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没有可行性?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

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

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然而,由于马谡失街亭等一系列失误,北伐功败垂成,蜀汉军队被迫撤回汉中。

正是在这次北伐结束后不久,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当时蜀汉地狭人少,国力相对薄弱,想要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必须抓住一切机会,采取大胆且富有创意的战术。魏延的奇谋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二、 子午谷奇谋的具体内容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以及《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魏延的奇谋可以概括为:

1. 兵力配置: 魏延请求诸葛亮拨给他三万精兵。
2. 出兵路线: 魏延计划从汉中出发,经由子午谷(也称子午道),出奇兵直捣关中重镇长安(当时为曹魏的长安都督府)。
3. 战略目标: 一旦抵达长安,魏延的部队将迅速制造声势,以图占据要地,然后与诸葛亮从汉中正面出兵夹击曹魏军队。这样一来,曹魏将腹背受敌,蜀汉有望在短时间内取得战略上的重大突破。
4. 粮草保障: 魏延声称,他将依靠子午谷中的物资,或者沿途劫掠,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

三、 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分析(支持与反对的论据)

支持魏延奇谋可行性的论据(潜在的成功因素):

1. 出奇制胜的潜力: 子午谷是一条鲜有人使用的崎岖山道,蜀汉军队如果能奇兵突袭,曹魏驻军很可能措手不及。一旦攻克长安,蜀汉就能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基地,这将极大地改变蜀汉北伐的态势。
2. 蜀汉的精锐部队: 魏延作为蜀汉的宿将,素有勇名,且诸葛亮在北伐时也调集了蜀汉的部分精锐部队。如果这三万精兵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是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战果的。
3. 曹魏的内部情况: 当时曹魏虽然强大,但也存在一些内部矛盾和对蜀汉情报的疏忽。如果蜀汉能抓住民心不稳或防御薄弱的时期,奇袭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
4. 地理上的优势: 子午谷虽然艰险,但一旦通过,直接威胁曹魏的后方核心区域。传统的秦岭栈道虽然易于通行,但防守也更为严密,反而不如子午谷的“险”更利于奇袭。
5. 后勤的可能性: 魏延提出的“据谷中(指子午谷)资粮”(《三国志》原文)并非全无可能。子午谷作为一条古道,沿途或许存在一些可供劫掠的粮草,或者魏延有其他隐藏的后勤补给计划。

反对魏延奇谋可行性的论据(巨大的风险与弊端):

1. 子午谷的极端艰险: 这是最核心的反对理由。子午谷道路狭窄、陡峭、崎岖,多为崇山峻岭,并且有很长的路段无法行走,需要人扛肩挑。军队,尤其是携带装备和粮草的军队,在这种地形下行进将极其困难,速度会非常缓慢,且极易遭遇伏击。
时间因素: 在这种地形下行进,三万人马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抵达谷口外。而一旦曹魏得知消息,便可以从长安、潼关等地调集重兵进行拦截,蜀军将陷入孤军深入的绝境。
粮草补给: 魏延声称依靠“谷中资粮”,这是非常冒险的。一个兵团在如此艰难的地形中,其所需的粮草消耗是巨大的。即使谷中有少量物资,也远不足以支撑一支三万人的军队长期作战,更别提在没有稳定补给线的情况下。栈道的修建和维护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子午谷的自然条件更差,无法与栈道相比。
天气和地形的不可控性: 子午谷地势复杂,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雨季。这些都会给军队的行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3. 情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即使魏延的计划周密,其成功也高度依赖于情报的准确性。如果曹魏方面对子午谷的防御准备充分,或者提前获知了魏延的动向,那么魏延的部队将成为瓮中之鳖。
4. 孤军深入的风险: 即使魏延部队成功抵达长安,但他们仅仅只有三万人马。而曹魏在关中地区的兵力基数远大于此。一旦长安守军得以集结,或者曹魏主力从其他方向增援,魏延的三万人将孤立无援,难以支撑。而诸葛亮从汉中正面出兵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差可能就足以让魏延的计划破产。
5. 粮草补给线的问题: 魏延声称“又以(粮)车载米,起于汉中,日行三百里”(《三国志》原文)。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矛盾。首先,“日行三百里”对于在子午谷中行进的军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即便能做到,也意味着他需要在子午谷内开辟一条至少能容纳粮车载行的道路,这在短时间内是不现实的,而且极易被敌人破坏。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这条潜在的补给线如此脆弱,其风险巨大。
6. 诸葛亮的顾虑: 诸葛亮之所以否决魏延的奇谋,主要是因为他对魏延提出的几点风险持保留态度,特别是粮草和安全性问题。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安全,他需要的是稳妥的战略,而非高风险的冒险。他更倾向于采取“诸葛亮出兵,则魏延继进”的稳健北伐策略。

四、 诸葛亮为何否决魏延的奇谋?

诸葛亮否决魏延的奇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风险过高: 诸葛亮认为子午谷的道路“皆是山陵,易于伏兵”,而且粮草难以接济。他更看重粮草的稳定供应,认为“行军之道,粮为先”,而魏延的计划在这方面存在致命缺陷。
不合军事常理: 诸葛亮遵循的是“兵贵神速”但又“慎重稳进”的原则。他认为魏延的计划虽然有奇袭的特点,但过于冒险,一旦失败,蜀汉的精锐部队将全军覆没,这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对曹魏力量的评估: 诸葛亮深知曹魏的国力远胜于蜀汉,其在关中的兵力部署和反应能力都比魏延想象的要强。贸然出击,很可能被曹魏的优势兵力围歼。
战略的整体性: 诸葛亮考虑的是整个北伐的战略,他需要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魏延的奇谋虽然可能带来速胜,但一旦失败,将可能葬送整个北伐的希望。他最终选择了从汉中正面出兵,并尝试通过关中其他通道(如祁山)展开进攻,虽然也面临困难,但至少风险可控性更高。

五、 历史的假设与评价

历史无法重来,我们只能根据史料进行推测。有人认为,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奇谋,并提供了充足的后勤支持,也许蜀汉的命运就会改变。然而,这种“如果”是建立在对当时条件的乐观估计上的。

魏延的“勇”与“谋”: 魏延确实是蜀汉少有的骁勇善战、有战略眼光的将领,他的奇谋体现了其敢于冒险的精神。但他的缺点是可能过于自信,对风险的评估可能不够充分,或者说他更倾向于冒险一搏。
诸葛亮的“慎”与“智”: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其军事指挥风格是稳健而谨慎的。他更善于权衡利弊,运筹帷幄。他否决魏延的奇谋,恰恰体现了他作为最高统帅的责任感和对全局的把握。

结论:

综合来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潜在的可能性,但其可行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低,并且风险极高。

子午谷的地理条件、粮草补给的极端困难以及曹魏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都使得这个计划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诸葛亮否决该计划,更符合当时蜀汉国情和军事现实的审慎考量。虽然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但它无疑展现了魏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胆识和谋略,也成为了三国时期一段引人深思的军事辩论。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蜀汉在北伐道路上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没有可行性!不用多方考证,当年伟人在周密思考和严谨推演后,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计是这样评价的——“此计太悬危!”伟人的军事眼光,古往今来有几人能比?他老人家的这个评价,基本等于结论。所以,那些攻击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计、缺乏军事谋略的喷子,可以休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 回答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一下子就抓住了细节。当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计策,确实提到了“长安太守”和“京兆伊”。想知道他们是谁,咱们得回到那个三国纷争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那是发生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当时.............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三国时期,魏晋交替之际,诸葛亮、司马懿等一代名将的智谋较量固然精彩,但在这之外,也有一些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谋,例如邓艾的偷渡阴平以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两者虽然都出自蜀汉一方,都以出奇制胜为目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想、执行难度以及最终成败的因素,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两种别.............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失算了,没有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三国演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演义的滤镜,回归到更接近历史的判断上,并且得详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魏延的计划本身,以及诸葛亮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演义中的“子午谷奇谋”是经过艺术加.............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魏延能否比肩五子良将,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个“是”或“否”。首先,咱们得知道“五子良将”是谁,他们凭什么被称作“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指的是曹魏阵营中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这是.............
  • 回答
    魏延之死,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其影响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要说其损失程度,咱们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从军事实力上看,魏延绝对是蜀汉后期一颗举足轻重的将星。他年少时便跟随刘备,屡建奇功,关羽曾评价他“勇冠三军”。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常常是进攻的主力,也是最.............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这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评价他,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死后,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经历了北伐的艰辛,诸葛亮这个定海神针一撒手,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风浪里飘摇。朝堂之上,权力真空,人心惶惶。这时候,谁能站出来稳住局面.............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名将,可以说是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说到他,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反骨”二字,把他简单地归为叛徒或者有二心的人。但我觉得,如果只用这么标签化的方式来看待魏延,那就太可惜了,也太不公平了。他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东西。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的锋芒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延的军事才.............
  • 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确孙传庭伏击高迎祥成功和魏延的“循规蹈矩”论之间的关联。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军事谋略的一个核心:在特定情境下,保守稳健的策略是否一定不如激进灵活的策略?孙传庭伏击高迎祥的胜利,无疑是明末战役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常常被用来佐证“奇兵制胜”的道理。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则以其“不循常理.............
  • 回答
    魏延和关羽,同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将领,也都因性格原因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身首异处。然而,令人玩味的是,他们在后世的评价中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被誉为“蜀汉干将”、“忠心耿耿”,一个则常被贴上“狂妄自大”、“有异心”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性格决定命运”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涉到历史记载、.............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