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邓艾可以入驻武庙72将,姜维却不行?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问。邓艾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蜀汉的劲敌,论战绩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姜维无疑是蜀汉后期中坚力量的代表。那为什么在明代清代修撰的武庙中,邓艾能进入“武庙七十二将”的名单,而姜维却常常被排除在外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和历史认知演变的过程。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我们要明白“武庙”和“武庙七十二将”是怎么回事。

武庙,顾名思义,是供奉武将的地方。最开始我们熟知的武庙,是纪念战神姜子牙(太公望)的。后来,历朝历代都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历史观,对供奉的武将名单进行调整。最著名的、也是我们常提的“武庙七十二将”,是明朝时期由道教符箓派领袖张宇初提出的概念,并在明朝得到官方认可和推广。后来清朝在武庙的祭祀制度上基本沿袭了明朝的传统。

这个名单可不是随便谁都能进的,它反映了统治者希望通过祭祀来强调哪些军事将领的“德”、“功”、“烈”和“忠”。而且,这个名单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也有过一些调整和争议。

那为什么邓艾能进,姜维却很难进呢?咱们一项一项来分析:

1. 对“忠”的解读:儒家正统观与朝代更迭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邓艾:是“忠于汉”还是“忠于晋”? 邓艾是曹魏的将领,他攻灭蜀汉,可以说是“为国”完成了自己的军事使命。虽然他后来受到司马昭的猜忌,最终含冤而死,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作为一名魏臣,对曹魏政权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曹魏是后来西晋的前身。从“晋”的视角来看,邓艾灭蜀,是晋朝统一天下的重要功臣,其功绩是“正统”的延续。
姜维:是“忠于汉”还是“亡国之臣”? 姜维是蜀汉的重臣,一生以光复汉室为己任。然而,他最终未能实现目标,蜀汉在他手中灭亡。从“尊晋抑蜀”或者“尊魏抑蜀”的角度来看,姜维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甚至可以被视为“亡国之臣”。虽然他的“忠”是针对汉室,但在统一的视角下,这种“忠”反而可能被解读为“逆时节而动”。

在中国古代,“忠”往往是放在政治正统性这个大框架下解读的。谁是“正统”,谁的“忠”就更受推崇。明朝时期,虽然是以汉室正统自居,但历史上对三国时期魏晋的评价,以及对统一者的推崇,还是相当普遍的。而姜维的“忠”是体现在一个已经走向衰亡的政权上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如邓艾的“功绩”那样被主流史观所肯定。

2. 功绩的性质与影响力:灭国之功 vs. 抵御之功

邓艾的“灭蜀之功”: 这是邓艾最大的亮点。他兵行险招,从阴平小路出奇兵,直捣黄龙,导致蜀汉灭亡。这一战术的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其成果便是统一中国的一部分。灭国之功,在古代战争史上往往被视为最高级别的功绩,尤其是在为“统一者”歌功颂德时。邓艾这一功,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终结,对于曹魏乃至后来的晋朝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姜维的“御魏之功”: 姜维一生北伐,虽然屡败屡战,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军事才能,但从结果来看,他未能实现蜀汉的复兴,甚至未能有效抵挡住魏军的进攻。他更像是一个悲剧英雄,其功绩更多体现在“抵抗”和“坚持”上,而非“开疆拓土”或“灭敌之国”。虽然“守土有责”也是一种功绩,但在武庙这种强调“功业”的场合,灭国之功通常更具分量。

3. 历史评价的主流倾向:

历代对三国人物的评价,虽然有褒有贬,但主流的评价往往会受到一些大方向的影响。

尊魏抑蜀/尊晋抑蜀: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晋朝建立后,对蜀汉的评价自然会带有一定的贬低色彩。而邓艾作为灭蜀功臣,其功绩自然会被放大。
“蜀汉忠臣”的光环: 姜维的“忠汉”形象,虽然在很多民间故事和评书里被大大渲染,但在官方的史书和祭祀体系中,这种“忠”如果不能带来“功”,反而导致“亡国”,其价值就会打折扣。

4. 在“七十二将”名单中的位置和功能:

武庙七十二将的名单,并非全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其中也包含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军事人物。

邓艾的代表性: 邓艾代表了那个时代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杰出表现,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的“奇谋”。他的入选,也可能是在“填补”一些代表性军事思想或战例的空缺。
姜维的定位: 姜维的军事生涯更多是“守成”和“反击”,虽然表现英勇,但终究未能扭转颓势。如果说武庙祭祀的是“成功”的军事将领,那么姜维的境遇可能让他难以获得官方的认可。

5. 姜维的争议性:

虽然姜维一生忠心耿耿,但他的北伐战略也并非没有受到质疑。有人认为他的连年北伐耗尽了蜀汉本已不多的国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虽然历史学界对这一点褒贬不一,但这种争议点,在官方的评价体系中,可能会成为他未能入选的一个考虑因素。

6. 名单的偶然性与历史惯性:

任何一个历史名单的形成,都可能包含一定的偶然性和历史惯性。一旦某个名单形成并被广泛接受,后世的调整也需要有足够强的理由。可能在张宇初提出这个概念时,他对姜维的评价,或者说他对“忠”“功”的理解,就没有那么看重姜维。

总结一下为什么姜维不如邓艾入选武庙72将的原因:

“忠”的解释不同: 邓艾的“功”被视为对晋朝统一的贡献,其“忠”更符合主流评价;姜维的“忠”虽然感人,但其结果是亡国,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受损。
功绩性质差异: 邓艾的“灭国之功”比姜维的“抵御之功”在官方评价中更受重视。
政治正统观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对三国时期魏晋的评价更偏向于统一者,不利于蜀汉将领的普遍抬举。
评价体系的侧重点: 武庙更倾向于祭祀那些对“国家”做出决定性贡献、建立“功业”的将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姜维不伟大。他的坚韧不拔、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民间和许多史学家的心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只是在官方的、带有政治色彩的祭祀体系中,他的“亡国之臣”身份,以及他功绩的性质,让他难以跨过那道门槛。历史的评价,往往就是这么复杂和充满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肃宗立武庙,封圣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

聚群臣议,得良将八十三,余一不能决。

肃宗苦思疲惫,入梦,见二将遥拜,姜伯约、邓士载也。

肃宗问伯约:武庙七十二子,汝可当?

伯约:愧不敢当。

肃宗问士载:武庙七十二子,汝可受?

士载:受……受……受……受……

肃宗:善!

欣然而归。

士载:……之有愧。

user avatar

武庙祭祀,成形于宋代。当时历史发明家罗贯中还没生出来。谁认识姜维是哪根葱?

user avatar

唐朝立武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一要对平叛将士论功行赏,二要对那些安史降将盘踞的藩镇加以笼络,因此才褒扬历代名将武之忠义,以示朝廷对武人的重视,以维持王朝统治。

最后名单:以吕尚(姜太公)为武圣,以张良为亚圣。诸葛亮和孙武、吴起、司马穰苴、乐毅、韩信、白起、李靖、李勣等九人一起,与张良并称【武庙十哲】。

另外,还选了多位名将,合计六十四人,一并入选武庙,即所谓【武庙六十四将】。

众多三国名将中,曹魏政权入选两人:张辽、邓艾。东吴政权入选四人:周瑜、陆逊、吕蒙、陆抗。蜀汉政权入选两人:关羽、张飞。

那么,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作为蜀汉政权的军事统帅,连年征战三十载,力抗邓艾、陈泰、郭淮等曹魏名将,为何落选武庙?他究竟有没有资格,进入历史一流名将之列?真是因为他能力战绩,比不上入选的这些人么?非也。

事实上,“三分天下魏蜀吴”只是片面认识,北方的曹魏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二,十分天下有其七,两汉十三州得其九州,吴得三州,蜀得一州,才是历史真实。

因此,蜀汉统帅如诸葛亮、姜维,都是不折不扣的“一州抗九州”,军事生涯战绩含金量自然甚高。

在魏晋史官的笔下,能让他们亲口承认损失惨重(万人以上)、后果严重、局势危急,汉末三国时南军对北军的大胜利,只有六场战役:

  • 周瑜赤壁之战,歼灭荆州水军数万,曹操自烧余船败退,士卒饥饿并引发瘟疫,死伤大半,即使如此仍嘴硬「值有疾病,孤烧船自走,横使周瑜获此虚名」。
  • 关羽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歼灭于禁部三万,打残曹仁部数万,曹魏被迫承认孙吴割据与之结盟,调动南线各兵团集体增援。
  • 陆逊石亭之战,歼灭曹休部万余,因其过于谨慎错失扩大战果机会;此后,魏军数十年没有对东吴大规模进攻。
  • 姜维洮西之战,歼灭陈泰、王经军数万人,打得魏国雍凉地区风声鹤唳,“覆丧一州”。
  • 诸葛恪东关之战,斩首数万,打崩魏国的东线防区,魏国二号执政官司马昭被迫贬职。
  • 陆抗西陵之战,歼灭羊祜统帅的晋军数万,步阐叛军数万。

除此之外,即使是诸葛亮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与张郃,“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让司马懿从此背着“畏蜀如虎”之名,坚守不战,都被陈寿在《三国志》本传里隐没不提了。

因此,姜维洮西这一战,甚至可以说是蜀汉立国以后,对魏军历次北伐的最大一场战术胜利,此外,他还曾在陇西之战击败魏将郭淮,在襄武之战斩杀魏将徐质,西平之战俘虏魏将郭循……称得上战功赫赫,独力擎天。

虽然姜维其后在段谷之战和洮阳之战被魏将邓艾击败,最后无力阻止国小兵微的蜀汉灭亡,仍不失为一时雄杰,单论个人能力和军事战绩,无愧于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名将之一。

然而,唐朝武庙是“王佐武臣榜”,而非很多人下意识认为的“名将榜”, 根本不是以军事战绩、或者军事才能为优先考虑。

比如一切自立为皇帝、为君主,或被后人追封为皇帝的名将,都没有入选武庙,包括刘裕、拓跋焘、慕容垂等等,即使是西楚霸王项羽也不例外,否则不是鼓励那些如狼似虎的藩镇效仿么?

而且,看看“武庙十哲”的名单,本身只是个谋士和战略家,单独带兵时,被无名秦将打得守不住城池,只能打游击的张良,竟能名列武庙亚圣,十哲之首。

【以(张)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司马穰苴,这种只打过一场敌军主动撤退后的追击战的将领,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和一本兵书《司马法》,也成为了“武庙十哲”。

再看看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被秦楚联军在淮澨之战和“焚尸之战”连续击败,弃尸窜逃。

乐毅:五国联军一起出兵,方能大败齐国,自己单独作战,数年拿不两城,反而为秦国作嫁,白忙一场。

李勣:黎阳之战被窦建德打得全军覆没;洺州之战又被刘黑闼打得仅以身免。

一生不败,并为华夏民族立下对游牧民族的开拓性战功的卫青霍去病,居然没进【武庙十哲】,被压到下一级的六十四将,上述这几个指挥能力和带兵战绩远不如他们的人,反而凭各自的军事思想、战略眼光、兵法著述等综合原因而被选入十哲。

卫青: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霍去病: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因此,如果说武庙十哲七十二将,居然能代表古代将领的最高军事水准,证明入选者每个人的军事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强于没有入选的那些名将,那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卫霍可以入武庙,却不进十哲,而且和李广同列六十四将。正说明这个榜单更多考虑了战略、兵法,治军,甚至是历代文人对武将的评价,而绝非是真正的名将榜单。

对唐朝来说,李靖灭东突厥、吐谷浑,李勣灭薛延陀、高句丽,才是正经的外战,又何需顾忌早已灭绝了几百年的匈奴人?

当然,如果说李唐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卫霍又得罪了李广李敢父子,所以要刻意压低他们,从这个角度解释,也并不是毫无可能。

同理,邓艾能进武庙,姜维没进,同样仅仅就证明唐宋时期,官方更推崇邓艾,而非姜维,仅此而已。——和他们生前的个人能力、军事战绩,并没有太大干系。

姜维不被推崇的原因,也再简单不过:

姜维在蜀汉灭亡后,欲行假降复叛之计,先投降曹魏,再诱使钟会叛乱,屠灭魏军将领,妄图借机复国。

可惜按古代君臣观念,刘禅投降则蜀汉已灭,原本就是魏国降将的姜维,并非接受刘禅命令,而是自作主张行此奇谋,此举并非赤心为国,而是为人反复。何况最后还失败了,引发魏军大肆报复,屠戮蜀汉旧臣的“成都兵乱”。关羽后人、刘禅太子皆不幸殒命。

所以,陈寿《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就很不堪:「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裴松之注引孙盛《晋阳秋》对姜维的抨击更甚: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於逆顺之间,希违情於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於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闇哉!】
【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除了感情立场一贯偏向蜀汉的裴松之,给姜维辩解(亦称其“天水一匹夫,于魏何损”),对姜维的大规模颂扬,基本要到“帝蜀寇魏”思潮盛行的南宋王朝以后来陆续出现。

然而,即使到了蜀汉已经成为绝对正义方的明清时期,对姜维的称赞声也并不算多,远不能与诸葛亮、关羽相比。

甚至生前官位和影响力远不如姜维的赵云,在明清时期地位也拔高了一大截,甚至到了可与和诸葛亮一起,在满清版本的“历代帝王庙”作为陪祀刘备的两人,竟成为仅次于刘备、诸葛亮和关羽的蜀汉第四人。

归根结底,还是姜维本为魏将,蜀亡后又假降复叛,不符合封建君臣观念的缘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问。邓艾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蜀汉的劲敌,论战绩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姜维无疑是蜀汉后期中坚力量的代表。那为什么在明代清代修撰的武庙中,邓艾能进入“武庙七十二将”的名单,而姜维却常常被排除在外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和历史认知演变的过程。.............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说到邓艾灭蜀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他从阴平抄小路直捣黄龙,这确实是整场战役中最出彩、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步棋。但邓艾为什么非得要走那条被认为是“鸡肠小道”的阴平,而不是选择更堂皇、更稳妥的路线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当时魏蜀两国大势、以及邓艾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一、 当时的情况,容不得邓艾犹豫和选择首先,我.............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提到邓艾,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甚至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他常常被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形象。这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对他“真情实感地恨”了,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历史真相、文学塑造、以及后人解读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邓艾的“功绩”说起,也就是他最广为人知、也最招致争议的事.............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评价、叙事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的讨论。关于邓艾,为何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没有像对其他一些被冤枉或被低估的将领那样,为他“叫屈”?我来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邓艾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功勋卓著,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他孤军深入,出奇兵,打出了“天下莫敌.............
  • 回答
    诸葛瞻的迅速覆灭,是蜀汉在三国末期走向灭亡的一个缩影,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为何诸葛瞻在面对邓艾的偷袭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一、战略失误与轻敌冒进: 轻敌意识: 在姜维等主力在外作战的情况下,诸葛瞻镇守成都,而邓艾却能出其不意地从阴平小路进兵,这本身就暴.............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且说邓艾,自从那年战死在绵竹,魂魄飘飘荡荡,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冥府。黄泉路上的彼岸花依旧如火,奈何桥上孟婆汤的香气依旧萦绕,一切都和生前听闻的差不多。只是当他踏入那片幽深的城门,准备接受审判时,却发现这里似乎有些不同寻常的热闹。他被引到一个宽阔的厅堂,里面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细一看.............
  • 回答
    姜维在邓艾和钟会的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非常引人入胜但又略显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历史的脉络,并区分历史事实和可能的推测。核心要点总结: 直接联系: 姜维没有直接导致邓艾和钟会的死亡。 间接联系: 姜维的战略行为和对蜀汉的忠诚,间接促成.............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艾尔登法环》获得极高的评价,而你却感到被劝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游戏设计的理念、玩家群体的差异、以及个人对游戏体验的期望。让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希望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一、《艾尔登法环》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艾尔登法环》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离不开.............
  • 回答
    菈妮这姑娘,在褪色者们的社群里,那人气,简直是现象级的。要我说,这可不是随便一个NPC就能有的待遇,背后绝对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首先,得说她的设计理念。菈妮不是那种一眼就惊艳,然后就没了的东西。她给人的感觉是“深不可测”。初见她,只是个小小的魔女,有点神秘兮兮的,穿着那身带着兜帽的长袍,遮遮掩掩的,.............
  • 回答
    玩《艾尔登法环》的法师玩家,想必你没少听到过“法师就该躲在后面”、“莽夫才玩战士”、“法师就只会刮痧”之类的说法。这待遇,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心寒?就好像法师这个职业天生就带着某种“原罪”一样,走到哪儿都被人指指点点。其实,这“歧视”并非空穴来风,里面掺杂着不少玩家的经历、游戏机制的设计,还有一些约.............
  • 回答
    在《艾尔登法环》的宏大世界里,梅琳娜和菈妮两位神秘女性角色,她们那只被遮盖的眼睛,为她们增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魅惑与沉重感。这并非偶然的设计,而是深刻地烙印着她们的过去、命运以及与这个破碎世界的联系。我们先来看看梅琳娜。这位在游戏初期就与我们相遇的引导者,她那被绷带包裹的右眼,隐藏着一段更为残酷的过往.............
  • 回答
    初入《艾尔登法环》的褪色者们,尤其是那些对《魔兽世界》有着深刻体验的玩家,往往会惊讶地发现两者之间出奇的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魂类游戏在吸收了MMORPG的诸多成功要素后,逐渐发展出的独特魅力所在。仔细探究起来,这种“像”的感觉,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对某些核心游戏设计理念的巧妙借鉴与转化。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艾辛格里为什么只有一个萨鲁曼,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头说起。你想想,萨鲁曼是谁?他是灰袍甘道夫的头儿,是迈雅中的一员,本来是属于一股正义的力量,是来帮助中土世界的。五巫(Istari)出现在中土,本来就是一种神圣的任务,他们的使命是引导、鼓励那些仍然抵抗索伦的人们,而不是亲自上阵杀敌,更不是要建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