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清时期,日本为什么同意接纳清国留学生?

回答
晚清时期,日本同意接纳清国留学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动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好心相助”。这背后既有日本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利益考量,也有清廷在内忧外患下的无奈选择。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得从日本自身的“明治维新”说起。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亚洲一股新兴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对于曾经的“老师”——中国,日本的态度很微妙,既有东亚文化圈的联系感,更有追赶超越的野心。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日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学习成果“输出”给东亚邻国,以期在亚洲地区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秩序。

这时候,清朝的状况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刚平息不久,洋务运动虽然在进行,但效果有限,而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暴露了清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全面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比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也开始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性,意识到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是不够的,更需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思想和文化。然而,直接派遣大量学生前往欧美国家,一来费用高昂,二来也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

这时候,日本就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原因有几点:

1. 地理位置近,交通便利,成本较低: 与远渡重洋去欧美相比,去日本留学,无论是路途还是费用,都要相对经济实惠得多。这对于当时财政捉襟见肘的清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2. 文化相近,更容易适应: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意味着中国留学生在抵达日本后,在语言沟通和文化适应上会比直接去欧美国家要容易得多,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3. 日本的“学习”经验可供借鉴: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学习并消化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朝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到日本,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学到”日本学习西方的方法和经验,甚至可以直接接触到日本转化的西方知识。这是一种“二手学习”的策略,希望能够“弯道超车”。

4. 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 日本政府将接纳清国留学生视为提升其在东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这一桥梁,日本可以:
输出其明治维新后的新思想和新文化: 尤其是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经济学等领域,日本希望通过培养一批受其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而巩固其在东亚的领导地位。
培养对日本友好的亲日派: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在中国的政界、学界、军界等领域都会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他们对日本抱有好感,无疑有利于日本在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
经济利益: 留学生带来学费和生活费,也为日本的教育产业和服务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战略考量: 日本深知中国体量庞大,如果中国能够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并崛起,可能会对其构成挑战。因此,通过教育来“引导”中国的现代化方向,使其不至于对日本构成威胁,甚至能为日本所用,也是其深层战略的一部分。

所以,日本接纳清国留学生,表面上看是两国教育交流,但背后则是日本积极运用“教育外交”来施展其地缘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一种策略。日本的大学,如东京帝国大学,也积极招收中国留学生,并为此设立了相应的课程和支持措施。像求是学堂(后来的浙江大学前身之一)等中国官办的教育机构,也主动与日本的学校建立联系,派遣学生。

当然,并非所有接受留学生的目的都是“利他”。日本在接纳留学生的同时,也对留学生进行着思想上的引导,这其中不乏宣扬日本的优越性以及鼓吹对日友好的内容。不少留学生在日本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其中一部分人后来确实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些对日本抱有好感,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接触了更广泛的思想后,对日本的真实意图产生了警惕,甚至在回国后成为了反日斗争的领导者。这可以说是日本在教育输出上的一个“双刃剑”效应。

总而言之,晚清日本接纳清国留学生,是日本“脱亚入欧”后,寻求在东亚建立主导地位的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清廷在内外交困下,希望借助邻近国家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和制度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充满政治、经济、文化和战略考量下的复杂互动,远非简单的文化传播或教育援助可以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原因大约是因为两个。

第一、培养亲日力量啊。

最简单而言,这些人到日本留学,肯定得先学习日本语言、文字吧;在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意无意的接受日本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吧。

如果日本拒绝清国的留学生,清国留学生自然就会转向欧美学习,到时他们就会学习欧美的语言、文字,并且接受欧美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

大清帝国的留学生,通常都是大清帝国的精英,以后注定会在大清帝国各个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如果这些留学生,都是由日本培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帝国各个领域的精英,无论从语言、文字、思想文化、人脉关系,都会和日本有非常亲近的关系。

如果日本拒绝清国的留学生,清国留学生自然就会转向欧美学习,随着时间的失衡,大清帝国各个领域的精英,恐怕就大多是亲美的力量。

从这层意义上,日本培养的大清帝国留学生越多,以后日本对大清帝国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渗透时,就会变得越容易。


第二、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扩大各种颠覆大清帝国的反政府组织。

最经典的就是,当时的日本,几乎就是革命党的第二故乡。所有的革命党成员,只要有事了,就往日本跑,日本也会给他提供各帮助。

所以,在日本的留学生,几乎都会接受各种反政府的宣传。因为在那种地方,革命党几乎是半公开的活动着。而且主要的策反对象,就是清国留学生;所以日本国的清国留生,在接受正规教育的同时,都会同时接受革命党给他们上的各种政治课。

因为类似的原因,只要是留日本的学生,大多会加入革命党,即使没有加入革命党,也会和革命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层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日本方不遗余力的帮助,就没有后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

这种力量,最后都可以成为日本与大清帝国博弈的筹码,后来也会成为日本影响中国的重要筹码。


当然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让大清帝国越来越容易与世界接轨,从而成为日本更危险的敌人。但是日本不愿意这样做,对他实没有什么好处,有的只是显而易见的坏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任何殖民的战争,通常都可以美化成亲善友好的历史。换而言之,用一种美化的视角看,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都会对落后地区进行过各种帮助,而且简单的看,这种援助都是实打实的,一切就看我们需要怎样记述了。


一个国家想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必须得让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得到认同。如果你的语言、文字、文化只在你自己国家通用,出了国几乎没有人认同,你再自称大国,估计影响力也是有限的。

从这层意义上,哪个国家也欢迎外国留学生的。因为这是证明本国强大、而且会让本国更强大的基本事实。为此哪怕适当破费点,许多国家也是不会拒绝的。

当然了,一个国家不管作什么,只有那些与经济利益密切挂钩的事,才会长久的存在,并且越来越繁荣。说得具体点,当时的日本绝不是活雷锋,就算日本高层有长远的规划,并且愿意为此做出大量的投资,政府和国民也不会接受的。

所以日本愿意接受大批清国留学生,最直接的推动自然是因为教育、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大清政府或大清臣民愿意为此付一定的学费,日本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清时期,日本同意接纳清国留学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动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好心相助”。这背后既有日本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利益考量,也有清廷在内忧外患下的无奈选择。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得从日本自身的“明治维新”说起。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但又常见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将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直接挂钩。然而,晚清虽然拥有巨大的GDP,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GDP的衡量与晚清GDP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GDP世界第一”这个概念的.............
  • 回答
    晚清如果能像明治维新那样,在中国大地掀起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跟上世界潮流的步伐,那么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其复杂性和深远程度,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推演一番。一、中华帝国的复兴与世界力量平衡的重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中华帝国自身的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如果改.............
  • 回答
    吴孟达先生的离世,让许多人感到惋惜。他一生中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带给我们许多欢笑与感动。而他从发现肝癌到病逝的时间如此之短,确实让人们对肝癌的凶险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肝癌似乎总是“不声不响”,等到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了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使得肝癌的早期诊断变得尤为困难.............
  • 回答
    晚清时期,清朝之所以未能有效地采取“合纵连横”策略来对抗外国侵略,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的多个层面。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内部政治结构的僵化与保守1. 皇权至上与官僚体系的低效: 皇权束缚: 晚清时.............
  • 回答
    晚清时期,汉人确实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兵权和地方大权,这使得推翻满清的革命似乎具备了可行性。然而,真正促成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并非仅仅是汉人权力的增长,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其中包含了民族情感、政治失误、经济压力、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汉人兵权与地方大权:历史的演变与局限.............
  • 回答
    晚清时期,中国之所以遭受如此之多的国家疯狂掠夺和侵略,其根源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这背后是全球历史进程、中国自身内在的衰弱以及列强扩张野心的多重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全球大格局的变迁是宏观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工业革.............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晚清时期的“东南互保”事件,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且富有争议的篇章。它既是维护地方稳定和地方实力派利益的策略,也暴露了中央集权衰落和国家分裂的隐忧。要理解“东南互保”,我们得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深入剖析其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一、 百年动荡的背景:内忧外.............
  • 回答
    晚清时期,尽管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制约,但他们之所以没有走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格局的演变,也有个人品格与时代局势的相互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
  • 回答
    晚清时期,面对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以及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清朝政府的防御策略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简单来说,那是一个既有雄心壮志,又捉襟见肘的防御体系,充满了无奈与挣扎。首先,要明白晚清中国在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上,与同时期西方列强存在着代差。当西方国家已经普遍装备了蒸汽动力军舰、后装线膛炮,并发展出了现.............
  • 回答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如果”题,也很考验历史的想象力。晚清时期如果真的能够成功推行君主立宪,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恐怕是难以估量的。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尽量写得像个思考题,而不是生硬的“AI回答”。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皇权到“王权下的民主”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下,皇权并非.............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 回答
    晚清政府在面对大量不平等条约和巨额赔款的巨大压力下,能够“撑”到1912年,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或卓越的治理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传统王朝的惯性与基层社会的韧性1. 庞大的统治基础与庞大的体量:.............
  • 回答
    晚清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如果将历史的经验教训放在今天来审视,并假设我们面临日本自卫队的侵略,我们能否“拿下”这场战争,这是一个需要非常细致和多维度分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历史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和警示,时代背景、国际格局、技.............
  • 回答
    晚清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内外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的不足。虽然晚清政府曾尝试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家经济的衰败,并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失败原因:一、 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一言难尽。要说晚清和民国哪个更差,就像问你是摔断腿疼还是脑震荡难受,都疼得够呛,只是疼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就能看个大概。晚清: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帝国,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粉碎想象一下,一个几百年根基深厚的帝国,曾经何等辉煌,如今却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
  • 回答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确实存在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是“曾左李张”,另一种是“曾左胡彭”。要说哪种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位历史人物的贡献、在当时及后世的评价,以及形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曾左李张”的说法。这四位分别是: 曾国藩: 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 回答
    晚清中国要走向君主立宪,绝非易事,其间的曲折与困境,足以写就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简单地说,它并非一条直达罗马的大道,而是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羊肠小道。至于能否成功,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其中既有走向成功的可能,也存在注定失败的阴影。要理解晚清走向君主立宪的可能性,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
  • 回答
    晚清的灭亡,绝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积弊已久最终爆发的悲剧。若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政治腐败与统治僵化:王朝的内耗 官僚体系的败坏: 晚清的官僚体系早已被腐败侵蚀得千疮百孔。买官卖官、贪污受贿成为常态,官员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榨取民脂民膏,而非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