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李存勖各种大败契丹,宋朝就不行了?

回答
你说的情况,其实有点误会。李存勖虽然在跟契丹(辽朝)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那并不能完全说明宋朝就“不行”了。这个问题其实更复杂,涉及到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宋朝建立后的具体情况。

咱们一步步说,先说说李存勖为啥能打赢契丹,再聊聊宋朝为啥后来面对契丹(以及辽朝)就显得吃力。

李存勖为什么能打赢契丹?

李存勖能跟契丹掰手腕,甚至取得胜利,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继承的军事底子和人才: 李存勖是后唐庄宗。后唐的前身是晋,而晋王李克用在唐末时期,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藩镇之一。李克用当年因为勤王有功,被唐朝封为晋王,并且得到了幽州节度使(也就是契丹人控制的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的实际控制权。这意味着,李克用在跟契丹打交道方面,有着长期的经验和一定的军事部署。李存勖继承的是这样一支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军队,而且他本人也很有军事才能,并且能够重用像冯道、郭崇韬、李 S 这样的能臣猛将。
2. 契丹当时的主要对手和战略: 契丹(辽朝)在李存勖时期,虽然已经建立,但还没到后来那种“全盛时期”。当时的契丹,其核心力量主要还在辽河以东,它的战略重心也未必完全放在对中原的全面征服上。比如,在李存勖的时代,契丹的主要敌人还是北方的一些其他游牧民族,或者他们也在巩固其在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契丹的几次南侵,更多的是一种掠夺性攻势,或者趁中原混乱时进行试探。
3. 李存勖个人的军事能力和战场策略: 李存勖本人确实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他能够亲自上阵,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士气。他的军事行动往往比较果断,比如在潞州之战,他能够抓住机会,击溃契丹的围城部队,并且趁势追击,这是非常关键的胜利。他还懂得利用地理条件和战术配合,来弥补兵力上的劣势。
4. 中原地区“实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国家分裂,但中原地区存在着几个相对强大的政权,比如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这些政权虽然互相攻伐,但也有一定的实力去抵抗外敌。当契丹南侵时,这些中原政权能够暂时放下内斗,联合起来应对。李存勖时期,后唐正是最强盛的时候,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契丹。
5. 李克用留下的“幽州”战略: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李克用当年被唐朝封为“河东节度使”,后来又兼任“幽州节度使”。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李克用在位时,就已经在这一带有军事布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契丹人有过接触和摩擦。虽然后来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献给了契丹,但这之前,后唐(晋)在这一带有军事力量的存在,说明他们对北方的防御有一定基础。

为什么宋朝就不行了?

宋朝跟契丹(辽朝)打起来,明显就吃力多了,原因也很复杂:

1. “重文轻武”的国策和军事制度: 这是宋朝被诟病最深的一点。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一方面是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另一方面是压制武将的权力,防止他们再次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这导致了宋朝军队的指挥体系不集中,将帅缺乏自主权,武将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晋升,整体战斗力受到影响。
2. 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劣势:
骑兵的差距: 契丹(辽朝)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精锐的骑兵闻名。他们的骑兵战术灵活,冲击力强,非常适合在广阔的北方草原作战。而宋朝的军事力量以步兵为主,虽然也有一定的骑兵,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与辽朝的精锐骑兵抗衡。
守城与攻城: 在攻守城方面,宋朝的火器(当时叫“火药武器”)发展很快,在守城战中有一定优势。但在野战和攻坚战中,宋军往往不占便宜。
缺乏优秀的将帅: 相对比五代时期还能涌现出李存勖这样的将领,宋朝虽然有范仲淹、狄青等名将,但整体上,能够独当一面、屡建奇功的统帅不如五代时期的将领多。部分原因也是军事制度限制了将帅才能的发挥。
3.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 这是宋朝面对辽朝最致命的地理劣势。后晋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将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等地)割让给了辽朝。这块土地对中原王朝来说,是天然的屏障。一旦丢失,契丹骑兵就可以直接威胁到黄河以南的平原地区,宋朝的都城(如开封)就直接暴露在辽朝的兵锋之下。宋朝建立后,就失去了这个战略纵深,只能被动地在北部边境进行防御。
4. 辽朝自身的强大和长期的发展: 到了宋朝时期,辽朝已经建立并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的政治、军事制度已经成熟,军队战斗力很强,并且对中原的军事行动也更加有组织、有规模。它不仅仅是掠夺,有时也企图建立更稳定的统治。
5. 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压力: 为了维持与辽朝的对抗,宋朝需要投入巨额的财力物力。虽然宋朝经济发达,但长期的军事投入,尤其是用于招募、装备和养护军队,对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同时,为了避免战乱对生产的影响,宋朝也倾向于采取“以钱养军”、“以地养军”的策略,或者通过战争赔款来减少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军事行动的自主性。
6. “澶渊之盟”的政治考量: 到了宋朝,虽然有几次与辽朝的战争(如那年景宗时期),但最终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是宋朝皇帝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并且确立了“兄弟之国”的地位(宋朝是“兄”),每年向辽朝进贡银、绢。这虽然带来了相对的和平,但也被后人视为一种屈辱。它反映了宋朝在军事上难以取得压倒性胜利,只能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边境稳定。

总结一下:

李存勖能打赢契丹,是因为他继承了良好的军事基础,个人能力突出,加上当时契丹的主要威胁和战略重心不同,以及中原政权相对均衡的实力。

宋朝不行,不是因为宋朝皇帝不想打,而是由于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战略、地理和军事实力上的问题。最重要的几点是: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带来的战略劣势,“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的军事制度僵化和将帅能力受限,以及辽朝自身强大的实力。

所以,不是李存勖一个人“打赢了”,而是整个唐末五代时期,在中原政治格局和军事态势的影响下,后唐能够有机会对抗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而宋朝建立后,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成熟、并且占据了战略要地的辽朝,加上自身的军事改革和战略失误,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个问题,其实是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推翻了我原来的刻板印象。过去我认为是大宋步兵为主打不过契丹的骑兵,还有就是大宋重文轻武,失去幽云十六州屏障等。

其实对比一下,后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契丹的胜利,其实和宋初的胜利没有太大区别,并不存在后唐吊打契丹宋朝被吊打,而是两个中原王朝都有相似的战胜契丹的因素,以及对契丹作战的局限。

后唐(包括李克用以及李存勖称帝前,以下为了方便都这样称呼)时期,与契丹的战争,主要是契丹趁后唐与后梁交战时,趁虚攻打,围攻城池,纵兵大掠,或者是边境叛乱的节度使(如刘仁恭、刘守光、王都、石敬瑭)与契丹勾结,契丹派兵支援。

最经典的一仗,是李嗣源率军解幽州之围。也是我看资治通鉴最喜欢的一场战役,当时真是屏息凝视,身临其境,看到最后我几乎哭了出来。下面简要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原与契丹交战的优势劣势。

当时周德威留守的幽州被耶律阿保机包围,李嗣源率军支援,之前经过讨论,认为平原行军,步兵为主,不如契丹骑兵有优势。李嗣源表示最怕的,就是契丹骑兵利用机动性断其粮道,这也是后世宋朝最怕的一点。那么解决方案就是,沿着山路行军,遇到敌人进攻,则据险而守。

所以李嗣源从幽州附近的山地行军,中途被契丹发现,契丹小股部队自上而下阻击,李嗣源严整军纪,奋击而出。

到了幽州城附近,契丹军列阵以待,士卒大惊。然而李嗣源身先士卒,大骂契丹,随后亲率精骑横击敌军,步兵继之,契丹军大惊,崩溃。可见高昂的士气,将领以身作则,能够让中原军队战胜占据地利优势的契丹军,

后来契丹更多骑兵赶到,李嗣源下令士卒每人砍伐携带树枝,构筑鹿角,筑垒自守,契丹骑兵进攻,便以强弩击之,于是契丹骑兵死伤甚重,落荒而逃。可见中原军队采取防守反击策略,用营寨鹿角削弱契丹骑兵的冲击力,用强弩之利可以让敌人久攻不克,疲乏,然后趁势击之。

最后,契丹军大军全军出动,与李嗣源军列阵对峙,李嗣源中军骑兵鼓噪吸引敌军,步兵(是的,你没看错)掩其不备,出其不意,绕到契丹军后方,切断其归路与粮道,然后待李嗣源鼓噪举旗为号,同时前后夹击,大破契丹军!然后李嗣源入幽州城,周德威见防守数日终于解围,与李嗣源相拥而泣。可见中原军虽然骑兵不多,但是步兵在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的状态下,采取出其后,绝其归路与粮道的状况下,与骑兵前后夹击,大破契丹军。这种情况下,契丹骑兵很难发挥优势,而且长期攻城不克,疲乏,士气低落,缺乏准备也是原因。五代时期,许多解围战就是靠城内外前后夹击击败围城军的。

还有一仗是李存勖亲自打的,那次他正在攻打后梁,然后契丹骑兵深入,围攻定州。手下人劝他回晋阳修整,李存勖表示凭什么要对契丹退让,干就完了。于是亲率精骑,昼夜兼行,掩其不备,出其不意突击契丹军,当时契丹军正在围城和四处劫掠,缺乏准备,于是被打的措手不及,大溃,四散而逃。

而且和大家认为的游牧民族不怕补给问题不同。在契丹骑兵战败,无法四处劫掠的状况下,许多人在饥饿,严寒的打击下非正常死亡,还有的流落村庄,被苦其劫掠、滥杀的老百姓活活打死。

这说明,中原军队,在李存勖这样勇猛善战的武将带领下,只要出其不意,用精锐骑兵横击敌军,可以战胜骑兵众多,但是纪律涣散的契丹军。而且当契丹军被打散,同样会因为深入敌后,补给问题而减员,正如中原军队的历史一样。

还有一仗是李嗣源时期,当时王处直的养子,一个五代版的Dio,杀害兄弟,篡夺父亲权力的屑,王都发动叛乱,盘踞定州。当时后唐将领王晏球率军围攻,定州兵精粮足,强攻损失惨重,于是王晏球选择筑长垒围困,绝其粮道、援兵,慢慢消耗敌军。

然后王都请契丹军来救,契丹、奚人军队赶到。王晏球趁其立足未稳,突击将其击退。后来更多敌军赶到,与后唐军对峙,王晏球军以步兵为主,然后王晏球身先士卒,手持兵刃,亲冒矢石,步兵们士气高涨,直冲敌阵,大破契丹军。然后契丹军溃散,还有一部分之前入城的一起防守,最后城中粮尽,王都自杀,里面的契丹、奚人尽数被俘,契丹贵族后来被有条件地释放,之前背叛后唐的奚人首领则被斩首。

这同样是个步兵在士气高涨,统帅身先士卒,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状况下,可以正面击溃契丹骑兵的例子。

那么后唐军,在什么时候打不过契丹呢?

后唐军最惨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就是石敬瑭叛乱,然后请耶律德光支援,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上缴大量绢、银为贡品为代价。当时张敬达围攻石敬瑭的晋中,同样是筑长垒围困,但是连日大雨,冲垮长垒,使得围困缺乏效果。

后来契丹军来了,先是用少量骑兵引诱后唐军,张敬达轻敌,以步兵追击,渡河时,契丹军半济而击之,然后将后唐步兵、骑兵一分为二,各个击破,后唐军死伤惨重,退至大营死守。然后契丹军骑兵绕后,绝其归路与粮道,围之数重,最终粮尽,杨光远投降,而张敬达选择自杀殉国。

后来石敬瑭军向洛阳进军,李从珂全家自焚,后唐灭亡。

可见,契丹军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设伏,诱敌深入,然后伏发,趁敌半渡而合击之。再断其归路与粮道,使其粮尽。这是中原军队最害怕的。

不过这也是中原历代经常使用的战术,从郑庄公、韩信就开始用,慕容垂、拓跋焘、李世民也经常使用,不算游牧民族天赋。而且可见并不存在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降维打击,中原军队在强有力的指挥,高昂的士气,充分的训练,严明的纪律下,完全可以做到在中原主场击败契丹军的,即使是步兵也能击败骑兵。

宋朝其实在与契丹作战中,并没有那么不堪,宋朝也获得过许多类似后唐的胜利。

宋朝从太祖、太宗再到真宗澶渊之盟前,契丹军同样多次入寇,但也在攻城战和野战多次败给宋军。

最著名的就是太宗时期,著名的杨家将杨业在雁门大破契丹,杨业与潘美合作,杨业率骑兵出其后绝契丹归路,然后与潘美前后夹击,大破契丹。

还有一些攻城战,守军将领恪守忠义,顽强抵抗,军民一心,用强弩、火油等武器打击契丹军攻城部队,契丹军久攻不下,疲乏不堪,然后援军与城中军前后夹击,大破契丹军。

还有著名的宋太宗灭北汉,围攻晋阳时,宋军就伏击并击退了契丹援军,使得晋阳援军断绝,促使刘继元投降。


宋军最丢人的那些战役,大多数是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主动进攻的战役。宋军就输在后唐军同样害怕的契丹骑兵切断粮道,幽云十六州山地崎岖,交通不便,补给困难。赵光义两次试图收复的战争中,都发生一开始进军顺利,城市投诚,但是后来因为补给困难,被迫后撤修正的状况。

然后因为宋军缺乏有效配合,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撤退时缺乏纪律,没有结阵而行,导致契丹骑兵追击,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宋军大惊,溃散,溺死战死者甚众。

还有就是因为将领之间不和,比如杨业悲壮的陈家谷之战。当时宋军正在把收复州县的百姓内迁,杨业断后,认为用骑兵居中,弓弩手埋伏在两侧,据险而守即可。然而王侥认为杨业按兵不动有异志,强迫其出战,于是杨业含泪从命,嘱咐大军一定要守好谷口,若敌军追来,则伏发,与杨业一起合击之。

然而杨业寡不敌众,被击退,但是王侥贪生怕死,偱走。杨业退至谷口,发现大军已退,仰天长啸,随后与敌人血战到底,壮烈牺牲。


其实这不光是宋朝体制的问题,之前五代军人政权也遇到过。

后晋石重贵派杜重威北伐,然后在恒州同样被契丹骑兵绝归路、粮道,前后夹击,粮尽投降,当然主要也是杜重威这货贪生怕死,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后来投降,也想像石敬瑭一样投机一把,当个儿皇帝。

后周世宗柴荣,无论人品,还是军事才能都是典范的程度,但是攻打北汉时,虽然打赢了巴公原之战(高平之战),但是继续北进,北汉军坚壁清野,补给困难,劫掠民众又造成不满。加上契丹骑兵一边引诱后周军出战,然后趁虚烧其粮草,导致后周军因为补给不足被迫撤离。可见有英明的统帅、纪律严明的军队,也难以克服地理与骑兵绝粮道造成的补给问题。

后来赵光义能灭北汉,主要就是因为长期和平发展,兵精粮足,加上之前赵匡胤迁移北汉人口,这种物质上的压倒性优势造成。


其实,中原与游牧交战的得失,历朝历代都有总结,续资治通鉴长编里也有,里面提到宋太宗时期群臣讨论,认为汉、唐时期,匈奴、突厥都没有造成契丹这样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匈奴、突厥攻城不克,退则被绝其归路,所以不能进取中原。而契丹有了很大的发展,学习汉族王朝制度,能够有这样的危害。

对付契丹人,解决途径包括:选拔精壮,淘汰老弱;边境屯田;组建善战、熟悉地形的边民弓箭手部队;重金收买和契丹敌对的部落,分而治之等。

赵光义自己在吃了两次亏之后,认为对付契丹,就应该防守。认为应该把边境堡垒减少,集中兵力防守;敌人入侵便坚壁自守,不要出战,敌人退去也不要追;要多驻守一些弓弩手,用弓弩削弱敌军;若是少数敌人来袭,则各路兵马合击之。

赵光义还吸取五代经验教训,认为五代边患,主要是因为石敬瑭等不忠不义之人担任边境的节度使,与契丹勾结,文官节制武将军权,派遣忠义之人担任边境将领是他的解决方案。

总之宋朝军事上对契丹,并不像刻板印象那样,对后唐乃至五代有倒退,相反,这是地理局限难以克服的问题,宋军和后唐军都在内地作战有击败契丹人的实力,但是在边境就面临补给问题。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涉及太广了,懂的也不多,就等会再答吧,先挂个历史发明家

zhihu.com/question/3107




真是厉害了,原来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是沙陀人哦,这位乳宋乳到自我YY发明历史,让我一个宋黑都看不下去,也是很厉害了。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 涿郡人也 高 祖朓,是为僖祖,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朓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 累官兼御史中丞。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 敬生弘殷,是为宣 祖。—《宋史 太祖本纪》


人家赵匡胤好端端一个河北涿郡(今河北涿州)汉人(据说还是西汉涿郡太守赵广汉的后人),高祖赵眺在唐代做永清、文安、幽都县令,曾祖父赵珽在唐朝幽州节度使下迁官至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原先在后梁做官,归顺后唐以后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怎么看都和沙陀血统八竿子打不着,结果这位睿智大手一挥就把他划到沙陀人,这手 胡中生友 的操作可以说是非常秀了。


至于这位章口就莱的所谓 “没有汉化”李存勖嘛,好像又是这位自己的YY脑补。。。

洞晓音律 ,常令歌舞于前。 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 ,略通大义。—《旧五代书 庄宗纪一》


乃下诏曰:

朕既殄伪庭,显平国患况赵严、赵鹄等,自朕收城数日,布惠四方,尚匿迹以潜形,罔悛心而革面, 须行赤族,以谢众心。 其张汉杰昨于中都与王彦章同时俘获,此际未详行止,偶示 哀矜。今既上将陈词,群情激怒,往日既彰于僭滥,此时难漏于网罗,宜置国刑, 以塞群论。除妻兒骨肉外,其他疏属仆使,并从释放。敬翔、李振, 首佐硃温,共 倾唐祚,屠害宗属,杀戮朝臣,既寰宇以皆知,在人神而共怒。 —《旧五代书 庄宗纪》



同光元年二月,以诸藩镇相继上笺劝进,乃命有司制置百官省寺仗卫法物,期以四月行即位之礼。……夏四月己巳,帝升坛,祭告昊天上帝,遂即皇帝位,文武臣僚称贺。礼毕,御应天门宣制:改天佑二十年为同光元年,大赦天下。…… 诏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元城县为兴唐县。。。。。诏于晋阳立宗庙,以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圣皇帝、昭宗圣穆皇帝及懿祖以下为七庙。

(沿用唐国号,乘唐制,将父祖三代和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七庙)——《旧五代书》


再看看李存勖写的词


赏芳春,暖风飘箔。莺啼绿树,轻烟笼晚阁。杏桃红,开繁萼。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夏云多,奇峰如削。纨扇动微凉,轻绡薄。梅雨霁,火云烁。临水槛,永日逃烦暑,泛觥酌。

露华浓,冷高梧,凋万叶。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蓠菊残时,叹萧索。繁阴积,岁时暮,景难留,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旦旦须呼宾友,西园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歌头·赏芳春》 五代 李存勖


薄罗衫子金泥凤,困纤腰怯铢衣重。笑迎移步小兰丛,亸金翘玉凤。

娇多情脉脉,羞把同心捻弄。楚天云雨却相和,又入阳台梦。——《阳台梦·薄罗衫子金泥凤》 李存勖


李存勖祖父朱邪赤心早在唐宣宗年间就官拜朔州刺史,唐懿宗年间被赐名李国昌。李存勖称帝后沿用唐国号,官承唐制,其自身的汉文化造诣也相当高,反而是这位历史发明家不学无术,张口就是一句 没有汉化,实在是



这位精神胡人(哪支胡人也不指望他能分得清了)怕不是为掩饰生活里费拉,拿了个鸡毛掸子插头上强装武德吧

哦,顺便说一句,这位虽然脑子有点那个啥,但id不错


突厥人在隋末唐初的经历简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呀!!


从最开始的虎视中原,一票军阀臣侍,李渊也不得不在实力不济的时候与突厥结盟,那时候是真的威风八面啊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 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 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 ,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帝平京师,遂恃功,使者每来多横骄。

用王家卫《一代宗师》的话说

如果说人生有四季,那突厥在隋末那几年,过的都是春天啊

不幸的是,武德丰沛的突厥人过了几年春天,还没瞅着夏天呢,唐朝骑兵的冬季送温暖活动就到了,然后就。。。。。。。


四年,颉利率万骑与苑君璋合寇雁门, 定襄王李大恩击却之。 (武德四年)


颉利未得志,乃率十五万骑入雁门,围并州,深钞汾、潞,取男女五千,分数千骑转掠原、灵间。 于是太子建成将兵出豳州道,秦王将兵出蒲州道击之;李子和以兵趋云中,掩可汗后;段德操出夏州,狙其归。并州总管襄邑王神符战汾东,斩虏五百首,取马二千。(武德五年)


七年,攻原、朔二州,入代地, 不胜 ,更与君璋合攻陇州及阴般城,分击并地,秦王与齐王元吉屯豳州道以备胡。君璋与虏出入原、朔、忻、并地,剽系骚然, 数为诸将驱逐 。(武德七年)


八年,颉利攻灵、朔,与代州都督蔺战新城, 败绩 。(武德八年)


九年,攻原、灵,又围凉州,进犯泾、原,李靖与战灵州,虏引去。寇西会州,围乌城,翔徉陇、渭间, 平道将军柴绍破之于秦州,斩一特勒、三大将,虏千级。

其七月,颉利自将十万骑袭武功,京师戒严。 攻高陵,尉迟敬德与战泾阳,获俟斤乌没啜,斩首千余级。

武德九年

唐朝人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颉利可汗的沙漠。

颇为讽刺的是,由于颉利可汗经常被初唐名将当经验包刷,客观上为秦王势力的坐大添了一把柴(李建成表示无冤无仇的,真是×了你个突厥狗了)


于是等到李二上台,突厥的冬天立马就成了停了暖气的东北


贞观元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皆叛,使突利讨之, 不胜 ,轻骑走,颉利怒,囚之,突利由是怨望。 是岁大雪,羊马多冻死,人饥 ( 贞观元年)


突厥俗素质略,颉利得华士赵德言,才其人,委信之,稍专国;又委政诸胡,斥远宗族不用,兴师岁入边,下不堪苦。胡性冒沓,数翻覆不信,号令无常。岁大饥,裒敛苛重,诸部愈贰。 (贞观二年)


于是诏并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左武卫大将军柴绍出金河道,灵州大都督任城王道宗出大同道,幽州都督卫孝节出恒安道,营州都督薛万淑出畅武道,凡六总管,师十余万,皆授靖节度以讨之。 道宗战灵州,俘人畜万计,突利及郁射设、廕奈特勒帅所部来奔 (贞观三年)


不过人生哪有一帆风顺,难免有起起落落落落落,颉利可汗以为自己到了低谷,却发现,前面还有个悬崖等着他跳呢

四年正月,靖进屯恶阳岭,夜袭颉利, 颉利惊,退牙碛口,大酋康苏蜜等以隋萧皇后、杨正道降。

靖知俭在虏所 ,虏必安,乃袭击之,尽获其众 ,颉利得千里马,独奔沙钵罗, 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禽之

沙钵罗设、苏尼失以众降, 其国遂亡 ,复定襄、恒安地,斥境至大漠矣。

终于颉利可汗被唐朝人民的热情感动了,塞北太冷了,还是长安暖和些,安安心心地给李渊老爷子跳跳舞,晚年过得也不错,死了以后被封归义王,过山车大起大落也算是平安到站了。


说了这些,这位脑门上插鸡毛掸子装武德的糊精,按他的神论,是不是还要气急败坏地怪颉利可汗胡气不旺呦?!

user avatar

唐兴于骄兵悍将,亡于骄兵悍将;宋兴于强干弱枝,亡于强干弱枝。

骄兵悍将内战内行,外战也内行,自己的钱粮、地盘、女人,上下同欲,前线拼命,后勤尽心,身经百战,不服就干。

强干弱枝外战外行,内战也外行,都是官家的打工仔,朝九晚五就行了,打赢了要被猜忌,打输了要背黑锅,不如开溜,溜不掉装死。

五代可以看作是晚唐藩镇的极端化,所以李存勖能打赢契丹是常规操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