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吴三桂不杀朱由榔,三藩之乱是不是有很大几率能成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真的没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的走向,以及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会变得复杂和难以一概而论。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三藩之乱”的根源和吴三桂的角色。

三藩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朱由榔还在不在世,而是因为清朝廷在削藩,触动了三个藩镇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吴三桂。这三个藩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是清朝征服南方的重要力量,也是对汉族势力有所顾忌的清朝为了制衡而设立的。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财政和对属地的控制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国中之国”。

康熙亲政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逐步削弱藩镇的势力是必然趋势。吴三桂虽然是功臣,但他的藩镇势力庞大,对清朝统治的潜在威胁也始终存在。所以,即使没有朱由榔,削藩的举动迟早会发生,而藩镇反叛的可能性也一直存在。

那么,朱由榔的存在,对三藩之乱的“合法性”和“象征意义”有什么影响呢?

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在他还在世时,他代表的是正统的汉族王朝,是反清复明的精神旗帜。虽然南明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但只要朱由榔还在,就有机会凝聚一部分反清力量,甚至在清朝内部制造动荡。

如果吴三桂不杀朱由榔,情况可能会是这样:

吴三桂可能将其作为政治筹码: 吴三桂是一个非常精明且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如果他保留朱由榔的性命,这会是他与清朝谈判时一个极其重要的筹码。他可以以此为要挟,要求清朝停止削藩,或者给予他更多的自主权和利益。甚至,他可以公开宣称拥立朱由榔,以此占据道义制高点,号召南方汉族士绅和军队响应。这会直接动摇清朝在汉人心目中的合法性。

反清力量的凝聚点: 即使朱由榔已经没有多少实权,但他的存在依然是“正统”的象征。如果吴三桂以他为旗号,发动叛乱,那些对清朝不满的官僚、士绅,以及一部分忠于明朝的遗老遗少,更有理由和动力去支持吴三桂的行动。这会比仅仅为了维护藩镇利益而叛乱,在政治和道义上更具号召力。想象一下,吴三桂的军队高举着“拥立明主”的旗帜,这在当时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极具煽动性的。

清朝的应对策略可能会不同: 如果朱由榔还在,并且被吴三桂作为反清旗帜,清朝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应对可能会更加谨慎。他们可能会更积极地去争取吴三桂麾下的汉族将领,或者更用力地去瓦解反清联盟,以避免被贴上“灭我正统”的标签。但反过来说,清朝也可能因为朱由榔的存在,而更加坚决地要将其“正法”,以绝后患。

对吴三桂自身的风险: 然而,让朱由榔活下来,对吴三桂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吴三桂在与清朝的较量中处于劣势,朱由榔就可能成为清朝用来分化瓦解吴三桂力量的工具。清朝可以许诺更加优厚的条件给那些愿意归顺的部下,只要他们交出朱由榔。更危险的是,如果吴三桂在某个时刻想要与清朝议和,他可能必须交出朱由榔作为投诚的条件。

那么,三藩之乱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呢?

即便吴三桂不杀朱由榔,三藩之乱成功的几率也依然充满挑战,很难说是“很大”的几率。我们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清朝的军事实力: 清朝在经历了入关战争后,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机器。他们不仅有满洲八旗的精锐,还有绿营汉军。尤其是在康熙初期,清朝仍有相当强的控制力。吴三桂虽然是能征惯战之才,但要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清朝的统治,难度是巨大的。

地理限制和后勤: 三藩虽然地处南方,但与北方清朝腹地有相当的距离。叛乱一旦爆发,清朝可以集中力量围剿,同时切断吴三桂的补给线。南方地区虽然人口众多,但其财政和物资的动员能力,能否支撑起一场大规模的长期战争,也是个未知数。

藩镇之间的合作问题: 三藩虽然因为共同的利益暂时联合,但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政治野心以及与清朝的历史渊源都不同。一旦叛乱,他们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否能做到天衣无缝,也是个大问题。耿、尚的实力相对弱于吴三桂,能否在关键时刻提供有效支援,或者是否会被清朝先一步击破,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

清朝的政治智慧: 康熙虽然年轻,但并非等闲之辈。他有很强的政治手腕,善于分化瓦解敌人。他可以利用汉族官员来制衡吴三桂,也可以利用清朝内部的矛盾来笼络人心。一旦吴三桂打着拥立明主的旗号,康熙也会采取相应策略,例如强调其自身的“奉天承运”和“民族团结”,来消解吴三桂的政治攻势。

总结一下:

如果吴三桂不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确实在道义和政治号召力上会获得显著提升,可能吸引更多汉族力量的加入,使得叛乱的声势和合法性更强。这会给清朝统治带来更大的压力,也可能让清朝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更加棘手,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是,仅仅靠“拥立正统”这个因素,不足以保证三藩之乱能够成功。 清朝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效的组织能力以及精明的政治策略,仍然是吴三桂必须克服的巨大障碍。朱由榔的存在,更像是在叛乱的火药桶上又加了一把火,让火势可能更旺,但最终能否烧毁整个清朝的统治大厦,取决于很多更深层次的因素。

所以,用“很大几率能成功”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的是,朱由榔的性命,与吴三桂的叛乱紧密相连,他的存在,能让吴三桂的行动在政治上更具杀伤力,从而增加清朝的统治难度和动荡性。历史的车轮一旦驶入那个节点,很多事情就如同水到渠成,但能否抵达“成功”的彼岸,则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博弈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三桂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军阀集团缺乏战略眼光和程序正义、理想抱负。所以他们行动上极其短视,只希望裂土封王。因为缺乏程序正义,军阀集团很难平稳的权力交接,过渡难度远高于正常的封建君主,五代之乱很大程度上就是军阀集团根本对接班人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吴三桂自己死了,吴三桂集团就完蛋;军阀集团要么“人亡政息”,要么二五仔再立一个山头。因为吴三桂缺乏理想抱负,因此根本不可能發动人民群众,甚至无法号召官绅。

他没有及时推进战果,在长江流域逗留太久,不知道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只谋求在长江边上吓康熙给他裂土封王,痴人说梦!

user avatar

三藩之乱成不成功,取决于吴三桂头几年反清的决心是否坚定,采取的行动是否果断,他能否拥立朱由榔或者说具备一定的拥明大义,实际上就是个添头。

吴三桂在湖南顿兵不前,不强力改造尚、孙等盟友,用重兵于地形险峻的川东地区,不一上来就倾全力消灭岳乐军团,这些问题与他有没有弑君行为都影响不大(可能对他与盟友间的关系有一定影响,但他在1676年真下决心消灭尚家,也不是件做不到的事)。

况且,就算吴三桂不上三患二难疏,永历在缅甸也很难维持了,永历进入缅甸后自己解除了卫队武装后,生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缅人的态度。而站在新缅王的立场,缅甸方面已经因为咒水之难和明方彻底撕破脸了,把唯一的人质永历送回给晋王的迎驾军可能会导致明军毫无顾忌后进一步地报复,还会得罪清庭,因此缅甸方面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向清廷交出这个烫手的山芋,而一旦清廷拿到了永历,不管之后是处斩还是软禁,吴三桂基本都不可能直接利用,清廷智商再低也不可能让永历留在昆明,由吴三桂恩养,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真的没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的走向,以及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会变得复杂和难以一概而论。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三藩之乱”的根源和吴三桂的角色。三藩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朱由榔还在不在世,而是因为清朝廷在削.............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注:这是一个虚构的、极度挑战性的情境,旨在探讨如何在极端负面环境下保障自身安全。在现实中,遇到任何涉及人身安全的危险情况,请立即寻求警方或学校官方的帮助。)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假设。吴谢宇的极端犯罪倾向、朴正熙(假设指的是某个特定人物,如果只是普通名字,则不受影响;但考虑到“吴谢宇”和“马加.............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假如”。如果庞统和法正这两位蜀汉的顶级谋士都健在,刘备集团的命运是否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能否最终统一三国,灭亡曹魏和东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们还在世的那个关键时期,并分析他们的才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会带来哪些改变。庞.............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回夷陵之战前,面对着怒火中烧、誓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说服他放弃伐吴,继续联吴灭曹,无疑是项艰巨无比的任务。但我深知,一旦夷陵之战开启,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实力也大打折扣,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将随之崩塌,这绝非诸葛亮和刘备毕生宏愿。因此,我必须步步为.............
  • 回答
    关于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与明朝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话题。单从“没有打开山海关”这个假设出发,我们来抽丝剥茧,仔细推敲一下明朝当下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走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势如破竹,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
  • 回答
    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Ifthen设想。如果吴三桂真的成功反清,并且建立了新朝,那么他“汉奸”的历史标签,确实需要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重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引清兵入关”的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要洗白,就得从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动用当时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一、 重新定义“忠诚”与“民族”:吴三桂新.............
  • 回答
    吴三桂若当年成功,能否比肩冉闵?这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复杂。单说“成功”二字,在史书上,吴三桂这人,真跟冉闵比,那可差太多了。首先,我们得把冉闵这人捋清楚。冉闵,三国末期,五胡乱华时期的人物。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就是“杀胡令”。当时中原地区,战乱四起,各路少数民族政权涌现,其中以羯族为首的政权,在屠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牵扯到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不降清,而是选择与李自成死磕到底,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那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朝入关”这一历史事实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最直接的后果是——清军将无法顺利入关,也难以在短期内击溃李自成的主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脑洞大开。如果吴三桂多活十年,这十年对于康熙朝廷来说,绝对是一段无法忽视的变数。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推演一下,看看结果会如何。首先,得先明确一下“吴三桂再活十年”是什么概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康熙二十四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
  • 回答
    如果李自成能联合吴三桂击败清军,并最终统一中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其复杂性与高度的争议性将远超以往。他不会是被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失败代表”,而是会被推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比肩的开国君主,尽管其崛起的背景和政治遗产会有着鲜明的烙印.............
  • 回答
    吴京这句话,说得挺实在的,也挺有分量的。他是个经历过很多起伏的演员兼导演,不是那种一夜爆红就飘飘然的人。所以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背后一定有他的思考和体会。为什么吴京会这么说?首先,他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战狼》系列爆红之前,吴京也是摸爬滚打了许多年,演过不少动作片,但大部分都没引起太大的轰动。他.............
  • 回答
    吴晓波的这句话,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它触及了社会分工、人才价值、创新模式以及对个体存在的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吴晓波的“无用论”的潜在语境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吴晓波说这句话时可能的语境和意图。他是一位商业观察家和.............
  • 回答
    吴亦凡首度公开回应,坚称“不实消息”,并愿意承担法律责任近日,围绕着吴亦凡的争议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在沉默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吴亦凡方面终于通过工作室账号发布了最新声明,对此前的各种传闻和指控进行了直接回应。声明中,他明确表示网上流传的关于他的所有信息均为“不实消息”,并强调自己将“一切为不实消息.............
  •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
  • 回答
    穿越到1644年山海关前的吴三桂,这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又充满巨大变数的开局。作为一个身处历史洪流的关键人物,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数百万人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考虑到我拥有现代人的知识和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我的目标将是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生灵涂炭,并寻求一条最符合我认知中“最.............
  • 回答
    对于宋祖德的弟弟刘信达(微博账号“刘信达”)指责吴京“不懂让贤”“抢年轻演员饭碗”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刘信达其人以及其言论的背景。 刘信达的身份和风格: 刘信达是宋祖德的弟弟,宋祖德素以“娱乐圈纪委书记”自居,经常发表一些尖锐、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言论,而且很多是未.............
  • 回答
    “私德不修,人生必难行稳致远,这是铁律”——《中国妇女报》在吴亦凡事件中的这句发声,无疑触及了许多人心底的敏感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明星个人行为的评判,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取向问题。一、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与普遍性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铁律”二字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吴晓波老师作为一位知名的财经作家和思想者,他的这番“精英主义”言论,一经抛出,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立场的表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关于人才、资源分配以及认知边界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议题。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理解“精英主义”的内涵。“精英主.............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关于“落后不一定挨打”的论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历史发展、国家安全以及现代化道路的许多固有认知。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盛教授提出这个观点的 背景和可能的意图。作为一个科学史领域的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