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古
2022年补充:祝大家新年快乐,壬寅年大吉。
补充:
突然想起来西藏电视广播的播音腔,就是以拉萨的上层口音中的士人腔(读书人口音)为基础,部分折衷了老百姓的表达习惯、用词习惯形成的,整体还是偏古雅,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大家都说第一个漂亮,第二个才好听,这也是有道理的。第一个视频里,小姐姐首先是基频太高了,这其实不是上层特色,另外像曲折调之类的几类发音,小姐姐发得些许夸张,这可能是追求主持腔的舞台效果)
拉萨广播电视台广播竞赛(抖音)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810122993029120
2020/09/03补充:
隔壁有关日语敬语的问题看到了这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5564751/answer/1436511567 那我也以「谢谢」为例,由低到高讲讲拉萨话的敬语层级。(均采用藏文转写)
(1)o yag
yag byung的缩略,最敷衍的,不够铁的话慎用。
(2)yaɡ byunɡ
非敬语。仅用于对晚辈,或亲密同辈。yag意为「好,善」,byung是表示内向的完成体标记(我在情态范畴那篇文章里讲过),合起来大致可以理解为「(我)得到了(你)的好处」 「(你)使得(此事此物)变好了」
(3)thugs che
thugs rje che的缩略,恭敬意已经很明显了。
(4)thugs che gnang
thugs che的基础上加上gnang,gnang是「做」的敬语,此处可理解为「功劳之举」。恭敬意+20%
(5)thugs che gnang zhu
Zhu为「给予」「禀告」「诉讼」的敬语,在古籍中的本义为「呈献」「上供」。此句可理解为「将thugs che gnang呈献给您」
(5)thugs rje che
源于佛经,意为「大慈悲」,可理解为「承蒙您的大慈大悲」。
(6)thugs rje che zhu
(7)bka' 'drin che
意为「大恩德」。
(8)bka' 'drin che zhu
「承蒙您的大恩大德,将感谢之意上献于您」
别看这句这么中二、夸张…生活中很常见的,尤其是对领导、老师、大夫之类的(小声)
原文:
既然是「中国」有没有,那在解放前拥有封建贵族阶级的地区我估计大概率多少都会有点···其他地区不了解,以拉萨为代表的西藏核心城镇地区,贵族文化在语言上有很深刻的体现。
拉萨这座城市在藏区是十分独特的,夹在万里无人的藏北草原和内卷不堪的藏南农区之间(和鳖京很像了)在整体工商落后的藏区之中,又是茶马道、麝香道的重镇,即有各地士人贵族的从仕、赶考,也有各地流民难民不断涌入···因此社会情况极其复杂多样。
体现在语言上,拉萨话是一种仅流行于拉萨古城内的城市方言,与周围农区、牧区皆不通话。而更为有趣的是城内方言也有很多样的社会方言,一是社区方言:例如康区移民为主的八朗学社区,古浊皆不送气,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拉萨话」;再比如,汉地移民为主的河坝林社区,古ky- gy-发[tɕ],而不同于其他社区的[c]
而第二个就是阶级方言。
阶级方言主要体现为各阶层口音不同,包含着阶级隔阂、文化水平差异、移民源差异等等因素,因此也经常与社会方言的界限不甚明晰,比如热木其社会、八朗学社区大抵为流民为主,故而整个社区的口音都表现为底层特色。
阶级口音细分的话可以有很多小类,但是大体而言贵族口音、士僧口音、穆斯林口音¹不仅使用人群都是相对的中上阶级、互动性较强、特征也一致,故而可以称之为「上层口音」;而市井口音、流民口音、地痞口音也是内部差异较小,适用人群都是下层、底层民众,故而可以称之为「底层口音」。
二者的差异细看似乎不多,但是在老拉萨,一个人只要一张口,别人能在半分钟内大致判断这个人的阶级出身,这个真的蛮神奇,很类似萧伯纳的《卖花女》中所表现的英国的阶级口音之别。
细究二者差异,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声韵与语音
如同汉地士绅也喜欢尽量地保留入声、昆曲会分尖团等以示古雅一样,拉萨的上层口音在音系上也相对存古,在声母上比如保留鼻冠声母音位:
藏文 mbruɡ 龙
上层 ntʂuk¹³
中下层 tʂuk¹³
在语音上,韵尾脱落等简化趋向情况也会相对没那种严重:
藏文 mar 酥油,黄油
上层 maɻ¹¹⁴
中下层 maː¹¹⁴
(学过社会方言相关内容的,肯定会发现这一点和r尾在美国社会中的阶级提现特别相似)
藏文 bsod nams 福泽
上层 sø⁵⁵nam⁵³
底层 so⁵⁵nã⁵³
另外,我在其他的回答中也提到过,拉萨话存在文白异读的情况,而文读音在上层口音中的出现比例显然是更高的。
此外,个别声母虽然说在拉萨存在多个自由变体,但是不同阶级的取向显然不同。我估计大家都晓得日语的ら行,存在[l][ɾ][r]三种变体,而颤音变体出现的底层工商阶级,如今也是「不良」的标志···我觉得很神奇的是,拉萨的情况也和这个类似,藏文的r声母,在上层多发为[ɻ]~[ɾ],而底层、尤其是在骂娘的时候极其喜欢用舌尖颤音[r]。
另外,类似于北京南北城之别,拉萨的下层口音由于语速快、发音散漫,会有很严重的语流音变,包括吞音、擦音化、轻声化,而上层口音多是字正腔圆的:
藏文 ɡa ri byed kyi yod 你在做什么?
上层 kʰa¹¹ɾi⁵³ tɕʰeʔ¹¹ki⁵³jøʔ¹³
底层 kʰa¹³r̩³³tɕøʔ⁵³
2.字调与语调
我一直觉得上层口音的各调类的调值,也都和底层不大一样,但是由于没进行过严格的调查,不敢妄下结论。
但是,很明确的是,上层口音是听一句话都能被听出来的,那种「调调」真的很独特,有一种特别柔婉、稳重、优雅的感觉···我也说不上来哪里不通,目前怀疑和整体基频偏低、语速缓和、抑扬顿挫分明有关···不得不承认,底层口音容易高嗓门、快节奏、语流变调明显···尤其是吵架的时候真的跟母鸡互啄一样···
3.用词
我们都知道语音、音系之后就是语法与词汇,语法这种东西在地域方言之间都很难有特别大的差异,更不用说社会方言了,上层口音可能就是三时一式之类的古典屈折变化,相对保留得多一点,其实也是臭书生求古罢了,和音系存古一样的。
而用词则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这集中体现在敬语²系统之上。很多人都会说“卫藏人儒雅,会用敬语”云云,实则不然,几乎除了日喀则和拉萨城区,卫藏老百姓也都是不使用敬语的,甚至于拉萨的市井居民也对敬语不甚考究。然而!拉萨的上层口音对于敬语系统极其考究,连「咒骂」「蹲牢」这样不上台面的词都有对应的敬语形式。并且在使用对象上几乎是除了自家幼辈,都会使用敬语³,并且敬语内部还会有一般敬语、极敬、更敬···
次仁央宗老师在《西藏的贵族世家》一书中就指出贵族口音如同有魔力一般让人沉浸在一种极其温软、优雅的气氛当中难以自拔,而老师认为其核心就是敬语的使用给人带来的温婉、端庄的感觉。老师甚至认为,敬语系统最早可能就是标志贵族身份的,是优雅、高贵的标志,后来被下层人民习得,成为了下层对于上层表达尊敬的用词···
当然,这与大众的认知是相反的,一般都认为敬语还是源自下层对上层的尊敬···但即便如此,发展至现代,贵族内部对于敬语使用的严苛,已经远远大于上层底层之间,或者底层之间的严苛程度。
当然,广义的敬语系统,除了敬语还包括自谦语,但是自谦语在拉萨很少被使用···这经常被敬语、自谦语同样发达后藏老百姓所诟病,某种程度上,很有可能是贵族再怎么放彩虹屁,也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
4.表达
以敬语系统为基础,上层群体在进行表述的时候也会去会使用十分柔和、内敛的表述,与下层民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在全世界都是大抵类似的···然而,拉萨话上层口音的方言化就在于这种表述是范式化的,拥有常见的、固定的表达模式,其中很多我都觉得蛮像日语的···比如
避免人称:
「你」「我」「他」这种人称都是避免的,甚至连「您」都是要避免的。第一人称全靠语境表达,说出来就很失礼。而第二、三人称则多是“”职位、身份+lags(类似日语的さん)”予以表达,再不济也是“先生(rgan)+姓名+lags”
避免意愿的直白表达:
这个其实各语言也有嘛,能用「可不可以麻烦您xxx」就不用「给我xxx」,但是拉萨话在这方面的表达也是范式化的,喜欢各种模板化表达,例如「xxx sam byung 」,这和日语的「xxx と思いましたが」的表述方式、表述效果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类似的还有很多,不予以一一举例。
这种表达确实会使得表述温婉柔和,但也和日语一样有时候会造成表达不清晰、情感不纯粹···甚至有点矫揉造作。加之很多拉萨人也喜欢用这种表述桑骂槐、不带脏字骂人、或者用成都话就是喜欢「弯酸别个」hhhh···因此被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外地人认为是阴阳怪气,被老百姓所厌恶。
马先贤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改后由于我party迅速根除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封建庄园制度为基础阶级口音之别在民改后逐渐模糊,在80年代大量新移民涌入拉萨后更是快速消失,整体表现为上下融合,比如音系上贵族的老派口音消失殆尽,但是在词汇上老百姓也大量使用精密的敬语···如今,上下层口音区别更多地表现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区别,单位公职人员、知识分子群体较多地继承了上层口音。
口音模仿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5715198897479681.穆斯林大多源自南亚、汉地穆斯林,在拉萨几乎垄断宰牲、园林、器乐、面点行业,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权,而且长期与贵族阶级打交道,受贵族文化影响较深,而且较少通婚,保留老拉萨文化较多。
2.藏语的敬语不同于日语、韩语,不是靠句法予以表达的,而是类似于汉语的敬词系统(“令尊” “”令堂”这样的),但是几乎每个词汇都有对应的敬词形式,因此更为体系化。
3.据我们社区80岁老奶奶的回忆,她在后藏某官员家中做女佣时,主人家里比她年轻的,也都会对她用敬语。
形成一个独立口音跟形成方言一个道理,需要一个生活圈子封闭的环境,与外界的交流不能太多,大部分成员只能在圈内交流,而且还得可以传代有持续性。
但是,中国因科举制度和流官制度,上层社会没办法形成这样的圈子,富不过三代官也过不了几代,不断有新鲜血液进入官场,而且天朝人口众多读书人来自四面八方,根本不具备形成贵族口音的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