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吴三桂没有打开山海关,明朝还有机会吗?

回答
关于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与明朝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话题。单从“没有打开山海关”这个假设出发,我们来抽丝剥茧,仔细推敲一下明朝当下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走向。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势如破竹,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与此同时,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一边是刚刚攻入都城的农民军逼近,一边是远在关外的满洲八旗虎视眈眈,他手握明朝最后一道军事防线,也身处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吴三桂没有打开山海关,这是否意味着明朝就有了“机会”?

从短期和直接的影响来看,至少可以说,明朝能够争取到喘息之机,但能否因此就重拾江山,却是一个极其渺茫的命题。

一、 农民军的威胁依然严峻:

北京失陷的士气打击: 即使山海关未开,北京城已破,崇祯皇帝已死,这对明朝的统治根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央政权的瓦解,意味着各地勤王力量很难形成有效的、统一的指挥和行动。
李自成对全国的统治野心: 李自成虽然是农民起义军,但他一旦占领北京,便拥有了“正统”的象征意义,并且开始着手建立新的政权。他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占据北京,而是会将目光投向全国。缺乏山海关的阻碍,他完全可以调动大顺军的精锐部队,甚至是动员已经归附的北方各地士绅和百姓,继续向南方推进。
农民军的后勤和组织问题: 农民军的构成复杂,虽然战斗力惊人,但长期以来以战争为生,后勤保障能力相对薄弱,组织纪律性也不如正规军。一旦北京城被占领,如果不能迅速稳定局面,解决财政和物资问题,很快也会陷入困境。但即便如此,山海关内的明朝残余力量,也很难对李自成形成致命的威胁。

二、 吴三桂的处境与选择:

吴三桂的困境: 吴三桂当时面临的选择,更多是“投降李自成”还是“联络满洲兵剿李自成”。他并非对明朝有多么深厚的忠诚,更多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考虑。
李自成的拉拢: 李自成当时最希望的是吴三桂能够归降。他可以许诺吴三桂高官厚禄,甚至保留他的军权和封地。如果吴三桂屈服于李自成,那么山海关就会成为大顺军的北方屏障,而关外满洲的威胁就会被推到更远的地方。
满洲的伺机而动: 满洲八旗此时正盯着关内的混乱局势,他们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对外扩张的野心。他们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南下。即使吴三桂不主动打开山海关,满洲军队也可能会寻找其他突破口,或者利用吴三桂的“不合作”来制造攻打山海关的理由。

三、 明朝残余力量的微弱:

南方政权的割裂: 在北京陷落的同时,南方虽然还有一些明朝藩王和官员在维持着政权(后来形成了南明政权),但这些力量往往是割裂的、内斗的。他们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有效的军事配合。
军事上的劣势: 即使没有李自成和满洲军的直接威胁,明朝军队本身在经历长期的内耗后,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边防军疲惫不堪,关宁铁骑虽然是明朝精锐,但其忠诚度和战力也并非绝对可靠。
经济和民心的丧失: 明朝的统治早已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政治上也腐败严重,民心尽失。农民起义和外部入侵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明朝自身的衰败。仅仅是阻止一次山海关的沦陷,并不能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那么,如果吴三桂真的坚守山海关,会发生什么?

李自成可能会强攻山海关: 以李自成当时的气势和兵力,他完全有可能对山海关进行围攻。但山海关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攻坚战对农民军而言将是一场硬仗,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南方争取时间: 吴三桂的坚守,确实能为南方那些尚未完全垮台的明朝残余势力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他们或许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整顿军队,筹集粮草,甚至尝试联合抵抗。
满洲军队的反应: 满洲军队很可能会趁机进一步逼近山海关,或者与坚守的山海关明军形成某种默契,共同对抗李自成。历史的走向也可能变成满洲军队在山海关外与李自成隔关对峙,等待吴三桂“投降”或“谈判”。

然而,即使是这些“可能”,也无法扭转明朝整体的颓势。

1.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财政危机、宦官专权、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以及外部力量的入侵。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但并非根本原因。明朝早已病入膏肓,任何单一的事件都难以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

2. 南方力量的局限性: 南明政权的建立,恰恰说明了即使山海关未开,明朝也未能形成强大的抵抗力量。南明政权内部的明争暗斗,权力真空造成的割据,以及对外部势力的判断失误,都使其走向灭亡。即使李自成不能顺利通过山海关,他完全有可能在北方巩固统治,然后以新的身份和力量继续向南扩张,而满洲军队也必然会抓住机会南下。

3. 关键是人心向背和组织能力: 到了崇祯末年,明朝已经失去了民心。农民起义得到了很多底层民众的支持,而满洲军队则在关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在关内寻找和拉拢汉族士绅支持。明朝政府却无法提供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替代方案。这种“人心”的缺失,才是最致命的。

总结一下:

如果吴三桂没有打开山海关,明朝能够获得短暂的“喘息”,但远不足以扭转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这就像一个已经病入膏肓、器官衰竭的病人,就算临时止住了某一个部位的出血,也无法阻止整体的死亡。

李自成依然有能力通过其他方式(如围攻、劝降、或其他突破口)继续威胁明朝残余势力。
满洲军队的南下意图不会改变,他们会抓住任何机会。
明朝自身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心上的全面危机,才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无疑是将明朝推向了万丈深渊的最后一步,但这一步,更像是顺应了历史的洪流,而非制造了历史的转折。明朝的“机会”,早在它自身衰败的过程中,就已经被一点一点地耗尽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一下南明弘光政权的五大主力面对清军时的表现就知道了。

左良玉部:

良玉殁七日而梦庚以军东下,焚掠湖口、建德、东流,屠安庆,为黄斌卿、黄得功所败。清英王阿济格追自成至东流,梦庚乃以所部兵十万、舟数万,皆自九江降于清,良玉婿项谦亦久之降。

尤其要点名左良玉的女婿项谦,真是个彻头彻尾的人渣。

项谦,字牧公,秀水人。嘉兴陷,一门二十三人死。梦庚降,谦陷于兵,妻单骑突围,救谦出,众兵排槊攒向,妻力竭入水死。谦归而家属已尽,后降清,为漳州知府。

黄得功部:

监军徐准等众尚八万人,闻得功死皆降。兵惶怖,自陷首泥中而露其体,清骑任意斫之,杀二万人。

高杰部:

清兵入泗州,总兵李登云等降,李遇春等溃走,总兵张士元等入扬州,夜走泰州。扬州陷后,李本深与总兵三十三人、副总兵七十二人等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三百人降于清。

刘泽清部:

泽清率官四十、兵万一千人,大掠席卷,谋入海,会大风飘舟,不果。清兵继陷通、泰,率二万人降于清。清封子爵,居北京。

刘良佐部:

豫亲王下江南,良佐以兵十万来降。

本来原文有很长的投降名单,我都省略了,高杰部那个二十三万不全是高杰留下的,也包括史可法直辖的很多部队,黄得功、刘良佐、左良玉等人的兵力数字都有水分,众说纷纭,我也没仔细考证。这些明军部队中也不是没有忠烈,黄得功、高杰两人虽然也纵兵抢劫,但都是为国捐躯的,左良玉部下的池现龙等人,黄得功部下的翁之琪等人、高杰部下的程秀夫等人都在抵抗清军时战死或自尽,但是这些人所占的比例实在是低破底线了。

不管吴三桂做了什么,不管是李自成赢还是多尔衮赢,反正弘光朝廷是死定了。隆武已经尽全力了,实在没有翻盘的机会,绍武更不必提。永历倒是有机会,但是就算能打败清朝,大明面对的也只有四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孙可望篡位;

可能性二:郑经篡位;

可能性三:李嗣兴篡位;

可能性四:刘震篡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与明朝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话题。单从“没有打开山海关”这个假设出发,我们来抽丝剥茧,仔细推敲一下明朝当下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走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势如破竹,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牵扯到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不降清,而是选择与李自成死磕到底,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那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朝入关”这一历史事实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最直接的后果是——清军将无法顺利入关,也难以在短期内击溃李自成的主力。.............
  • 回答
    吴亦凡事件 after the police report, Dou Meizhu's statement that she "did her best," was "given alcohol," "sent to Wu's bedroom," and "did not commit fraud".............
  • 回答
    吴谢宇案,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的案件,其发展至今,依然让人感到一丝不解和困惑。并非说他“至今没有办法捉到”,事实上,吴谢宇最终还是落网了。但如果你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他逃亡的这段时间里,迟迟没有被警方抓获,或者说,为什么他能够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那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首先,我.............
  • 回答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确被吴氏三代人——吴玠、吴璘、吴挺——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抵御金朝入侵、稳定四川局势方面功勋卓著。然而,南宋朝廷一贯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何对这三位功勋卓著、手握重兵的武将却鲜有“异动”或猜忌,甚至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宋祖德的弟弟刘信达,一个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争议性言论的公众人物,近期又因为对《战狼2》和吴京的攻击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提出的“没收《战狼2》全部票房并封杀吴京”的建议,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网友们的强烈反应,特别是对刘信达和另一位同样发表过负面评论的尹珊珊的辱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刘信达的“提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真的没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的走向,以及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会变得复杂和难以一概而论。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三藩之乱”的根源和吴三桂的角色。三藩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朱由榔还在不在世,而是因为清朝廷在削.............
  • 回答
    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Ifthen设想。如果吴三桂真的成功反清,并且建立了新朝,那么他“汉奸”的历史标签,确实需要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重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引清兵入关”的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要洗白,就得从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动用当时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一、 重新定义“忠诚”与“民族”:吴三桂新.............
  • 回答
    吴三桂若当年成功,能否比肩冉闵?这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复杂。单说“成功”二字,在史书上,吴三桂这人,真跟冉闵比,那可差太多了。首先,我们得把冉闵这人捋清楚。冉闵,三国末期,五胡乱华时期的人物。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就是“杀胡令”。当时中原地区,战乱四起,各路少数民族政权涌现,其中以羯族为首的政权,在屠戮.............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脑洞大开。如果吴三桂多活十年,这十年对于康熙朝廷来说,绝对是一段无法忽视的变数。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推演一下,看看结果会如何。首先,得先明确一下“吴三桂再活十年”是什么概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康熙二十四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
  • 回答
    如果李自成能联合吴三桂击败清军,并最终统一中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其复杂性与高度的争议性将远超以往。他不会是被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失败代表”,而是会被推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比肩的开国君主,尽管其崛起的背景和政治遗产会有着鲜明的烙印.............
  •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
  • 回答
    穿越到1644年山海关前的吴三桂,这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又充满巨大变数的开局。作为一个身处历史洪流的关键人物,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数百万人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考虑到我拥有现代人的知识和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我的目标将是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生灵涂炭,并寻求一条最符合我认知中“最.............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清异姓藩王见到宗室亲郡王时的具体礼仪,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复杂且值得细究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清两代对于宗室和藩王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森严的规定,而“异姓藩王”这个概念在明朝和清朝的实践中,其性质和地位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明朝的异姓藩王与宗室的礼仪明朝初年,为了巩固皇权,分封了大量.............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也饱受争议的名字。评价他,就像在一团乱麻中梳理丝线,既要看到他手中握着的权柄,也要看到他内心纠结的算盘,更要看到他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波澜壮阔的后果。要给他一个简单的好坏定论,怕是太对不起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要说吴三桂,绕不开他“罪人”的标签。最广为人知的一点,便.............
  • 回答
    评价吴三桂这个人,就得把历史的镜子端正,别让个人好恶或者后世的标签遮蔽了真相。他是个复杂到极点的角色,很难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的存在,与明末清初的剧变紧密相连,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投入历史洪流中的石子,激起巨大的涟漪。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他:一、作为明朝的降将:忠诚的界限在哪里?.............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您构思的,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历史书可能会如何描绘他的经历以“洗白”的详细叙述,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洪武风云录》卷七:铁血定辽功,孤胆救汉魂——吴三桂传千载之下,论英雄者,莫不叹吴三公之名。然史海沉浮,流言纷纷,其功过是非,常为后人所迷。今吾辈谨遵史学正道,拂去尘埃,还原这位擎天.............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当年康熙在与吴三桂的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那历史的走向、后世的评价,乃至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都将是另一番模样。首先,我们得想象一下,康熙败北的场景。那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败,那将是清朝入关以来最根本的动摇,甚至是崩塌的开端。吴三桂,这位在明末崇祯朝就已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