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可以理解为是从汉朝开始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触及到中国历史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要说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是从汉朝开始,这个说法可以探讨,但需要细致地辨析。我们不妨从头捋一捋。

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贵族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贵族精神”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所谓“贵族”并非仅仅指代出身显赫,更是一种身份与责任的结合。他们拥有土地、权力,同时也被赋予了严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通常体现在“礼”之中。“贵族精神”大概可以理解为:

担当与责任: 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肩负着治国安邦、教化民众的责任。
高尚的品德: 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尚武精神: 不仅文采斐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勇武精神。
荣誉感: 重视声誉、信誉,以维护家族和自身的荣誉为重。
公共服务精神: 他们的权力来自于对“天下”的责任,而非绝对的私有。

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这个词在古代可能没有明确的标签,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特定历史时期,构成一个文明或群体核心认同感、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的集合。它可能包含了对家国天下的归属感,对文化传统的尊崇,以及面对内外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

从汉朝谈起:是遗失还是转型?

现在我们回到汉朝。说从汉朝开始,中国贵族精神出现了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更准确地说,也许是贵族精神的转型和某种程度的衰落,同时为一种新的精神模式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而这种新模式在某些方面可能被视为一种“劣化”。

汉朝的伟大之处与潜在的“劣化”开端

汉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年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但正是它的强大和成熟,也埋下了某些“劣化”的种子。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贵族精神的束缚: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项重大的思想整合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意味着其他诸子百家(如道家、法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官方层面被压制。
贵族精神的单一化: 先秦时期,虽然也有等级,但思想是多元的,不同学派的贵族精英可以争鸣,形成一种相对开放的竞争。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这固然带来了稳定,但对于先秦时期那种更强调个体能动性、更具哲学思辨性的贵族精神,无疑是一种束缚和简化。贵族的责任更多地被框定在维护现有秩序和忠君报国上,对“道”的追求可能被“术”所取代。
精神的“官方化”: 当一种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它容易变得僵化、脱离实际。贵族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不再是出自内心对“道”的追寻,而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和维持社会地位的工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趋同,而非真正的灵魂升华。

2. 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官僚体系的膨胀:
“士”阶层的兴起与贵族地位的变化: 汉朝,尤其是汉武帝之后,开始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等选官制度。这使得出身非贵族但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打破了纯粹的血缘世袭。然而,那些真正的、拥有深厚家族底蕴和世代传承精神的“贵族”(这里的贵族更多是指先秦时期那种拥有封地的、以维护自身领地和部民为责任的旧贵族阶层,如诸侯国君、卿大夫等)在中央集权下,其权力被削弱,地位也随之变化。
从“封建贵族”到“官僚士大夫”: 先秦时期的贵族往往是封建领主,他们与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更直接、更深厚的关系,他们的“贵族精神”也与此紧密相连。汉朝以后,虽然也有皇亲国戚、功勋显贵,但他们更多地成为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任命而非土地封赏。这使得“贵族精神”中原有的那种与土地、人民的联系,以及那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开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皇权的依附和对官位俸禄的追求。
官僚精神的兴起: 当官僚体系成为主流,官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就变得重要。这与先秦贵族那种更广泛的、基于道德和荣誉的“贵族精神”有所不同。官僚可能更讲究规矩、程序,但可能缺乏先秦贵族那种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和那种发自内心的勇毅担当。为了升官发财,为了不犯错误而循规蹈矩,这与先秦贵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还是有区别的。

3. “民本思想”的泛化与精神内涵的稀释:
儒家思想的“民本”与先秦的“民贵”: 儒家提倡“民本”,认为统治者要爱民、重民,以民为基础。这与墨家强调的“兼爱”、“尚贤”,以及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在精神气质上有所不同。儒家的“民本”强调的是秩序和等级下的“为民”,是一种“君恩浩荡”的施予感,而先秦的思想中,“民”可能拥有更主动的地位,或者说,君主的权力是基于对“天下”的责任,对“人民”的义务,这种关系可能更加平等,或者说贵族的责任感来源更复杂。
精神的“普世化”与贵族特性的模糊: 当“民本思想”成为主流,并且被官方推广后,它试图将一种原本可能属于精英阶层(贵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普及到整个社会层面。这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可能稀释了“贵族精神”那种独特的、与特殊身份和责任相伴的精神内涵。贵族的特权和责任,与普通民众的地位和义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当“贵族精神”试图融入“民本”的大潮时,其原有的那种高贵感、独立性和对“道”的纯粹追求,可能就被裹挟进世俗化的利益和权力斗争中了。

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体现在哪里?

如果说贵族精神的遗失是一种“劣化”的开端,那么民族精神的“劣化”又体现在哪里呢?

从独立精神到依附精神: 先秦时期,列国争霸,思想家们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君主,也可以独立批判。贵族阶层(如士大夫)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学术派别和政治主张。汉朝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个人命运与朝廷紧密相连。士大夫阶层虽然强大,但他们更像是皇帝的“打工者”,其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喜好和朝廷的政策。这种精神上的依附性,削弱了独立思考和独立担当的能力。
从文化创造到文化整合与维护: 先秦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代表着一种文化创造和活力。汉朝则在继承和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统一和规范。这是一种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意味着思想的“定型”,创新和批判的空间相对缩小。民族精神的活力,一部分来自于不断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创造,当这种创造被抑制,代之以维护和传承时,精神的“弹性”和“张力”就可能有所下降。
功利主义的抬头: 当“学而优则仕”成为主流,以及当官僚体系成为社会上升的主要通道时,许多人的读书目的和人生追求就变成了“入世”为官,追求功名利禄。这使得原本可能追求“道”的士人,其精神导向变得更为功利。贵族精神中的“荣誉感”、“道德追求”可能被“权力”、“财富”、“地位”等更具物质性的目标所取代。

总结一下

所以,说从汉朝开始,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这个说法有其道理,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更准确地说,汉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重塑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先秦时期那种多元的、相对独立的贵族精神发生了显著的转型。它被儒家思想所整合,被中央集权所塑造,其独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被削弱,更多地融入了官僚体系。

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可能体现在这种精神导向从独立思辨、多元发展,转向了强调秩序、忠诚、依附于中央权威,以及功利主义的抬头。汉朝的强大和统一,在巩固了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那种更具反叛精神、更富创造性的文化活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探讨性的视角。汉朝同样也孕育了许多新的精神特质,例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汉代的进一步发展,汉赋的文学繁荣,以及对民族认同感的初步构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要完全评判“遗失”还是“劣化”,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更中肯的说法或许是:汉朝的贵族精神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其某些特质逐渐淡化或被改造,而民族精神在统一和整合的过程中,也展现出新的面貌,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可能被视为“劣化”的趋势。 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来回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见“贵族精神”,只好老调重弹。


贵族是什么?就是阶级固化社会中,靠家世血统维持的统治阶层。这本应是腐朽不堪,臭不可闻,用来骂人的词,却在当代中国被树成高大上的代表。这不是中国传统,而是长期文化教育领域西方化、去中国化以及宣扬阶级固化的结果。一方面因崇拜西方,而西方社会存在大量中世纪残余,所以吹捧贵族。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各种富贵二代三代们,想维持自己来路不正的地位财富,梦想阶级固化,而对此推波助澜。


中国精神核心的儒学一向提倡“选贤任能”、“任人唯贤”,包括推崇天子“禅让”,这些的主张都是在铲除贵族体制的根基。

《春秋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公羊传》:“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

《春秋宣公十年》:“齐崔氏出奔卫。”《公羊传》:“崔氏者何?齐大夫也。其称崔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


孔子和儒学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在法理上否定了贵族政治。孔子“有教无类”推行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将“君子”(最初本意是贵族)、“士”和“小人”从以血统阶级划分,转化为以学识、道德、能力作为衡量标准的人格而非地位划分。孔子这一革命性“正名”彻底颠覆了贵族确立的价值和话语体系,奠定了中国以平民化为主的价值观和话语权,这手打着保守旗号闹革命,可谓孔子以及儒学一大发明,难怪主张“尚同”,要求绝对服从统治者的墨家和法家都大骂孔子和儒学犯上作乱。


放着“君子”这样被儒学彻底改造过,代表高尚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名词不用,一群现代被西方阶级固化观念洗脑者偏要吹捧所谓“贵族精神”,显然意不在“精神”,而在于“贵族”。


而很多人谈“贵族精神”往往与“流氓”相对比,搞得好象贵族不无耻流氓似的。代入历史人物时特别爱把项羽拉出来当样本,倒是让我们可以通过项羽直观了解所谓的“贵族精神”究竟是啥货色。


且看项羽主要事迹及其背后的“贵族精神”:

项羽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收留项梁项羽叔侄的会稽郡守与他们商议准备共同起兵反秦时,他们却先一步袭杀了会稽守夺取主导权。看来“贵族精神”首先要利己至上,恩将仇报,为争权不择手段。


在起兵反秦过程中,楚军自己阵营对其如此看待:“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看来“贵族精神”就是残民以逞,视人命如草芥。


项羽进入刘邦已经安定的关中后,屠咸阳,烧秦宫,大逞淫威。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被嘲讽沐猴而冠,就烹了对方。“贵族精神”就是虚荣和残忍的复合体。


对其用人,陈平的评价“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果然“贵族精神”的精髓就是血缘裙带关系。


项羽烹人成瘾,更把绑架对方父母,以烹杀要挟对方投降这种无耻伎俩用的手滑。刘太公幸好靠刘邦的军事优势地位和“分羹”的谈判技巧营救下来,但汉将王陵之母被项羽绑架后,为了坚定王陵追随刘邦之心而自杀,项羽还要烹煮王母尸体泄愤,其残忍卑鄙可谓达到极点。


相对于刘邦虽然“少无赖”(古语“无赖”相当于没有固定工作,谈不上品质恶劣),但却被公认为“宽大长者”,而用任何标准衡量项羽行为都远比刘邦流氓无耻的多。我至今不理解那些在项羽刘邦之间反认为刘邦卑鄙而项羽却高尚的人有着何等奇葩的精分三观。看来“贵族精神”的要点还在于:一面不择手段耍着最残忍卑鄙无耻的流氓手段,一面还敢吹是高大上的英雄,道德的楷模,脸厚心黑到登峰造极。


现在可以下结论了:

“贵族精神”在中国不仅没根绝,而且很不少,这些“贵族精神”不仅存在于早已经腐朽的贵族之中,更存在于所有图谋在中国建立种姓制阶级固化社会,梦想成为新贵族的独夫和民贼们的身上,中国之所以有大量黑暗就是因为“贵族精神”太多。只有将“贵族精神”消灭,而以儒学“君子精神”取代,中国才会变得更美好。

user avatar

“中国贵族精神”在汉朝以后也曾传承了几百年,最后被一个自称“宇宙大将军”的人,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分裂战乱,先祖为汉朝开国丞相萧何的贵族名门“兰陵萧氏”,建立了控制南方地区的大梁帝国,和其他一众贵族世家其乐融融,安享太平,经过四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极为繁盛。

大梁皇帝萧衍和他的两位皇太子萧统和萧纲,都是才华横溢的著名文人,他们组织大量文人,编纂了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这样堪称文学瑰宝的典籍,也令大梁帝国不但从国力上,而且连文治也第一次压倒了北方地区,被称为“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甚至被中原的贵族士大夫也艳羡不已,以为是朝廷正朔之所在。

当时包括“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在内的高门贵族,远不是数百年前“永嘉南渡”过江之初,尚有王导、谢安、谢玄等人杰英才辈出的全盛景象,其腐朽程度早到了百无一用的地步。他们身着宽衣高冠,足踏高底鞋履,整天香料熏衣、剃面搽粉,面涂胭脂,出门便坐车轿,走路要人搀扶,而且于人情世事和国家政务全然不通,既不能理政,亦不能治家,每日便是高谈阔论,醉生梦死。

然而,秉承贵族精神的皇帝萧衍,却对这些高门贵族的子弟甚为优待,让他们一生下来便注定有高官显爵,丰厚禄田,更分别授予国家要职。如有个叫王复的,生平不曾骑过马,见到马嘶鸣时竟吓得胆战心惊,坚称:「这是老虎,才会如此骇人,怎可能是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庸才都算不上的智障者,只因是琅琊王氏这样帝国一等门第的子弟,居然成为负责都城建康事务的主管官员。

这些名门贵族,从魏晋甚至更早的东汉年间起,便世世代代垄断高级官职,占有大片土地,役使大量奴隶佃客耕种,靠吸食广大百姓的血肉为生,自己却一辈子也不曾见过一块田土,一株禾苗。

皇帝萧衍对王公贵族的贪腐纳贿行为,更是宽纵无边,以赎买换取忠心。萧氏宗亲,多有横行不法,光天化日之闹市可以杀人,夜晚更明火执仗去抢掠,罪犯纷纷藏匿于王侯之家,相关法司知道其下落而不敢搜捕。

梁武帝萧衍毕生推崇佛教,鼓吹放宽刑律,然而,他的宽容却是对那些骄奢淫逸的萧氏王公、高门权贵、佛寺僧侣的,并不包括广大黎民百姓。

此时的梁帝国,一边是萧氏诸王即使谋逆叛国,也被萧衍无限宽纵,国家政刑弛紊,朝堂群奸当道;另一边是平民百姓却动辄因小事被惩治,一人犯法而全家连坐,罚为苦役,虽老幼亦不得免。 梁国绝大部分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时光,举国却不过五百万编户人口,大量的“隐户”都被王公权贵、高门士族占用。而因得罪权贵而被判刑责的百姓,每年竟达五千余人。不事生产、不交赋税的僧人,更高达十余万人。——可想而知,在萧衍的治下,民众的负担何等沉重。

对当时皇族亲贵、高门士族和贫寒百姓的尖锐社会矛盾,萧衍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而是一味倡导佛教,妄图从精神上麻醉广大民众去安于苦寒,以修来世。他四次舍身佛寺,扬言要出家为僧,勒逼群臣耗资四亿钱给佛寺,将他“赎回”,更大兴土木作十二层高塔,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余所,外观穷极宏丽,资产更富裕丰沃。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盛况。——将大批人力财力浪费于求神拜佛,显然根本无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而完全是饮鸩止渴。

萧衍自恃才高,年老怠政,最喜欢别人当面奉承,粉饰太平,而一旦有人对他披露国家实情,他就暴跳如雷。因此,朝堂上也充斥着一群溜须拍马之徒。他们不但贪财纳贿,穷奢极欲,同时也一味逢迎,做官的口头禅便是「当今天子圣明英武,吾等岂可用不好的消息来干扰天听」。

萧衍确是博学多才之人,他亦以此为傲,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时发动对北方地区的大规模进攻,想要把自己治下的这片高门贵族的盛世乐土,向整个中国全境推广。然而,他却多次因用人失当,战略失策,往往非但徒劳无功,更损耗大量人力物力,折损大批将士。

因此,当北方东魏政权的名将侯景兵败来投时,虽然梁国朝臣纷纷反对接纳,(当然,不好说他们是真有先见之明,还是鄙视侯景的出身门第,羞于与之为伍),萧衍却还是因贪得河南土地,引狼入室,给江南百姓带来一场地狱般的空前浩劫。

侯景本是个门第低微的杂胡出身,其人精通骑射、狡诈有谋,拥兵十万,割据河南地区十四年。后因骄横跋扈,不容于东魏权臣高澄,先投西魏权臣宇文泰,向其求援无果,便改向萧衍称臣纳款。

萧衍以为可以不战而得到河南的大片土地,便封侯景为河南王,更派侄子萧渊明率军十万北上,接应侯景。然而梁军以此等不知兵事的草包主帅统军,被东魏名将慕容绍宗打得全军覆没。侯景亦因粮尽,在和慕容绍宗对峙数月,先胜后败,全军溃散,只剩八百余亲随亡命南逃,以欺诈手段骗开城门,夺占梁国淮南重镇寿阳。

萧衍一意绥靖侯景,非但不出兵讨伐,反而封侯景南豫州刺史,认可他以合法名义割据淮南。可另一方面,当侯景提出自己家眷尽数被高澄所杀,求娶江东高门王、谢之仕女为配偶时,却被萧衍以他门第太低,不相与高门贵族匹配,有违自己毕生弘扬的贵族精神,而毫不留情面地回绝。

侯景本就是个心胸狭隘、嚣张跋扈之徒,视如此拒婚为奇耻大辱,同时对梁国和萧衍的色厉内荏,对庸才领军的梁军的不堪一击早已心知肚明。他又听说萧衍打算用他的人头去换回被东魏俘虏的萧渊明,自觉走投无路之余,便在当地搜罗八千兵马,起兵反梁。

此时的梁国,是个拥有数十万常备军的天下第一大国,侯景孤注一掷挑战这个庞然大物,为尽可能争取广大民众支持,便下令废除梁国繁重的市税和田租,其兵马所经之处更一路滥杀高门士族,抢掠其资产,解放那些长期被士族和权贵压迫的奴婢、佃户、部曲,给予他们良民身份,因此有无数被解放奴隶皆投身侯景军中,叛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与之相反,那些平素高谈阔论的士大夫们,临到逃命时却一个个体弱气虚,不堪奔走,不耐寒暑,或是被叛军杀死、或是自己得疫病而死,尸骨狼藉、死者无数。

侯景渡江后,在内应之助打开建康城门,围攻梁军坚守的建康内城(台城),并发布了《告台城军民书》,深刻揭露了梁国内部深刻的社会矛盾,将萧衍近五十年统治“盛世”假面,彻底扯得粉碎:

梁国的百姓们!看看这些皇家的园林池苑,这些王公贵族的住宅、这些僧侣尼姑的寺塔,都是怎样富丽堂皇!看看你们的官员贵族,一个个妻妾成群,仆从数千,他们从生下来起便不耕不织,却能一辈子锦衣玉食!如果他们不是靠着平日里搜刮你们这些无权无势、没有出身门第之人,又怎能过着如此穷奢极欲的生活!

(【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萧衍的诸多儿孙虽然掌握军权、分镇梁国四方,却完全没有半点骨肉之情,孝悌之心,而且一心盼望着借侯景之手,除掉老而不死的萧衍,和皇太子萧纲。因此,他们虽然率领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却纷纷在建康城外滞留不前,甚至置酒高会,作壁上观。

而被叛军重重围困的台城内,众多出身名门贵族的高官显贵,因为外援断绝,食物短缺,竟只能穿着绮罗锦绣,抱着金玉珍宝,却饿得“鸠形鹄面”,哀毁骨立,守着他们的“贵族精神”活活等死。

经过四个月艰苦围城战后,侯景引玄武湖水灌城,攻破台城,俘虏萧衍,并在两个月后将其活活饿死。此后,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更进一步自称“大汉皇帝”,引兵攻略吴郡、会稽、江州、豫章等地,其兵锋所经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江南大地被杀得赤地千里,白骨成山,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江东侨姓门阀,近乎被斩尽杀绝。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数百年的高门贵族,伴随着他们传承了几百年的坞堡庄园,品官谱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侯景以八百亡虏南下,八千人马起兵淮南,到最终攻陷建康时已经拥兵10万,把萧衍和梁国一众王公亲贵都变成阶下囚,可不是因为他真有什么韩信白起之能,张良孔明之智,而正是因为梁国整个统治集团,自皇帝萧衍一直到维系国家的整个贵族集团,早已腐朽堕落到了极致。

侯景解放奴婢,杀戮士族的“吊民伐罪”行为,一定程度顺应当时民心民意,得到那些在正常体制下永无上升渠道的奴隶和底层平民们支持,才能在短短时间啸聚十万大军,一举颠覆拥有几十万常备军的南梁帝国。

那些在王公权贵们重重压迫下不堪重负的平民百姓、那些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被高门贵族欺压损害的坞堡部曲、庄园奴婢们,

他们可没有空暇去欣赏那些高门士族的衣冠礼乐、玄谈精奥,他们可没有闲情逸致去赞叹萧衍、萧纲父子的儒学释典、文采风流,

他们甚至抛下了国族之分,华夷之别,甘愿跟随一个残暴的胡人叛将,只为将此前压迫和剥削他们的整个阶级固化旧世界去疯狂地砸碎、毁灭。

侯景之乱屠尽江南王谢门阀,正如他的旧主尔朱荣在洛阳城那场“河阴之变”,将北方高门贵族出身的官员二千余人尽数斩杀一样,胡族武人大肆行凶,滥杀文官士大夫,当然是文明的悲剧与大倒退。

但其时贵族门阀经过几百年家族式的垄断政治,由之而来必然的腐朽堕落,对华夏文明而言,已全无任何历史先进性可言。

因此尔朱荣和侯景这两个行事暴虐的契胡,沉重打击南北士族势力的狠厉做法,恰恰如一计虎狼之药,一把剐骨之刀,替华夏文明剐去了陈朽腐肉。

腐朽的门第论和血统论也自此衰落,崇尚能力、注重实务的新生士族如关陇集团逐渐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故此方能迎得政治相对简明的后三国政权(北周、北齐、南陈)的新生,进而归并为新生的华夏第二帝国:强盛辉煌的隋唐帝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被传统史家称为“侯景之乱”的浩劫,亦是历史大潮借侯景这个暴戾凶徒之手,将乌衣巷那些六朝高门世家贵族们,那些臭不可闻的“贵族精神”,统统扫进时代垃圾堆的一场巨大变革!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孔尚任《桃花扇》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梁武帝萧衍为何晚节不保?

user avatar

贵族?一个取决于你爹的dio是不是“合乎你爹家族认可的情况下”插了你老娘来认证你是不是你爹的“合法子嗣”的血缘阶层?

还是说往根上找跟着老大打天下的最凶残的山贼最凶残的水贼最凶残的军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触及到中国历史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要说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是从汉朝开始,这个说法可以探讨,但需要细致地辨析。我们不妨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贵族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中国古代的“贵族精神”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现象和文化思考,非常值得探讨。 “一年出一个暴发户,十年培养不出一个有贵族精神的人”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情绪色彩,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些人在观察中国社会发展时产生的疑问和感受。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解析“暴发户”和“贵族精神”,以及它们在中国.............
  • 回答
    项羽之死: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阶层的绝响谈及项羽的死,将其视为中国“最后一个真正贵族”从肉体到精神的消亡,这绝非夸张之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以及“贵族”二字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深刻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中国的真正贵族”,以及项羽身上所代表的特质,为何.............
  • 回答
    “中国有没有贵族精神?”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贵族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定义模糊且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有着不同的理解。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西方语境下“贵族精神”的常见含义,然后对照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相关元素,分析是否存在可以被视为“贵族精神”的特质。一、 西方语.............
  • 回答
    当下中国,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贵族精神”?近年来,“贵族精神”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出现的频率不低,尤其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群体在公开场合提及并倡导它。这不禁让人好奇,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社会结构的国家,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种被描绘得既高贵又带有一定距离感的“贵族精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中国人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虽然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对所有形式的“贵族”的否定。同时,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其背后也有着多重原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
  • 回答
    中国贵族的消失,这个话题触及了一个深远的历史变迁,它与中国文化在与世界主流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些隔阂现象,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中国贵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以及他们消失带来的影响。中国贵族: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群体谈论中国贵族,我们首先要明白他们与西方概念中的贵族有所.............
  • 回答
    在中国,要说有没有一个与欧洲贵族口音相对应的、被普遍认同的“贵族口音”,答案是没有。这一点与欧洲许多国家有所不同。在欧洲,历史悠久的贵族阶层往往与特定的语言变体、发音方式紧密相连,这些语言变体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阶层和社会地位象征的“口音”。比如英格兰的Received Pronunc.............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那些身披华服,怀揣绝技的贵族们,在比武切磋、剑术对决的场合,究竟会穿些什么?这可不是随便一件衣服就能打发的,背后有着相当讲究的说道。首先,得说清楚,“习武、练剑、决斗”这几个场合,在穿着上是有区别的,而且随着朝代变化,风尚也会有所不同。一、日常习武与训练:在平日的武艺训练中,首.............
  •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贵族的消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朝代、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权力与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这是贵族消失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贵族:血缘与世袭的基石(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贵族制度是社会.............
  • 回答
    在中国内地,要讨论“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从严格的历史定义和西方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内地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阶层。然而,如果我们将“贵族”的概念进行更广泛的解读,代入中国特有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贵族”特质的群体或现象。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先.............
  • 回答
    好的,让我们尝试用欧洲贵族的视角来解读和罗列中国皇帝的头衔。想象一下,我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西方旅行者,他初次踏足中国的宫廷,被那繁复而庄重的仪式所震撼,并试图用自己熟悉的欧洲贵族体系来理解这位东方君主的无上地位。引言:东方巨龙的冠冕,欧洲贵族体系下的解读当东方古国的使者向我们介绍他们的君主时,那连串.............
  • 回答
    .......
  • 回答
    要深入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的贵族文化,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历史的洋葱,每一层都带着独特的气息和故事。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系列线索的汇集,需要你像个侦探一样去发掘和梳理。下面我为你梳理一下可以探索的方向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尽量让你感受到那种“亲手触摸”历史质感。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
  • 回答
    正统性:权力合法性的基石正统性,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统治或权力被普遍认可、接受,并被视为合法化的状态。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源于一种被广泛内化的信念,相信现有的权力结构是正当的、值得尊重的,甚至是命中注定的。正统性是维持社会秩序、保障统治稳定性的关键。一个缺乏正统性的政权,即使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难.............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欧洲领主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现象,与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在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继承法则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根本不同。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欧洲领主频繁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原因:1. 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分散的权力结构: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种高.............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宏大叙事中,贵族收养其他贵族的孩子作为养子,绝非仅仅是出于情感上的考量,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动因,是维系家族利益、巩固权力、确保血脉延续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复杂的战略布局,旨在最大化家族的资源与影响力。首先,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血脉延续与继承权的稳固。七国之中,子嗣.............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