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吴三桂没有降清,最终李自成一统中原,还会出现晚清那样的局面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牵扯到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不降清,而是选择与李自成死磕到底,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那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朝入关”这一历史事实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最直接的后果是——清军将无法顺利入关,也难以在短期内击溃李自成的主力。

情景一:李自成击败吴三桂,稳定统治

假设吴三桂在山海关真的誓死不降,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在没有清军的侧翼威胁下,李自成虽然损失会比较大,但只要能咬牙坚持,配合其部队的顽强战斗力,是有可能在山海关击败吴三桂的。

李自成巩固统治: 一旦李自成扫平了吴三桂在山海关的阻碍,他就有更大的机会将统治稳固在中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李自成已经占领,他的大顺政权有了实际的地理依托。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各地明朝残余势力和地方官员接受他的统治,以及如何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经济。
李自成面临的挑战:
人心向背: 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但他在进京后的一些政策,例如对明朝官员的严酷对待,以及部分军队的烧杀抢掠,导致他失去了一部分人心。要让原有的官僚体系和士绅阶层重新归附,并赢得普通民众的支持,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财政困难: 战争持续消耗巨大,即便李自成搜刮了明朝的库银,但这笔钱是有限的。如何重建税收体系,恢复生产,保证财政收入,将是他统治的关键。
地方割据: 除了李自成,明朝的宗室、王爷,以及各地的拥明势力,还有一些地方的武装力量(如南明政权),他们并不会因为李自成扫平了吴三桂就立刻臣服。李自成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去平定这些地方势力。
清朝的威胁: 即使没有吴三桂的“带路”,位于关外,实力依然强劲的清朝,也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依旧会视中原为唾手可得的猎物,只不过入关的时机和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也更加困难。

在这个情景下,晚清那样的局面是否会出现?

可能性很高,但具体表现形式会不同。

1. 汉族政权的内部斗争加剧: 如果李自成能够最终一统中原,他建立的政权将是汉族政权。但正如历史发展规律所示,任何王朝的建立初期都伴随着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策的磨合。李自成能否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建立一个稳固的统治秩序,将是决定性的。
可能出现“军阀割据”的模式: 如果李自成对地方势力的整合不力,或者其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激烈,很容易出现类似于明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或地方豪强的崛起。
思想和文化上的挑战: 李自成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凝聚人心,或者重新激活儒家思想。如果他在思想文化层面的整合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2. 清朝的干预与“外来政权”的统治模式: 即使李自成巩固了统治,清朝也不会放弃入关的机会。一旦他们发现李自成政权出现裂痕,或者在与地方势力的拉锯战中消耗了大量力量,清朝很可能仍然会寻找机会,以“平乱”或“支援”的名义,再次染指中原。
如果清朝最终还是能够入关: 即使不是通过吴三桂,而是通过其他途径(例如,趁李自成与南明交战不敌时,从海路或从其他边境突破),一旦清朝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介入,并最终取代李自成,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清朝入关”,只不过时间点和过程会改变。那么,清朝对汉族政权的压制、民族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结构,都可能与历史上的晚清情况相似。
“辫子”和“剃发令”的文化冲击: 如果清朝最终成功统治,虽然不是通过吴三桂,但其征服后的统治策略,例如对汉族文化的改造,对前朝遗民的压制,都有可能与历史上相似。不过,文化上的改造是否会如此深入(比如剃发易服),可能要看具体情况。

3. 经济和对外贸易:
李自成时期: 李自成如果能稳固统治,他可能更倾向于恢复传统的农业经济。他对商业的看法可能更偏向于实用,而不是鼓励开放。
与西方接触: 历史上的晚清,其衰败很大程度上也与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有关。如果李自成政权能够稳定,它也会面临与西方接触的问题。它能否像清朝那样,在初期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然后又因为自身原因走向闭关锁国,抑或是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这很难说。
海权力量: 如果李自成政权能够有效控制沿海地区,并发展一定的海军力量,或许能对后来的西方势力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以当时中国经济的整体水平,要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力量,依然非常困难。

情景二:李自成与吴三桂两败俱伤,清朝趁虚而入

另一种可能性是,吴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关激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这种情况下,清朝的骑兵优势将更加明显,他们很可能趁着两败俱伤之际,以最小的代价进入关内,甚至比历史上更早、更顺利地控制北方。

清朝的优势: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和政治基础,加上关外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保持在一个高昂的水平。而李自成的军队虽然能征善战,但在后勤、纪律和对长期战争的准备上,可能不如清朝。
清朝的统治模式: 一旦清朝入关,其统治模式很可能与历史上相似。为了巩固对汉族占多数的中原地区的统治,他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分而治之: 削弱汉族士大夫的权力,分化汉族内部力量。
文化同化/压制: 通过剃发易服、限制汉族思想传播等方式,逐渐改变汉族文化的面貌。
经济掠夺与重塑: 征收赋税,改变土地制度,以支持其统治。
建立新的官僚体系: 纳入一部分汉族官员,但核心权力掌握在满族手中。

那么,晚清的局面为何会出现?

晚清的局面,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屡遭侵略,并最终导致王朝覆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清朝本身的制度僵化: 满族入主中原后,虽然继承了明朝的部分制度,但其统治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压迫和保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官僚体系变得腐败,政治改革迟缓,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
2. 固步自封,拒绝改革: 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天朝上国”的观念,对外部世界的变化缺乏认知,错过了学习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时机。
3. 民族矛盾: 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存在,虽然有时被压制,但在关键时刻(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会爆发,削弱王朝的统治基础。
4. 经济结构落后: 尽管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相对庞大,但其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基础,难以支撑与工业化强国的对抗。

结论:

如果吴三桂没有降清,那么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将是汉族政权。

如果李自成政权能够长期稳定,并且成功抵御了清朝的进攻, 那么中国可能不会出现晚清那样由“满族征服者”统治的局面。它可能会走向一个与历史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或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汉族王朝,也可能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或地方割据而长期陷入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否会因为自身制度的僵化、改革的滞后而再次落后于世界,是无法确定的。它可能也会经历一个类似“停滞”的阶段,但其民族构成和文化基础会与清朝统治下不同。
但如果李自成政权最终不敌清朝,清朝还是得以入关, 那么,即使入关的“导火索”不是吴三桂,历史的走向也很有可能殊途同归。因为清朝本身的崛起逻辑、军事实力以及统治策略,都决定了它会对中原进行一番重塑。在这种情况下,晚清的局面——即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因制度僵化和改革迟缓而衰落的帝国——依然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出现。 甚至可以说,吴三桂的降清,只是加速了清朝入关的进程,而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清朝最终入主中原的历史必然性(考虑到清朝的实力和明末的混乱)。

所以,我认为,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李自成能够一统中原,那么晚清那样的局面,在“中国因自身原因在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根本层面上,仍然很可能出现。 只是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剃发令的具体执行程度、八旗对汉族的具体压制方式等)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有所不同。关键在于,中国自身能否在那个大变动的时代找到一条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道路,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卷入。而李自成,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是他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有好转但差别不会太大。

首先是统一的阻力大大减小,清朝入关之后花了四十年才统一中国,换成顺朝四年也就差不多了。

下江南之后不会发生剃发令造成的大规模反抗,然后也不必像清朝那样把八旗兵部署在长江沿线,只派绿营往南打。攻略南方肯定也得闯军嫡系大将带队,清朝那种天下快统一了绿营却大批造反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没有剃发令,没有圈地,没有追逃,没有清军的大屠杀,没有迁界禁海,没有三藩之乱,中国经济的恢复会提前几十年。也不会有清朝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蓄意摧毁,也会对科举制改革。

但接下来,就只是个普通的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而已,不会再进一步了。没有工业革命,和欧洲人撞上的时候肯定会输,只不过输得没那么惨而已。

没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是,用不着……

经常有人说明清时代的中国人没有科学精神,其实说得也对。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科学精神呢?一般这个锅都会让儒家来背。其实还真不关儒家什么事,主要是因为科学精神不挣钱。

让资本家选择用机器生产,只能是两个原因:第一,市场上对他生产的商品有很大的需求,第二,机器生产的成本低于手工生产。

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果不加限制地随便生,三十年就能翻一倍,但是农业生产效率在那个年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三十年翻一倍。所以当能开垦的土地都被开垦之后,无论农业技术怎样提高,生产出来的粮食都会转化为更多的人口。农民手中没有足够的余粮,就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机器生产就没有市场需求。

而众多的贫困人口会大大降低劳动力价格,早期的简单机器在成本上是拼不过如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

所以,18世纪的中国就算出了某个天才科学家,发明了某种机器,他也得饿死,因为他的作品卖不出去。

但是英国偏偏就凑齐了这么苛刻的条件。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美殖民地的存在,整个18世纪,英伦诸岛的人口增长超过七成,而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增长了六倍。英国的农场主大量地把农田变成了牧场,也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如果同时期的中国敢这样搞,那就是又一个李自成要诞生了)。这些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却并未使劳动力过剩。

从17世纪前期以来,北美殖民地吸纳了大量的人口,那里居民的平均身高比欧洲高两英寸,平均每个清教徒家庭养八个小孩,夭折率则只有欧洲的一半,平均收入比欧洲高20%,税率则只有英国本土的四分之一。大量人口前往北美谋生,使得英国从来没有清朝那种“只为人多觉地褊,一人一亩尚难全”的情况,北美殖民地生产的小麦也大量运销英国本土。因此,英国的粮食供给一直没有像中国明清时期那样紧张。当然,爱尔兰人死了多少不在大英帝国的考虑之内。

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就增加,因为劳动力成本高,工人的工资也比同时期的欧陆更高,比中国江南的那些一日不作一日不得食的穷苦工人更要好得多。这一切最终导致了英国人的消费能力变强。

衣食住行中,最容易改善的就是衣。饭要天天吃,标准提高了开销太大,房子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至于出门旅游,那更是不知多少年后的事了。唯有相对廉价的棉纺织品,最容易向收入提高了的英国人民推广。

于是,纺织业的巨大需求催生了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各行各业都开始繁荣,越来越需要一种能代替人力或畜力的新动力,于是,原本是鸡肋产品的蒸汽机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了一次次的改良,最终开启了蒸汽时代。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丰富的煤铁资源,这就使得他们使用蒸汽动力的成本更为低廉。较高的人力成本、较大的市场需求和较低的煤炭成本,让英国成功跨出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步。

在其他欧洲国家,比如说法国,工业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法国的环境相对稳定,而此时工业用蒸汽机的技术也成熟了,完全可以在成本上压倒人力。但是法国的工业革命和英国相比就明显有差距,国内投资不足,在海外市场也竞争不过英国。煤、铁、棉花的产量不足,小农经济也长期广泛地存在。

中国引进机器生产,比法国又晚了四十年。这会儿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开始了,机器生产在绝大部分环境下的效率和成本都碾压手工生产。

中国近代的落后,当然是与清政府封闭、自大以及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己的老百姓是分不开的。如果换一个更开放的政权,有可能会更早地了解到欧洲的强大,试图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是,至多也不过就是提前一段时间开始洋务运动,顽固派的势力弱一些,不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摆在这里,粮食危机会一直存在,劳动力成本会非常廉价,再加上经济最发达的是江南和广东,煤炭产地却集中在北方较穷困的地区,中国抢在欧洲前面自发产生工业革命,跨过机器成本与人力成本竞争的那道门槛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那么,落后挨打也基本上不能避免。

另外,地缘环境的限制导致中国缺少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空间。大英帝国可以不管爱尔兰人的死活,大顺帝国敢专心发展江南,不管陕西人的死活吗?忘了自家太祖皇帝是为什么造反的了?再加上17、18世纪的中国长期面临北方的严重边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基本上是那个年代的唯一选择,英国那种绅权限制君权的模式在同时期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为了保持帝国的稳定,农民起义者出身的新王朝统治者会加倍注意保护自耕农和佃农的利益,维护小农经济。17世纪的英国小农经济瓦解能带来工业革命,17世纪的中国小农经济瓦解只能带来农民起义。

大顺到了末年当然也是一定会烂的,但我还是要说,大顺再烂也烂不到大清的份上。

本来想写一写大清限制子母炮一百多年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葩事件,但是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位博主的功课做得比我强多了,大家直接看他写的就好。

大清皇帝和澳宋敬爱的文主席信奉的是同一套理论,最好的武器都是八旗才能用的,绿营不能装备那么多火器,否则造反了怎么办。所以当八旗烂了之后,就得逼着绿营比他们更烂。直到后期实在扛不住了,才不得不对湘军等汉人军队放开限制,但奇葩事件依然层出不穷。

还是拿英国人做对比,整个19世纪,被英国侵略过的国家和民族不计其数。缅甸人、锡克人、马拉塔人、阿富汗人、波斯人、毛利人、祖鲁人、布尔人、苏丹人、桑给巴尔人……猜猜给英军造成伤亡最少的是谁?排在倒数第二的毛利人,也打死了五百多个英国兵。

清朝与一个正常的封建王朝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凌驾于普通国民甚至普通官僚之上的八旗,这是清朝能夺取天下的关键,也是他们的致命缺陷。这种特权集团天生是近代化改革的大敌,埃及改革时屠杀了马穆鲁克,奥斯曼改革时镇压了苏丹亲兵,日本改革时打倒了幕府。中国到了近代想要革新,不把八旗赶下台是不行的,然而八旗却是清王朝的统治核心,与皇权捆绑在一起,直到辛亥革命才得以废除。

如果在17世纪中叶统一中国的是大顺,当然也会产生特权阶级,但无非也就是刘宗敏、田见秀等人的子孙后代组成的勋贵集团而已。顺朝比明朝更重视武将,甚至有武将出任在明朝相当于巡抚的节度使,所以勋贵集团的势力应该也会比明朝大一些,但如果使用降等袭爵制度,大概也不会像明朝的勋贵烂得那样透。到了王朝末期,尤其是有了新式军队之后,这些勋贵很快就会被排挤出权力核心,顶多也就是有几个榎本武扬这样的人物。

这也并不意味着大顺就能成功维新。地主和农民的这点事,蒋委员长管不了,大顺皇帝当然也管不了。但李自成的子孙起码不至于被北京的八旗大爷们的身家性命挟制,连跑回陕西老家拉十几万兵马来迎战的胆子都没有,起码不至于连军事技术的革新都畏首畏尾,像防贼一样防着这个国家人口最多的民族组成的军队,起码不至于连祖鲁人和毛利人的战绩都不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牵扯到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不降清,而是选择与李自成死磕到底,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那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朝入关”这一历史事实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最直接的后果是——清军将无法顺利入关,也难以在短期内击溃李自成的主力。.............
  • 回答
    关于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与明朝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话题。单从“没有打开山海关”这个假设出发,我们来抽丝剥茧,仔细推敲一下明朝当下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走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势如破竹,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
  • 回答
    吴亦凡事件 after the police report, Dou Meizhu's statement that she "did her best," was "given alcohol," "sent to Wu's bedroom," and "did not commit fraud".............
  • 回答
    吴谢宇案,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的案件,其发展至今,依然让人感到一丝不解和困惑。并非说他“至今没有办法捉到”,事实上,吴谢宇最终还是落网了。但如果你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他逃亡的这段时间里,迟迟没有被警方抓获,或者说,为什么他能够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那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首先,我.............
  • 回答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确被吴氏三代人——吴玠、吴璘、吴挺——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抵御金朝入侵、稳定四川局势方面功勋卓著。然而,南宋朝廷一贯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何对这三位功勋卓著、手握重兵的武将却鲜有“异动”或猜忌,甚至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宋祖德的弟弟刘信达,一个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争议性言论的公众人物,近期又因为对《战狼2》和吴京的攻击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提出的“没收《战狼2》全部票房并封杀吴京”的建议,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网友们的强烈反应,特别是对刘信达和另一位同样发表过负面评论的尹珊珊的辱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刘信达的“提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真的没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的走向,以及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会变得复杂和难以一概而论。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三藩之乱”的根源和吴三桂的角色。三藩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朱由榔还在不在世,而是因为清朝廷在削.............
  • 回答
    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Ifthen设想。如果吴三桂真的成功反清,并且建立了新朝,那么他“汉奸”的历史标签,确实需要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重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引清兵入关”的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要洗白,就得从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动用当时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一、 重新定义“忠诚”与“民族”:吴三桂新.............
  • 回答
    吴三桂若当年成功,能否比肩冉闵?这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复杂。单说“成功”二字,在史书上,吴三桂这人,真跟冉闵比,那可差太多了。首先,我们得把冉闵这人捋清楚。冉闵,三国末期,五胡乱华时期的人物。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就是“杀胡令”。当时中原地区,战乱四起,各路少数民族政权涌现,其中以羯族为首的政权,在屠戮.............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脑洞大开。如果吴三桂多活十年,这十年对于康熙朝廷来说,绝对是一段无法忽视的变数。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推演一下,看看结果会如何。首先,得先明确一下“吴三桂再活十年”是什么概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康熙二十四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
  • 回答
    如果李自成能联合吴三桂击败清军,并最终统一中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其复杂性与高度的争议性将远超以往。他不会是被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失败代表”,而是会被推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比肩的开国君主,尽管其崛起的背景和政治遗产会有着鲜明的烙印.............
  •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
  • 回答
    穿越到1644年山海关前的吴三桂,这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又充满巨大变数的开局。作为一个身处历史洪流的关键人物,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数百万人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考虑到我拥有现代人的知识和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我的目标将是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生灵涂炭,并寻求一条最符合我认知中“最.............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清异姓藩王见到宗室亲郡王时的具体礼仪,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复杂且值得细究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清两代对于宗室和藩王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森严的规定,而“异姓藩王”这个概念在明朝和清朝的实践中,其性质和地位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明朝的异姓藩王与宗室的礼仪明朝初年,为了巩固皇权,分封了大量.............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也饱受争议的名字。评价他,就像在一团乱麻中梳理丝线,既要看到他手中握着的权柄,也要看到他内心纠结的算盘,更要看到他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波澜壮阔的后果。要给他一个简单的好坏定论,怕是太对不起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要说吴三桂,绕不开他“罪人”的标签。最广为人知的一点,便.............
  • 回答
    评价吴三桂这个人,就得把历史的镜子端正,别让个人好恶或者后世的标签遮蔽了真相。他是个复杂到极点的角色,很难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的存在,与明末清初的剧变紧密相连,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投入历史洪流中的石子,激起巨大的涟漪。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他:一、作为明朝的降将:忠诚的界限在哪里?.............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您构思的,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历史书可能会如何描绘他的经历以“洗白”的详细叙述,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洪武风云录》卷七:铁血定辽功,孤胆救汉魂——吴三桂传千载之下,论英雄者,莫不叹吴三公之名。然史海沉浮,流言纷纷,其功过是非,常为后人所迷。今吾辈谨遵史学正道,拂去尘埃,还原这位擎天.............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当年康熙在与吴三桂的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那历史的走向、后世的评价,乃至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都将是另一番模样。首先,我们得想象一下,康熙败北的场景。那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败,那将是清朝入关以来最根本的动摇,甚至是崩塌的开端。吴三桂,这位在明末崇祯朝就已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