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裕定国号为“汉”是否会更有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

回答
关于刘裕定国号为“汉”是否会更有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当时的政治背景、刘裕的统治基础、他对汉朝的定位,以及“汉”这个国号本身的象征意义。

当时的政治背景:乱世之中,对“汉”的追溯

刘裕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政权更迭频繁。在他之前,已经有许多割据势力试图建立自己的王朝。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普遍怀念那个曾经统一、强大、文明的汉朝。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认同的象征。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许多基本框架,是许多后世王朝效仿的对象。

因此,当刘裕掌握了晋朝的实权,并最终代晋建立自己的王朝时,选择一个能够与过去辉煌联系起来的国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裕的统治基础与“汉”的关联

刘裕的崛起,可以说是“布衣将相”的典范。他出身寒微,但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他的军队,尤其是北府兵,是他最坚实的支持力量。

军事上的功绩: 刘裕一生戎马,北伐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重新纳入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些军事上的成就,让他赢得了军心,也让他背负着“复兴汉室”的潜在期望。尤其是他收复失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恢复汉朝的疆域,这使得“汉”这个国号与他的功绩产生了天然的联系。

政治上的野心与合法性: 虽然刘裕是晋朝的权臣,但他的权力终究是建立在晋朝的统治基础之上的。代晋建国,本身就面临着夺权和篡位的问题,如何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是刘裕需要解决的难题。

“汉”与“晋”的继承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政权都试图证明自己是对前朝的合法继承。晋朝本身就是汉献帝禅让建立的,所以晋朝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汉朝的“禅让”传统。刘裕通过灭亡东晋、建立自己的王朝,他需要证明自己的统治比晋朝更正统、更有优势。如果他选择“汉”作为国号,这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汉朝传统的直接继承,甚至是一种“拨乱反正”,比东晋更能体现“汉”的血脉和正统性。

“汉”的政治号召力: 在当时的民众和士大夫心中,汉朝代表着稳定、统一、繁荣。选择“汉”作为国号,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民众的认同感和支持。毕竟,一个听起来就带有历史厚重感和辉煌记忆的国号,比一个全新的、没有根基的国号,更容易打动人心。这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宣传手段,可以有效增强统治的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

刘裕选择“宋”的理由与“汉”的潜在优势

刘裕最终选择了“宋”作为国号。这其中可能有多重考虑:

1. 避讳的考量: 汉朝已经建立过汉朝,如果再次建立“汉”朝,可能涉及到政治上的避讳,也容易被一些人认为是在重复历史,缺乏新意。
2. 对“汉”的象征性理解: 也许刘裕认为,自己虽然军事上收复了部分汉朝故土,但其核心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他可能更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汉朝”或者一个能够承载“汉”的精神的王朝,而非简单地复兴一个国号。
3. “宋”的寓意: “宋”字本身有“承”和“隆”的意思,可以寓意承接前朝、隆盛国家。而且,春秋时期宋国是宋国的分封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可以增加一丝历史的延续感,尽管与汉朝的关联性远不如“汉”字本身。
4. 对“汉”的过度解读: 也有观点认为,刘裕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直接称为“汉”。他更多的是在恢复晋朝的统治,而非直接继承汉朝的衣钵。

如果刘裕定国号为“汉”,可能产生的效果:

合法性增强:
直接继承正统: 相比于“宋”,直接定国号为“汉”,可以更直接、更有力地宣示自己是对汉朝正统的继承。在那个讲究“正朔”的时代,这种继承关系至关重要。
区分于魏晋: 魏晋的建立,都是以“禅让”的方式,但都被后人认为是篡夺。刘裕如果定国号为“汉”,可以巧妙地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划清界限,将自己置于比曹魏、西晋更纯粹的正统地位。
回应“汉贼不两立”的政治话语: 历史上,许多势力都曾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这本身就说明了“汉”的号召力。刘裕如果称汉,更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政治号召力提升:
凝聚人心: “汉”是无数人心目中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用“汉”作为国号,更容易获得各阶层的认同,尤其是那些对汉朝怀有深厚感情的人。
吸引人才: 许多士人仰慕汉朝的风骨和气度。一个以“汉”为名的王朝,可能更能吸引那些怀有政治理想、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才。
军事上的师出有名: 如果刘裕的目标是统一天下,以“汉”为名,更有利于解释和推动军事行动。例如,他可以宣传是在“兴复汉室”,统一“汉土”。

结论:

综合来看,如果刘裕定国号为“汉”,在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方面,极有可能比他选择“宋”更有优势。

“汉”字在中国历史上承载了太多关于统一、强大、文明的意义,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刘裕凭借其军事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对汉朝部分疆域的恢复,他的统治基础也需要强大的合法性来支撑。在那个普遍怀念汉朝、追求统一的时代,一个以“汉”为名的王朝,无疑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提升政治号召力,并且更容易为自己的统治找到更深厚的历史合法性。

当然,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和选择。刘裕最终选择了“宋”,或许有其更深层次的考量,但这并不能否定“汉”作为一个国号,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如果历史真的如是发展,刘裕的王朝或许会呈现出不同于历史实际的风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徐冲教授的《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这本书,把这个问题讲的清清楚楚,魏晋宋齐梁陈都讲清楚了。

看看书,看看历史是什么样子的,不是我平时看的杀伐争斗,那不是历史,那是故事。我买的是图片这个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代每个王朝的法统和道通的来源问题。

所谓法统,就是法理上你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权。

所谓道通,就是道义上你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权。

当然这是一个粗略的解释,不严谨。


举例说明一下,中古时期的禅让制的底层逻辑

不论是曹魏还是司马晋,还是刘宋,还是后来者


曹操最开始,做丞相的时候,只能算是权臣,依然是汉臣。丞相是官职,不论权力多大,这个权力不能世袭给儿子,你什么时候听过丞相这个职位世袭给儿子的。

曹操和荀彧决裂的事件是什么?

封公

曹操称:魏公。

封公建国,这是一个公国,这是一个爵位,一片家业,这一片家业是因为我对汉朝有功勋,汉天子封给我的。

就像周天下封诸侯一样。

我在这片封地上,有法理上的统治权,因为我是主人。也有道义上的统治权,因为我不是像孙吴一样武力霸占的,我是因为对汉天子有大功,汉天子赏赐给我的,那么我在道义上也是有制高点。

封王,是把公国的政治地位提升一个档次到王国。

这个时候我的儿子可以继承我的王位、我的王国、我的封地、我的臣民。

就像秦惠王集成秦孝公一样。

这就是为禅让完成奠基,这个基础的关键在于我的功业,我功业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因为我对天子有功,是天子主动赐的封地,所以我心安理得,合理合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子治理的土地越来越衰败,我治理的土地越来越兴盛,为了让全天下的子民都过上好日子,天子仁慈,不愿意看到自己治理下的子民继续受苦,就劳烦我把他的子民一起治理了,让全天下的的子民都归我治理,让我不要仅仅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了,能者多劳,勉为其难,把天下的担子都挑起来吧?

所谓禅让的天子要多次下诏书,被禅让者要三辞三让,意思是:

陛下,我是你最忠实的臣子,我没有不臣之心,我的封国都是您赐予我的,我很满足,我能力有限,治理封国这点大的地方就够了,治理天下我不配呀。

天子说:

说你配,你就配,不配也配,说你配你就配。就不要再推辞了,这么多年,朕累了,你们父子两代,为了朕的江山操劳,夙兴夜寐,功比天高。朕无能治理好天下,看天下黎民百姓受苦受难,我是不忍心,惟愿魏王,早日收拾山河,换黎民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吧。

这就是禅让的表面逻辑,是不是很虚伪,确实很虚伪。

为什么这么虚伪,几乎没有人拆穿这个把戏呢,因为——功业

我一切权利地位的来源,来自于我的功业。

(汉朝不是,这里说的是中古时期的魏晋宋齐梁陈)


再说一说,刘裕,刘裕功业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建功——南征北战,套灭叛乱、抵御外患。

第二部分:立业——剿灭桓楚,桓温本来可以走出去这一步,但是犹犹豫豫,儿子又是志大才疏岁成为刘裕的垫脚石。

第三部分:灭国——国代大功勋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开疆拓土,一种是灭国之功。

  • 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卢循等二十七人在会稽起兵反抗晋朝,晋朝廷派前将军刘牢之东来镇压,刘牢之请刘裕为参府军事。刘裕为人机智有谋,勇敢善战,多次克敌致胜,屡立战功。因功升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彭城内史。刘裕从此起家,成为东晋一员虎将
  •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篡晋的楚帝桓玄。405年,击败桓玄,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任刘为侍中、车骑将军、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兖州刺史、录尚书事。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权倾天下
  •   刘裕执政晋室后,于409年率军灭掉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的南燕政权,又回师击败卢循。元兴九年(412年),又西攻盘据四川的谯纵,收服巴蜀。元兴十二年(415年),后秦姚兴病逝,姚泓继位,兄弟相残,关中大乱。元兴十六年(417年)攻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受九锡
  •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刘宋初期,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

这三部分,其实已经为刘裕建立封国、禅让代晋朝,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白了,刘裕建立刘宋,他的合法性由两部分

  • 1、模板:曹魏、司马晋,完了两次,将近二百年的套路,我只是延续一下,
  • 2、底层:我的功业足够,足够支撑我建立封国以及完成禅让的合法性和道义性。

刘宋和前面还有一点不一样,建立封国和完成禅让,前面都是分为两代人完成,第一代人保留体面做第一步,下一代人迈出第二步,刘裕一个人完成了。

刘裕为后来者做了榜样,刘裕后面的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

他们这样做有利有弊:

一代人走一步,建立封国和完成禅让分开进行:

利:这是激荡彪子又立牌坊的做法,虽然虚伪但是好看,温和,自己后代以后有这一天时,也不会太惨。比如曹操的后代,禅让后的封国比晋朝时间还长,对刘裕劝进的奏表中,领衔的是曹虔嗣(曹虔嗣何许人也?他是末代魏帝曹奂的后人。)

弊:完成第二步的子孙,权利、地位、魏王、功勋远远不如自己的老子,为了完成这一步就需要像满朝文武进行妥协,曹丕登基后由陈群主持的九品官人法应运而生。(颍川大族),司马炎登基后,为满朝文武大家赏赐,以及大风诸王,就像是公司上市了,元老们都有股权激励。那么董事长掌握的股权就有限了,股东们如果联合起来,是可以让董事长下台的。所以宋齐梁陈越玩越小,国土面积和国家实力都是越来越小,董事长掌握的少,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一代人走完,建立封国和完成禅让一个人完成:

利:权利足够,威望足够,不把问题留给后代,宋武帝开了先河,所以宋武帝的儿子们打成狗了,大臣们还是受其驱使,不过宋武帝子孙们太嘬了。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今天你做的初一,明天别人就做的十五。你今天做的有多快,后来者就会做得更快。

南北朝后期的北朝,也是看到这种一代人走完的弊端,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有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两步走的发放,高欢和宇文泰都留给了儿子

历史有意思就是如此,你越是避免什么,越是最后陷入什么样的循环。

当外人没有足够的实力产生威胁的时候,自家人的内斗就会越演越烈。

  • 高欢的长子高澄死了,不明不白,老二高洋继位,建立北齐,死了之后,老五干掉了侄子,上位,老五死了之后,当年和自己联手的老九复制了自己的故事,干掉了自己的侄子,上位。后来不敢相信自己兄弟子侄了,高澄的儿子们、高洋的儿子们、高湛的儿子们,高演的儿子们都死在自家人手里,最有名的就是兰陵王高长恭(高澄的小儿子),兰陵王死,北齐灭亡也就进入了倒计时,很快被北周干掉。
  • 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称帝,被权臣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干掉,另一个儿子宇文毓也被宇文护干掉,后来周武帝宇文邕干掉。宇文邕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干掉了北齐一统北方,但是临死的时候,不敢用自己人,中用了自己的老丈人——隋国公,进行托孤。

呵呵,历史太有意思了,隋国公,篡了自己外孙子的帝位,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当时的太后对自己老爹这种没脸没皮的行为都不齿。

所以隋朝的法统和道统都是有先天缺陷,后来灭了南陈,对于功业做了弥补,其实如果顺序翻过来,灭了南陈之后,杨坚再让自己的外孙子禅让给自己,隋朝估计也就不会二世而亡了,做的太难看了

因为做的太难看,把其他的老兄弟们消防,所以杨广登基后大肆杀关陇贵族,多次下江南。

再后来,唐朝发现,这样子是在太难看了,太难看导致不得人心,长久不了。

所以李渊进长安后,还是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但是李渊太着急了,第二年就逼迫对方禅让(李渊和杨广是亲姨表兄弟,母亲都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杨侑应该称呼李渊为表爷爷,又是一个篡了自己孙子辈帝位的人),太心急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大唐帝国从开始的帝位来源和帝位传承上在法统和道统上都是有欠缺的所以后来的大唐的帝位传承充满了血腥。


(大业十三年(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大业十四年(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中原地区得知隋恭帝死讯后,6月22日,洛阳都城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哀帝,又称皇泰主;次年(619年)5月23日,王世充罢黜隋哀帝,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


我们看历史看的都是故事,权谋,战争、杀伐,但是在这背后,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在左右着历史大势的走向。

有人说,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有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那么人心是什么呢?

人心:应该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对于是非对错、善恶黑白、公平正义、仁义道德、公私情怀、的朴素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吧

  • 你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准则、价值观,能求同的面积越大,人数越多。
  • 你的功业能覆盖的面积越大,泽被的人数越多。
  • 那么你的帝国就可以覆盖越大的面积,传承越多的子孙。
  • 汉朝两者兼具,
  • 唐朝只有后者。
  • 宋朝前者有一半,后者一半都不到。
  • 明朝前者占一半,后者足够。
  • 清朝前者无,后者还可以。


扯得有点远,不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裕定国号为“汉”是否会更有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当时的政治背景、刘裕的统治基础、他对汉朝的定位,以及“汉”这个国号本身的象征意义。当时的政治背景:乱世之中,对“汉”的追溯刘裕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群.............
  • 回答
    刘裕之于汉室宗亲的身份,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正是这个身份,让许多人对他建立的王朝——宋朝,为何不沿用“汉”而改用“宋”感到好奇。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这个人。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寒门出身,靠着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关于刘邦帐下大将和韩信的战略部署,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绝不是简单的“谁傻”或“谁不听话”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来看。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刘邦帐下,称得上“大将军”的,绝非只有韩信一人,但韩信无疑是最耀眼、最具战略眼光的那一个。刘邦帐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刘裕和朱温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人物,但他们的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历史背景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人的军事能力,并进行对比: 一、刘裕的军事能力分析 1. 背景与崛起 出身与早期经历:刘裕出身寒门,早年为晋朝将领,因平定桓玄之乱(404年)被东晋朝廷重用,后成为南朝刘宋开国之君.............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史实上的误会。刘裕作为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并没有进行过灭绝司马氏后裔的举动。事实上,刘裕的崛起和执政,本身就是发生在司马氏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的。我们来捋一捋这段历史的脉络,或许能帮助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以及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刘裕是谁?刘裕,字德兴,.............
  • 回答
    “刘裕和贝利撒留,这俩人放在一块儿比,倒还真有几分意思。”提到刘裕,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形象。他出身寒微,却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以一介武夫的身份,硬生生地从一个朝代的衰亡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血染的江山。而贝利撒留,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在帝国风.............
  • 回答
    刘裕这个人,我跟你说,他真不是一般人。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草根出身,愣是打出一片天,最后当了皇帝,这本身就够传奇的。要说他有没有实力统一天下?这问题得分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无”。首先,从他早期的经历看,刘裕这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狠劲和韧劲。 他年轻的时候,混迹市井,卖过草鞋,当过兵。那时.............
  • 回答
    刘裕北伐,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荡气回肠的篇章,也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这位出身贫寒却成就辉煌的南朝宋武帝,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将北方的残破景象搅得天翻地覆,似乎看到了统一的曙光。然而,最终他却未能完成那个伟大的目标,将破碎的神州再次整合。这其中,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名称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为什么刘裕建立的朝代被称为“刘宋”,而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则简单称为“宋”。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历史命名的一些惯例和考量,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朝代名称的由来并非总是以开国皇帝的姓氏直接命名。古代王朝的命名,有几种常见的方式: 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刘裕灭司马氏全族,以及后来的萧道成灭刘氏后裔,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朝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斗争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残酷性,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裕为何要灭司马氏全族?要理解刘裕灭司马氏全族的原因,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东晋王朝的建立和.............
  • 回答
    要说刘裕诛杀司马懿后人中有才望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还得从当时的大背景说起。这可不是小事,里面牵扯到 राजवंश更替的血腥史,以及新王朝建立者巩固权力的政治考量,还有一些历史的巧合与必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是谁,他为什么能当皇帝。刘裕出身贫寒,是个实打实的寒门子弟。你想想,在那个门阀士族把.............
  • 回答
    刘裕在北伐洛阳长安之前,并非没有篡位的能力,而是 时机、时势以及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共同决定了他当时选择暂缓进一步的政治颠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格局、刘裕的个人能力和野心,以及北伐的战略意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篡位”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篡位”通常指的是臣子在君主健在或.............
  • 回答
    刘裕的身世,确实是个让人有些费解的议题。明明他的父亲当过郡功曹,祖父做过太守,但史书上却普遍把他归类为“寒门”。这背后,隐藏着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复杂运作,以及“寒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东晋的社会结构。一、 东晋的门阀制度:士族统治的坚固壁垒东晋时期,是士族门阀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刘裕,那位东晋时期的“中兴明主”,而不是刘禅,来执掌蜀汉,三国鼎立的格局和最终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位杀伐果断、雄才大略的将军,如果穿越到三国,会对历史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得明确刘裕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质。刘裕崛起于东晋末年,当.............
  • 回答
    提起刘裕能够击败桓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要说刘裕为何能赢,不能光看他这个人有多厉害,还得看看桓玄自己那边的“坑”,以及当时整个东晋王朝所处的复杂局面。先说说桓玄那边,他自个儿就是最大的绊脚石。桓玄这个人,论出身那是名门望族,他是桓温的儿子,继承了家业,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他本人呢.............
  • 回答
    刘裕的北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简直是血与火的交响曲,把北方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们打得满地找牙,自己也差点儿被这趟浑水给淹没。说他强,那真是实打实的强,绝不是靠什么花哨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要说刘裕为什么这么牛,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1. 天时地利人和,他占了九成九: 时机抓得准,机会像流水一样.............
  • 回答
    实事求是地说,在公元417年,刘裕攻克长安,建立伪晋政权后,为他镇守这座新获得的、意义重大的城池,同时在后秦已经覆灭的复杂局势下,确实需要一个能够独当一面、且忠诚可靠的人选。我们先来审视一下当时刘裕能调动的、可能的人选,以及他们各自的优劣:1. 刘义真: 优势: 宗室身份: 作为刘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刘裕的“却月阵”。“却月阵”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是不是?它出自南北朝时期,由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所创。不过,要说它有多么“神乎其神”,恐怕还得打个问号。“却月阵”究竟是个什么阵?首先,咱们得明白,“却月阵”并不是像“八卦阵”或者“锥形阵”那样,有一个固定的、详细的图谱流传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