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中原的汉语记载来看,西夏王室在与宋交往时确实“恢复”了李姓。但十分有意思的是,从西夏人自己的西夏文记载来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嵬名”这个姓氏在西夏语中的意思,及其可能的起源。
西夏文中的“嵬名”两字的写法及拟音如下(采用的是龚煌城先生的构拟方案,后附数字中点前1为平声,2为上声,点后为所属韵部,主要关注拟音本身就好了):
西夏中后期的辞书《同音》和《文海》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转引自李范文先生的《夏汉字典》):
由于这里给出的汉语译文是直译,所以有几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
首先,所谓的“族姓”,指的不一定是(可能会被望文生义的)“皇族的姓氏”。在西夏语中,“族”所对应的西夏词*mjir有“人,士人,部落”的意思,而“姓”对应的西夏词则同时有“姓氏”和“百姓”的意思,合在一起指的是“某个特定部落/人群的姓氏”。
然后,关于“嵬名”的造字机理,由于《文海》中主要解释的是“名”所对应的西夏字,所以先以后者为例分析。《文海》中直译成汉语为“名(音)圈圣全”的句子,意思其实是这样的:
西夏文中“嵬名”的“名”一字,是由读音为*mji的否定词(可理解为汉语的“非”)的大部分(即去掉中下方西夏文的心字旁,所剩下的“圈”部分),再加上西夏文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圣”、读音为*s'jij的字全部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这是个形声字,形旁“圣”表示这是一个神圣的、与王室相关的姓氏,音旁“非”表示这个字应当读作*mji。
同理,在“嵬”所对应的西夏字中,也类似地出现了“圣字旁”。
而在下文中出现的“皇帝嵬名”、“帝王之族姓”(均出现在《文海》),如果我们注意到《文海》其实是西夏中后期的作品(现存的大多数西夏文献的写作年代在夏仁宗及其之后),并且佛经中也出现了(宝似应指《佛说宝雨经》)“嵬名”与元昊之后的皇帝连用(“仁净皇帝”当指夏仁宗),这些都可说明“嵬名”*ngwe mji这一形式在西夏语中,被西夏王室一直保留了下来,而并没有在西夏内部的使用中被废弃掉。
在另一方面,西夏语音写的“李”(西夏文对汉语人名均采取了音译的办法),就目前的西夏文献而言,都是对汉文文献中姓李的人的人名的翻译,而并没有用于西夏王室的自我表述中。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嵬名”一词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一种看法是,*ngwe mji是对汉语“魏名”两字的直接音译,因为这两字恰能对上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魏名”两字(西田龙雄先生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考证)。而其中,“嵬名”的“名”字与汉语“名”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因为在西夏语中,有一个可以确定是汉语“名”一词借词(在西夏语中,也是“名字”的意思)的字:
这个“名”和“嵬名”的“名”除了差在了松紧元音上,其他发音大致相同,考虑到汉语没有松紧元音对立的话,可以比较可靠地猜测,“嵬名”的“名”和西夏语表示“名字”的“名”很可能是汉语“名”在不同时期的借词。
“魏名”的解释我想大家应该基本能猜得到,这其实是与汉文典籍中对西夏王室自称北魏皇室拓跋氏/元氏之后是有可能有关系的,根据这一解释,西夏王室由于认为自己是拓跋氏之后,所以把自己叫做“有魏的(姓)名的家族”,即“嵬名”(满满Aisin Gioro的既视感)。
综合以上的分析,如果从西夏文献的情况看,“嵬名”作为西夏王室的姓氏是一直被使用,没有废弃的。并且其得名应当是有理据的,且很有可能和西夏王室自称拓跋氏之后有着某种关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