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元昊建西夏以后宣布弃汉姓,改姓嵬名。而为何西夏的其他皇帝仍为李姓?

回答
李元昊改姓嵬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实,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为何其他西夏皇帝仍然姓李”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唐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西夏政权的建立逻辑,以及李元昊本人在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李元昊改姓嵬名,并不是说西夏所有皇帝都改姓了嵬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李元昊为什么选择改姓嵬名?

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而且都指向李元昊想要塑造的,一个与宋朝、与汉族文化有所区别,但又具备一定合法性的政权。

1. “正统”与“独立”的符号: 李元昊出身于党项羌族。党项族作为游牧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他父亲李德明在位时,虽然也受到汉文化影响,但仍以“李”姓自称,这其中有接受宋朝册封,寻求合法性的考量。
然而,到了李元昊这一代,他决心建立一个独立的王朝,与北宋分庭抗礼。这个时候,继续沿用宋朝册封的“李”姓,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成为他“臣服”于宋朝的痕迹。
“嵬名”姓氏,据说是党项族的贵族姓氏,有着深厚的民族渊源。李元昊改姓嵬名,一个核心的目的就是突出党项族的民族特性,强调西夏的独立性,把自己与汉族和宋朝区分开来,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党项人的国家。 这种改姓,就像是给新生的王朝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2. “帝王之姓”的象征: 除了强调民族独立,改姓“嵬名”还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史书中记载,李元昊改姓“嵬名”,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没藏氏,而“嵬名”是没藏氏的异姓,是党项族中非常尊贵的姓氏。
这里的逻辑是,通过这个与自己母亲家族相关的显赫姓氏,来象征自己作为“天子”的合法性。 很多王朝的建立者,都会选择一个与自己血脉、祖先有联系,又具有神秘色彩或贵族渊源的姓氏,来强化自身的统治合法性,避免被视为“篡位者”或“野人”。“嵬名”姓在党项族内部的地位,可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3. 政治信号与文化重塑: 宣布改姓,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政治宣告。这不仅仅是改一个字,而是要将过去的身份和象征符号进行重塑。 它告诉世人,他李元昊不再是那个依附于宋朝的西北藩王,他现在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是一个全新的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那为什么西夏的其他皇帝仍然为李姓?

这就更需要我们理解西夏政权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策略:“汉胡兼容”或者说“羁縻”和“融合”的并存。

1. 政治现实与宋朝的关系: 尽管李元昊想独立,但宋朝始终是强大的邻居。为了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稳定,或者在某些时期避免与宋朝的直接冲突,西夏皇帝在对外关系上,仍然需要一个“可以被宋朝理解”的身份。
宋朝册封西夏的首领为“夏国公”、“夏国王”,他们认可的仍然是“李”姓。如果西夏皇帝始终以“嵬名”示人,宋朝可能会觉得这是彻底的背叛和挑衅,从而进一步加剧敌对关系。沿用“李”姓,是给宋朝一个台阶下,也是一种政治上的模糊处理。

2. 统治基础的复杂性: 西夏的统治基础不仅仅是党项族。随着王朝的发展,大量的汉族人口、以及其他民族(如吐蕃、回纥等)也逐渐被纳入其统治范围。“李”姓,作为一个汉族姓氏,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汉族官僚和民众所接受,也便于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如果所有西夏皇帝都只姓“嵬名”,对于那些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来说,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隔阂,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统治的深入。保留“李”姓,是一种政治上的“润滑剂”,有助于缓和与汉族官僚阶层的关系,也方便汉族文化在西夏的传播和利用。

3. “汉制”的运用与“胡名”的并行: 西夏在制度建设上,大量借鉴了唐宋的汉族政治制度,比如官僚体系、法律制度、科举制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沿用“李”姓,也方便了他们运用汉族的政治概念和仪式。
而且,就像很多王朝一样,皇帝可能有一个“名号”或者“尊称”,而日常的姓氏使用,可能会根据场合和政治需要而有所不同。“嵬名”更多地体现了其党项族身份和作为开国君主的特殊性,而“李”姓则是一种更广泛的,尤其是在与外族(特别是宋朝)打交道时的政治符号。

总结一下:

李元昊改姓“嵬名”,是他在建立西夏之初,为了强调民族独立、突出党项族身份、重塑统治合法性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和文化举措。这标志着西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西夏其他皇帝仍然沿用“李”姓,则是因为:
政治上的务实考量,需要与宋朝保持一定的政治联系和模糊性。
统治基础的复杂性,需要通过汉族姓氏来吸纳和融合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官僚和民众。
制度建设上的需要,方便借鉴和运用汉族先进的政治文化。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西夏在“名号”和“姓氏”的使用上,体现了一种“双轨并行”的策略,既有强化自身民族特色的“嵬名”,也有便于政治交往和统治稳定的“李”。这反映了当时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文化认同和国家建构时,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所采取的灵活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从中原的汉语记载来看,西夏王室在与宋交往时确实“恢复”了李姓。但十分有意思的是,从西夏人自己的西夏文记载来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嵬名”这个姓氏在西夏语中的意思,及其可能的起源。

西夏文中的“嵬名”两字的写法及拟音如下(采用的是龚煌城先生的构拟方案,后附数字中点前1为平声,2为上声,点后为所属韵部,主要关注拟音本身就好了):


西夏中后期的辞书《同音》和《文海》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转引自李范文先生的《夏汉字典》):



由于这里给出的汉语译文是直译,所以有几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

首先,所谓的“族姓”,指的不一定是(可能会被望文生义的)“皇族的姓氏”。在西夏语中,“族”所对应的西夏词*mjir有“人,士人,部落”的意思,而“姓”对应的西夏词则同时有“姓氏”和“百姓”的意思,合在一起指的是“某个特定部落/人群的姓氏”。

然后,关于“嵬名”的造字机理,由于《文海》中主要解释的是“名”所对应的西夏字,所以先以后者为例分析。《文海》中直译成汉语为“名(音)圈圣全”的句子,意思其实是这样的:


西夏文中“嵬名”的“名”一字,是由读音为*mji的否定词(可理解为汉语的“非”)的大部分(即去掉中下方西夏文的心字旁,所剩下的“圈”部分),再加上西夏文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圣”、读音为*s'jij的字全部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这是个形声字,形旁“圣”表示这是一个神圣的、与王室相关的姓氏,音旁“非”表示这个字应当读作*mji。

同理,在“嵬”所对应的西夏字中,也类似地出现了“圣字旁”。

而在下文中出现的“皇帝嵬名”、“帝王之族姓”(均出现在《文海》),如果我们注意到《文海》其实是西夏中后期的作品(现存的大多数西夏文献的写作年代在夏仁宗及其之后),并且佛经中也出现了(宝似应指《佛说宝雨经》)“嵬名”与元昊之后的皇帝连用(“仁净皇帝”当指夏仁宗),这些都可说明“嵬名”*ngwe mji这一形式在西夏语中,被西夏王室一直保留了下来,而并没有在西夏内部的使用中被废弃掉。

在另一方面,西夏语音写的“李”(西夏文对汉语人名均采取了音译的办法),就目前的西夏文献而言,都是对汉文文献中姓李的人的人名的翻译,而并没有用于西夏王室的自我表述中。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嵬名”一词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一种看法是,*ngwe mji是对汉语“魏名”两字的直接音译,因为这两字恰能对上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魏名”两字(西田龙雄先生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考证)。而其中,“嵬名”的“名”字与汉语“名”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因为在西夏语中,有一个可以确定是汉语“名”一词借词(在西夏语中,也是“名字”的意思)的字:


这个“名”和“嵬名”的“名”除了差在了松紧元音上,其他发音大致相同,考虑到汉语没有松紧元音对立的话,可以比较可靠地猜测,“嵬名”的“名”和西夏语表示“名字”的“名”很可能是汉语“名”在不同时期的借词。

“魏名”的解释我想大家应该基本能猜得到,这其实是与汉文典籍中对西夏王室自称北魏皇室拓跋氏/元氏之后是有可能有关系的,根据这一解释,西夏王室由于认为自己是拓跋氏之后,所以把自己叫做“有魏的(姓)名的家族”,即“嵬名”(满满Aisin Gioro的既视感)。

综合以上的分析,如果从西夏文献的情况看,“嵬名”作为西夏王室的姓氏是一直被使用,没有废弃的。并且其得名应当是有理据的,且很有可能和西夏王室自称拓跋氏之后有着某种关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元昊改姓嵬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实,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为何其他西夏皇帝仍然姓李”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唐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西夏政权的建立逻辑,以及李元昊本人在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李元昊改姓嵬名,并不是说西夏所有皇帝都改姓了嵬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 回答
    李建秋、邓铂鋆、山高县、寒冰射手曹草草、申鹏这几位名字,放在一起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网络舆论场上一些活跃的、以鲜明观点和独特风格著称的个人。他们的共同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1. 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标签:这是最显著的共同点。这几位都以其鲜明的左翼或偏左翼政治立场而为人所知。他们积极参与公.............
  • 回答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关于未来十年可控核聚变“达到最低门槛”,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的表述,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预示着人类能源未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一点点拆解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可控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如氘.............
  • 回答
    关于李建秋露脸开直播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他的个人选择、公众人物的身份、网络直播的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李建秋是谁,以及他过往的公众形象:李建秋(网络ID:李建秋说)是一位在国内网络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他以其对时事、国际关系、历史等话题的独特见.............
  • 回答
    要评价李建秋关于大公司996的看法,我们需要首先理解他的核心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社会背景进行讨论。李建秋关于大公司996的看法核心是什么?李建秋作为一位在互联网行业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和观察者,他对996的看法通常带有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 996是市场选择下的结果,而非强制性规.............
  • 回答
    李建秋,知乎上的一个熟悉的名字,尤其是在“社会学”、“历史”、“国际关系”等话题下,他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了解他之所以能成为知乎上具有影响力的用户的原因,以及这种影响力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李建秋的风格与内容特点:首先,.............
  • 回答
    好的,这是一场挺有意思的论战,李建秋和东南亚漂之间的交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说实话,要说明白了挺费劲的,因为它涉及到的点不少,而且双方的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背景铺垫:谁是李建秋?谁是东南亚漂?首先得明白,这俩都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大V或者官方发言人。 李建秋: 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挺有个.............
  • 回答
    1644年正月,京城的气氛已是风声鹤唳。朝廷上下,不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笼罩在一股不安的阴影之下。盘踞在北方肆虐的流寇李自成,声势浩大,兵锋直指京师。在这危急关头,朝廷决定派遣李建泰率领四万大军前去迎敌,希望能一举荡平这股威胁,保住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李建泰,作为朝廷的将领,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他深知.............
  • 回答
    李建秋在知乎上卖避孕套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其实挺“李建秋”的。你知道李建秋在知乎上一直是什么画风吧?他回答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历史、甚至带点“人文关怀”的议题,经常能写出不少有深度、有观点的内容。他的粉丝很多,很多人喜欢他.............
  • 回答
    福建医生李建雪案:从一审有罪到终审无罪的曲折之路福建医生李建雪因产妇死亡被诉一案,最终以终审宣判无罪而落下帷幕。这起案件从一审的“有罪”判决到终审的“无罪”翻案,不仅引起了社会对医疗纠纷的广泛关注,也深刻暴露了医疗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要理解这起案件,我们需要从一审的判决依据、二审及再审的.............
  • 回答
    杨行密、王建、钱镠、刘隐、马殷、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豪杰与后梁朱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既依赖又抗拒,既承认又独立,充满了复杂、多变与对抗” 来概括。他们各自的处境、实力和政治策略不同,与朱梁的关系也各有侧重。下面我将对他们与后梁朱温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述:一、 后梁朱温的统治基础与策略在讲述各位割据豪.............
  • 回答
    李元吉之所以甘心与李建成联手,以及他是否拥有当太子的野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甘心”或“没有野心”来概括,其中包含了政治现实、个人性格、家族利益、时势所迫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李元吉的背景和在李渊时期的地位: 李渊的幼子: 李元吉是李渊最小的儿子,.............
  • 回答
    李元霸这员猛将,要是放进金庸的江湖里头,那可真是搅起一场滔天巨浪,搅得那些个绝世高手们一个个坐立不安。要真把他往金庸小说武力排行榜上硬塞,我敢拍着胸脯说,他至少能进前三,甚至…我个人觉得,他很有可能稳坐那把交椅。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先来掰扯掰扯元霸这身神力,到底有多吓人。《说唐》里头描写的李元霸,那.............
  • 回答
    要说李元吉为什么反对李世民,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兄弟俩那点儿私情,更多的是政治野心、权力分配和性格差异的复杂纠葛。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他俩的爹说起,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是头号功臣,那是打出来的江山,功劳摆在那儿。可李渊还有其他儿子,其中李.............
  • 回答
    提起中国武侠文化里的顶尖高手,李元霸和阿青这两人,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人物。一个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猛将,另一个则是剑术无双的奇女子,他们究竟谁的武功更高,这个问题,恐怕比他们各自的武功本身还要让人津津乐道,也更难有个定论。咱们先来说说李元霸。这家伙,你说他是人吧,他干的事儿都透着一股子“非人类”的劲儿.............
  • 回答
    隋唐演义里,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这三位响当当的好汉,他们的结局都颇为悲壮,也各有各的死法。下面我来给您细细道来,保证原汁原味,让您听得过瘾。李元霸:天生的煞星,自取灭亡李元霸,那可是书中最为绝顶的高手,是天上的金翅大鹏鸟下凡。您听听这名号,就知道不是凡人。他天生神力,无人能敌,手持一对八百斤的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唐朝初年政治斗争的核心,以及皇位继承的复杂性。要回答“李建成和李元吉老老实实守着太子位,能否善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核心问题:什么是“善终”?在古代,“善终”通常意味着: 寿终正寝: 自然死亡,而不是被杀、被贬、被流放至死。 .............
  • 回答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两位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谥号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考量、情感纠葛以及历史叙事的塑造。简单来说,李世民对李元吉给了一个恶谥,但最终拒绝了给李建成恶谥,这并非出于简单的喜好或仇恨,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战略和政治需要。一、 对李元吉的“恶谥”:清算罪责.............
  • 回答
    公元626年6月初四,这日子,注定不平凡。玄武门之变,这三个字,在史书上是那么的浓墨重彩,也让我们后世之人,对那一日的波诡云谲充满了想象。若那一日,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都“托疾”不赴,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的府中,那么李世民的棋局,又会如何布置,结局又会走向何方?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掰扯掰扯。一、李世.............
  • 回答
    唐朝历史上,李元吉的形象确实是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人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关系以及他自身的经历入手,逐一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他被史书描绘的“正面”形象。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深受李渊的宠爱。作为皇子,他自然也继承了家族的基因,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一定的才能。史书上记载他“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