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汉唐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回答
汉唐时期,我们称呼遥远西方那个庞大帝国为“大秦”,这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种我们当时对那个强大而神秘国度的认知投射。

要理解“大秦”这个称呼,我们得先将目光放到更早的时代,追溯到汉朝与罗马接触的起点。虽然直接的官方接触直到三国时期才真正发生,但早在汉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中国商人的足迹和商品就逐渐触及了中亚,而那里已经存在着一些间接的信息流,指向那个遥远西方世界的存在。

当时,人们对远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贸易往来的碎片化信息以及口耳相传的描述。一个强大的帝国,它疆域辽阔,军队强大,文化发达,这无疑会在邻近区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这些信息通过商队、使者甚至更复杂的传递链,最终抵达了中国。

那么,为什么是“秦”呢?这里的“秦”并非我们自己那个战国时期的秦朝,而是通过一种近似的音译和对帝国特点的描摹而形成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音译的可能性。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当罗马人进入中亚,与当地的政治势力接触时,很可能被当地人称为某种音近于“罗马”或“罗马人”的词汇。比如,一些学者认为,“秦”可能源自波斯语或粟特语中对罗马人的称呼。要知道,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中间民族的转述,比如中亚的粟特人,他们是重要的商人,也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西方世界的称呼,很自然地会成为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这个称呼也可能包含了中国人对这个帝国特质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当时对“秦”的认知,是那个统一了中国、修建了长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庞大工程建设能力的帝国。它代表着一个强大、有组织的、能够对广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政权。当听到关于罗马帝国的信息时,我们很容易将其与我们自己历史中那个强大的秦朝联系起来。毕竟,一个能够征服四方、建立如此庞大疆域的帝国,其统治方式、组织架构和军事力量,在古人的认知中,都与他们所熟知的强盛帝国有着相似的特质。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关于“大秦”的初步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可能带有一定的失真和夸张,但其中描述的“人民皆罗马人”、“土地无余地”、“建城郭”、“有市肆”、“王无差等”,以及对罗马军事力量的描绘,如“材官”、“蛮夷”,都暗示了我们当时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基本认知。特别是“材官”一词,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秦朝的军队制度,这可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联想。

到了唐朝,“大秦”的称呼已经相当普遍。唐朝与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接触更加频繁和直接。唐朝的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了关于“拂菻国”(这是唐朝对拜占庭帝国及其前身罗马帝国的另一个称呼,有时也泛指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条目,其中也提到了“大秦”。这说明,“大秦”的称呼在汉朝之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甚至在唐朝官员的眼中,“大秦”和“拂菻”在某些语境下是可以相互理解或重叠的。

“大秦”这个称谓,也体现了我们一种“以己度人”的文化视角。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政治概念和历史经验来理解外部世界。当我们遇到一个与我们自身强大帝国具有相似特征的外部强大帝国时,自然会将其与我们最熟悉的强大帝国——秦朝——联系起来,并加上一个“大”字,以示其更加辽阔和强大。这种命名方式,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我们称呼其他文明的宗教为“佛”或“摩尼”,往往也会加上一些形容词,以方便理解和区分。

总而言之,“大秦”这个称呼,是汉唐时期,基于对遥远西方罗马帝国有限但深刻的认知,通过音译、历史联想以及文化类比而形成的独特称谓。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是我们祖先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努力理解和描绘那个充满神秘与力量的西方世界的一种智慧结晶。它承载着我们对于远方文明的好奇、尊重,以及对自身历史经验的投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秦这个称呼到底源于什么地方历来众说纷纭,要我说,最接近这个词的反而是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摩诃至那/摩诃震旦(Mahacina),摩诃者,大也,至那者,秦也。

虽然缺乏证据,我觉得大秦国这个称呼没准是把从印度那听来的对中国的称呼张冠李戴到了西边去,至于什么“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怕也与此有关,甚至压根就是对着“大秦”这两个字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出来的。


“大秦国”这个称呼,最早始于东汉,见于东汉郭宪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东汉乐府诗《羽林郎》。《史记》和《汉书》里是没有的,“大秦国一号犁靬”的说法,来自于曹魏鱼豢《魏略》。《史记》所述的“黎轩”和《汉书》中的“犛靬”是否就是大秦,无法确定,不过很有可能不是。

比起地理上的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隋唐以前关于大秦国的记载所反映的古人思想和观念的问题。《魏略》中描述大秦地理时出现的“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谬以为从条支西行二百馀日,近日所入,今从大秦西近日所入。”和“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脩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是源自于《山海经》中的内容,而且明显是和其他地理位置的描述自相矛盾的。

而且此处《魏略》的描述还和我们今日看到的《山海经》中的描述有出入,《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说“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说“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西胡白玉山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很明显白玉山在流沙西、大夏东,《魏略》中却把白玉山放在了流沙的东边。

为什么会这样?我怀疑这就跟古人关于“西王母”的观念有关,西王母应该住在极西的地方,随着古人对西方认识的加深,知道西方还有许多国家,于是就把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不断往西边移,而《山海经》中,白玉山在大夏的东边,于是《魏略》便令人哭笑不得的把大夏、月氏放到了大秦的西边。

《魏略》的这种谬误很明显影响到了后世的其他记载,如《后汉书》“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不过更令人感兴趣的是《魏书》中“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云。”的记载,“东西与渤海相望”怎么就是“自然之理”?那大秦与中国东西相望,在古人看来是不是也是“自然之理”?古人是否曾经持有一种东西对称的世界观?古人对“海西大秦国”的种种臆想,是否和这种东西相望的“自然之理”有关?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在佛典的翻译中使用“大秦”作为यवन(Yavana)的对译,包含《那先比丘经》(不晚于东晋)“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普曜经》(西晋竺法护译)“师问。其六十四书皆何所名。太子答曰。梵书(一)佉留书(二)佛迦罗书(三)安佉书(四)曼佉书(五)安求书(六)大秦书(七)”、《佛本行集经》(隋朝阇那崛多译)“尊者阇梨。教我何书(元少一书)。或复梵天所说之书(今婆罗门书正十四音是)。佉卢虱吒书(隋言驴唇)。富沙迦罗仙人说书(隋言莲花)。阿迦罗书(隋言节分)。瞢伽罗书(隋言吉祥)。耶寐(亡毗反)尼书(隋言大秦国书)。”而यवन(Yavana)一般认为是源自于Ἰωνία(Ionia,爱奥尼亚),是印度人对中亚希腊人的称呼,佛家为何选“大秦”来译यवन(Yavana),也是值得人深思的一件事。

此外,唐朝景教寺庙称“大秦寺”,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是说有“拂菻”就不用“大秦”这个词了,不过这里的“大秦”很有可能是指向叙利亚地区。


说“大秦国”指罗马帝国,也对也不对,说不对,是因为大秦国大多数情况下指的不是意大利半岛,从古籍的地理描述上看指的确实应该是埃及和叙利亚那一带,比如《魏书》提到大秦国都安都城,一般认为安都城指的是安条克。大秦商人自海西而来与安息、天竺贸易,所走海路的起点也应该是在红海西海岸或波斯湾。

说对,是因为埃及和叙利亚确实在当时是属于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是隋唐以前中国古人所知的大秦国,是不是只包含埃及和叙利亚这部分,古人是否知道这是一个环地中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是否知道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和欧洲部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隋唐时期的“拂菻”指的是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小亚细亚的部分,这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唐时期,我们称呼遥远西方那个庞大帝国为“大秦”,这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种我们当时对那个强大而神秘国度的认知投射。要理解“大秦”这个称呼,我们得先将目光放到更早的时代,追溯到汉朝与罗马接触的起点。虽然直接的官方接触直到三国时期才真正发生,但.............
  • 回答
    刘裕之于汉室宗亲的身份,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正是这个身份,让许多人对他建立的王朝——宋朝,为何不沿用“汉”而改用“宋”感到好奇。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这个人。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寒门出身,靠着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
  • 回答
    关于莫言被一些人称为“汉奸”,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社会思潮、历史认知以及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解读分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中国”与“苦难叙事”首先,莫言的作品,特别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如《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
  • 回答
    关于“咬文嚼字”回应“年度流行语为何不选 yyds”并称“字母词不是纯正的汉语符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语言发展本质的话题。是否支持这个观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考量。“咬文嚼字”的立场和理由分析:首先,理解“咬文嚼字”作为一个专业机构的立场至关重要。他们以“推崇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 回答
    满语中称呼汉人(Hanren)为“Nikan(尼堪)”,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刻的历史渊源,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深深烙印着满族作为兴起民族与汉族互动交流的痕迹。要理解“Nikan”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需要回到清朝建立之前,那个满族还被称为“女真”的时代。当时的女真部落,在东北地区逐.............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宋仁宗朝,论及名臣辈出,确是盛世之一景。包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司马光,文坛武将也各有其才,如狄青、曹玮等。然而,尽管仁宗朝朝政相对安定,名臣宿将也颇有建树,为何在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关乎国计民生、民族荣耀的重大战略目标上,却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更遑论实现汉唐那般的大一统局面?这背.............
  • 回答
    “汉唐宋明,哪个才是儒?”——这个问题,问得妙!它不是在问谁“最”儒,而是问在这四个朝代中,哪个朝代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内核,哪个朝代在实践儒家治国理念上走得更远,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哪个朝代又显得与儒家精神渐行渐远。这就像问“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里,哪个阶段的它更‘像’树?” 答案其实是,它们都是.............
  • 回答
    要说中国从汉唐的辉煌走向明清的相对“落后”,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不是简单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这背后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演变与互动,好似一棵参天大树,在经历盛夏的繁茂后,逐渐走向了秋天的沉寂,再到冬天的蛰伏,其中的复杂性,远非几句话能道尽。汉唐的光芒:开放、包容与创新首先,让我.............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说到汉语白话文,清朝以降的变化之大,那真是翻天覆地。以前我们读古文,文绉绉的,很多词句至今还在考据,但要是放现在说话,估计听懂的没几个人。这种巨变,绝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时代浪潮、思想解放、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一、思想解放的洪流:告别“文死谏,武死战”的语境.............
  • 回答
    汉语的“省略”现象,其实是咱们语言表达的一种“偷懒”但又高效的智慧。不像很多西方语言那样,恨不得把每个句子成分都塞得满满当当,汉语更讲究“意会”,能省就省,把空间留给更重要的信息。为什么汉语这么“舍得”省略?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咱们慢慢聊:1. 语境为王,信息共享: 你想想,咱们说话.............
  • 回答
    理解“汉族民族感不强”这个说法,需要先回到“民族感”本身。我们通常理解的民族感,不仅仅是简单的“认同感”,它还包含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联结,比如共同的文化认同、历史记忆、情感纽带,甚至包括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归属感等等。所以,当说“汉族民族感不强”时,不是说汉族人民没有认同感,而是说可能在某些方面,这种.............
  • 回答
    汉语和英语之所以都选择用“高”来形容速度快,这背后其实是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文化上的有趣共通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最直观的感知来说,我们对“高度”的理解往往与“超出寻常”或“顶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物理上的高度,比如山的高度、建筑的高度,还是抽象意义上的高度,比如觉悟的高.............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论持久战下的汉人为何未能打败满清八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针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如何战胜日本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消耗敌人实力,最终走向胜利的长期斗争策略。将《论持久战》的原理套用到明末汉人与满清八旗的战争中,我们可以.............
  • 回答
    《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虽然都设定在宋金元时期,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精妙的叙事安排。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者如何将这些历史因素融入到武侠世界的构建中。《射雕英雄传》:风起云涌的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