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延是否够的上五子良将的水平?

回答
魏延能否比肩五子良将,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个“是”或“否”。

首先,咱们得知道“五子良将”是谁,他们凭什么被称作“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指的是曹魏阵营中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这是曹操亲口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的将领。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战场表现更是无可挑剔。

张辽:一生征战,勇冠三军,官渡之战、合肥之战都留下了他的威名。尤其是在合肥,以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吓得小儿夜不敢啼,张辽之名,震慑江东。
乐进:勇猛果敢,冲锋陷阵,常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是曹操的先锋大将。在攻打袁绍、官渡之战中屡立奇功。
于禁:治军严整,以德服众,在曹操阵营中担任重要职务,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虽然晚节不保,但其早年的功绩不容抹杀。
张郃:用兵审慎,足智多谋,在与蜀汉的多次交战中都表现出色,被誉为蜀汉的噩梦。诸葛亮北伐中,张郃屡次用计击败蜀军。
徐晃:治军严明,勇猛善战,在樊城之战中力挽狂澜,击败关羽的围攻,保住了曹魏的南方防线。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在曹操统治时期,通过实际战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且是在曹操这个至高决策者那里得到了认可。他们的能力,无论是统兵作战、临阵指挥,还是个人勇武,都达到了当时顶尖的水平。

那么,咱们再来看看魏延。魏延是刘备阵营中后期崛起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能力,用“勇猛过人,智计不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魏延的闪光点:

勇武过人,善于冲锋陷阵:在刘备还是一个普通将领的时候,魏延就跟随刘备,屡次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斩将夺旗。攻打汉中,魏延更是冲锋陷阵的关键人物。
统兵作战能力不俗:魏延并非只会匹夫之勇,他也有独当一面的能力。镇守汉中期间,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虽然未被采纳,但其胆识和对局势的判断,还是值得肯定的。后来他奉命镇守南郑,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治军能力。
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北伐,魏延是诸葛亮手中最重要的几位大将之一,与姜维并列为蜀汉后期最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在多次北伐中,魏延都承担了重要的作战任务,并取得过不少战果。
个人武勇:演义中,魏延的个人武勇也颇受称赞,常能斩杀敌将,冲乱敌阵。

然而,要说魏延够得上五子良将的水平,咱们也得客观地分析一下其中的差距和一些争议点:

战绩的“高度”和“广度”:五子良将在曹操麾下,几乎参与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所有重大战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虽然战败,但他们作为主将,其表现仍是关键),以及后续对袁绍、袁谭、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役。他们经受住了各种复杂战场环境的考验,并且在多个战线上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相比之下,魏延虽然战功赫赫,但主要集中在蜀汉对曹魏的几次有限的北伐中,以及早期的吞并益州、汉中之战。其战绩的“高度”和“广度”,似乎与五子良将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战略性”眼光的体现:五子良将,特别是张辽、张郃,他们不仅有战术指挥能力,在关键时刻也能提出重要的战略建议。虽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很有创意,但最终未能实现,也可能说明在当时的整体战略下,这个方案的风险过大,或者说,魏延在这方面的“战略性”运用,不如五子良将那样被历史充分证明。
曹操的“最高肯定”:“五子良将”这个称谓,是曹操亲口说出来的,是对他们军事才能的最高评价。这种由最高领导者给予的评价,本身就代表了其在当时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和被认可的程度。魏延虽然是诸葛亮信任的将领,但并没有得到刘备或者刘禅给予的类似“五子良将”这样的最高级别肯定。
历史的“局限性”:蜀汉作为一个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其能够发动的战争规模和参与的战役数量,本身就比曹魏要少。这客观上限制了魏延施展其军事才能的舞台。他是在一个更小的舞台上,在相对艰难的环境下作战,这使得他的功绩更难与在曹魏那样庞大军事机器中涌现出的优秀将领相提并论。
“演义”与“史实”的区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讨论的“五子良将”是基于《三国志》的记载,而魏延在演义中的形象,虽然勇猛,但有时也带有“反骨”的色彩,这会影响我们对他真实能力的评价。在史实层面,魏延绝对是蜀汉后期的一员猛将,但五子良将的整体成就和历史地位,似乎是更胜一筹。

总结一下,我认为魏延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比如战场上的勇猛和临阵应变),可以和五子良将中的佼佼者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如果从整体的战绩高度、战略格局的参与度、以及被最高领导者给予的肯定这几个维度来看,魏延距离“五子良将”这个标签,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可以说,魏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是蜀汉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但“五子良将”这个称谓,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顶尖军事成就和领袖的认可,是一个更高的标杆。魏延没有达到这个标杆,并不意味着他不够优秀,而是那个标杆本身就太高了。他更像是蜀汉阵营中,能够和五子良将媲美的“蜀汉后期的顶尖猛将”,但要直接打上“五子良将”的标签,我觉得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讨论,或者说,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他可能差那么一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评论区又有新问题:

第一、守汉中用魏延不用张飞的确可以看出魏延具备很强的能力,但不能以此说他水平比张飞高。张飞一直在镇守阆中,看守着蜀地。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益州不过拿下来五载,且蜀地豪强一直对刘备的态度微妙,而刘备集团当时由多股势力组成也不太稳定。在这种内部不安的情况下,派张飞守阆中更体现了刘备对他的信任以及能力的肯定。魏延都督汉中诚然重要,但张飞守阆中难道就逊色了?看日后刘备称帝封张飞为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西乡侯,并让他领兵与自己伐吴,难道仅仅是因为张飞的资历?只因为守汉中让魏延不让张飞去,是怎么得出魏延比张飞强,进而比五子强的结论?

第二、有些评论已经偏了,纠结于魏延是不是名将,具备不具备独当一面的实力。认为凭镇守汉中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了。这没错,可问题是咱们这个问题不是问魏延有没有实力,而是问他和魏五子谁更有实力。魏延虽有守汉中之功,但魏五子哪个不曾独当一面?光凭守汉中最多打平,何来碾压之说?

------------

评论区有些疑问我统一解答一下:魏延不是没能力,他是没战绩。刘备能派他镇守汉中说明他肯定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但是他在汉中任上缺乏过硬的战功。而魏五子也都曾独当一面并且数次战功,这点比起魏延还是强的。

魏延当然是蜀汉名将这点毋庸置疑,但是题目比较的对手是五子良将,镇守汉中诚然重要,也能体现魏延的能力。但魏五子都有独当一面的资历,并且大败对手。这方面魏延不占优势。如果拿魏延比较潘璋、蒋钦、庞德、许褚等人,那一个守汉中足以碾压。但这是和魏五子比,五子良将的战功与关张都至少是扯平的,魏延自然略有逊色。

------------

以下为原文


先说结论:不能,而且有一定距离。


五子良将是指曹魏前期的五员异姓大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起因是因为陈寿在撰写《三国志·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魏延也是蜀汉大将,刘备在征下汉中时任命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蜀地门户。当时满座皆惊,而魏延豪言壮语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也连连夸奖他。后来在诸葛北伐时魏延颇受重用,多次率军击溃魏军。但是私以为魏延的功绩与五子良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魏延最大的失分项,是从来没有独自带兵作战。他的战绩,都是跟随刘备、诸葛亮时作为一员部将取得的。镇守汉中时并未发生战事,子午谷奇谋也从来未实施过。因此,这一点与屡次独当一面的五子良将相比,他就相形见绌了。


张辽在建安十一年,率军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

建安十四年,曹操命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当时陈兰等众避于其上,道路险狭,山下进军难通。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此所谓一一,勇者得前耳。”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

建安二十年,孙权领十万大军来犯。张辽先身率八百骑兵冲进敌阵,大破吴军。随后与李典、乐进击败吴军,孙权几乎被擒。江表虎将陈武就死于此战。该战过后,东吴小孩子听见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更是成就了“孙十万”的美名。八年之后在张辽重病的情况下,十万兄尚告知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想,215年的濡须口是孙仲谋一生的阴影。


乐进在史书中记载较少。单独带兵有记载的是在建安十四年,进击关羽、苏非等人,皆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

建安十八年,乐进与关羽交战于青泥一带,相持不下。后来,文聘率领援军赶到。乐进、文聘二人联手与关羽在寻口交锋。

建安二十年濡须口之战,按史书记载张李乐三人无统属关系,应该属于群策群力。只是张辽在此战表现过重,因此后世多算在他的头上。

陈寿在《三国志》五良将传中总评提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可见,乐进的功绩或有史书未尽述的地方。


于禁更是被曹操最倚重的外姓将军(“于禁最号毅重”)

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叛变,曹操东征刘备,派于禁镇守延津渡口。袁绍进攻于禁,没能攻下。随后于禁主动出击,攻打袁军的侧翼营寨,从延津向西南沿黄河攻取汲县, 并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渡河攻取获嘉县,总共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数千,俘获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随后曹操又使于禁单独领兵进驻原武,攻击袁绍在杜氏津的营寨,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

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据点。于是,曹操又派夏侯渊领兵与于禁一同作战,最终斩杀昌豨。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樊城。于禁督领庞德等七军,共3万大军,去救援曹仁。此时,大雨连绵,汉水暴涨,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关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随即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虽然此战于禁失败,但在危机之时曹操首先派遣于禁带兵救襄樊,也可以看出于禁的能力与曹操对他的信任。水淹七军并非是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于禁刚愎自用导致失败,目前通过史料看于禁是因为自然原因导致七军被淹,而他唯一被诟病的是“弗克其终”。否则第一良将的身份绝对是他而不是张辽。


张郃在建安十年跟随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谭,他单独率军包围了雍奴,击溃了袁军。随同曹操征讨柳城的时候,张郃和张辽担任先锋。随后领兵征讨东莱郡,讨伐管承。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于定军山被斩。郭淮劝张郃说:“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于是众人推举张郃出任主帅,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张郃假节。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见魏军在汉水以北列阵相迎,刘备于是放弃渡河,隔水相持。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郃屯兵于陈仓,

等到曹丕登基之后,又进封他为鄚侯,命令张郃与曹真率领兵马征伐盘踞在安定一代的卢水胡人和东部羌人。战斗结束后,曹丕又在许昌宫召见了张郃、曹真,派张郃南下与夏侯尚一起进攻东吴政权的江夏郡。张郃独自率领几路大军渡过长江,夺取了百里洲上的吴军堡垒。

曹叡即位后,派张郃来到南方,驻扎荆州,和司马懿一起进攻孙权的部将刘阿等人,大军来到祁口,与吴军激战,打败了刘阿所部。

太和二年,诸葛亮北伐,威震凉州。曹睿派遣张郃加官特进,让他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诸葛亮的部将马谡。马谡依傍险要的南山扎寨,没有下山占据城池。张郃断绝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发起进攻,大败马谡。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张郃领兵平定了这几处地方。

太和三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对陈仓发动猛烈进攻。曹叡派驿马召张郃到京师,还亲自到河南县城,设置酒宴为张郃送行。曹叡派遣三万士兵以及武卫、虎贲两营的勇士护卫张郃。张郃昼夜行军到达南郑,诸葛亮按照张郃的预料撤退了。曹叡诏令张郃回师京城,任命他为征西车骑将军。


徐晃在建安二年曹操分兵给他,派其攻打卷、原武两地,破之,被拜为裨将军。

建安九年,徐晃又攻毛城,设伏兵大败袁军,破三屯。

建安十七年,曹操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汧诸氐,在安定会师。曹操还邺后,又派徐晃与夏侯渊平鄜、夏阳余贼,斩杀梁兴,降三千余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派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要等到兵马集结后,一起出击。”当时关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曹操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偃城,悉归徐晃指挥。最终徐晃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

黄初七年,曹丕去世。吴国乘机派左将军诸葛瑾北伐,徐晃与司马懿到襄阳击败诸葛瑾。


说完了五子,再谈谈魏延。

建安十六年刘备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

建安二十四年升任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准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随后诛魏延三族。

看出区别了吗?

魏延从来没有自领一军打某一场仗

这里要说明,独当一面的条件至少得是这场战役中你是你方的最高统帅。而像一场大战役中的小战役分兵则不能算。

好比五子中,张辽督合肥威震逍遥津;乐进战关羽、督合肥;于禁伐袁绍、平昌豨;张郃督关右、战街亭;徐晃破关中、救襄樊。在这些战争中他们都是前线总指挥。

魏延则不然,虽也有分兵的记录,但是那只能算一场战役中的局部战斗。

就拿官渡之战举例:

淳于琼镇守乌巢

徐晃劫韩猛

曹洪在曹操袭击乌巢时镇守大营

张郃、高览带兵进攻官渡

蒋奇带兵救援乌巢

他们都被授予一定部队去单独执行某一任务,但这不能说他们独当一面。因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是曹操和袁绍,这些部将只是分兵而已。而像五子良将的那些功绩,都是自己带兵打出来的,在这场战役中几乎是依靠自己的决断和指挥,打那块怎么打也是自己下命令,并非是听候他人调遣。

可见,这五子良将都有数次独当一面并战胜对方的功绩,蜀汉中除了诸葛亮在另一维度不与他们做比较外,也只有关羽、张飞、姜维可以比拟。而魏延更多的是跟随刘备、诸葛亮身边作战,镇守汉中时又无大战。因此缺乏独立作战的加成,整体上不如五子良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延能否比肩五子良将,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个“是”或“否”。首先,咱们得知道“五子良将”是谁,他们凭什么被称作“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指的是曹魏阵营中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这是.............
  • 回答
    谈魏延能否比肩韩信,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说实在的,单凭魏延一生的表现,想直接把他划到“韩信级别”的行列,确实需要一些“如果”和“或许”。但反过来说,他也并非全无可能。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韩信,这位“战神”,关键在于他那超乎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尤.............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 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确孙传庭伏击高迎祥成功和魏延的“循规蹈矩”论之间的关联。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军事谋略的一个核心:在特定情境下,保守稳健的策略是否一定不如激进灵活的策略?孙传庭伏击高迎祥的胜利,无疑是明末战役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常常被用来佐证“奇兵制胜”的道理。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则以其“不循常理.............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心里,提起三国,那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几个名字,除了刘备、关羽、张飞这桃园三兄弟,紧跟着的肯定就是那叱咤风云的“五虎上将”了。说起来,这五虎上将的名号,也是咱们后人给起的,因为在正史里,刘备手下确实有几位特别能打的猛将,但并没有一个固定且官方的“五虎上将”说法。不过,既然小说《三国演义》把.............
  • 回答
    魏延和关羽,同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将领,也都因性格原因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身首异处。然而,令人玩味的是,他们在后世的评价中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被誉为“蜀汉干将”、“忠心耿耿”,一个则常被贴上“狂妄自大”、“有异心”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性格决定命运”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涉到历史记载、.............
  • 回答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一下子就抓住了细节。当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计策,确实提到了“长安太守”和“京兆伊”。想知道他们是谁,咱们得回到那个三国纷争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那是发生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当时.............
  • 回答
    司徒王朗,老奸巨猾之辈,一生惯于欺世盗名,倚仗口舌之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若他能带百万雄师亲临前线,面对的却不是智计无双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些响当当的人物,这出戏码的结局,想必会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令人玩味。且看司徒王朗百万之师,遭遇周都督:若司徒王朗百万大军,出现在东吴江岸,迎面遇上的,自是那个英姿.............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
  • 回答
    子午谷奇谋,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却终成泡影的绝妙构想。魏延,这位蜀汉虎将,其胆魄与战略眼光毋庸置疑,但他的奇谋能否落地,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事。要论其可行性,我们不妨剥开层层迷雾,从战略、兵力、后勤、地理以及执行层面,来细细剖析一番。一、 战略层面:借势而为,出其不意魏延奇谋的根本,在于“出其不意.............
  • 回答
    要说魏延和关羽谁更厉害,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他们俩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大人物,论武艺、论战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要硬比个高低,还得从他们的出身、成长环境、军事才能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关羽。人家可是刘备的桃园结义兄弟,地位那叫一个特殊。他从一开始就跟着刘备,那是从零开始,一路摸.............
  • 回答
    魏延和张辽,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如果要论谁更厉害,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很难简单地用一句“谁更强”来概括。先说说张辽,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独当一面,而且战场上的那种“虎将”气质,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不仅勇猛,而且.............
  • 回答
    要说这三位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谁更“冤”,这实在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冤”本身就是一个带着主观色彩的词。但如果硬要剖析,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遭遇、历史评价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细细说道。 魏延:忠勇之将的悲剧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猛将,也是诸葛亮后期倚重的股肱之臣。他的“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魏延之死,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其影响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要说其损失程度,咱们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从军事实力上看,魏延绝对是蜀汉后期一颗举足轻重的将星。他年少时便跟随刘备,屡建奇功,关羽曾评价他“勇冠三军”。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常常是进攻的主力,也是最.............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失算了,没有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三国演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演义的滤镜,回归到更接近历史的判断上,并且得详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魏延的计划本身,以及诸葛亮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演义中的“子午谷奇谋”是经过艺术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