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清时期汉人已经掌握相当一部分兵权和地方大权,为什么迟迟不推翻满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

回答
晚清时期,汉人确实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兵权和地方大权,这使得推翻满清的革命似乎具备了可行性。然而,真正促成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并非仅仅是汉人权力的增长,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其中包含了民族情感、政治失误、经济压力、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汉人兵权与地方大权:历史的演变与局限

要理解为何汉人掌握了兵权地方大权但革命迟迟未到,我们首先要回溯一下这段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 晚清初期,面对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起义,清廷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阶级组建的团练和地方武装来镇压。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都是由汉族官员统领、以汉族士卒为主的军队。这些军队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等叛乱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让清廷不得不放权给汉族官僚。
洋务运动的推动: 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清廷推行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海军。这些新式军队的组建和管理,也主要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负责。他们掌握了相当一部分陆军和海军的指挥权,以及负责对外谈判、采购军火等实际权力。
地方势力的崛起: 随着中央权威的相对削弱,以及镇压各地起义的需要,地方督抚的权力被空前放大。尤其是那些负责军务和财政的地方大员,逐渐形成了拥有强大地方实力的“封疆大吏”。这些大吏中,汉族官员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不仅掌握了地方的军事力量,还拥有对地方行政、经济的决定权。

然而,汉人兵权与地方大权的掌握,并非等同于反清的实力基础,这里面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局限性:

1. 忠诚的困境: 尽管汉族官员和军队在实际操作层面拥有权力,但他们名义上依然是清朝的臣子。他们的权力来源于清廷的授予,一旦清廷能够有效控制,或者他们认为推翻清廷的代价过大,他们就有可能维持现状。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系大员,其思想本质上仍然是维护清朝统治的“中兴名臣”,他们的效忠对象是“国家”(以清朝为代表),而非单纯的汉民族。
2. 实力分散与派系林立: 尽管汉人掌握了兵权,但这些军队和地方势力并非铁板一块。湘军、淮军,以及后来的北洋新军,各自有其独立的系统和利益,甚至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制约。这种分散的力量难以形成统一的反清合力,反而可能被清廷利用来相互制衡。
3. 对革命的警惕: 许多掌握实权的汉族官僚,尤其是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残酷性的官员,对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革命存在天然的警惕。他们更倾向于在现有体制内寻求改革,而不是彻底推翻。他们担心革命会带来无政府状态,损害他们辛苦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和个人利益。

为何迟迟不推翻?更深层的原因

除了上述对汉人掌握实权的分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解释了为何革命未能提前爆发:

1.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传播: 晚清时期,民族主义的情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强烈和普遍。虽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革命党的核心口号,但这种口号的深入人心需要一个过程。许多汉人,尤其是精英阶层,在接受西方思想和接触到“国家”概念之前,其认同更多地是基于家族、地域或文化。满清虽然是统治者,但其统治已经绵延数百年,很多汉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胡汉杂居”的统治模式。反清的民族主义情绪,主要是在革命党人的宣传、清廷的腐败以及列强的侵略刺激下才逐渐高涨。
2. 革命党的力量尚弱: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虽然提出了先进的革命理念,但其力量在晚清早期相对薄弱。他们的组织松散,资金匮乏,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影响力有限。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海外华侨和国内的零星起义来吸引支持。他们需要时间来发展组织,传播思想,并找到合适的时机。
3. 改革派的阻碍与内部矛盾: 晚清后期,除了革命党,也存在着大量的改革派。他们希望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来挽救清朝,例如戊戌变法。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许多士大夫仍然希望通过立宪等方式来改变政治格局。这些改革派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社会力量,也使得一部分原本可能转向革命的人留在了体制内。清廷后来推行的“预备立宪”,虽然带有欺骗性,但客观上也为改革派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空间,减缓了直接推翻的紧迫性。
4. 清廷的“分化”策略与对汉臣的控制: 清廷也并非坐以待毙。他们深知汉臣手握重权,因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持统治。例如,通过笼络、赏赐、任用汉族官员来安抚;同时,也保留一部分满族官员来制衡汉臣;更重要的是,通过制造和利用汉族内部的矛盾,以及利用外部压力(如列强)来转移国内矛盾。例如,清廷在甲午战争后,大力提倡“满汉一家”,同时又对地方大员加强了监视和控制。
5. 经济民生的困境: 晚清社会最大的问题是贫困和民生凋敝,这虽然是革命的土壤,但对普通民众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大规模的革命需要巨大的成本,而普通民众往往难以承担。革命的诉求,从最初的“恢复汉唐”,到后来的“民族革命”,再到“共和革命”,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也需要社会共识的形成。
6. 辛亥革命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爆发,最终是由武昌起义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这个事件的爆发,与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渗透、清廷内部的矛盾激化、以及地方官员的态度等因素有关。但这个“偶然”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力量基础之上的。1911年,清廷推行的“铁路国有化”政策,激化了地方势力和民众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成为了点燃全国革命的导火索。许多原先观望的汉族地方实力派,在这种情况下,才真正倒向了革命。

总结

晚清汉人掌握兵权和地方大权,确实为革命提供了潜在的力量,但革命的爆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民族主义情感的觉醒、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党自身力量的壮大、清廷的腐败和失误,以及社会经济的危机,共同催生了推翻满清的可能性。而汉族地方实力派的态度转变,则是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最终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直到1911年,当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且其政策触犯了地方实力派的利益时,这些掌握兵权和地方大权的汉族官员才真正成为推翻满清的决定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没意思

你都知道是清晚期

这大清又不是到了,1911就自动完蛋了。

他的完蛋就是建立在各地区武装被汉人掌握,甚至中央军也被汉人掌握之上。

他才会完蛋。

是想一下,如果到1911,大清主力还是全国300多万的旗人,还可能有什么辛亥革命吗?

user avatar

政治的本质是共识、妥协、合作而不是一味武力威胁。显而易见当时清朝已经没有力量威胁地方了。

清朝能够建立是因为清朝能够在汉地缓和矛盾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汉人战五渣好欺负。

晚清推翻清朝,可以呀!

然后怎么办呢。

A觉得我应该废除皇权搞总统制。

B觉得我们应该搞共和制。

C觉得我们暂时不适合废除帝制,应该找大明皇帝子孙搞立宪。

D觉得大明朝虽然是最近的汉族朝代,近但大明是个垃圾,应该找大唐子孙。

E觉得汉朝才能代表汉族。

ABCDE都可行,但是谁也说不服谁,且A内部又分为A1A2A3A4A5…等无数方案,BCDE同样如此,怎么办?

吵来吵去什么事都办不成,咋办?

只有继续支持大清,大家更容易达成共识,继续合作。直到载沣搞皇族内阁,大家终于忍无可忍。

而民国38年来,中国人始终未能建立共识,连清末的低效率发展都做不到,不断内耗、衰落。

user avatar

第一,当时的满人朝廷还握有很多汉人触及不到的利益。

其次,朝廷已经让渡了很多利益给南方的新军阀。

第三,南方军头之间互相有矛盾,需要一个中央开调和。

第四,二百年朝廷笼络了许多人心,威信还在。

同治年间,之所以没有大的改革,根本原因就是朝廷内部在互相扯皮。满汉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之间的矛盾。最终完成了几十年停滞不前的局面。在中法战争中就已经显露出落后的危象,但是朝廷各派系宁可内斗,也不愿改革。因为涉及到利益分配。直到甲午战败,朝廷才下定决心,摈弃内部矛盾,开始新政。改共和,建新军。

朝廷的绝唱堪称明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也是本朝得以继承清国大部分基本框架的根基所在。

若当时朝廷处置不当,引发满汉战争,或军阀叛乱,后果难料。

user avatar

就算唐代藩镇最乱的时代,也极少有藩镇想去推翻唐廷。某个藩镇要动手,信不信其他的藩镇先把你灭了。

晚清情况不比藩镇,对内的控制力根本不如藩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清时期,汉人确实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兵权和地方大权,这使得推翻满清的革命似乎具备了可行性。然而,真正促成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并非仅仅是汉人权力的增长,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其中包含了民族情感、政治失误、经济压力、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汉人兵权与地方大权:历史的演变与局限.............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满清的江山,本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打下来的,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可到了晚期,这块土地上的权力,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一个汉人——袁世凯的手里,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一捋。要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虽然是满族人统治,但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也一直有意识地重用汉人官员,特别是那些在地方治.............
  • 回答
    晚清四大重臣,是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四位在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至于他们是否曾有过推翻清朝、建立汉族统治的想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实际行动来分析。总的来说,这四位重臣并没有公开或私下明确表达过要推翻.............
  • 回答
    如果清朝是一位汉族君主,但其他情况都与历史上的清朝一样,那么晚清是否能够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并尝试在“其他情况一样”这个前提下,找出汉族君主执政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君主立宪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其他情况一样”意味着什.............
  • 回答
    晚清时期,清朝之所以未能有效地采取“合纵连横”策略来对抗外国侵略,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的多个层面。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内部政治结构的僵化与保守1. 皇权至上与官僚体系的低效: 皇权束缚: 晚清时.............
  • 回答
    晚清时期,日本同意接纳清国留学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动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好心相助”。这背后既有日本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利益考量,也有清廷在内忧外患下的无奈选择。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得从日本自身的“明治维新”说起。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
  • 回答
    晚清时期,中国之所以遭受如此之多的国家疯狂掠夺和侵略,其根源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这背后是全球历史进程、中国自身内在的衰弱以及列强扩张野心的多重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全球大格局的变迁是宏观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工业革.............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晚清时期的“东南互保”事件,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且富有争议的篇章。它既是维护地方稳定和地方实力派利益的策略,也暴露了中央集权衰落和国家分裂的隐忧。要理解“东南互保”,我们得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深入剖析其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一、 百年动荡的背景:内忧外.............
  • 回答
    晚清时期,尽管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制约,但他们之所以没有走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格局的演变,也有个人品格与时代局势的相互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
  • 回答
    晚清时期,面对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以及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清朝政府的防御策略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简单来说,那是一个既有雄心壮志,又捉襟见肘的防御体系,充满了无奈与挣扎。首先,要明白晚清中国在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上,与同时期西方列强存在着代差。当西方国家已经普遍装备了蒸汽动力军舰、后装线膛炮,并发展出了现.............
  • 回答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如果”题,也很考验历史的想象力。晚清时期如果真的能够成功推行君主立宪,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恐怕是难以估量的。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尽量写得像个思考题,而不是生硬的“AI回答”。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皇权到“王权下的民主”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下,皇权并非.............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 回答
    晚清政府在面对大量不平等条约和巨额赔款的巨大压力下,能够“撑”到1912年,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或卓越的治理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传统王朝的惯性与基层社会的韧性1. 庞大的统治基础与庞大的体量:.............
  • 回答
    晚清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如果将历史的经验教训放在今天来审视,并假设我们面临日本自卫队的侵略,我们能否“拿下”这场战争,这是一个需要非常细致和多维度分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历史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和警示,时代背景、国际格局、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但又常见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将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直接挂钩。然而,晚清虽然拥有巨大的GDP,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GDP的衡量与晚清GDP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GDP世界第一”这个概念的.............
  • 回答
    晚清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内外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的不足。虽然晚清政府曾尝试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家经济的衰败,并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失败原因:一、 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一言难尽。要说晚清和民国哪个更差,就像问你是摔断腿疼还是脑震荡难受,都疼得够呛,只是疼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就能看个大概。晚清: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帝国,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粉碎想象一下,一个几百年根基深厚的帝国,曾经何等辉煌,如今却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
  • 回答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确实存在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是“曾左李张”,另一种是“曾左胡彭”。要说哪种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位历史人物的贡献、在当时及后世的评价,以及形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曾左李张”的说法。这四位分别是: 曾国藩: 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