌管京营的“提督.............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屠徐”,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什么”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个人恩怨以及曹操残暴形象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国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确“屠徐”指的是什么。 通常认为,.............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屠徐州城,这桩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或痛斥不齿的话题。要细说起来,得从头捋。首先,你得明白,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三国的乱世,讲究的是“兵不厌诈”,也讲究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