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语为什么称「汉人」为「Nikan(尼堪)」?有什么来源吗?

回答
满语中称呼汉人(Hanren)为“Nikan(尼堪)”,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刻的历史渊源,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深深烙印着满族作为兴起民族与汉族互动交流的痕迹。

要理解“Nikan”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需要回到清朝建立之前,那个满族还被称为“女真”的时代。当时的女真部落,在东北地区逐渐壮大,他们与南方的汉人王朝,如明朝,有着长期的接触与交往。这种交往,既有边贸上的往来,也有军事上的冲突,更是文化上的学习和借鉴。

“Nikan”这个词,在很多学者看来,源头指向了汉语。更具体地说,很可能是满族在早期与汉族接触时,从汉语的某个词汇直接音译或化用过来的。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Nikan”可能源于汉语中的“人民”或“人”的发音。考虑到当时的女真人还处于一个相对早期但正在崛起的阶段,他们对于身边这个体量庞大、文化先进的民族,在称谓上,很可能是一种直观的、基于听觉经验的模仿和转化。

设想一下,当女真人听到汉人同士讲“人民”、“人们”或者泛指“人”的时候,他们耳中的发音可能就近似于“Nikan”或与之相近的音节。语言的传播与演化,从来都不是精确复制,而是伴随着音变、习惯化和约定俗成的过程。“Nikan”这个发音,对于满族来说,或许是他们最容易辨识和掌握的,也最能指代他们所接触到的这个“汉族”群体。

随着女真部落的统一,特别是在皇太极时期改称“满洲”并建立大清之后,与汉族人民的接触更加频繁和深入。这种称谓“Nikan”就固定了下来,成为满语中对汉人的标准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Nikan”这个词在满语中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地带有褒贬意味。它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民族性的指代。就像我们现在称呼某个民族的成员一样,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名称,不一定包含主观的价值判断。当然,在具体的历史语境和个体表达中,它也可能因为当时族群关系而带上一些微妙的情感色彩,但就其词汇本身的来源而言,它更多地反映了一种语言接触下的自然演变。

总而言之,“Nikan”这个称谓,是满语从汉语中吸收并转化而来的一个例证。它并非无根之水,而是建立在早期满族(女真)与汉族互动交流的历史基础之上。这个词汇的形成,是语言学家所说的“借词”(loanword)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又带有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最终成为了满族语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来指代他们最常接触、也对他们影响最为深远的民族——汉人。这个称谓的背后,承载的是一段民族交往的历史,是语言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留下的鲜活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请慎重给这个答案点赞!(我就差说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了……)


请大家转到看一下 @萱叔宝的答案,很有参考价值。


微博上 完颜波勒尊 童鞋 也指出满语Nikan在通古斯语言中同源词(均与nikan类似)都没有“牛”的含义——完颜波勒尊的微博—— 我如下这篇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期待更多的讨论~~~


-------------------------------原文分割线------------------------------

谢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

Nikan(尼堪)是一个有歧视含义的词汇吗?

不少学者和网络民族主义者(无论满汉)都认为nikan(尼堪)这个词是带有歧视含义的,对此我个人是坚决不认同的。

纵观满文本《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下称《通谱》),里面有不少满人的名字就叫做“nikan”——比较著名的,众所周知的“尼堪外兰”,写作 nikan wailan。这里面“尼堪”一词就是“nikan”。尼堪外兰尚且算作两个词组成的名字,单个叫“尼堪”的更多。

仅以"Nikan"在《通谱》中出现的频率而言,实际上Nikan还真可以算作是个常见名字……单个Nikan做名字的,在通谱中大概出现了44次,覆盖了各种大姓,如伊尔根觉罗、富察、赫舍里、那拉、瓜尔佳、佟佳、钮祜禄等。

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带有歧视含义的词汇,认为“Nikan(尼堪)是歧视词汇,所以用作汉人名称”者,要么是以己度人,要么是人云亦云居心叵测。


2.

满语中用Nikan称呼汉人的来源推测

个人认为Nikan这个词来源可能是满语“ihan(牛)”的某种变体。这个推测有以下几个理由:

  1. 口语中的类似
    口语中Ni音和i音经常互换。Nikan这个词在察布查尔某些牛录里是说成“ikan”的,而口语中han-kan也是经常互串的……所以当初可能是根据ihan(牛),创造了nikan这个词——甚至可能一开始发音一样也说不定。
  2. 字形的类似
    在早期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时代,ihan和nikan字形基本一样,只差了ni的一个点,如图:

    唔,也算是侧面印证口语之间的联系。
  3. 比较符合满人造新词的原则
    满人起名还是比较形象的……比如说把大水车叫做:“旋转的抽屉”(šurdebure tatakū),现代新词里,察布察尔锡伯族自治县也曾经把“火车”叫做“meihejen”(“meihe蛇”+“sejen车”的缩合)。
    当然也有可能在古代因为汉族与牛的亲密关系,而把汉人叫做Nikan——一个跟ihan类似的词汇。

3.

现代社会如何看待“Nikan尼堪”一词的使用?

在满语语境中,使用nikan是非常正常的。

然而在汉语语境中,我个人是避免使用音译“尼堪”来称呼汉族人的——除非是引用历史文献(因为有些老满文档的现代学者的汉译中把nikan音译作“尼堪”,而非翻译成“汉人”)。

这个原因,就是因为以前网上一些不讲道理、不学无术的民族主义者,把这个词说成是“歧视用语”,如今汉语语境下的“尼堪”往往令人不悦,而且也无必要。

如果有在你面前使用“尼堪”这个汉语音译(←_← 请看清这个限定条件),十有八九,ta是个没文化的民族主义者;

如果在你明确表示对此词不适的情况下,ta坚持声称使用“满语”是ta的自由/尼堪并不是种族歧视用语——尽管正常人都认为在汉语中夹杂满语音译完全不能称为是在“使用满语”——不要相信ta,十有八九,ta是个虚伪的民族主义者。


总结

Nikan(尼堪)一词来源,个人认为是满语“ihan牛”的变体。与汉族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的联系。本身并不是歧视性的词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语中称呼汉人(Hanren)为“Nikan(尼堪)”,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刻的历史渊源,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深深烙印着满族作为兴起民族与汉族互动交流的痕迹。要理解“Nikan”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需要回到清朝建立之前,那个满族还被称为“女真”的时代。当时的女真部落,在东北地区逐.............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这与现在中国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局面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清朝的统治恰恰是推动中国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满族与汉族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清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满族入主中原1644年,满族人通过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吴三桂的引路,成.............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满清的江山,本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打下来的,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可到了晚期,这块土地上的权力,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一个汉人——袁世凯的手里,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一捋。要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虽然是满族人统治,但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也一直有意识地重用汉人官员,特别是那些在地方治.............
  • 回答
    清初八旗兵二十万,绿营兵六十万,为何广大汉族人民甘心接受满族统治?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它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清楚的,更不是简单的一句“武力征服”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掺杂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政治的策略与妥协,经济的诱惑与剥削,以及最重要的——人心的向背。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朝末年的腐.............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汉人接纳满清统治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军事征服与镇压下的现实考量: 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与残酷镇压: 清军入关之初,以其强大的八旗兵力,在军事上给予明朝军队和抵抗力量毁灭性的打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
  • 回答
    满清对于汉人女子缠足习俗的态度,一直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直觉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理应会废除这个在他们看来“陋习”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满清不仅没有强行废除,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缠足习俗采取了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容忍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考量.............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对汉人进行“洗脑”以让他们改族为满族,这是因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清朝统治的性质与策略: “以满治汉”而非“以汉治汉”的初期策略: 清朝入关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远超满族的汉族社会。其统治的根本在于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如果强.............
  • 回答
    太平天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义,名义上是汉人反抗满清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然而,其最终被清朝的汉族臣僚所镇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局限性: 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 尽管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太平天国的本质更偏向于.............
  • 回答
    明朝时妇女不裹脚,为什么到了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了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常见的误解需要澄清,并且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关键点:“明朝时妇女不裹脚”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而“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也并非是满清统治直接强制推行的结果。 事情的真相要复杂得.............
  • 回答
    晚清时期,汉人确实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兵权和地方大权,这使得推翻满清的革命似乎具备了可行性。然而,真正促成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并非仅仅是汉人权力的增长,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其中包含了民族情感、政治失误、经济压力、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汉人兵权与地方大权:历史的演变与局限.............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满族最初.............
  • 回答
    汉服与满语的“复兴”,触及了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传统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以及我们对待失落传统的态度。要理解为何这些元素会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必要性”这个问题本身。一、 汉服的“复兴”: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集体呐喊汉服的“复兴”,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服饰回潮,不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统治者满语水平的下降以及底层八旗子弟大规模改用汉语汉字,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满汉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结果。满语的优势与统治者的“恩威并施”起初,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对满语有着极高的重视。满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是连接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分的重要.............
  • 回答
    关于锡伯族和满族汉化严重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他们与汉族长期的接触和互动过程,以及统治者的政策和策略入手。历史渊源与民族融合的必然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锡伯族和满族虽然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但他们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自古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就是多民族聚居的.............
  • 回答
    满族人改用汉姓,这背后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绝非简单的“跟风”或者“被同化”。它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是一部满汉民族互动交融的生动写照。最初的起因:满洲姓氏的固有特点与历史洪流的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白,满族原本就有自己的姓氏系统。与汉族那样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单字姓氏不同,满族姓氏.............
  • 回答
    汉服圈(即现代汉族服饰爱好者群体)对满化清朝形制的排斥,主要源于历史、文化认同、政治隐喻以及审美观念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清朝对汉服的“满化”改造1. 政治强制与文化压制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对汉服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将汉族传统服饰(如宽袖、交领.............
  • 回答
    汉族人最终承受满洲异族的剃发易服,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简单的暴力压迫所能概括,其中掺杂了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使得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得以实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清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 兵败如山倒,权力真空的形成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