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教一个问题,明清异姓藩王见到宗室亲郡王用什么礼仪?如吴三桂见到多铎阿济格或者信郡王多尼?

回答
好的,关于明清异姓藩王见到宗室亲郡王时的具体礼仪,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复杂且值得细究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清两代对于宗室和藩王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森严的规定,而“异姓藩王”这个概念在明朝和清朝的实践中,其性质和地位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 明朝的异姓藩王与宗室的礼仪

明朝初年,为了巩固皇权,分封了大量的宗室藩王,而且这些藩王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封地。但是,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一些“异姓藩王”的说法,这通常指的是一些跟随开国皇帝打江山、功勋卓著的功臣,他们被封为王,但并非皇族宗室。例如,开国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后追封为王。

然而,严格意义上讲,明朝并没有“异姓藩王”的概念,只有拥有皇族血统的“宗室藩王”。 那些功臣虽然被封为王,但他们与皇室的亲属关系是基于赐姓或恩封,而非血缘。

如果一定要探讨“功臣王”见到宗室亲郡王时的礼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

名义上的尊卑: 宗室藩王是皇室成员,他们的地位天然就比非宗室的功臣王要高。即使是郡王,其宗室身份也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尊荣。
实际上的考量: 功臣王本身是开国功勋,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觑。在实际交往中,礼仪的执行可能也会考虑到功臣的威望。
普遍的臣属关系: 无论是宗室藩王还是功臣王,他们都是皇帝的臣子。在皇帝之外,与宗室亲王或郡王打交道时,主要还是遵循君臣之礼的延伸,或者是一种更广泛的等级制度。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礼仪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郡王、不同的功臣王,以及当时具体的政治气候,都可能影响礼仪的侧重点。通常情况下,觐见时应有基本的礼节,如拱手、躬身等。如果郡王级别更高(如亲王),或者他本身是皇帝的近支,那么功臣王更需要表现出恭敬。

二、 清朝的异姓藩王与宗室亲郡王的礼仪

到了清朝,情况就更复杂一些,特别是“异姓藩王”的概念在清朝的实践中,更多是指的是“汉军八旗”以及被纳入清朝统治体系的其他民族,他们虽然被封王,但并非满洲皇族宗室。 另外,就是那些早期跟随皇太极起兵,功勋卓著的蒙古王公,以及后来被招降的明朝藩王后裔。

而清朝的宗室,其等级森严,从亲王、郡王到贝勒、贝子,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假设我们探讨的是一个被清朝封为“王”的非满洲宗室、功臣,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一,吴三桂,他被封为平西王。 那么,吴三桂见到像多铎、阿济格(都是皇太极的兄弟,即亲王)或者多尼(皇太极之子,即亲王)这样的宗室亲王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礼仪呢?

1. 尊卑定位:
多铎、阿济格、多尼 都是铁帽子王(或亲王),是皇太极的兄弟或儿子。他们是满洲皇族的核心成员,地位极高,仅次于皇帝。
吴三桂 是汉臣降将,虽然被封为“平西王”,但其爵位与满洲宗室亲王在血统和地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属于“异姓功臣王”。

2. 礼仪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见到多铎、阿济格或多尼这样的宗室亲王,需要遵循一套标准的朝见礼仪,其核心是:“尊者为大,以王见王,但宗室身份高于功臣身份。”

面见时的基本礼节:
跪拜: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礼节。吴三桂见到宗室亲王时,应该行跪拜礼。具体来说,可能是在亲王面前行 “一叩二拜” 或 “三叩九拜”(根据亲王的地位以及具体场合的隆重程度,但见到亲王,最起码是标准的大礼)。与拜见皇帝的礼仪相比,可能在叩拜的次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形式是相似的。
拱手: 在对方允许起身后,或者在进行对话时,可能会行拱手礼,即双手在胸前合拢,微微屈身。
称谓: 吴三桂不能以平辈的身份称呼对方,而要使用尊称,例如称呼对方为“王爷”、“亲王殿下”等,并要自称“臣”。
行礼的地点: 通常是在宗室亲王的府邸,或者是在朝廷指定的地点。

具体场景的细节考量:
场合的正式程度: 如果是在朝堂之上,皇帝在场,那么吴三桂只需按觐见皇帝的礼仪行礼,宗室亲王在皇帝面前也是臣子。但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如宗室亲王府邸,或者在某个宴会中,吴三桂则必须主动上前请安,行见礼。
陪同官员: 吴三桂通常不会独自一人前往,会有随从或幕僚陪同。在行礼时,需要听从礼官的指引。
赠礼: 作为被拜访的一方,吴三桂可能需要携带一份赠礼,以示尊敬和表示自己对这次会面的重视。礼物需要符合规制,不能过于轻浮或僭越。
言谈举止: 在与宗室亲王交流时,吴三桂需要保持谦卑的态度,言语恭敬,避免说僭越的话。话题也应围绕对方感兴趣或重要的事务展开。

“三藩”的特殊性:
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作为“三藩”之一,虽然是异姓功臣,但他的权力在被封的藩地内非常大,并且具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在实际操作中,宗室亲王在见到吴三桂这样手握重兵的封王时,虽然在礼仪上占据上风,但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其政治和军事影响力。
然而,礼仪的根基在于等级制度和皇权。 无论吴三桂有多少实力,在清朝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他始终是臣,而多铎、阿济格、多尼等是皇亲国戚。所以,在公开场合和正式礼仪中,吴三桂必须严格遵守礼节,否则就会被视为僭越,招致政治风险。

总结来说, 明清异姓藩王(更准确地说,是功臣王或非宗室的封王)见到宗室亲郡王时,核心礼仪是“臣见主”的衍生礼仪,即晚辈见长辈,属臣见主子(皇室宗亲)。

具体表现为:

强制性的跪拜礼。
使用敬称,自称“臣”。
谦卑的姿态和言谈。
遵守礼官的指示。

这种礼仪的执行,既是对皇室宗亲地位的尊重,也是对整个等级制度的维护。即使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也必须在这种制度性的礼仪面前表现出应有的恭敬。当然,在私下场合或者政治博弈中,实际的互动和权力平衡可能会更加复杂,但公开的礼仪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详细地解答你的问题,并且没有AI写作的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初我比较熟顺治以后不太清楚。

清初异性王与亲王见礼应该是抱见礼,即先一跪一叩,然后抱见,同级别之间用的礼。皇太极恩养汉人,所以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与其他亲王也是平级的,平级间的抱见礼是相互的,一个拜一个得还礼,例如“谢图汗率其众贝勒叩见。土谢图汗光近前叩拜,行抱见礼,次与两大贝勒相拜,互行抱见礼,次与众台吉,按齿序相拜,行抱见礼毕。孔果尔老人及诸贝勒、汗、两大贝勒、众台吉、察哈尔诸贝勒、喀尔喀诸贝勒、巴林诸贝勒、扎鲁特诸贝勒,照前以次行抱见礼毕。”

低级别见高级别亲王贝勒也是抱见礼,但是不还礼,例如“出征台吉阿济格、墨尔根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多铎台吉,向贝勒阿敏叩拜,行抱见礼”,这里贝勒阿敏就没还礼,对方是台吉,级别低。

崇德元年定制,“凡亲王,由各旗官员自固山额真以下牛录章京以上,皆齐集,行二跪六叩头礼;郡王,则由所属官员齐集,行二跪六叩头礼。至看守多罗贝勒府之门,止守其外门。若有事进,经报获准後进。至多罗贝勒生辰及元旦节,止由所属官员齐集,行一跪三叩头礼。”亲王郡王多罗贝勒的下属官员们是要向他们跪的。

另外说一句,最开始后金时期礼节是没特别定数的,有时比较乱。努尔哈赤时期只有祭天用三跪九叩礼,跪拜努尔哈赤都是用三跪三叩。明朝那边是五跪三叩。

用三跪九叩拜君王的始自皇太极,他上台时天聪元年就让其他贝勒等人都对他行三跪九叩了。不过这会有点乱,皇太极到他兄长和姐家时,对方三跪九叩,皇太极居然也用三跪九叩还了回去,后面在蒙古人来访时他也当着蒙古人面跪过兄弟还礼,说明这会皇太极对礼仪这套规则也还不熟悉,乱用,有时就是三跪三叩,有时会三跪九叩。

后来变国号清称帝的崇德元年起,估计是汉臣的功劳搞了一堆定制,这回就算理顺了,皇太极再也不向别人跪了。臣子们按一定规章三跪九叩后再行抱见礼,还有其它跪礼不提了。

三跪九叩在中国历史上是大礼,本来只用来祭天祭祖先祭神仙,总之不祭活人,不太清楚皇太极什么心态首次把这个礼用在自己身上,自比为天神么?从此三跪九叩成为清朝的规矩。

顺治之后没怎么研究过,不过皇太极挂了后,其他亲王都是向多尔衮跪的,顺治时亲王出征百官是要跪着迎送的。

user avatar

具体典章制度啥的我确实不懂,不过有个细节,题主可以参考

吴三桂起兵之后,多罗贝勒尚善曾经给吴写过约战书(其实是劝降信),开头寒暄时候有这么一句:


Seibeni fon be gūnici᠈ gala jafara meiren adafi yabuha fonde gemu se asihan bihe
回忆昔日,执手并肩而行之时,(你我)皆曾年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