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猜一下吧:
爱之深,恨之切。加上被撕开了心口最深的隐痛:太子逼宫。
故,李世民会对魏征做出如此极端之举。
李世民一生至险之事,是玄武门之变。从此兄弟反目,海舟逼宫。这是他心口永远的阴影。
涉及这件事时,李世民很容易失去理智。玄武门前,他怀疑房玄龄们有观望倾向,甚至都打算直接杀了的。
其他时候,他是个豪迈的明君。但在人伦夺权问题上,李世民一辈子都紧张。
魏征,是太子建成的人。
王夫之吐槽过魏征,认为他先是观望,等太子一死,就去向李世民请见投效,是功名之士。
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征起于群盗之中,幸自拔以归唐,功名之士耳。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重用魏征,是因为他的才华,也是因为要向天下昭示:我用人不疑,不念旧恶。这是个姿态。
此后他们君臣互相撕扯,千古佳话,彼此姿态都很好,不提了。
可以说,在此过程中,从最初的彼此心怀芥蒂,到一个敢言,一个纳谏,他俩磨合出了不错的君臣关系,至少对外如此。虽然还是会私下里彼此骂骂咧咧,欢喜冤家。直到魏征死,李世民还痛哭流涕,“以人为镜”之类的言论,亲写墓碑。又是看画像,又是赋诗。
到此为止,就是君明臣贤的模样。
然后关键的来了。
徵嘗荐杜正倫、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倫以罪黜,君集坐逆誅,纖人遂指為阿党;又言徵嘗錄前后諫爭語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悅,乃停叔玉昏,而仆所為碑,顧其家衰矣。
魏征曾经说,杜正伦与侯君集的才华,够宰相。
杜正伦是谁?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承乾的。当时李世民私下里跟杜正伦说,我儿子似乎不亲近好人。杜正伦去劝谏太子时,把这话说了,太子跟父亲生气:你这么说我?李世民反过来生杜正伦的气:怎么传小话呢?
于是李世民贬黜了杜正伦。
侯君集是谁?凌烟阁功臣之一,与太子承乾策划兵变,完蛋,被处决。
所以魏征真正的问题,不是推荐错了宰相,而是他推荐的人,都与太子谋反有关。
太子承乾谋反,是李世民的终身逆鳞——他当年就是在海舟上软禁了父亲,才玄武门成功的。
李世民的性格,后世多称宽仁,的确如此。但他有性格冲动热情的一面,毕竟武将出身。史书上,他大怒、流涕之类的细节,数不胜数。侯君集要反他,临死前嚎哭一番,太宗都流泪了。就这个性格。
想象魏征死时,李世民四十五岁。他对魏征,是从本来忌惮,再成为君臣,成为好搭档。虽然许多次冲动地要杀他,所谓“杀此田舍翁”,最后还是算了。终于到他死了,思念不已
忽然有人提醒他:
陛下,这人跟杜正伦、侯君集有染。是不是也跟太子谋反有关呢?他私下里还编纂进谏语录,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呢!
后一件事,打击了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
前一件事,是李世民的逆鳞、隐痛,谁都不能碰。
“魏征可能伙同太子一起谋反我?!”这是李世民一辈子的阴影。
所以砸碑去了。
顺便,魏征死那一年,即公元643年,是贞观朝转折的一年:太子承乾事发。李世民连有谋夺太子位的李泰也一并扔一边,立了李治。
所以他对魏征的这些举动,都和太子有关。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之举措。
到这事稍微冷一冷之后,李世民重新为魏征立碑:
遼東之役,高麗、靺鞨犯陣,李勣等力戰破之。軍還,悵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賜勞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禮加焉。
风头过了,恩遇又回来了。
宰相推荐错人、私下里留点语录,最多让唐太宗不爽。
但涉及到太子谋反,才是李世民一时怒发,无法抑制的决定性事件。
毕竟,诸王夺嫡、以兵逼宫,是他一辈子最不愿意提的事。
实际上,对古今中外一切君王,立嫡都是极敏感的事,跟错皇子都可能要被秋后算账,何况还牵涉到一个谋反的太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