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征是不是情商低,为何不去温和的批评李世民?

回答
关于魏征的情商问题,以及他为何选择直接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方式来批评李世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他情商低,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魏征个人的独特考量。

首先,我们得理解“情商”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情商通常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等几个方面。用现代的眼光去套用古代人物,本身就容易产生偏差。但如果我们将“情商”理解为理解他人情绪、管理自己情绪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进行人际互动和达成目标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魏征。

魏征为何不“温和”批评李世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君臣关系的本质

在唐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核心是“君为臣纲”。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臣子则以“忠君”为首要原则。在这样的体制下,“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稍有不慎,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满门抄斩。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开明的君主,但他的权力依然是绝对的。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下,魏征能够屡次直言不讳,甚至在李世民大怒时面不改色,这本身就说明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也反衬出魏征行为的“不寻常”。

二、 魏征的政治理念与责任感

魏征并非一个意气用事、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之所以选择直言不讳,背后有着深厚的政治理念支撑: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是李世民自己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能够成为“明君”的重要原因。魏征深谙此道,他认为作为臣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君主“鉴”和“明”。如果他选择委婉曲折的说法,而李世民没有领会,导致决策失误,那么魏征认为自己是失职。
“事不至君,臣罪也”: 魏征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意思是说,如果君主做了错误的事情,而臣子没有及时劝谏,那么这个错误就如同臣子犯下的罪过一样。这种高度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将自己的意见清晰、直接地表达出来。
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魏征的谏言很多都关乎国家大政、民生疾苦。例如,他曾多次劝谏李世民要节俭,避免劳民伤财,尤其是在征伐高句丽等问题上,他的反对立场非常坚定。他认为,如果因为顾忌“温和”而耽误了国家的大事,那将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负责。

三、 李世民的性格与政治需要

李世民并非一个刚愎自用的昏君,他更希望得到真诚的、有见地的建议,而不是阿谀奉承。

李世民的“求谏”文化: 李世民即位后,大力提倡“求谏”之风,他身边也确实聚集了一批敢于直言的臣子,其中魏征是最突出的代表。他虽然有时会因为魏征的直言而龙颜大怒,但事后往往能够反思,甚至采纳魏征的意见。这说明李世民内心是渴望被纠正的,而魏征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魏征的“度”: 尽管魏征说话直,但他并非没有分寸。他的批评往往是有理有据,切中要害,并且能够看到李世民的优点,在批评的同时也肯定他的功绩。例如,他会在李世民英明的时候赞扬,在犯错的时候指出。这种“刚柔并济”的方式,反而让李世民更能接受。

四、 魏征的“说话之道”:直接是其策略

反过来想,魏征选择“温和”批评,真的就能达到目的吗?

“温和”可能被忽视: 在那个讲究等级尊卑的时代,如果魏征用非常委婉、含蓄的方式提出意见,李世民可能根本听不进去,或者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甚至认为魏征在敷衍。
“惊醒”君主: 魏征的直接往往能起到“惊醒”的作用。当李世民在某个问题上沉迷或者考虑不周时,一句直白的话语,如同醍醐灌顶,能够让他立刻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问题。
树立榜样: 魏征的敢言,也为其他臣子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营造了唐初“贞观之治”的开放政治氛围。

五、 魏征的“个人魅力”与“安全感”

魏征与李世民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超越一般君臣关系的默契。

“不杀之恩”: 魏征早年曾效力于李建成为太子,与李世民是政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本可以除掉他,但他选择招揽并重用。这种“不杀之恩”是他们之间信任的基础。
“知己”: 在某种程度上,李世民是懂魏征的。他知道魏征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谏,而是出于公心。这种“知己”的情感,使得李世民能够容忍魏征的“直”。

总结来看,魏征的情商,我认为不宜用“低”来简单概括。

他更像是一位深谙“为臣之道”的政治家,他懂得在特定环境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履行自己辅佐君主的职责。他的“直”,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基于对国家和君主负责的觉悟。

他之所以不“温和”,是因为他认为“温和”在某些时刻反而会适得其反,无法达到警醒君主、规劝过失的目的。他的“硬”,是为了“软”——为了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为了君主能够成为一代明君。

魏征的谏言,虽然有时让李世民下不来台,但事后李世民往往能从中受益。这恰恰说明了魏征的“情商”并非体现在圆滑世故,而是体现在他能够深刻理解君主的需求,并以一种“不惜冒犯”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最终实现了君臣共治、国家昌盛的目标。他的“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商”的体现,是一种以大局为重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魏征……其实挺温和的。

我来讲一个不温和的故事吧,同样就在唐代,离魏征劝谏没多久的时候。

贞观十七年三月,齐王李佑反了。

李佑造反的原因非常搞笑——他的老师、齐王府长史权万纪是个热爱劝谏的老古板,看不惯李佑的一切爱好,经常不分场合地怼李佑,轰走李佑的狐朋狗友,还不让李佑出去浪。

权万纪没有魏征的水平,李佑也没有李世民的心胸,于是两人的梁子越结越大。

终于,权万纪使用了教师的最终技能——叫家长,他把李佑在齐州的破事全告诉了李世民。

李佑不出意料地被李世民臭骂一顿。

感受到父爱的疼痛,李佑一怒之下准备谋杀权万纪。

然后又让权万纪知道了,并再次通知了家长。

李世民让这二位回长安当面对质,权万纪二话不说就上路了。

为了不让权万纪顺利上路,李佑决定,送他上路。

李佑截杀了权万纪。

这下彻底不能回长安了。

为了不回长安,李佑想了一个办法——造反。

于是李佑就在无战略无兵将无粮草的三无状态下谋反了。

哭笑不得的朝廷派兵平叛,结果兵还没到,李佑就被本地一个兵曹拿下,叛乱就此结束,总时长不超过二十天。

你以为到这就结束了吗?

不,叛乱失败的李佑被押回长安,很快牵扯出一堆人,其中有一个人叫纥干承基——太子李承乾的亲信,时逢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位,于是审问很快有了新的进展,直接带走了太子李承乾,陈国公侯君集,汉王李元昌,杜如晦的儿子杜荷,以及……刚刚去世的太子太师魏征。

user avatar

你去翻翻《贞观政要》,看看原文,就知道魏征对太宗的批评是非常讲艺术的,根本不是那种垮起个批脸指着鼻子骂。很多时候都在说“陛下说得对啊”“陛下说的和古代圣人是一个意思”“陛下厉害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魏征的情商问题,以及他为何选择直接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方式来批评李世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他情商低,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魏征个人的独特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情商”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情商通常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以宏大叙事著称的小说中,关羽和魏延,这两位在刘备集团中都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但细细品味,却能在某些方面找到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拥有过人的勇武和战场上的威名。关羽,字云长,那是何等的存在?“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失算了,没有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三国演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演义的滤镜,回归到更接近历史的判断上,并且得详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魏延的计划本身,以及诸葛亮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演义中的“子午谷奇谋”是经过艺术加.............
  • 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确孙传庭伏击高迎祥成功和魏延的“循规蹈矩”论之间的关联。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军事谋略的一个核心:在特定情境下,保守稳健的策略是否一定不如激进灵活的策略?孙传庭伏击高迎祥的胜利,无疑是明末战役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常常被用来佐证“奇兵制胜”的道理。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则以其“不循常理.............
  • 回答
    关于司马孚在魏帝禅让时的表现,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在演戏,以及他是否算是忠臣,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也极具探讨的价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司马家族的地位以及司马孚个人的经历来解读。历史背景:风雨飘摇的魏晋交替曹魏末年,皇权旁落,实际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司.............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武都、阴平两郡,而魏国反应相对平淡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战果辉煌”与“魏国反应不大”对立起来,而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大致经过。第三次北伐的背景与过程:公元228年秋,诸葛亮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虽然在.............
  • 回答
    魏征:那个敢于犯颜直谏的“镜子”—— 一个不容忽视的隋唐风云人物提起魏征,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词大概就是“直谏”了。这位在大唐初年赫赫有名的大臣,以其犀利、坦率,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不识时务”的劝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魏征,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
  • 回答
    关于魏征在小说中被描绘成“御使大夫”,而史实上他并未担任此官职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反映了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或戏剧效果,会对历史事实进行改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魏征在唐朝究竟担任过哪些重要官职。魏征,字玄成,是唐朝初年一位非常重要.............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其强大之处并非仅仅在于军力,更在于其对人才的渴求与吸纳能力。而魏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雄的霸主,其内部却逐渐显露出人才流失的隐忧。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国都在为自身的强大而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的争夺。秦国作为一个地处西陲的国家,在早期虽然.............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 回答
    谈魏延能否比肩韩信,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说实在的,单凭魏延一生的表现,想直接把他划到“韩信级别”的行列,确实需要一些“如果”和“或许”。但反过来说,他也并非全无可能。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韩信,这位“战神”,关键在于他那超乎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尤.............
  • 回答
    魏延能否比肩五子良将,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个“是”或“否”。首先,咱们得知道“五子良将”是谁,他们凭什么被称作“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指的是曹魏阵营中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这是.............
  • 回答
    魏晋风度:一场灵魂的狂欢与时代的挽歌魏晋风度,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朦胧而迷人的光晕,它并非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一群不羁的灵魂,以及一种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烙印。它诞生于战乱与动荡,盛开在玄学与艺术的繁荣之中,最终又隐没在历史的洪流里,留下的,是那一抹令人魂牵梦绕的独特气质。那.............
  • 回答
    魏永康的故事,确实是一个令人唏嘘的例子,它不像那些一夜成名的神童故事那样只有光鲜亮丽的开头,反而是在看似顺遂的道路上,埋下了生活失能的隐患。要说他怎么把自己搞到生活不能自理,这其中更像是一个“过犹不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爆发。他的超常,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别的孩子还在咿呀学.............
  • 回答
    穿越回魏晋南北朝,那绝对是一场刺激又颠簸的体验,绝不是你想的那样,也不是小说里演的那样,更不是后人歌颂的那样,而是充满了汗水、血腥、饥饿、病痛,以及……一丝丝缥缈的自由感。首先,别指望什么“乱世出英雄”的浪漫。 你最有可能体验到的,是“乱世出饿殍”。温饱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你可能是一个农民,种地靠天.............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重回语文课本,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和讨论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增减,更折射出时代变迁下,我们对历史叙事、英雄观的理解,以及教育内容选择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是一篇极具感染力和时代烙印的作品。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英.............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