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北朝时汉人大族对出仕鲜卑北魏已经习以为常,为何他们不像范文程那样被今人呼为汉奸?

回答
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鲜卑北魏,为何不像范文程那样被后人称作“汉奸”?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背景、政治生态、民族关系以及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语境。

首先,我们要理解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北魏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代,国家重心南移,北方则由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最为强盛和具有代表性。北魏初年,鲜卑族作为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要维系一个庞大的王朝,仅凭鲜卑贵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吸收和整合汉族的先进文化、政治制度和人才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北魏统治者采取了“汉化”政策。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巩固统治,将鲜卑族的统治建立在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招揽和任用汉人大族士人。对于这些汉人大族来说,北魏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出仕的机会和平台,尤其是在南方政权动荡不安、士族门阀的生存空间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北魏的出现并非全然是“异族压迫”,而更像是一种新的政治选择。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像范文程那样被贴上“汉奸”的标签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1. 评价标准的时代差异:

“汉奸”一词的内涵是后来的产物。 “汉奸”这个概念,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很大程度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紧密相连。在近代中国面对外侮的严峻形势下,投靠侵略者、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被视为“汉奸”。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意识,在南北朝时期是缺乏的。当时的社会主要以士族门阀的利益、家族的荣辱以及个人的仕途为考量,而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则相对模糊。
南北朝时期民族界限的模糊性。 尽管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但其统治范围内也包含了大量的汉族人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深。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更是将汉化推向极致,改变鲜卑姓氏、推行汉族服饰、禁止鲜卑语等等。这种深度融合使得“民族”的概念在当时的实际运作中不如后世那样泾渭分明。汉人大族出仕北魏,在某种程度上是顺应了这种融合的趋势,而非是背叛一个明确的“汉族政权”。

2. 出仕的动机与性质不同:

南北朝汉人大族出仕是“选边站”的政治行为。 当时的中国并非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北方有北魏,南方有宋、齐、梁、陈等政权。汉人大族出仕北魏,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选择”,是在不同政权之间寻找最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果他们认为北魏政权更稳定、更有前途,或者南方局势不利于自身发展,转而投靠北魏就是一种现实的政治选择,而非是背叛一个已经存在的、代表“汉族”的国家。
范文程的出仕背景截然不同。 范文程是明朝灭亡后,投靠了满族建立的清朝。此时,明朝虽然被外族所灭,但依然是传统认知中的“汉族王朝”,清朝则是被明确视为“异族”。范文程作为汉人,在明亡后主动投靠并辅佐清朝,对清朝的巩固和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行为被后世(尤其是晚清以来)视为“汉奸”,是因为他在一个已经形成的国家主权(明朝)被摧毁后,选择了效忠于外来征服者,并积极参与构建新的统治秩序,这在“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具有了强烈的“叛国”色彩。

3. 汉化政策的作用:

北魏的汉化政策使得汉人大族有融入感。 如前所述,北魏的汉化政策,尤其以孝文帝改革为代表,极大地拉近了鲜卑与汉族之间的距离。北魏统治者主动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制度、文化,甚至要求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大族出仕北魏,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依附于异族”,而更像是参与到一个正在进行的“融合”和“再造”过程中。他们或许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在新的政权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政权的发展方向。
汉族士人对北魏政权并非全盘否定。 许多汉族士人在北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士大夫的节操,他们可以为政权效力,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彻底放弃了汉族文化的优越感。他们往往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参与政治。

4.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叙事更侧重于政权更迭和文化融合。 史书在记录这一时期时,更多地关注各政权的兴衰、军事斗争以及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虽然也有对出仕异族的批评声音,但“汉奸”这样的定性标签并不普遍。
后世评价标准的变迁。 历史评价是动态的,受到时代背景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近代以来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使得像范文程这样在国家主权被侵犯后投靠外族的人物,更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而南北朝时期的情况,在后世的评价中,更多被理解为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现实和民族融合的复杂过程。

举个例子,像崔浩这样的大族,在北魏早期为拓跋氏的汉化和制度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因其家族与汉族文化的联系以及其汉族士人的身份,在北魏的内部斗争中受到牵连而被灭族。这说明了当时情况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投靠异族”。

总结来说,南北朝汉人大族出仕鲜卑北魏之所以不像范文程那样被后人呼为“汉奸”,主要原因在于:

评价标准的时代差异: “汉奸”的负面含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紧密相关,在南北朝时期缺乏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意识。
政治现实的不同: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出仕北魏更多是政治上的“选择”,而非背叛一个统一的“汉族国家”。
民族关系和汉化程度: 北魏的汉化政策促使民族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汉人大族出仕是参与融合过程的一种方式。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当时更侧重于政权更迭和文化融合,而非带有近代色彩的民族立场。

因此,将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北魏的行为,与范文程在清朝入关后“归降”清廷的行为简单类比,并套用“汉奸”的标签,是对历史情境的忽视和简单化处理。前者是在一个分裂且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选择和文化参与,后者则是在一个国家主权被侵犯后投靠外来征服者的行为,两者性质和评价标准存在本质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九等人去南边当一名光荣的部曲吗?

普通汉人在北朝的地位,比在人分九等的南朝要高。北方士族到了南朝也是被歧视,还不如在北朝。

南北朝对人最主要的划分是士庶之分,而非民族之分。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普通汉人在大多数时候是和胡人一条战壕的。

只准你王与马共天下,就不许别人跟胡人共天下?就不许百姓讨个前程?

别说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就跟士族一条心吗?

————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为良;得朱异奴,以为仪同三司,异家赀产悉与之。奴乘良马,衣锦袍,于城下仰诟异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领军;我始事侯王,已为仪同矣!”于是三日之中,羣奴出就景者以千数,景皆厚抚以配军,人人感恩,为之致死。

user avatar

民族主义者就别读历史了,要不然你根本理解不了古人的行为,就像古代屠城是正常操作,到了二战就是大屠杀一样。。。。你不能在民族主义不存在的时间点去评判一个古人是不是汉奸,更不用说很多汉人压根本来就是其他民族的臣民。。。。民族主义是舶来品,自古以来的人都是各为其主,效忠自己的君主,没有哪个为虚幻民族而作战,岳飞背后刻的也是精忠报国,忠于自己的君主才是这个时代(包括西方)的普世价值,严格来说清末之前世界上不存在汉奸这个产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