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汉人李世民以五胡建立的北朝而非汉人建立的南朝为正统,而女真后裔乾隆却以南宋而非金朝为正统?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

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我们得回到那个分裂动荡的年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北方经历了“五胡乱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地区轮番登场,而南方则相对稳定,由汉族士族建立的政权延续。

从狭义的民族血统来看,北朝确实是由非汉族建立的,这似乎与“汉人正统”的观念相悖。然而,李世民和唐朝统治者们,在接受和继承前朝历史时,展现出了超越狭隘民族观念的宏大视野。他们承认北朝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实际统治,认为这些政权在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及其团队,在修撰《隋书》等史籍时,选择以北朝作为承接,实际上是将中国历史的叙事线索,从血统和民族划分上,更多地转向了对中原统治权和文明延续性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唐朝本身就是南北朝之后,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的统一王朝。李世民选择北朝作为正统,更像是在强调一种“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北方政权虽然在民族构成上与汉族不同,但它们是连接分裂时期与统一时期的一环,是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重要力量。将北朝纳入正统叙事,也是在肯定这些民族政权在中原治理的合法性,以及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从而为唐朝自身的统一和统治奠定更广泛的历史基础。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智慧,是将历史的复杂性纳入考量,而非简单地以民族标签来定夺。

而到了乾隆皇帝,他以满族后裔的身份,选择南宋而非其先祖建立的金朝为正统,这其中又有着另一层考量。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清帝国已经统治中国两百余年,其统治的合法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他所处的时代,强调的是“大一统”,而非仅仅是民族延续。

乾隆皇帝对金朝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华夷之辨”的重新解读,以及对大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巩固。金朝虽然是女真族建立的,但它在北中国建立政权,与南宋长期对峙,其文化和政治制度也深受中原影响。然而,金朝最终被蒙古所灭,其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南宋的“正统”地位相比,略显逊色。

乾隆之所以倾向于南宋,是因为南宋虽然积弱,但它代表了汉族政权在汉文化传承上的连续性。而且,南宋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原王朝统治权的旁落。乾隆皇帝作为大清的皇帝,他希望将自己的统治,建立在中国历史悠久、绵延不断的文化和政治传统之上。选择南宋为正统,意味着他承认并继承的是这条主流的汉文化和政治叙事线索。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乾隆皇帝需要向天下宣告,大清王朝并非外族征服,而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其统治是中华文明的延续。通过确立南宋为正统,他可以巧妙地绕过金朝这个“前朝”的敏感身份,并将自己的王朝定位为继宋之后的更高级的统一。这是一种政治策略,通过强调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来缓和满汉之间的潜在矛盾,同时也能为自己的统治增添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合法性。

简单来说,李世民选择北朝,是因为他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涵盖分裂时期各政权历史贡献的统一叙事,以彰显唐朝作为统一王朝的继承性和包容性。而乾隆选择南宋,则是在一个已经高度统一的时代,通过确立文化和政治上的“正统”继承,来强化大清王朝的合法性,并将其自身定位为中华文明的真正继承者。两者在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都体现了统治者对于历史叙事的掌控和对王朝合法性构建的深思熟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魏可不是什么五胡

北魏自称始祖“黄帝”,黄帝的一个儿子到了草原建立的鲜卑民族,从血统上讲跟后来的汉族都是共同祖先。

北魏自称继承“晋朝”,从正统论上讲,北魏跟汉晋是一脉相承。

北魏迁都洛阳完全“汉化”,就连当时的南朝官员到洛阳都感叹“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

在北魏看来,自己才是华夏,南朝就是蛮夷。当时都城洛阳有个“四夷馆”,其中的金陵馆就是接待南方使者的。

可以说,北魏从“血统”“文化”“承继”“地理”等各个方面都是华夏了。

所以北魏不在五胡之列

user avatar

胡胡们有这个闲心可以穿越改个史,天天李唐尊魏,但凡能打击汉汉的,都是他们野爹。

夷狄腥膻百年,就是说你们野爹呢!

还看不上司马光了←_←


天天法统,【统】在南。魏周是夷狄,这个是隋唐公论!史书公论!

承认个政府班子都能乐半天叫野爹,半壁江山,有个鬼法统,胡胡们好好看看原文,再来做梦可以吗?


比如连个朱元璋【承认元朝政府】是中国政府,都能吹蒙古。人家元室,确实是入主中原的政府啊!

朱元璋说蒙古窃据中原,奴役汉民黎庶,难道它们作为极坏的中国政府,就能否定它既成的事实了?就不是中国政府了?

嘉靖帝把排位都丢出去了,难道他还改元史了,把元帝改成元贼了?政府是政府,历史盖棺定论是历史盖棺定论,从来都不冲突!

元是中国政府,帝王与官员与民,难道不是一直在说这是汉人彻底亡国?异族统治?


结果政府性质就等于朱元璋承认该异族一家亲的统治。这种漂移了半个银河系的逻辑关系,也是令人瞠目。


我。。。。。。。还是原谅胡胡们吧,胡胡们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永远不得要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李元昊改姓嵬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实,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为何其他西夏皇帝仍然姓李”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唐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西夏政权的建立逻辑,以及李元昊本人在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李元昊改姓嵬名,并不是说西夏所有皇帝都改姓了嵬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 回答
    论持久战下的汉人为何未能打败满清八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针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如何战胜日本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消耗敌人实力,最终走向胜利的长期斗争策略。将《论持久战》的原理套用到明末汉人与满清八旗的战争中,我们可以.............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清军入关,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权更迭,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冲击。而在这场冲击中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体现,莫过于那一道道强制推行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系到民族认同和统治合法性的核心问题。那么,为什么满洲统治者,在刚刚踏足中原腹地之时,就迫不及待地要对汉人推行如此激.............
  • 回答
    清朝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这是清朝统治者巩固其统治地位、确立满族文化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相较于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和发型,清朝并未强制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现实上的限制。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考量:维护统治的平衡与策略 避免过度激化民族矛.............
  • 回答
    清朝对汉人的政策,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说清朝“如此打压汉人”可能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清朝在维持其统治的特殊历史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巩固满族统治、平衡民族关系的政策,其中一些政策对汉人造成了实际的限制和压迫。而“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理想,在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历史条件下,实现起来异.............
  • 回答
    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人数远超己的汉人长达二百余年,绝非仅凭武力征服,而是一套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思想于一体的复杂统治策略的综合结果。这套策略既有顺应时势的灵活性,也有深刻的统治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军事上的优势与控制: 八旗制度的精锐与组织力: 满洲作为统治民族,其.............
  • 回答
    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鲜卑北魏,为何不像范文程那样被后人称作“汉奸”?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背景、政治生态、民族关系以及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语境。首先,我们要理解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北魏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
  • 回答
    关于“皇汉”为何尊崇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去解析,避免被简单地贴上“AI生成”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皇汉”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思潮,它强调汉民族的悠久历史、辉煌文化和独特地位,并常常将某个历史.............
  •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清朝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现象。不少人在看到清朝皇帝,特别是早期皇帝(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的画像时,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自己头发茂密,看上去发量惊人,而他们却要求汉族以及其他被征服民族的男性剃发留辫,并且初期还是“金钱鼠尾”这样颇具.............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汉唐时期,我们称呼遥远西方那个庞大帝国为“大秦”,这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种我们当时对那个强大而神秘国度的认知投射。要理解“大秦”这个称呼,我们得先将目光放到更早的时代,追溯到汉朝与罗马接触的起点。虽然直接的官方接触直到三国时期才真正发生,但.............
  • 回答
    说到汉语白话文,清朝以降的变化之大,那真是翻天覆地。以前我们读古文,文绉绉的,很多词句至今还在考据,但要是放现在说话,估计听懂的没几个人。这种巨变,绝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时代浪潮、思想解放、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一、思想解放的洪流:告别“文死谏,武死战”的语境.............
  • 回答
    汉语的“省略”现象,其实是咱们语言表达的一种“偷懒”但又高效的智慧。不像很多西方语言那样,恨不得把每个句子成分都塞得满满当当,汉语更讲究“意会”,能省就省,把空间留给更重要的信息。为什么汉语这么“舍得”省略?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咱们慢慢聊:1. 语境为王,信息共享: 你想想,咱们说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