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李自成山海关大破清军,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会怎样评价他?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
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自成失败。若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可能实现以下结果:
清军被击退:清军主力被歼灭,多尔衮、吴三桂被斩杀,清军无法南下入关,明朝残余势力可能与李自成联合抗清。
中原统一:李自成的军队可能占据华北、华中大部分地区,与南方的南明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但李自成的政权可能因内部矛盾或外部压力而分裂。

2. 李自成的军事能力
李自成的军队以农民起义军为主,但若成功击败清军,可能展现出其军事组织能力的潜力:
战术灵活:李自成在攻占北京时以奇袭战术迅速攻破明军防线,若在山海关之战中采用类似策略,可能击溃清军。
后勤与补给:李自成的军队在明末曾因后勤问题陷入困境,但若在山海关之战中取得胜利,可能巩固其对华北的控制,获得清军的补给线或资源。



二、李自成政权的建立与治理
1. 政权性质与合法性
反清复明的象征:若李自成成功击败清军,其政权可能被视作“反清复明”的合法政权,而非单纯的农民政权。
“大顺”王朝的延续:李自成在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若成功抵抗清军,可能延续这一政权,但需面对明朝残余势力(如南明)的威胁。

2. 政治改革与社会影响
土地政策:李自成曾提出“均田免赋”,若成功执政,可能推动土地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但需应对清军残余势力的反击。
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李自成的军队在攻占北京后曾出现内部分裂,若成功统一,可能建立更高效的行政体系,但需防范地方豪强的反叛。

3.实在的挑战
清军残余势力:若清军被击退,但未被彻底消灭,可能在北方或东北地区残留势力,形成长期的对抗。
南明政权的威胁:李自成若无法统一南方,可能与南明形成南北对峙,导致中国分裂为多个政权。



三、历史评价的转变
1. 从“闯王”到“民族英雄”
农民起义领袖的重塑:传统历史中,李自成被视作农民起义领袖,若成功击败清军,可能被重新评价为“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
与郑成功、洪秀全的比较:李自成可能被视为比洪秀全更早的反清复明领袖,与郑成功(台湾政权)形成对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清复明的统一政权”。

2. 对清军的彻底颠覆
多尔衮的死亡:多尔衮是清军入关的关键人物,若被斩杀,可能彻底瓦解清军的统治基础,导致清朝无法建立。
吴三桂的失败:吴三桂是清军入关的直接责任人,若被击败,可能避免清军南下,中国历史可能进入“大顺南明其他政权”的长期分裂期。

3. 对后世的影响
清朝的建立被取消:中国可能进入“大顺南明其他政权”的混乱时期,或由李自成的政权统一中国,成为新的王朝。
国际关系的改变:李自成政权可能与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建立联系,影响东亚国际格局。



四、可能的历史结局
1. 短期:李自成政权的扩张
李自成可能在1645年左右统一中国,建立“大顺”王朝,但需应对清军残余势力的反击,或南明政权的联合反攻。
若李自成成功,可能与南明政权合并,形成统一的反清政权,但需解决内部权力斗争。

2. 长期:中国历史的转向
避免清朝的建立:中国可能进入“大顺南明其他政权”的长期分裂期,或由李自成的政权统一中国,成为新的王朝。
文化与制度的变革:李自成可能推动更彻底的改革,如废除科举、恢复传统儒学,或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五、历史评价的可能演变
1. 李自成的“革命性”地位
他可能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与郑成功、洪秀全并列,成为“反清复明”的象征。
他的“均田免赋”政策可能被后世视为“农民革命的典范”。

2. 对清军的彻底否定
清军的入侵被视作“外族入侵”,李自成的胜利可能被后世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
多尔衮的死亡可能被视作“清军的终结”,而吴三桂的失败则成为“叛徒的结局”。

3. 对农民起义的重新认识
李自成的胜利可能改变人们对“农民起义”的看法,将其视为“拯救中国”的力量,而非“失败的起义”。
历史书可能将他与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并列,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六、可能的争议与挑战
1. 李自成的统治能力
若李自成成功,需面对如何治理国家的挑战,如如何处理与南明的矛盾、如何应对清军残余势力的反击等。
若他因内斗或腐败导致政权崩溃,可能被后世视为“失败的英雄”。

2. 历史的偶然性
山海关之战的胜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李自成的兵力、清军的部署、地理环境等。若李自成胜利,可能因后续的内乱或外敌入侵而失败。



结论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他可能被历史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反清复明英雄”,其政权可能成为统一中国的政权,彻底改变清朝的建立进程。他的“均田免赋”政策可能推动社会改革,而他的军事才能则被视作“农民起义的胜利典范”。然而,历史的偶然性意味着这种假设可能仅存在于理论层面,但若实现,李自成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装模作样地回答一下问题: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大破清军,斩杀多尔衮、吴三桂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胡兵似倍于流贼”、“‘顷日九王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 在此一举。’臣问:‘所谓本坐空虚者何事耶?’曰:‘为土贼所陷’云,而更不明言。所谓本坐似指中原皇帝而言矣。”(随军的当事人朝鲜世子所记)而吴三桂有五万兵三万乡勇(吴军原有“关辽五万众”,加上所招练的乡勇,只乡勇都司减国诏等“统集乡勇三万余人”),李自成实际不超过六万人(当时留在北京的私人闻见记录,如缺名《燕都日记》说“兵数万、程源《孤臣纪哭》说“兵六万”,从而《明史纪事本末》、《罪惟录》等书均作六万。更有佘一元《山海关志》也说农民军“各营数万人”)。总之,这是一场战斗力极其悬殊的战斗。而从战役上讲李自成也没有成功的机会,因为清军是躲在吴军背后观察战机,到吴军无法支撑后再作为生力军投入。

所谓李自成的成功机会,是指假如吴三桂不跪清,那么就不会有密探告知清军山海关一段路已经通顺,这样清军就会从蓟镇入口而不是从山海关进入。而且吴三桂不跪清,则将与李自成合兵,并在北京城下与清军交战。这样双方形势将发生转换,李自成也可以得到来自真定顺军的援助。


笑死我了,没想到还能看见一朙bandit

不知道朙bandit看的是什么牛批史料,在下看的是:

《朙史·流贼传》:战良久,我兵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万马奔跃,飞矢雨堕,天大风,沙石飞走,击贼如雹。自成方挟太子登高冈观战,知为我兵,急策马下冈走。……

具体过程如下:

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到达山海关,吴三桂只留下少数军队和反动乡绅防守关城,把主力已拉到关内石河,摆开阵势。李自成除了把主力用于石河以外,还派出部队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西罗城和北翼城,对吴军实行包围。双方昼夜激战,至二十二日晨,吴军已困惫难支,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的全军已面临崩溃之势。清兵于二十一日晚赶到山海关后,屯驻于欢喜岭。此时的多尔衮并不急于参战,他“蓄锐不发”,要等到吴三桂部支持不住、大顺军也疲惫时再一鼓作气夺取胜利;同时,他也要观察一下吴三桂的诚意,以免上汉人的当。二十二日晨,吴三桂感到形势严重,带着属官和乡绅们出关,至欢喜岭上的威远台谒见摄政王,请求清军立即来援。多尔衮谕以“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巡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继之又对吴三桂道:“尔回,可令尔兵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说完,让吴三桂等先行回去,自己随即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布好阵势后,即向大顺军阵地发动猛烈冲击。大顺军虽然奋勇迎敌,无奈清兵以逸对劳,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很大的优势,故不久便败下阵来。清军乘胜追击,大顺军大败,兵员器械损失惨重,大将刘宗敏也负了伤。李自成只好连夜撤退。他们行经永平范家庄时,把吴襄处斩。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全家三十四口。而吴三桂本人却在山海关战役结束这一天,被清摄政王承制封为平西王。这样,由于吴三桂的背信弃义,大顺军终于被满汉地主阶级联军击败。从此明末农民战争由盛转衰,进入了以抗清为主的新时期。

我原以为敢来评论区搞事之朙bandit必有高论,没想到却是这样一副水平,真是可笑。


这问题下真的乐到我了。

然而,事实却是:

宁武之战是大顺军渡河东征以后,占领北京以前进行的唯一战役。这里的守将明总兵周遇吉十分顽固,驱使士卒据城抵抗,最后 落得个兵败身死。正是由于周遇吉逆潮流而动,在一片倒戈声中敢于负隅顽抗,博得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赞扬。他们抓住宁武战役编造 了许多谎言,后来的史家不察,往往轻信盲从。这些谎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渲染宁武战役的激烈程度,把这次战役持续的时间说得很长;二是诬蔑大顺军攻克宁武以后,把城里的老百姓都杀光了;三是夸大战役的后果,把大顺军的胜利描绘成惨胜,甚至毫无根据地说李自成等人,由于士卒损失过多曾一度打算退回关中。下面就依据可靠史实,对以上三点进行必要的考辨。 一、《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宁武大战》条中说,“遇吉设奇制胜,每战必胜”,相持半月,至三月初一日才被大顺军攻克城池。 这是不真实的。据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杂志》载,李自成是在“二月十六日自太原起身,数日至宁武”;崇祯十七年三 月《兵部为贼势已压云境等事》行稿说,大顺军“二十日过雁门关,二十一日攻宁武”;据乾隆十五年《宁武府志》卷十一,大顺军攻克宁武的时间是二月二十二日。这就清楚地表明,整个宁武战役首尾不过两天。就官军而言,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士气不扬,只是在周遇吉的逼迫下才勉强迎敌,根本就没有“相持半月”之事。二、大顺军攻取宁武时,周遇吉被擒处死。但是,大顺军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戮平民。乾隆《宁武府志》记载: “贼初破宁武,亦不甚杀戮,旋引兵而东。明日,贼别部在城中者忽树蓝旗,遂肆戕虐,被祸者数千人,其伪总兵尤世禄所为也。 王珻作《节录补》而谓‘贼恨其久不下,屠杀一尽,血流成波。’亦失其实,盖但得诸传闻耳。” 这里说的伪总兵尤世禄,是义军攻占榆林时投诚过来的将领。他曾经任过明朝山西总兵,革职后居住在宁武,同山西官绅结下了宿怨,被撵回原籍榆林。大顺军进攻宁武之前,尤世禄奉李自成之命,以过去曾与共事的关系,到城下去招降周遇吉。周遇吉翻脸无情,弯弓相向,虽然没有射中,却又结下了新仇。可见,攻克宁武以后杀了几千人,也还是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尤世禄的个人报复行动。《平寇志》等书说,“贼屠宁武,婴穉不迴”,完全是地主阶级文人别有用心的捏造。 三、这次战役持续的时间不长,规模也比较有限,大顺军在攻城过程中的伤亡自然不会太大。可是,《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 吉传》中,却煞有介事地说:“廿五日,贼(指李自成)集头目计曰:‘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 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孑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已刻期明早班师”,云云。根据可信史料的 考核,这里所列出的大同至居庸关官军数目,完全是信口开河。我们知道,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各部义军都非常注意侦察敌情,李自 成对官军的实力肯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作者借李自成之口夸耀官军实力,妄称大顺军已刻期班师,“回陕休息”,无异是痴人说梦。

还有:

然而,尤世禄一直是明军将领。而关于私仇,也是:

这里说的伪总兵尤世禄,是义军攻占榆林时投诚过来的将领。他曾经任过明朝山西总兵,革职后居住在宁武,同山西官绅结下了宿怨,被撵回原籍榆林。大顺军进攻宁武之前,尤世禄奉李自成之命,以过去曾与共事的关系,到城下去招降周遇吉。周遇吉翻脸无情,弯弓相向,虽然没有射中,却又结下了新仇。可见,攻克宁武以后杀了几千人,也还是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尤世禄的个人报复行动。

而关于嘉定屠城,却粉饰成“私仇”:

和江阴百姓抗清同时,嘉定县民也因清政府强迫剃发起兵。弘光朝廷覆亡后,六月十四日嘉定已经沦入清方之手,二十四日清朝 委任的知县张维熙上任。闰六月十二日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有人征询著名乡绅侯峒曾(天启五年进士,弘光 时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意见。他毅然回答:“闻徐太史汧护发自裁,何不奋义?即不可为,乃与城存亡,未晚也。”就是说,他反 对刘宗周、徐汧的只顾自身名节的消极抵制,主张积极地起兵抗清。十七日侯峒曾带领两个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进士黄淳耀及其弟 黄渊耀入城倡义反清复明。他们同当地士绅会议后,决定率领百姓上城画地而守。“立挨门出丁法,分上中下三等:上户出丁若干,衣粮自备,仍出银若干,备客兵粮饷,并守城头目灯烛之费;中户出丁若干,衣粮自备,仍出银若干;下户止出一丁,分堞而守,每丁 日给钱六十文,衣粮灯烛悉自备。城上分四隅,自某地至某地止,分属各图,每图择一人为长。日入后,当事者亲自巡历,以稽勤惰。 其大事专属峒曾、淳耀处分”,城上树立白旗,大书“嘉定恢剿义师” 。 嘉定绅民起义反清后,清吴淞总兵李成栋(原为高杰部将,曾任明朝徐州总兵)立即领兵来攻。侯峒曾、黄淳耀等人想借用城外 乡兵扼阻清兵。可是,四乡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根本没有作战经验,人数虽多,却难以同正规清军作战。即如史料所言: “诸乡兵未谙兵势,争裹粮厉兵而来。峒曾、淳耀等亲自临城,勉以忠义,言与泪俱,人皆感奋。因下令诸乡勇能鼓众赴敌者,每人先 给白布二疋,仍每日颁折饷银二钱;有能得敌人首级者,每颗给银十两”。“七月初一日,会兵砖桥东,不下十余万人,排挤拥塞,纷 呶如聚蚊,多适为累。清兵每战必分左、右翼;乡兵不识阵势,呼为蟹螯阵。每发挑战,多不过十余骑,皆散落不集一处。诸乡兵遥 见兵出,拥挤益甚,手臂摩戛,轧轧作声。”这种乌合之众自然抵挡不了清军。双方才一交锋,乡兵就不战自溃,“走者不知所为, 相蹈藉而死”,许多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尸骸乱下,一望无际” 。 七月初三日,清军大举攻城;次日城破,侯峒曾奋身投入池中,被清兵拖出斩首,其子玄演、玄洁遇害,黄淳耀、渊耀等自缢。 李成栋下令屠城,“兵丁遂得肆其杀戮,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苇丛棘,必用枪乱搅,知无人然后已。丁兵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人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虽至穷苦,必以一簪一珥系肘间,曰:此买命钱也!”“遇他兵胁取如前,所献不多, 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使然,非一人所致也。予邻人偶匿丛■中得免,亲见杀人情状;初砍一刀, 大呼:都爷饶命!至第二刀,其声渐微,已后虽乱砍,寂然不动。刀声■然,遍于远近;乞命之声,嘈杂如市,所杀不可计数。其悬 梁者、投井者、断肢者、血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藉,弥望皆是,亦不下数千人。三日后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 舟行无下篙处……” 这就是史册上臭名昭彰的嘉定屠城。

可能认为“遇他兵胁取如前,所献不多, 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使然,非一人所致也。”算私仇吧。毕竟清军要钱,你竟敢给少了,那一定是你错了。

甚至关于扬州十日,也说什么“久攻不下的屠城”。实际上扬州打了多久呢?

二十四日夜间,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城上鼎沸,势遂不支”。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被俘后遇难。
即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 460,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 “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多铎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 。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

“之后李自成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仗”,可是事实是:

怀庆战役从十月十二日开始,大顺军连续攻克济源、孟县,清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兵出战,在柏香镇几乎全军覆没,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等均被击毙。
当李自成亲自率领驻守西安地区的大顺军主力移往潼关与多铎部清军决战时,清阿济格统领的军队也已经进入陕北。其部下有固山额真谭泰等满军,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以及从宣府、大同、山西抽调的汉族降附军,兵力相当雄厚。(注:阿济格西征时已经把宣府、大同两镇降兵尽调随征,“搜括无遗”,总兵力已达到八万人。)大顺军方面的部署是毫侯李过(改名李锦)守延安,高一功守榆林。阿济格军入边墙后,命姜瓖统领明朝投降兵将围攻榆林,自己带领满、汉主力经米脂 攻延安。李过部为保卫延安同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曾七次交锋,其中大顺军两次乘夜间出城反击,都因兵力不够未能奏效。

还有:

le,原来“征服明朝全境”和消灭李自成和南明都是靠“这不到二十万人”打出来的。这一点我觉得无需说了,毕竟一般人都知道,清廷逐鹿成功依靠了大量绿营兵+三顺王军+汉八旗,而且越到后面越明显。


看来很有史料阅读能力。 有人已经指出,崇祯十四年九月闯军并未克城,依据是县志里面的亲历者提到的傅宗龙死后都尚未克项城,而《豫变纪略》也持此说。然而一方面史料阅读能力太强,一方面还在这信几十年后写出来的《明季北略》里面的所谓记载。

回答这位莹如玉同学一下,其实就是第一种情况。


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问题了。有人指出:

其实第14条也没提李自成干了什么坏事。


没想到这么懂历史。一般人都知道,明末存在的各支农民军多得不可胜数,也是到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后期才统合起来,起码在李自成杀罗汝才以前都不可能叫作还有独立的第三支吗?另外继续什么扬州十日跟多铎没有关系。实际上: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他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令旨中说:“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 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多铎尚且只狡辩自己是“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到这里就变成了跟多铎没有关系。看来OO就是OO,喜欢干OO喜欢干的事。


大概想要证明清朝没有屠城。且不说日本人也喜欢狡辩自己在南京杀得很少,我们看看清朝是怎么自己交待其他屠城行为的:

顺治七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总督佟养量揭帖中报告:“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

另外,你以为没有外国人记载扬州十日了?

能够放出“抗日时期KMT怎么残暴了?说不出来就是在造谣。那是在国家的旗帜下,诡辩都登峰造极了


等等。

说起来,其实连范文程都知道:

夫明之劲敌,惟我国与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此行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当于入边之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以为门户。我师往来、斯为甚便。

真的是很可乐了。

另,这个回答没什么意思,纯粹个人发泄用。如果有谁不小心像我一样不小心翻到了,想必也会如此愤怒吧。(对其实我就是要你们去翻)

user avatar

那样的话,就是天下共主,南明小朝廷如土鸡瓦狗。汉人历来有天下观,认为朝代更替是正常现象。只要能给神州大地带来秩序,抵抗外族入侵,各阶层对换个朝廷毫无意见。

李闯主要问题不在于烤掠,也不在于掀翻明正统。

中原传统,以有道无道论天下鼎革。对换一个皇上毫无违和感。

李闯的核心问题在于,不能作为汉人皇朝抵御外敌入侵。你入了北京就是汉王朝共主,你要有这个高度。

一片石败了不要紧,你有个姿态守住北京啊,你守不住北京你召令天下共同御侮,八月十五杀鞑子啊。

结果还是流寇思维,随便登基几天就放弃北京,逃向西北,毫无天下共主的姿态。

也不怪南明不认,普天下汉人都觉得这不是人主所为,这依然是流寇,未脱贱相。

你对比一下49年新朝鼎立,出兵蕃属,硬怼十几国的英姿,李闯之败理所当然。

user avatar

农民是抗清战争的中流砥柱。而一味妥协投降的崇祯,此时恬不知耻地从梅山上下来,妄图夺取抗清果实。闯王百万雄师,一举渡过......(渡过哪里?我编不下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
  • 回答
    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可真是个大新闻,影响绝对不止是网络上。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从法律、商业、以及李子柒个人品牌这几个方面好好捋一捋。一、 法律层面的分析首先得明确一点,李子柒(李佳佳)和 MCN 机构(例如微念)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存在合同的。这份合同里会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收益分配、知识产权.............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楚云飞那小子,把秀芹和山本一木这俩活宝,一块儿用手榴弹给炸上了西天,那场面,啧啧,李云龙指定得炸了!你说李云龙会怎么对待楚云飞? 我跟你说啊,这事儿得分几方面看:第一,短暂的震惊和愤怒那是必须的!你想啊,秀芹可是李云龙的女人,就算当时 situati.............
  • 回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这个角色,由易烊千玺出演究竟好不好,甚至是否由张一山来演会更好,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期待。咱们先聊聊易烊千玺的李必。不得不说,易烊千玺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表现,很多观众是认可的。他演出了李必那种少年老成、胸怀大志、背负.............
  • 回答
    评价蒲山公李密,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他的生命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也留下了不少争议。要给李密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好是坏,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看看他身上那些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少年英发,豪情万丈的起点:李密这个人的出场,可以说是带着一股“少年得志”的英气。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
  • 回答
    杨幂粉丝称《盲山》导演李杨为“十八线导演”,这一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了解事件的起因和背景:事件的导火索通常是杨幂参与的某部电影或电视剧与《盲山》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联系,可能是上映档期相近,或者是关于电影题材、市场表现等话题被提及。一些杨幂的粉丝群.............
  • 回答
    2016年10月3日,山东莱芜市莱钢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李宝华医生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幸。那天,李宝华医生在医院被一名患者的家属(报道中称为“暴徒”)持刀砍伤,尽管医院进行了紧急抢救,但李宝华医生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这件事情一经披露,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大家对于医护人.............
  • 回答
    首钢险胜山东,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对决北京首钢队以105:102的比分惊险击败了山东西王队,为球迷们献上了一场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比赛。这场胜利对于首钢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巩固了他们在积分榜上的位置,也展现了球队在关键时刻的韧性和斗志。林书豪的领袖作用与李敬宇的闪光本场比赛,林书豪继续扮演着球队核心的角.............
  • 回答
    李自成若能击败满清并建立大顺,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熟知的近代屈辱和落后可能不会以我们今天所知的方式发生。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 ifscenario,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一、 李自成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可能性:这是推演的基础。李自成农民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在建立稳定政权.............
  • 回答
    李自成若能建立一个延续200年以上的王朝,近代中国的情景或许会截然不同,而且大概率会更好一些。这并非空穴来风的猜测,而是基于历史逻辑和王朝兴衰规律的推演。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展开:一、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首先,如果李自成能够巩固政权并延续下去,他必然要解决其起事之初存在的政治困境。最显而易见的.............
  • 回答
    李自成的大顺若能成功取代明朝,中国是否会迎来一场“明治维新”式的变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推演。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人性化、更侧重于历史逻辑和人情世故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一次简单的皇权更迭,而是一场由上而.............
  • 回答
    如果李自成能联合吴三桂击败清军,并最终统一中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其复杂性与高度的争议性将远超以往。他不会是被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失败代表”,而是会被推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比肩的开国君主,尽管其崛起的背景和政治遗产会有着鲜明的烙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我们尝试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人物时。如果抛开立场,纯粹从“大救星大英雄”这个设定去推演,那么“九宫山程九伯”这位人物的形象确实会变得非常负面。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逻辑,并尝试剥离掉一些AI的痕迹,让它更像是一个有思考的人在讲述。首先.............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设想!李自成率领他的大顺军东征,眼看就要攻入北京,却突然集体“闪现”到了当时的满洲都城沈阳。这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比任何戏文都精彩的桥段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这两种可能(交战还是合作)会有什么影响,以及背后的“神秘事件”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得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如果李自成没有在山海关兵败身死,汉族能否阻止清朝统治,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它对汉族抵抗清朝的关键影响。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失.............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假设——如果当年李自成真的把大明朝给一锅端了,接下来会是啥光景?这问题可有意思了,就像扔一块石头进水里,激起的涟漪得好好琢磨琢磨。统一的棘手与潜在危机首先,得明白李自成这伙人是咋走到这步的。他们是农民起义军,成员成分复杂,有农民、有矿工、有失业军官、有地痞流氓……这支队伍打仗是把好.............
  • 回答
    李自成如果没在九宫山陨落,他是否有机会与南明、满清形成鼎足之势,甚至击败其中一方,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类似南北朝的格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却又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说。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1645年,重新审视当时的内外环境,以及李自成及其领导的大顺政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
  • 回答
    李自成若能一统天下,能否成为下一个朱元璋?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如果”和“也许”。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一番,看一看历史的巨轮是否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李自成而拐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身上有着与朱元璋惊人的相似之处。出身的相似:底层爬升的草.............
  • 回答
    崇祯皇帝若向李自成大顺政权投降,并以禅让方式交接权力,这无疑会对大顺政权的“软实力”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权力更迭,更是一场涉及合法性、民心向背、以及新旧政权之间张力的微妙博弈。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一、合法性的初步确立与正统性的塑造: “受命于天”的象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