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以拿邓艾的偷渡阴平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做个比较吗。?

回答
三国时期,魏晋交替之际,诸葛亮、司马懿等一代名将的智谋较量固然精彩,但在这之外,也有一些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谋,例如邓艾的偷渡阴平以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两者虽然都出自蜀汉一方,都以出奇制胜为目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想、执行难度以及最终成败的因素,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两种别出心裁的用兵之道。

首先,咱们得把这两件事儿掰开了说。

邓艾的偷渡阴平,那是一场阳谋,但又带着几分“不走寻常路”的狠劲。

你想啊,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就进入了“少一人”的境地。姜维虽然勇猛,但毕竟不是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能真正撼动曹魏的根基。此时的蜀汉,国力日渐衰微,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想要再发起大规模的攻势,几乎是不可能的。

曹魏那边呢?姜维虽然年年骚扰边境,但整体上还是稳扎稳打。到了钟会执掌大权的时候,他这个人野心勃勃,又看出了蜀汉的虚实。他想的是,既然姜维老是来骚扰,不如一劳永逸,把蜀汉给灭了。但是,曹魏主力大军如果要正面攻打蜀汉,从陇右出兵,虽然路子正,但蜀道艰险,防御起来也并不容易,而且蜀汉在剑阁有重兵把守,那是曹魏的“软肋”。

这个时候,邓艾就站出来了。他提出的是一个“奇兵”战略,核心思路就是“避实击虚”。 蜀汉的防御重点在哪里?在剑阁。姜维的主力也集中在那里。那么,如果你想灭蜀,就不能跟它硬碰硬,不能跟它在剑阁对峙。你就得找个它最没有防备的地方,捅它一刀。

邓艾看上的就是“阴平”。阴平这条路,虽然名字里带个“平”,但实际上可不是什么平坦的大道,而是蜀道中最艰险、最荒僻的一条。它位于剑阁以西,穿过崇山峻岭,道路狭窄,地势险峻,常年积雪,人迹罕至。历史上,这条路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可通行”的。你想想,在这种地方行军,那是什么概念?饥寒交迫、士卒疲敝那是肯定的,而且一旦遭遇埋伏,那简直就是噩梦。

邓艾的计划就是,他带一小股精锐部队,趁着大雾弥漫,或者雨季,秘密地穿过阴平小道。 这样一来,就可以绕过姜维在剑阁的主力防线,直接威胁到蜀汉的后方,直捣黄龙。一旦蜀汉的腹地受到威胁,剑阁的姜维部队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不得不回防,到那时,钟会的主力就能趁机突破剑阁。

这个计划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出人意料”和“风险收益不对称”。 对于蜀汉来说,他们绝对想不到会有人敢从阴平这条“绝路”来进军。这就像你设防一座坚固的城堡,你加固城墙、部署重兵,但你从来没想过敌人会挖一条隧道,直接从你的地基下穿过去。

执行起来有多难?简直是九死一生。首先是天气和路况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然后是后勤补给,这么艰难的路段,补给简直是天方夜谭。最关键的是,这支部队必须保持绝对的隐蔽性,一旦被蜀汉发现,还没到目的地,就可能被拦截甚至消灭。而且,一旦邓艾的部队在阴平遇险,作为主力的钟会也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邓艾的行动,本质上是在赌博,赌的是蜀汉的麻痹大意和阴平小道的“绝境逢生”。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更像是一种“不合常理”的冒险。

魏延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性格耿直,用兵大胆。诸葛亮当时主持大局,北伐次数虽然不少,但每次都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试图以稳妥的方式来消灭曹魏。但魏延总觉得诸葛亮过于保守,未能一举荡平中原。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核心思想是利用子午谷这条险峻的山谷,率少量精兵,在曹魏主力部队还未集结完毕,防备松懈的时候,迅速穿过子午谷,直插长安。

子午谷,同样也是一条非常险峻的山谷,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同时,它也意味着一旦被大军攻克,就可以直接威胁到曹魏的心脏地带。

魏延的计划,是想利用曹魏对外族入侵(比如羌族)的戒备心理。 曹魏当时对西部边境的防御是相当重视的,尤其是对可能来自子午谷方向的骚扰。魏延就想利用这一点,他认为曹魏的防线会有空档。他提出,只要给我五千精兵,再准备好粮草,他就可以在十天之内突袭到长安城下。

这个计划的“奇”在于它大胆的“快”和“狠”。 曹操当年就曾经考虑过攻打汉中时,利用子午谷的问题,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他算了一下,这条路上的风险太大了。魏延却认为,只要士兵们悍不畏死,而且能够抓住机会,就能成功。

魏延的奇谋,更像是一种对“时机”的极致捕捉。 他预判了曹魏在诸葛亮几次北伐后的反应模式,认为曹魏会集中兵力在潼关、长安等重要据点,而对子午谷这条“不太可能”的路段,防御可能会相对薄弱。他想的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刺中敌人的要害。

不过,魏延的这个计划,也确实存在很大的争议和风险。 最大的问题在于后勤。十天内五千精兵穿过子午谷,并且还要发动突袭,这需要极其充足的后勤保障,而且部队的行动速度要非常快,还要确保后勤线路不被切断。一旦补给跟不上,或者遭遇了恶劣天气,这支部队就会变成一支孤军,陷入绝境。另外,子午谷本身的地形也使得大规模部队行动极为困难,五千人已经是极限,再多就无法有效行动。而且,曹魏对于子午谷的防备,虽然可能不如潼关那么严密,但也不至于完全没有防范,一旦遭遇伏击,后果不堪设想。

再来比较一下两者成功的可能性和关键因素:

执行难度: 两者都极其困难。但阴平小道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不被预料”,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条“路”,而是“绝境”。子午谷好歹在历史上曾被军事家们考虑过,虽然险峻,但仍然属于“可通行”的范畴。
战略欺骗性: 邓艾的偷渡阴平,其欺骗性在于它规避了正面战场,利用了蜀汉的防御盲区。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欺骗性在于利用了曹魏对“不可能”的判断,以及对其他战场的侧重。
风险评估: 邓艾的计划,对士兵的体能、意志和毅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更看重的是“熬”和“闯”。魏延的计划,则更看重“速度”和“机会”,一旦速度跟不上或者机会稍纵即逝,就容易失败。
对大局的影响: 邓艾的偷渡阴平,成功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是决定性的胜利。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将是对曹魏的致命一击,但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与邓艾的行动相比,可能略逊一筹(当然,这也要看最终能攻下多大的地盘)。

为何两者最终的“故事线”不一样?

邓艾的偷渡阴平,最终成功了。钟会和邓艾联手,在诸葛亮死后,抓住了蜀汉国力衰弱的时机,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兵临城下,最终灭掉了蜀汉。邓艾在阴平跋涉数十日,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绕过了剑阁,直抵江油,吓破了蜀汉守军的胆,也逼迫姜维不得不回师救援。这一举动,直接改变了战局。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诸葛亮那里并没有被采纳。 诸葛亮之所以否定,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推测:

1. 风险过高,无法控制: 诸葛亮一生谨慎,他认为魏延的计划风险太大,一旦出现任何差错,五千精兵就会全军覆没,而且会拖累整个北伐的进程,甚至可能让曹魏抓住机会反攻。对于诸葛亮来说,保护蜀汉的根基比冒险来得更重要。
2. 后勤难题: 诸葛亮非常重视后勤,而魏延的计划对后勤的要求极高,而且一旦深入敌后,后勤补给将成为巨大的隐患。
3. 对敌人的判断: 诸葛亮可能认为,曹魏虽然对子午谷的防备不如其他地方严密,但也不会完全放松,而且曹魏的通讯和情报系统比蜀汉要发达得多,一旦魏延的部队暴露,很容易被围歼。
4. 战略协同问题: 诸葛亮可能认为,子午谷奇袭需要和主力部队的进攻形成有效的协同,但如何实现这种协同是个巨大的难题。如果主力部队没能按时突破,魏延的部队就会孤立无援。

总的来说,

邓艾的偷渡阴平,是建立在对敌人战略重点的精准洞察,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以及自身部队超凡的适应能力之上,是一场成功的“绝境求生”式奇袭。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蜀汉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防御体系出现了裂痕。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更像是一种对“极限操作”的追求,一种敢于挑战不可能的精神。虽然未能实现,但它也代表了另一种用兵思路的可能性,即在劣势中寻找最冒险但可能最有效的突破口。诸葛亮的拒绝,也体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审慎和对全局的考量。

这两场“奇谋”,就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品,一个惊心动魄,一个大胆写意。它们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将领们的智慧和勇气,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和回味。我们可以说,邓艾的成功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和执行力,而魏延的失败则可能源于过于理想化的预测和对风险的低估。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为三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偷渡阴平可以成功,而子午谷奇谋却没被采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