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但又常见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将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直接挂钩。然而,晚清虽然拥有巨大的GDP,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GDP的衡量与晚清GDP的性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GDP世界第一”这个概念的局限性,以及晚清的GDP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GDP的构成: 晚清的GDP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虽然人口众多,但这种农业经济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且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虽然也有一些商业和手工业,但整体工业化水平非常低。
GDP的质量和结构: 晚清的GDP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规模经济,而非效率经济或技术经济。尽管总产值高,但它代表的是大量人口的劳作,而非先进生产力。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产值、技术水平与西方和日本存在巨大差距。
经济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晚清的经济虽然总量大,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却非常弱。大量关键产业(如海关、铁路、矿山等)被外国列强控制,税收体系落后且效率低下,大部分财富被皇室、官僚、地主等阶层占有,真正能够被国家动员投入到国防建设中的资源非常有限。
GDP的统计方式: 晚清时期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GDP统计。我们今天看到的“晚清GDP世界第一”的说法,多是基于现代经济学家的推算和估算,其数据准确性本身就值得商榷。即便如此,这些估算通常也是基于相对简单的经济指标,没有充分体现经济的结构性、技术性和现代化程度。

二、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GDP并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

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GDP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晚清与日本的较量中,以下因素更为关键:

1. 工业化水平和军事现代化程度:
日本: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他们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军和陆军,拥有自己的造船厂、兵工厂,能够生产先进的军舰、火炮、步枪等武器装备。其军事训练、战略战术也学习西方,整体军事素质远高于晚清。
晚清: 尽管晚清也进行了一些洋务运动,试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但步子很慢,且成果有限。李鸿章虽然建立了北洋海军和一些兵工厂,但这些力量仍然是分散的、缺乏统一指挥和协调的。更重要的是,晚清的军事工业体系很不完整,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进口,而且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缓慢。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军舰虽然吨位可能不输于日本,但舰龄老旧、火炮性能落后、弹药质量差等问题非常严重。陆军装备更是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制式和训练。

2. 国家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日本: 作为明治维新后的新兴强国,日本政府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将有限的资源高效地投入到军事建设和对外扩张中。国家意志统一,国民凝聚力强,能够有效地从全国范围内征集兵源、筹集军费、调配物资。
晚清: 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国家整体的动员能力非常差。战争爆发后,各地官僚互相推诿,军费征集困难重重,物资调配混乱不堪。更糟糕的是,晚清政府在战争前夕为了维持皇室奢靡生活和镇压国内起义,竟然挪用了本应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海军积款”)用于修建颐和园,这暴露了其统治者的短视和无能。

3. 战略战术和指挥体系:
日本: 日本拥有明确的扩张战略和高效的参谋体系,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战术。其军队指挥体系相对统一,训练有素。
晚清: 晚清的战略思想陈旧,缺乏清晰的整体战略规划。在战争中,指挥体系混乱,各部之间缺乏配合,甚至存在互相扯皮的现象。老将经验不足,新将缺乏历练,指挥官的选拔往往与政治关系而非能力挂钩。例如,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虽然勇猛,但北洋海军的战术执行和整体协调能力远不如日军。

4. 国民素质和思想观念:
日本: 明治维新激发了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国民普遍接受了国家至上、效忠天皇的思想,对战争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晚清: 晚清统治者和大部分官僚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中,对西方的强大认识不足,对日本的崛起更是轻视。普通民众对于国家命运的认同感不高,更关心的是如何维持生计,缺乏保家卫国的热情。虽然也有一些将士英勇作战,但整体国民士气和凝聚力是不足的。

5. 财政状况和战争潜力:
日本: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虽然面临财政压力,但其财政体系相对健康,能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税收等方式为战争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
晚清: 晚清的财政体系极其落后和不健全,税收征收效率低下,大部分收入被贪污腐败侵蚀。虽然GDP总量高,但可用于战争的实际财力非常有限。战争一旦旷日持久,其财政将面临崩溃的风险。

6. 科技和情报能力:
日本: 日本在战争前夕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情报网络,对中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其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能够较好地运用新技术。
晚清: 晚清在科技和情报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对日本的军事部署和科技水平了解有限,情报工作做得非常糟糕。

三、 对比总结:

简单来说,晚清的“GDP世界第一”更像是一个拥有大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农业大国,但其经济的现代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国家动员能力、军事科技和指挥体系都远远落后于日本。日本虽然GDP总量不及晚清,但它是一个高度集中、高效运作、拥有现代化工业和军事体系的国家,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转化为战争潜力。

可以打个比方:晚清就像一个拥有巨额财富但内部管理混乱、生产工具落后的古代帝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精打细算、装备精良、组织严密的现代化企业。即使古代帝国拥有更多金银财宝,也可能在与现代化企业的竞争中失败。

因此,晚清的GDP世界第一,只是一个表面的数字,它并不能掩盖其内在的衰败和落后。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晚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陈旧、国民缺乏凝聚力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集中体现。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让国人深刻认识到不改革图强的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来是被人友善的举报了——您……的回答由于

超过合理使用范围

且未使用规范转载格式,因此您的回答被建议修改——见鬼,好吧,我声明:以下内容(不包括引用的数据和图表)是转载自我的原创……

——————以下是原答复——————

高票回答(@ 赵一方的)的细节是准确的,但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个问题的基础本身就是错误的谣传。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晚清时中国的GDP仍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近年流传相当广的传说。但其实这是一个完全靠断章取义编造出来的故事,根本不符合事实。

这个“故事”的来源,声称是来自于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相关权威著作,往往会言之凿凿的声称:

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

然而这完全是扭曲麦迪森原意,公然无视他给出的条件和限定,断章取义编造的故事。

麦迪森的数据如何被歪曲原意


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确实提出过中国在1820年和1900年,占世界经济比重大约为33%和11%的观点(注1)。


但是,麦迪森在书中同时明确声明,因为他认为用汇率换算方式,将各国各地区的GDP转换为同一种基准货币,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衡量实际价值,所以他采取了以设定的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PPPs,也就是所谓的“巨无霸汉堡”指数)重新调整基数后再进行比较。(注2)


也就是说,虽然麦迪森在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在估测近代以前的各地区经济总量时,也使用了“GDP”作为指代的名称,但此“GDP”与一般意义上的GDP完全是不同的(这里不得不增补说明兼吐槽,就在近两年,包括一些联合国机构在内的很多国际机构和研究人士,也越来越喜欢将PPP顶着GDP的名字混淆滥用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同东海带鱼和非洲带鱼,除了都叫“带鱼”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该,也不能混为一谈。


例如,作为《世界经济千年史》全书中最重要的基准年份,根据麦迪森的计算,1990年中国和日本的GDP,分别为2.1万亿、2.32万亿国际元(注3),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汇率换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实分别是0.39万亿美元和3.03万亿美元。两种换算方式的差距高达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经济千年史》的换算结果,1998年,中国、日本占全球GDP的比例分别为11.5%和7.7%(注4),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众所周知,以当今通用的汇率换算方法计算,中国直到2010年,GDP才超过了日本。1998年时,中国与日本的GDP实际分别是10195亿和38570亿,中国仅为日本的26.4%。与麦迪森的估计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显而易见,两种换算方式导致的统计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间的直接比较,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用麦迪森的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计算出的中国经济规模,远远大于按汇率换算方式的结果。


所谓“清朝GDP占世界比例比现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麦迪斯的相关研究结论,必须同时使用特定的前提与条件,而故意将其与平常使用的汇率换算方式相混淆,才编造出这种似是而非的谣传。


麦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数据被人利用,作为否认中国现代经济成就的武器,一定会非常懊恼。事实上,他在其多部著作包括《世界经济千年史》中,都热情赞扬了中国经济在当代的复兴。


自然经济的GDP没有实际意义


确实,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位置,这一点在历史学中早就是个常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几乎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各地区在遥远的地理距离分隔下,所有产品,甚至包括金银这种天然货币,价值都完全不同,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较。西方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后,其它地区就更失去了与之直接比较的基础。


按麦迪森换算,在1820年时,中国和英国各占世界经济的32.9%和5.2%(注5),中国是英国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财政收入在4000万两白银上下,而英国则有5000万英磅以上,折合白银约1.5亿两(注6),英国反超中国近4倍。可见自然经济与工业化的商品经济,实在是毫无可比性可言。


因此麦迪森等经济史学家的相关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世界收入与人口的长期变化,解释导致富国成功和阻碍落后地区进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现代经济术语,主要是为了更直观的向读者进行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编制一份GDP历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注1:安格斯·麦迪森 《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2003年11月第1版,中文版前言,附表“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700-2015”。


注2:“为了将单个国家的GDP估计值相加得到地区或世界总数,必须将它们转换成同一种货币。汇率转换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地衡量实际价值,采用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PPPs)更可取。”

——安格斯·麦迪森 《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2003年11月第1版,163页,附录A “基准年份以及1820-1998年世界人口、GDP和人均GDP的增长与规模”

注3:安格斯·麦迪森 《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2003年11月第1版,表A3-G,“东亚15国(地区)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1990基准年GDP水平”,国际元为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使用的货币单位,1国际元=1元1990年美元。

注4、注5: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2003年11月第1版,表B-20,“20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0-1998”)。

注6:英磅与白银(库平银)换算依据刘逖的《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按1磅比2.853两计算。

user avatar

题主,用“我一概不相信”“我一概不接受”的态度是学不好历史的。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十分明显地就是制度全方位落后所造成的,无论是经济、财政、军事制度都完全比不过日本,所以才会失败

同时,到了1894年,“晚晴GDP世界第一”早已经是多年前的老黄历了,当时中国真的是一个贫弱的农业国

中国GDP世界第一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那时候从英国开始兴起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中国凭借着自己4亿人口的体量,勉强压过了那些欧洲国家。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方国家的国力发生了飞跃式、爆发式的发展,晚晴作为一个农业国还停留在原地,所以被西方越甩越远。

在甲午战争爆发时的1894年,GDP世界第一的是美国,而且其国力远远超过了中国,而英法德俄等欧洲强国,其GDP也早已经超越了中国。

同时,GDP数字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能力,一个国家能够将多少钱投入到战争当中才更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

晚晴是一个农业国,其物质和经济产出大部分被自己的庞大人口消耗掉了,能够拿出来进行战争的财政盈余并不高,在1890年代,政府一年岁入是8000-9000万两白银(这还是有相对廉洁的海关保障了稳定收入的情况下,否则以晚晴官场的习性,岁入会更低。),折合约为5-6亿法郎、3000万英镑。

而法国当时政府一年岁入多少呢?

30亿法郎。



英国政府当时一年岁入多少呢?

超过一亿英镑。

也就是说,当时英法政府一年的岁入是大清这个泱泱大国的数倍。

那么日本呢?

日本当时一年的岁入是1.5亿日元左右,折合白银为8-9000万两左右!


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一个四亿人的泱泱大国,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差不多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因为日本开启了近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其重商主义政策和政府的近代财政体制,使得政府的税收能力大大超过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中国。

同时,更让人痛心的是,中国还根本没有建立起现代的财政体系,也没有成型的、西方式的财政和国债制度,所以在进行战争时,根本比不过已经建立了相应制度的日本。


日本1894年10月在广岛召开的第七届临时议会通过的预案是临时军事费用1.5亿日元和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但是实际上的军费支出并没有达到2.5亿日元。截至1896年3月,日本公布其实际支出的战争款为20047.6万日元,这其中还包括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对澎湖和台湾用兵的军费支出。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的军费尚不到2亿日元。所以日本并没有也无必要大规模向外国借贷以充战费,即使继续打下去,日本在用完2.5亿日元的预算后,其财政也不至于崩溃,比如,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之时,就得到过详细的情报“第一次国债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销售,其八十兆元股票虽经售出,而银洋究未收齐”。可见,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还有相当的战费潜力可供使用。


反观清政府,筹措的战费只有日本一半不到,但已经有58%是举借外债。不但内部潜力已经挖尽,外部资金来源也日趋枯竭。比如1894年7月,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受清政府委托,以6%利息和海关税收作担保,向英格兰银行递交贷款申请,以筹措战争经费。最后英格兰银行以不明中日战争内情和战争风险难以评估为由,拒绝了清朝的贷款。最后,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汇丰银行取得以7%利息的1000万两白银的贷款即汇丰银款。对内已压榨殆尽的清朝对外获得借款的路已经非常狭窄了。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真的继续耗下去,最先财政崩溃的只能是清政府。所以,财政制度和能力上的落后,已经注定了大清在甲午战争当中的败局。


另外,大清在军事上的落后已经有多本专著来进行阐述,篇幅所限我就不多赘言了,总之清国输得一点都不冤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甲午战争的失败,正是由于大清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制度落后所造成的,有什么理由去否认这样的结论呢?

user avatar

最乐观估计也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大战荷兰。

甲午时美国财政收入大约折合15亿两,英国大约10亿两。现在前两名是的是美国6万亿美元,中国3.3万亿美元(口径内收入),跟当年英美差不多。

而当年中日都是8000万两左右,根据2018各国财政收入排行,找美国19分之一左右的国家的话,正好是荷兰大战墨西哥。。。。。

以中央财政计算的话,美国三万五,中国两万五。美国19分之一,是沙特和土耳其。。。。。

甲午战争的意义是被中日后来的地位放大了的,其实就是沙特大战土耳其而已。。。。。

user avatar

楼上诸位都没说到点子上,对于清朝这样的农业国而言,谈论GDP是毫无意义的。清朝宋朝GPD再高,社会财富大多都沉积在土地上,一旦遇到战争,这些战争并不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变成所需的金钱和物资。而工业国则因为社会财富大多投资于工业领域,战时政府能够通过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获得自己最需要的资源。所以说战争与其说是双方GDP的较量,不如说是双方动员能力,组织能力,转化社会资源能力的较量。具体到一场战役战斗,又与双方统帅部门的水平,命令执行的程度,基层士兵的素质有着很大关系。

user avatar

陶瓷GDP了解一下。

小罐茶大师一年提供gdp几个亿,小日本打过来了,这几个亿gdp有什么用?

上海通用一年提供gdp多少?小日本打过来了,这造汽车的生产线改改说不定就出大炮了。

当年清朝空有一身gdp,没有丝毫的重工业基础,给你一千倍gdp也就是头肥羊。

更何况,甲午战争以后的清朝空有的一身gdp还不见的有日本的五倍。

再过几年美国都有猫和老鼠了不是,也有脸说gdp……(几十年四舍五入下,反正没上百)

GDP就是肉。

陶瓷GDP是肥肉。

重工业GDP是肌肉。

能一样吗?

毛主席当年为什么要勒紧裤腰带搞原子弹?

没有原子弹之前,gdp越多,觊觎你肥肉的贼就越多。

user avatar

我大清不论是GDP,还是军舰吨位,步枪机枪数量,官兵素质,均远远超过日本,但仍然失败,原因就在于日本天皇推翻了幕府将军的领导,我国皇帝却没有推翻慈禧太后的领导。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这两口子腐败无能,害死三军啊。

user avatar

世界第一?五倍?大清是学土耳其币改拉升gdp,还是学印度把牛粪计算进去了?

土耳其印度的例子说明21世纪gdp的水分。可想而知,在故纸堆里找数字,设计个奇怪的算法,推断一百年前的一个古代国家的gdp数字,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但又常见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将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直接挂钩。然而,晚清虽然拥有巨大的GDP,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GDP的衡量与晚清GDP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GDP世界第一”这个概念的.............
  • 回答
    晚清洋务运动,顾名思义,是那个时代一系列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的改革,核心便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工厂。从表面上看,这份雄心壮志确实点燃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火种,建立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等。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承认,洋务运动建立.............
  • 回答
    从「唐宫夜宴」到「中秋奇妙游」,河南卫视的国风晚会系列确实成为了现象级的文化爆款,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赞誉。其“财富密码”之所以难以被轻易复制和“跟风”,背后蕴含着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模仿就能奏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 河南卫视国风晚会成功的“财富密码”:深度融合与文.............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这则新闻令人唏嘘,也引发了很多关于责任、冲动和爱的讨论。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男友被批捕是有其必然性的。无论当时的情绪多么激烈,男友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法律的底线。将衣着单薄的伴侣遗弃在寒冷国道上,最终导致其死亡,这已经构成了遗弃罪,甚至可能涉及过失致人死亡。法律首先要维护生命权,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
  • 回答
    国家喊着鼓励大家晚退休,提高退休年龄的呼声此起彼伏。可另一头,现实却是不少公司招聘启事上那条“年龄35岁以下优先”的红线,让很多即将迈过这道坎,或者已经跨过去的人倍感焦虑。那么,35岁到65岁这批人,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又都在哪里呢?这中间三十年的光景,其实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忙碌与挣扎。1. 在职场夹.............
  • 回答
    在日本天皇即位大典晚宴上,欧洲各国国王佩戴在脖子上的通常是他们国家授予的最高勋章(Grand Collar),也称为项链式勋章(Collar of a Sovereign Order)。这些勋章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国家元首或国家最重要的象征,代表着授予国家对其公民或外国元首的最高荣誉和信任。以下是对.............
  • 回答
    关于中国国民睡眠时间不足的调查结果确实触目惊心,只有35%的人能睡够8小时,这背后反映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压力和生活方式问题。专家建议晚上10点到11点睡觉,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时间段,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人体自然的昼夜节律,促进深度睡眠和身体的修复。至于我自身的睡眠质量,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生理上的.............
  • 回答
    近几年国产古装剧中出现“阿爹”、“阿娘”以及同辈之间互称“阿X”的现象,确实是一种比较显著的台词风格变化,并且这种风气有其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演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的由来和发展:一、 现象概述: 称谓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过去古装剧中晚辈称呼父母多用“父亲”、“母亲”、“爹”、“娘”.............
  • 回答
    林毅夫关于中国最晚202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的预测,以及普通大众收入水平是否真的较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经济指标、收入结构、国际标准、社会现实和潜在挑战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林毅夫的预测逻辑与依据1. 高收入国家的定义 世界银行将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
  • 回答
    关于欧阳娜娜和张韶涵参加央视国庆晚会,以及台湾陆委会可能采取的查处措施,这确实是一个触及两岸关系、文化交流和个人政治立场的复杂议题。首先,从欧阳娜娜和张韶涵的角度来看,她们选择参加央视国庆晚会,这本身是一种公开的政治表态。对于许多在大陆发展的台湾艺人来说,参加这类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往往被视为一种对.............
  • 回答
    晚清中国要走向君主立宪,绝非易事,其间的曲折与困境,足以写就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简单地说,它并非一条直达罗马的大道,而是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羊肠小道。至于能否成功,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其中既有走向成功的可能,也存在注定失败的阴影。要理解晚清走向君主立宪的可能性,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
  • 回答
    晚清子民为何会呈现出鲁迅笔下那种“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状态,以至于让他在《彷徨》中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愤呐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交织的局面。与其说他们“麻木不仁”,不如说他们被一种根深蒂固的、多层面的压迫和束缚所困,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反抗意识都难以滋生。首先,我们.............
  • 回答
    晚清四大重臣,是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四位在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至于他们是否曾有过推翻清朝、建立汉族统治的想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实际行动来分析。总的来说,这四位重臣并没有公开或私下明确表达过要推翻.............
  • 回答
    区分晚清的革命党人和公知(带路党)并非易事,因为历史的复杂性、人物动机的多样性以及后世解读的视角差异,常常让界限变得模糊。但从晚清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思想主张、行动方式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来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区分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公知”并非现代意义上通过互联网发声的公众知识分子,而.............
  • 回答
    假设明朝(例如万历中期、崇祯初期)突然被置入晚清的世界局势中,也就是大约1840年代到1900年代的国际环境,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冲击。明朝本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描绘一个可能的结局,并尽量以一种更自然的叙事方式呈现,希望能避免AI的痕迹。一.............
  • 回答
    明朝与清朝同时遭遇晚清的世界局势,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朝代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应对能力。坦率地说,我的评估是,明朝很有可能比清朝处理得更糟,甚至可能覆灭得更快。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晚清世界局势的核心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晚清的灭亡,绝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积弊已久最终爆发的悲剧。若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政治腐败与统治僵化:王朝的内耗 官僚体系的败坏: 晚清的官僚体系早已被腐败侵蚀得千疮百孔。买官卖官、贪污受贿成为常态,官员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榨取民脂民膏,而非国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牵扯到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不降清,而是选择与李自成死磕到底,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那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朝入关”这一历史事实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最直接的后果是——清军将无法顺利入关,也难以在短期内击溃李自成的主力。.............
  • 回答
    晚清满清贵族的生活,用“奢靡”二字来形容,绝非夸张。那是一种建立在压迫民众和搜刮民脂民膏之上的、脱离现实的纸醉金迷。他们的奢华,不仅仅体现在吃穿用度上,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咋舌的画卷。首先说住。紫禁城里的皇宫自然是极致奢华的代表。不说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单是后宫妃嫔们的起居,就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