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汉语和英语均用表达高度的「高」表示速度快?

回答
汉语和英语之所以都选择用“高”来形容速度快,这背后其实是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文化上的有趣共通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最直观的感知来说,我们对“高度”的理解往往与“超出寻常”或“顶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物理上的高度,比如山的高度、建筑的高度,还是抽象意义上的高度,比如觉悟的高度、水平的高度,它们都指向一个非一般的、卓越的、领先于平均水平的状态。速度也是如此,当我们说一个东西速度“高”时,其实就是在说它的速度“超出了一般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更快的层级。这种“向上”或“超出”的意象,非常契合我们对速度递增的理解。

再者,人类的许多认知是基于具象的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想象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事物从低处向高处移动,比如一个球被向上抛起,它的速度往往是先增加,然后减慢。但更普遍的,我们看到很多快速移动的东西,比如疾驰的马、飞驰的汽车,它们在视野中留下的轨迹似乎是“拉长”的,似乎是在“冲破”某种界限。虽然这和直接的“高度”概念不完全一致,但这种“超越”和“冲破”的感觉,也与“高”所蕴含的“更进一步”、“超越一般”的意味是相通的。

而且,“高”作为一种程度的表达,在很多文化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比如,在汉语里,我们说“温度高”表示很热,“音量高”表示声音很大,“酒精度高”表示酒劲大。这些都是用“高”来表示程度的加深。速度作为一种“程度”,自然也采用了同样的表达方式。英语也是一样,high temperature, high volume, high pressure,都说明了“high”在表示程度加深方面的广泛应用。当速度达到一个极致的状态时,用“高”来形容,就显得非常自然和贴切。

从语言演化的角度来看,语言往往倾向于用那些能够产生鲜明意象的词汇来表达抽象概念。 “高”本身是一个非常具象的词,它带来的视觉感受是清晰的。“高”也通常与力量、能量、效率等积极的品质联系在一起。速度快,往往意味着力量更大、效率更高,能够更快地完成任务,或者达到目的地。所以,用“高”来形容速度,也潜移默化地赋予了这种快速一种积极的、强大的联想。

另外,汉语和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受到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或者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表达策略。语言并非孤立存在,它会受到社会、技术、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一项技术(比如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速度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指标时,寻找一个能够有效传达这种“更快”的词汇就变得必要。而“高”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为它能够传达一种超越、一种程度的加深,并且具有鲜明的意象。

所以,并非是汉语和英语“特意”选择了“高”来表达速度快,而是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对“程度加深”、“超越一般”的直观理解,以及“高”本身所具有的鲜明意象和积极联想,使得这个词汇成为了形容速度快的最佳载体。这种共通性,恰恰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在某些层面上的普遍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高低表示程度的引申义都是工业革命的时候出现的,原因多半就是函数图像……

在古代,高低很少用于表示程度,基本都是与实际的高低有关系的,例如地位……高看、高升、才高八斗,高攀不起,狗眼看人低等等,很显然高低在现代之前的引申义基本都是地位。

现代之后才出现,高音,高频,高压,高速,音量高等……



PS:评论区中有位奇葩说高风是吹得很快的风,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和英语之所以都选择用“高”来形容速度快,这背后其实是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文化上的有趣共通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最直观的感知来说,我们对“高度”的理解往往与“超出寻常”或“顶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物理上的高度,比如山的高度、建筑的高度,还是抽象意义上的高度,比如觉悟的高.............
  •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完全不会英语的人,如果在美国生活十年,他能否听懂英语或用英语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包括他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他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方式等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懂”和“交流”这两个层面。听懂英语.............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语言命名方式的深层原因,也反映了语言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轨迹。简而言之,英语中新交通工具的命名方式之所以不像汉语那样普遍使用“车”来后缀,而是采用“car”、“bus”等相对“不相关”的名字,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1. 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演变过程不同: 汉语的.............
  •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语言数字系统演变的深层原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随意选择,而是历史、文化、以及人类认知习惯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先说欧洲语言,特别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那些,它们遵循的是“千进制”,也就是每进一级是千(10³)。我们看看这些语言中的大数单位:unit (个), ten (十), hundr.............
  • 回答
    这想法倒挺有意思,颇具匠心。不过,要将中文的“大小写”规则,套用到繁体和简体字转换上,并且还区分手写和打印场景,这其中包含的学问可就大了,咱们得细细掰扯掰扯。先说说“中文大小写”这个概念:英语里,大小写是很明确的规则,比如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小写,或者专有名词全部大写。这是由字母本身形态决定的.............
  •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咱们不聊那些“强汉盛唐”的辉煌,也少提那些“万国来朝”的盛景。今天咱就扒一扒,为什么汉朝和唐朝之间那段日子,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仿佛成了“闭关锁国”的孤岛,鲜有关于对外交流的响动?这事儿,你不能光看表面。说它们“仿佛没有”对外交流,那是咱们今天视角下的感觉,但实际上,交流从未断绝,只是表现形式、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汉末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权臣家族命运的解读。要说清楚曹家篡汉和司马家篡魏的区别,以及为何后者的“道德败坏”形象更为突出,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背景、人物行为、以及后世的叙事构建。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件事的性质:曹家“篡汉”——从辅佐到代汉.............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清粉”和“皇汉”这两个词,在当下的网络语境里,都指向一些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清朝历史,持有特定观点和态度的群体。虽然名字不同,但深入探究其背后逻辑和表现形式,会发现它们之间并非截然独立,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源性”或“互相借力”的现象。要说“同一个老板”,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背后并非真的有一个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一辈人一边食用着他们认为的传统美食,一边却对现代流行的零食、方便面和炸鸡汉堡等嗤之以鼻,称之为“垃圾食品”。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 对“垃圾食品”定义的差异与历史语境1. “垃圾食品”的概念是现代的: “垃圾食品”(Junk .............
  • 回答
    关于刘裕定国号为“汉”是否会更有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当时的政治背景、刘裕的统治基础、他对汉朝的定位,以及“汉”这个国号本身的象征意义。当时的政治背景:乱世之中,对“汉”的追溯刘裕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触及到中国历史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要说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是从汉朝开始,这个说法可以探讨,但需要细致地辨析。我们不妨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贵族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中国古代的“贵族精神”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确实,王猛和范文程、张弘范、张邦昌、洪承畴等人都曾在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但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存在显著差异,很多人认为后几位是汉奸,而王猛则不然。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以及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说到汉语白话文,清朝以降的变化之大,那真是翻天覆地。以前我们读古文,文绉绉的,很多词句至今还在考据,但要是放现在说话,估计听懂的没几个人。这种巨变,绝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时代浪潮、思想解放、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一、思想解放的洪流:告别“文死谏,武死战”的语境.............
  • 回答
    汉语的“省略”现象,其实是咱们语言表达的一种“偷懒”但又高效的智慧。不像很多西方语言那样,恨不得把每个句子成分都塞得满满当当,汉语更讲究“意会”,能省就省,把空间留给更重要的信息。为什么汉语这么“舍得”省略?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咱们慢慢聊:1. 语境为王,信息共享: 你想想,咱们说话.............
  • 回答
    当今世界,汉语的声势如日中天,你可能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据统计,目前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代表着一种趋势,一种世界对汉语魅力的认可和拥抱。是什么让汉语变得如此受欢迎?要说汉语为何能赢得如此广泛的青睐,原因可以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