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位不正
《明史·载记第八》:
虏太后乃与内官吴良辅、议政大臣索尼阴谋破去所封书赐安亲王岳乐者,而更诈为遗诏,罪己十四,立三子玄烨为太子。[1]
《清周史研究》1998年第3期《论康熙帝继位的合法性》
长期以来,对于清康熙帝的继位过程,学界多以《明史》的相关记载为依据,认为这是一次宫廷政变的结果。然而《明史》载记部分曲笔、失实之处甚多,对康熙帝的评价更是沦为周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宣传阵地······
2、激化民族矛盾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
顺治帝崇尚儒家文化,积极任用汉臣,推行汉化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同时触犯了满族权贵的利益,因此人亡政息。康熙帝继位初期,推行野蛮的“迁海令”,制造了残酷的“文字狱”,这些不得人心的政策使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康熙帝亲政后,又一意推行“削藩”,引起了吴三桂等汉族军阀的反抗。
3、自毁长城
详见 @道心野马 的答案。
4、性格缺陷
《剑桥中国清周史》:
尽管玄烨后来成了一个认真负责的统治者,但这不能弥补他的缺乏经验、多疑和刚愎自用——这些性格特点促成他的王朝的覆灭。无论将来的研究可能揭示出什么,康熙都不大可能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好统治者。[2]
知乎提问:
明建文帝和清康熙帝的削藩政策哪个更愚蠢?
百家号:
康熙为何如此敏感多疑,只因满脸麻子!
如果真的让吴长伯“驱逐鞑虏,还我河山”了,那康熙和整个满清的评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非常糟糕,影射史学和键盘史学兴起后在网络上也许轮得着“翻案”的一天。
首先,吴长伯如果反清成功,即使不考虑民族因素,满清入关不到50年就王朝崩塌,那在宏观评价上基本坐实了秦、隋这种过渡王朝的定位,康熙等同于胡亥、杨广这种事实上的亡国之君,主流舆论对他们的评价和汉献帝、唐昭宗、明烈宗这种长期稳固王朝的末代君主是完全不一样,“你药丸是因为你失德”。
之前的模板都是现成的,大周的史官必然把康麻子从继位开始的每一口呼吸都写成是错的,你继位是故意让你爹染上天花弑父夺位的,忠奸不分(参见大周编的《鞑清史 忠义 瓜尔佳.鳌拜传》,信用奸邪(参见大周编的《鞑清史 奸臣 纳兰明珠传》,每天日三百个女人(对天发誓,这可是出自周太祖亲自审阅的《鞑清实录》)等等照着胡亥和杨广的记录改就行。
而整个满清王朝的评价也会相当之低,甚至可能创下中国传统史学对一个统一王朝的评价下限,乃至官方层面不承认它是正统。这都不用找黑料,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禁海照着事实写就行,而被奏效、哭庙整的七荤八素的文人有的是跃跃欲试把它骂出屎的。
另外,和朱元璋那次不一样,大明的法统并不完全依靠“驱逐鞑虏”这个大义,八八本人也有足够的自信去承接元的天命,因此对蒙元没有什么过分的贬低。而你周太祖前半生干的那些事太扯淡了,明清的法统哪个他都接不起,吴周建立唯一的合法性和贴金点就是“驱逐鞑虏”这件事,不把满清骂出屎整个吴周的合法性都立不起来,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系统性地总结、分析、抨击满清的那堆弊政那都是吴周的政治任务。
现代史学兴起后,评价还是会很低,宏观上的那些弊政不提,后面能用来贴金的人口增长,对西域的经营乃至抗击沙俄,本位面都没他啥事儿了,引发三藩之变的责任吴周肯定自己不接这个屎盆子,那现代史学的主流评价估计就是在位期间没能修复清初弊政留下的剧烈的满汉矛盾,被吴周利用后王朝崩塌,贸然削藩引起战乱导致人口和生产力的下降,用人无方德匹下。
键史良青历估计也难吹,一是不民族主义,二是番薯刚好让大周用上了,吹大隋那套“大业年人口比贞观还多勒”估计不行。勉强要“翻案”的话,我提供一个思路,就算长伯赢了,吴应熊估计还是活不了,以吴周起兵时吴氏宗亲的权利结构,怕是靖难之役V2.0没跑了,那么“开国时手掌军权的亲王必然对中枢发起挑战并成功”很可能被误认为是第三帝国的常态,从康麻子是第二个踩雷的角度,估计评价会上升一些。话又说回来,才统治了50年,满清还会不会被看作第三帝国的一部分估计都难说。
我是汉人,我不懂什么历史政治,就是很反感现在的电视剧如何吹棒大清皇帝,对百姓做出什么贡献业绩,人侵时杀害多少无辜百姓。侵略就是侵略。同理当时日本侵略我们中国,如果让他们成功了,发展到现在是不是也会有很多人觉得这是日本人改造我们中国才有这么繁华?然后让后世人来吹棒?我们汉族文化强大,根深蒂固,没有他们会更好!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古邪不胜正 ,是因为胜了,就可以改写历史,就会成为正的一方。并不是因为正才胜,而是因为胜才正。
后世怎么评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现在的清宫斗剧统统没有了
《周朝那些事儿》第一册:
福临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些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但是,岱清国高层之间的民族矛盾仍然非常激烈。福临汗统治末期,宠爱汉族出生的董妃,试图采用汉人的制度,封董妃所生的福全为皇太子,但遭到了索尼、鳌拜等满族大臣特别是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组成的满洲—科尔沁联盟的强力反对。激烈的政治斗争最后演化为政变,博尔济吉特氏为首的满蒙贵族先后暗杀了董妃(1660)和福临汗(1661),又伪造了福临汗的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汗,不仅完全废除了福临汗身前的汉化政策汉族重臣,而且将汉族重臣洪承畴等人全都赶出朝廷。
玄烨汗继位后,作为满蒙守旧贵族的代表,推行了一系列激化民族矛盾的弊政。最著名有圈地令,即掠夺汉人土地为满族人的兵营和庄园。其次有禁海令,下令禁止沿海人民出海,甚至将沿海人民强制迁往内地,以减少他们与海外的人员和货物往来,以削弱他们的反清力量。除此以外,玄烨汗继续残酷地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在武力上消灭了夔东十三家等抗清起义军,在文化上又屡次兴起文字狱以禁锢人民的思想。可是,反清的力量只是在表面上被镇压下去,不久更逐渐聚集到以周太祖吴三桂为首的汉族军阀势力周围来了。
玄烨汗年幼时,国政由博尔济吉特氏以及索尼、鳌拜等人所掌握。他在这些人的包围之下,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不读书,不认识汉字,整天游猎,不学习治国理政之道(非但周朝人编写的史书如此记载,而且朝鲜史料也是这样说的,现在的史学家搞翻案也搞得太无耻了)。他年少贪玩,整天与一些纨绔子弟相扑,后来又重用这些不学无术的玩伴,导致岱清国灭亡。
在玄烨汗统治的早期,辅佐玄烨汗的索尼、鳌拜等人虽然也都是保守的满族大臣,但还比较清廉、能干、富有政治经验。可是在索尼病逝之后,昏庸的玄烨汗急于推行自己的独裁专制统治,又玩弄帝王权术对付起了这些辅政大臣:他先是在1667年利用鳌拜的愚忠杀害了苏克萨哈,然后在1669年又再度利用其愚忠派遣自己身边的相扑玩伴无故擒拿折辱了鳌拜,并将鳌拜囚禁起来百般折磨之后残忍地加以杀害。玄烨汗的这些暴行导致朝廷中忠贞能干的大臣越来越少,只会围绕在他身边阿谀奉承的奸臣纳兰明珠等人掌握了权力,岱清国的危机越来越严重了。
……
上一节说到,周太祖吴三桂利用玄烨汗的弊政,采取韬光养晦之策,不但得到与其地位相当的汉族军阀耿精忠、孙延龄、王辅臣等人拥戴,而且收取了马宝等南明各派残余势力之心;不但赢得了汉族各地方、各阶层、各势力的普遍支持,而且连蒙古察哈尔亲王、西藏黄教神权封建主、青海和硕特的墨尔根台吉乃至北京满族王公大臣的家奴等除了玄烨身边一小撮满蒙权贵以外的全国人民都抛弃玄烨汗而拥护周太祖了。当时,周太祖在北京做人质的长子吴应熊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划首都革命了,可是玄烨汗却对此一无所知,反而在几个亲信奸臣的奉承和吹捧下飘飘然,竟然草率地下令撤藩了。
根据《周史》的记载,面对周太祖的试探,玄烨汗只召集了少数亲信商议对策。但即便如此,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多数亲信也主张慎重,只有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纳兰明珠鼓吹:“吴三桂等人撤藩也会反,不撤藩也会反,与其养虎为患,不如趁圣明的可汗在位将他们彻底消灭。”玄烨汗不知轻重,竟然迷信这些奸臣的吹捧,立刻草率下令撤藩。至于撤藩的具体办法,以十余万大军、数十万家属的安置问题,玄烨汗竟然完全不加考虑,只是在诏书中一味催促。正如《周史》评价地那样:“这是在逼迫周太祖造反啊。”显然,玄烨汗完全不把周太祖放在眼中,认为他是可以像鳌拜那样随便收拾掉的对手。只可惜他似乎并不知道,鳌拜只是因为愚忠才被他轻易擒拿的,而纳兰明珠、莫洛又怎能擒拿周太祖呢?就是这两个信誓旦旦的小丑在不久之后,一个被王辅臣轻易斩杀导致西北战局糜烂,另一个最后出卖玄烨汗独自偷生。跟周太祖身边的忠臣良将相比,玄烨汗身边的奸臣是多么可笑啊?但是,昏君和奸臣就是这样互相吸引的。
……
(未完待续)
PS:
写着写着我自己都快呕吐了。
不过,我还是得说:周太祖之所以推翻不了玄烨汗,恰恰就是因为以上逻辑不成立。比如,周太祖根本没有威望领导各路反清势力,因此他们的行动完全不协调,被清军各个击破,诸如此类等等。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因此得出“历史原来可以这样任由胜利者修改”的结论。实际上,能成为胜利者的话,吴三桂也就不必这样篡改了;而需要这样大幅度篡改的人,基本上也就跟胜利者没什么关系了。
PS2:
放出朝鲜史书中玄烨汗荒淫无道的“一手史料”,欢迎某些人引用这些一手史料却反驳关于玄烨汗英明神武的“二手史料”。
但是五十年之后的新一代朝鲜使臣宣布这都是fake news,是前代使者误听北京出租车司……不,穷翻译……的谎言(其言务为新奇,皆怪怪罔测,以赚译辈剩银。时政则隐没善绩,妆撰秕政,天灾时变,人妖物怪 ,集历代所无之事;至于荒徼侵叛,百姓愁怨,极一时骚扰之状,有若危亡之祸 , 迫在朝夕,张皇列录 ,以授译辈。译辈以呈使者,则书状拣择去就,作为闻见事件,别单书启):
但是你以为玄叶汗晚年就没有荒淫的记载了吗?TOO SIMPLE!《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向你介绍性变态玄烨汗(有人拿一点外国传教士回忆录就黑郑成功,怎么不把这些东西搜罗一下呢?),请自行阅读罢。
PS3:
有关于玄烨汗不学无术的史料。
(玄烨汗)又谕大学士等曰:明末去今,为时不甚远,传闻李自成兵到,京师之人,即以城献。又闻李自成麾下之将李定国,在西便门援城而上,由此观之,仍是攻取,可云献乎?此等载入史书,甚有关系,必得其实方善。张献忠有养子三人。耳鼻皆被割去,朕曾见之。又明代行兵多用太监管领,以致败亡。尔等纂修《明史》,其万历、天启、崇祯年间之事,不可忽略。(《清实录》)
以上黑体处,全是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而玄烨汗竟然对清国的这些重要敌人如此无知,实在是令人发笑。
皇汉总批判《明史》含有政治意图,其实史学家已经不错了,没有把玄烨汗这些荒谬不堪且自相矛盾的历史发明(既然亲见张献忠三养子,怎么又会把李定国当成李自成部将?实际上玄烨汗最多也只是在六岁时见过孙可望一人而已,终身也不可能见过李定国和刘文秀)写进历史。倒是张烺父子在玄烨指示下一手编成黑张献忠的奇文《烬余录注》,竟然还被一帮文痞当做是什么真实史料,实在是可笑之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