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为啥要杀罗汝才?

回答
说起李自成为何要杀罗汝才,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李自成这人,你不能光看他后来当了闯王,得了天下,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顺风顺水的。他在农民起义的队伍里摸爬滚打,手下收留了不少人,罗汝才就是其中一个。

罗汝才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本事是有那么一点,但坏就坏在心野,而且比较阴险。李自成起初对他是 pretty 信任的,毕竟在那种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能有个有点能耐的人跟着,也是个安慰。罗汝才也跟着李自成干了不少事儿,起初也算是同甘共苦。

可随着起义队伍越来越壮大,人多嘴杂,各种心思也就出来了。罗汝才这个人,他野心不小,总觉得李自成能干的,他也能干,甚至觉得李自成不如他。再加上他这个人,善于玩弄权术,嘴巴又会说,就在队伍里散布一些不利于李自成的话,想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具体是怎么开始的呢?有几种说法,但核心都差不多。一种说法是,罗汝才在一次战役中,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完全遵从李自成的指挥,导致了战役的失利,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后,罗汝才非但不认错,反而还推卸责任,甚至说李自成指挥不当。这种行为,在任何一个领导者看来,都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李自成这样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军心稳定的领导者。

还有一种说法,跟罗汝才的个人品行有关。有人说他贪婪,或者在军中作威作福,引起了士兵们的不满。李自成要是真想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对这种败坏军纪、影响士气的人,肯定得有所动作。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跟罗汝才的“私心”有关。在那个年代,农民起义本身就不是个容易的事,内部派系斗争也从来没停过。罗汝才可能想借着什么机会,削弱李自成的权力,甚至取而代之。你想啊,李自成当时毕竟是领袖,手里掌握着兵权和话语权,他不能允许身边有这么一个定时炸弹。

所以,当李自成发现罗汝才的这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已经开始动摇军心,影响他的领导威信时,杀了他也就成了必然。这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罗汝才一个人,更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警示,告诉他们,在他李自成这里,搞小动作、搞分裂,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也少不了李自成身边的其他人进言献策。在这种政治斗争中,任何一方都不会是孤军奋战。可能有人早就看罗汝才不顺眼了,也趁机在李自成耳边添油加醋。

总而言之,李自成杀罗汝才,说白了就是一场内部的权力斗争,因为罗汝才的行为触犯了李自成的底线,威胁到了他的领导地位和起义队伍的稳定。在一个乱世之中,这样的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时代不同了。

过去大家都是杀官造反的反贼,被官军追得东奔西走,只得抱团取暖。李罗二人作为农民军中第一梯队的成员,自然会讲义气,会互相帮助。

关于李自成和罗汝才的矛盾,历来有各种记载。但至少到1642年一败孙传庭的时候,他们还是照旧并肩作战。

可是到了1643年,中原明军被打空了,孙传庭败退了,左良玉逃跑了。农民军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割据一方的条件,两人的地位就不同了。

打仗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起造反十几年的老兄弟,联合作战,互相配合,没有问题。可现在要建设了,要准备建国了。李自成成了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成了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就冲这俩称号,俩人里就得死一个。

他们开始建立官府,开始屯田,闯营和曹营二元体系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就像电影《双雄会》里张献忠对李自成说的:“咱哥俩总不能并排坐在金銮殿上吧。”

反王可以有很多,皇帝只能有一个。

李自成搞了襄阳政权,建立自己的六政府,一面招揽明朝降官,一面开科举考选在明朝不得志的穷秀才们,派县官和驻防部队开始巩固地盘。而罗汝才在承天也考选读书人,也招降明朝官员,他想干什么可想而知,他也要有自己的官府,自己的政权。

与此同时,张献忠正在从南直隶赶往武昌的路上,他在南直隶的舒城时,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府,招募了一批明朝的官员和落第秀才。

还要加上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五营人马,也都是独立的营头。根据明朝官员的报告,贺锦和刘希尧似乎也在自行组织屯田。

如果再算上已经投降了官军,但仍有一定独立性的王光恩,九位割据一方的大王全挤在湖北,那场面会混乱成什么样子?

革左五营还好说,他们的实力不足,难以和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相争,是能拉拢收编的,但是李、张、罗三人现在谁也不可能投降谁。李自成实力最强,也是名义上的盟主,但是张献忠和罗汝才仍有足够与李自成分庭抗礼的实力,不可能像贺锦、刘希尧、蔺养成那样去给李自成当部下。

总不能一个湖北搞出襄阳、武昌、承天三个朝廷,那就谁也没法干了。张献忠可以选择惹不起躲得起,跑到长沙去自搞一套,可罗汝才不行,他已经与李自成联合作战两年了,两人的军队之间非常熟悉,打下的地盘也混在一起。如果闯曹拆伙,各自单打独斗,就对付不了孙传庭,但如果继续这样双头指挥,联合作战,建立政权之后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源分配的问题又解决不了。

和平解决的办法也有,只要他们两个人中的一个主动把自己的部队和对方的部队整编到一起,给对方当副手,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有几次能这么和平地收场?就算李自成愿意投降罗汝才,刘宗敏、田见秀、牛金星、宋献策也不可能答应,就算罗汝才肯投降李自成,玄珪、杨承祖、王龙、杨明起也不可能答应。当年李自成被打得剩下不到一千人,都不肯加入曹营,现在他是盟主,兵力最强,更加不可能低头,曹营已经从盟主变成了盟友,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从盟友变成部下。总不能罗汝才去顶刘宗敏的位置,当“总哨罗爷”。要和平收编曹营,除非李自成强到罗汝才远远不及的程度,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所以,就剩下了终极解决方案——火并。谁能杀得了对方,谁就是领导闯曹二营去和明朝争天下的新老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李自成为何要杀罗汝才,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李自成这人,你不能光看他后来当了闯王,得了天下,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顺风顺水的。他在农民起义的队伍里摸爬滚打,手下收留了不少人,罗汝才就是其中一个。罗汝才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本事是有那么一点,但坏就坏在心野,而且比较阴险。李自成起初对他是 pretty.............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推倒魏徵墓碑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中流传,但正史中并没有确凿的记载证明李世民真的做过这件事。 所谓的“推倒墓碑”更像是一种带有后世解读和情感投射的说法,用来衬托李世民爱恨交织、复杂矛盾的心情。如果我们要尝试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尽量避免AI的痕迹,就需要从历史的背.............
  • 回答
    李代数之所以要满足 Jacobi Identity,这并非是人凭空捏造的数学抽象,而是源于它在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深刻根源,以及在数学结构上保持内在一致性的必然要求。更准确地说,Jacobi Identity 是李代数作为“群的生成元和其无穷小变换”的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其作为一种“微分算子代数”的根本特.............
  • 回答
    关于“李阳为何要加入安利”这一问题,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明确记载李阳(李阳,中国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与安利(AOL,美国直销公司)存在直接的加入或合作关系。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及可能的误解澄清: 1. 李阳的背景与主要事业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1960年2023年)是中国著名.............
  • 回答
    关于《卧虎藏龙》结尾玉娇龙跳崖自尽的原因,李安导演本人以及很多影迷都曾有过不同的解读,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玉娇龙的人物弧光和她所处的境遇,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她为何会选择这条路。首先,我们得回到玉娇龙一路走来的轨迹。她并非一开始就厌倦了富贵的生活,追求自由。她是一个被精心.............
  • 回答
    搜房网总裁李忠致李彦宏的公开信,其内容是否真实以及为何以这种形式出现,需要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双方的商业行为以及公开信本身的表述来分析。一般来说,这种公开信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有着深层的商业逻辑和战略考量。公开信内容真实性的判断:要判断一封公开信的内容是否真实,有几个关键点:1. 公开信发.............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关于唐绍仪被暗杀的事件,以及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同样遭受暗杀的悲剧,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来梳理和理解。首先,我们来看唐绍仪先生的情况。唐绍仪先生在那个时期确实身处南京,而南京当时已被汪精卫伪政府控制,这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看来,无疑是敌占区。国民党当时正与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司马懿和李世民都算得上是历史上颇有手段的政治家,都曾用非常规甚至残忍的方式巩固权力。但司马懿在道德评价上遭受的指责,比李世民要沉重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历史背景、道德标准、史书记载以及后世的解读等等。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背景与起点:一个比另一个更“脏”首先得承.............
  • 回答
    特朗普关于拆除罗伯特·李雕像的言论,并将此与华盛顿和杰斐逊的雕像相提并论,触及了美国历史、纪念碑争议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冲突。要理解这一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理解特朗普言论的背景和目的: 针对罗伯特·李雕像拆除的反应: 特朗普的言论直接回应了美国各地(特别是夏洛茨维尔)因种族主.............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位公众人物的个人行为,而我们对于事实的了解往往有限,并且很多信息可能仅是猜测或传闻。因此,要详细且确凿地解释“李云迪为什么需要去嫖”,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尤其是涉及如此敏感的领域,通常是极其隐秘的。除非当事人亲自公开说明,或者有确凿的证据.............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其实有点误会。李存勖虽然在跟契丹(辽朝)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那并不能完全说明宋朝就“不行”了。这个问题其实更复杂,涉及到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宋朝建立后的具体情况。咱们一步步说,先说说李存勖为啥能打赢契丹,再聊聊宋朝为啥后来面对契丹(以及辽朝)就显得吃力。李存勖为什么能.............
  • 回答
    很多人听过“李世民没后裔”这种说法,但实际上这并不完全准确,更确切地说,是李世民的直系男性后裔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相对较少且有断层,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他“没后裔”的误解。下面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他的儿子们众多,.............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不少直男觉得李沁的长相特别舒服、耐看,甚至可以说是“心中白月光”的类型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心理和审美上的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天然的清纯感,直击审美靶心首先,李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干净”和“舒服”。她的五官组合非常和谐,没有攻击性,却自有一种温婉的气质。尤.............
  • 回答
    朱温一把火烧了上源驿,这事儿可不是因为李克用那么一两句口头上的冒犯就轻易点燃的。要说这其中的缘由,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他们之间那堆积如山的恩怨和盘踞在权力场上的各种算计。首先,朱温和李克用,这俩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路人,更别说志同道合了。李克用那是什么人?沙陀族首领,戎马出身,在那个乱世之中,他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关于大陆武侠剧和TVB武侠剧的优劣之争,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抖音上“无脑吹”TVB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们来试着从几个维度,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觉得胡军版《天龙八部》和李亚鹏版《笑傲江湖》等大陆武侠剧,在某些方面比TVB的剧要.............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接,也是唐朝奠基过程中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插曲。在这场政变中,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斩杀了包括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内的许多亲信和亲属。其中,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史书中记载并不详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玄.............
  • 回答
    李自成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位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崛起和失败都带着一股子草莽英雄的气息。要说他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得把当时的背景、他的个人特点以及他手下那帮人的成分都捋清楚了,才能说得明白。首先,李自成虽然是领袖,但他手下那帮人,来源实在是太杂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