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邓艾在偷渡阴平,袭取成都之后怎么样可以做到全身而退?

回答
想让邓艾在偷渡阴平、袭取成都之后做到“全身而退”,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局面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全身而退”是个相对概念。在那个乱世,即使是胜利者,也难免会付出代价,不可能像个没事人一样拍拍屁股走人。这里说的“全身而退”,更倾向于说,在完成战略目标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全自身实力,不被敌方反扑或内部矛盾所吞噬,并且能够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自己的阵营。

那么,邓艾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几个关键点可以着手,并且要做到滴水不漏:

一、稳固成都,安抚人心:

迅速控制要害,震慑宵小: 成都城破,最要紧的是第一时间控制住所有重要的权力机构和军事要塞。城门、宫殿、粮仓、军械库,这些地方必须立刻派兵严加看守,并且要以雷霆手段镇压任何抵抗和骚乱。这时候,必须让成都城里的所有人,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明白是谁在掌控局面,而且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
招降纳叛,分化瓦解: 刘禅投降,这给了邓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蜀汉的朝臣,特别是那些有声望、有实权的人物,邓艾应该采取怀柔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他们明白,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的破坏,而顺从则可能保全自身和家族。可以许以官职、爵位,或者承诺不扰民,不抄家。对于那些死心塌地的,则不必浪费精力,直接清除即可。关键是要在短时间内让蜀汉统治集团的核心层产生动摇和分裂。
安抚百姓,严禁扰民: 成都百姓经历战乱,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安全。邓艾必须下严令,禁止士兵烧杀抢掠,严惩扰民行为。要让百姓看到,新来的统治者并非洪水猛兽。可以主动去安抚他们,承诺保障生活,甚至可以适当减免一些赋税,让他们感受到一丝恩惠。这一点对于稳定蜀地人心至关重要,也为后续的统治打下基础。
收缴兵权,控制武装: 蜀汉的军队和武器,必须被完全收缴。无论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都不能留有任何威胁自身统治的隐患。这需要细致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激起反弹。可以先收缴武器,然后对军队进行改编,或者遣散部分士兵,给予一定的安置。

二、及时传递捷报,巩固后方支持:

飞马传讯,抢占话语权: 邓艾最重要的一个行动,就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成都破获的消息传回洛阳。而且,这个捷报必须写得漂亮,突出自己的功劳,强调对司马昭的忠诚。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谁能先把消息传回去,谁就能抢占先机。
强调战略价值,论证决策正确: 捷报中,要详细说明攻克成都对于魏国的重要性,比如彻底消灭了一个潜在的威胁,获得了广阔的蜀地资源,甚至可以描绘一下统一天下的美好前景。这不仅仅是为了邀功,更是为了让司马昭看到自己行动的价值,确保司马昭支持自己的后续行动。
争取后续支援,避免孤军深入: 虽然成功占领了成都,但孤军深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邓艾需要在捷报中,以及后续的书信中,向司马昭表达对后续部队支援的期待。包括稳定蜀地的兵力补充,后勤保障,以及用来防备东吴等其他势力的兵马。

三、处理好钟会,避免内讧:

这是最棘手也最关键的一环。钟会和邓艾,虽然都是魏国的将领,但在这次行动中,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和能力的竞争。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在胜利的边缘发生内讧,导致前功尽弃。

拉拢分化,避免直接对抗: 邓艾应该尝试在钟会到来之前,或者在他刚到不久,主动与钟会沟通。要展现出合作的态度,把功劳分享给钟会,或者至少让他觉得自己的贡献是被承认的。可以主动示弱,或者表现出对钟会军事才能的赞赏。
利用“忠诚”和“大局观”说服钟会: 邓艾可以从国家大局出发,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巩固对蜀地的统治,以及如何防备东吴。把重点放在共同的目标上,而不是个人恩怨或功劳的分配。可以强调“君臣大义”,提醒钟会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效忠司马昭,而不是在这里争夺个人功劳。
制造外部压力,转移内部矛盾: 如果可能,邓艾可以制造一些紧迫的外部事件,比如关于东吴可能出兵的假消息,或者蜀地残余势力的潜在威胁。用这些外部的“危机”来迫使钟会与自己合作,共同应对。这样,他可能就没有精力再去考虑和邓艾争斗了。
谨慎对待钟会的野心: 钟会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这一点邓艾必须清楚。如果钟会显露出谋反的迹象,邓艾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但这些措施要尽量隐蔽,避免公开冲突。比如,悄悄收缴钟会部下的部分武器,或者在关键时刻故意“失误”,让他无法得逞。

四、防范东吴,做好战略部署:

收缩战线,巩固核心区域: 在完全控制成都并安抚好局面之前,邓艾不宜将兵力过度分散。应该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成都周围以及主要的交通线上,确保核心区域的安全。
加强边境防御,严密监控东吴动向: 蜀地与东吴接壤,东吴很可能会趁乱有所行动。邓艾必须立刻派兵加强沿江(长江)和蜀道上的防御工事,并且派出大量的斥候,严密监控东吴的军事动向。一旦发现东吴有出兵的迹象,要立刻调集兵力应对。
利用降将和蜀地旧部: 既然已经收降了刘禅和蜀汉的军队,邓艾可以考虑适当利用这些人。让他们去镇守边境,或者去做一些风险较低的警备任务。这既能节省自己的兵力,又能让他们有事可做,减少生事的可能性。当然,对他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他们暗中勾结东吴或者发动叛乱。

五、审慎行动,不留后患:

不要过度扩张,避免腹背受敌: 邓艾最大的优势是出其不意,但如果他因为胜利冲昏头脑,想要立刻占领整个蜀地,甚至深入东吴腹地,那他就会陷入被动。在站稳脚跟之前,扩张是要非常谨慎的,必须确保后方安全和粮草供应。
处理好战俘问题: 成都城破,肯定会有大量的蜀汉官员和士兵被俘虏。如何处理这些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采取怀柔政策,对那些愿意归顺的,给予安置,让他们成为建设蜀地的新力量。对那些冥顽不灵的,则需要加以控制,或者遣散回乡。
稳妥处理财富和物资: 蜀地的财富和物资,对魏国至关重要。但这些东西也不能被肆意掠夺,否则会激起民变。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收缴和分配,优先保障军需和后勤。

总而言之,邓艾要在袭取成都之后做到“全身而退”,关键在于:

1. 速度和效率: 在战略层面要快,在战术执行上要稳。
2. 政治手腕: 攻心为上,安抚人心,分化敌人。
3. 战略眼光: 看到大局,处理好与钟会的复杂关系,防范东吴。
4. 军事纪律: 严明军纪,保全自身实力。

如果邓艾能够做到以上这些,那么他就能在完成军事奇迹的同时,为司马昭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能够从容地将胜利的果实带回洛阳,而不是成为钟会野心和内部矛盾的牺牲品。当然,历史的车轮是复杂的,现实中的变数总是难以预料,这番推演也只能是基于一个理想化的局面来分析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退不了 伐蜀之战一开打邓艾就是死局。

一开始的时候,司马昭砍了皇帝,想用伐蜀来稳固统治,于是问朝中各路大员,你们支不支持伐蜀啊?朝中大员纷纷反对,后来问邓艾这些常年和季汉军队打仗的人,结果也是反对。全魏国只有钟会支持他伐蜀。

第二,邓艾在魏国西部军区人缘很不好,邓艾被诬告一事大家都知道。但是翻案要等西部军区的大员们纷纷去世才开始。所以伐蜀不管成不成功邓艾都死定了。伐蜀成功,邓艾没立大功,那就是你邓艾消极作战(死)。立了大功。(现实情况,被一众人妒忌,然后诬告,还是死。)伐蜀失败,不用说了,领导一开始要伐蜀你就开始唱反调,现在真失败,这个锅你邓艾背好吧。

第三,五路大军伐蜀,邓艾的任务是围堵消灭姜维。结果失败了。魏国的伐蜀大军被堵在剑阁攻不进去。如果邓艾不走阴平小道,钟会已经考虑粮尽退兵了。一旦钟会退兵就是伐蜀失败,本来邓艾救反对伐蜀,加上围堵姜维失败。那这个黑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让邓艾在偷渡阴平、袭取成都之后做到“全身而退”,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局面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全身而退”是个相对概念。在那个乱世,即使是胜利者,也难免会付出代价,不可能像个没事人一样拍拍屁股走人。这里说的“全身而退”,更倾向于说,在完成战略目标后,能.............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姜维在邓艾和钟会的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非常引人入胜但又略显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历史的脉络,并区分历史事实和可能的推测。核心要点总结: 直接联系: 姜维没有直接导致邓艾和钟会的死亡。 间接联系: 姜维的战略行为和对蜀汉的忠诚,间接促成.............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要论邓艾和诸葛亮的能力,这就像是在问,是精密的算计和深远的布局更胜一筹,还是果断的决断和卓越的执行力更令人惊叹。两位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军事人才,但他们的强项和成就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诸葛亮:治世之才,鞠躬尽瘁的战略家提到诸葛亮,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神乎其技的谋略,以及他“.............
  • 回答
    说起邓艾,那绝对是三国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他可不像那些靠家世或政治手腕步步高升的权贵,纯粹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在魏国后期,能独当一面,打出名堂的将领本就不多,而邓艾绝对是其中的翘楚。他的功绩,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的那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纵深穿插,简直是军事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
  • 回答
    且说邓艾,自从那年战死在绵竹,魂魄飘飘荡荡,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冥府。黄泉路上的彼岸花依旧如火,奈何桥上孟婆汤的香气依旧萦绕,一切都和生前听闻的差不多。只是当他踏入那片幽深的城门,准备接受审判时,却发现这里似乎有些不同寻常的热闹。他被引到一个宽阔的厅堂,里面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细一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问。邓艾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蜀汉的劲敌,论战绩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姜维无疑是蜀汉后期中坚力量的代表。那为什么在明代清代修撰的武庙中,邓艾能进入“武庙七十二将”的名单,而姜维却常常被排除在外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和历史认知演变的过程。.............
  • 回答
    诸葛瞻的迅速覆灭,是蜀汉在三国末期走向灭亡的一个缩影,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为何诸葛瞻在面对邓艾的偷袭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一、战略失误与轻敌冒进: 轻敌意识: 在姜维等主力在外作战的情况下,诸葛瞻镇守成都,而邓艾却能出其不意地从阴平小路进兵,这本身就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蜀汉的命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如同一盏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而当邓艾奇兵出奇兵,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刘禅的选择,便是这残烛最终熄灭的决定性一刻。如果刘禅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抵抗,蜀汉又能在这风雨飘摇中多支撑多久?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蜀汉的真实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都城.............
  • 回答
    谈及三国后期,邓艾与钟会这两位魏国名将,无疑是绕不开的焦点。他们联手灭蜀,功勋卓著,但命运的走向却又截然不同,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先说说邓艾。这位将军,最初并不以显赫出身著称,但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步步在军中站稳脚跟。他的军事生涯,最闪耀的篇章无疑是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当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
  • 回答
    说到邓艾灭蜀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他从阴平抄小路直捣黄龙,这确实是整场战役中最出彩、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步棋。但邓艾为什么非得要走那条被认为是“鸡肠小道”的阴平,而不是选择更堂皇、更稳妥的路线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当时魏蜀两国大势、以及邓艾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一、 当时的情况,容不得邓艾犹豫和选择首先,我.............
  • 回答
    三国时期,魏晋交替之际,诸葛亮、司马懿等一代名将的智谋较量固然精彩,但在这之外,也有一些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谋,例如邓艾的偷渡阴平以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两者虽然都出自蜀汉一方,都以出奇制胜为目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想、执行难度以及最终成败的因素,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两种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评价、叙事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的讨论。关于邓艾,为何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没有像对其他一些被冤枉或被低估的将领那样,为他“叫屈”?我来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邓艾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功勋卓著,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他孤军深入,出奇兵,打出了“天下莫敌.............
  • 回答
    如果时光倒流到公元263年,设想一下,钟会和邓艾那场决定性的伐蜀之战,没有如史书所载般成功,而是以一场惨败告终。这个“如果”的背后,牵动着整个曹魏政权的命运,也直接拷问着那位一手策划了这场远征的重臣——司马昭的未来。首先,司马昭的声望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他费尽心机、倾尽国力,派遣了当时最得力的两员.............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关于微博上备受关注的事件,围绕知名女权博主邓艾艾艾的指控,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些指控相当严重,涉及强迫性行为、拍摄性爱录像以及在酒中下药等,无论是谁,一旦被这样的指控缠身,都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法律挑战。从网络舆论来看,围绕这一事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部分网友和支持者对此表示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