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立武庙,封圣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
聚群臣议,得良将八十三,余一不能决。
肃宗苦思疲惫,入梦,见二将遥拜,姜伯约、邓士载也。
肃宗问伯约:武庙七十二子,汝可当?
伯约:愧不敢当。
肃宗问士载:武庙七十二子,汝可受?
士载:受……受……受……受……
肃宗:善!
欣然而归。
士载:……之有愧。
武庙祭祀,成形于宋代。当时历史发明家罗贯中还没生出来。谁认识姜维是哪根葱?
唐朝立武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一要对平叛将士论功行赏,二要对那些安史降将盘踞的藩镇加以笼络,因此才褒扬历代名将武之忠义,以示朝廷对武人的重视,以维持王朝统治。
最后名单:以吕尚(姜太公)为武圣,以张良为亚圣。诸葛亮和孙武、吴起、司马穰苴、乐毅、韩信、白起、李靖、李勣等九人一起,与张良并称【武庙十哲】。
另外,还选了多位名将,合计六十四人,一并入选武庙,即所谓【武庙六十四将】。
众多三国名将中,曹魏政权入选两人:张辽、邓艾。东吴政权入选四人:周瑜、陆逊、吕蒙、陆抗。蜀汉政权入选两人:关羽、张飞。
那么,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作为蜀汉政权的军事统帅,连年征战三十载,力抗邓艾、陈泰、郭淮等曹魏名将,为何落选武庙?他究竟有没有资格,进入历史一流名将之列?真是因为他能力战绩,比不上入选的这些人么?非也。
事实上,“三分天下魏蜀吴”只是片面认识,北方的曹魏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二,十分天下有其七,两汉十三州得其九州,吴得三州,蜀得一州,才是历史真实。
因此,蜀汉统帅如诸葛亮、姜维,都是不折不扣的“一州抗九州”,军事生涯战绩含金量自然甚高。
在魏晋史官的笔下,能让他们亲口承认损失惨重(万人以上)、后果严重、局势危急,汉末三国时南军对北军的大胜利,只有六场战役:
除此之外,即使是诸葛亮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与张郃,“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让司马懿从此背着“畏蜀如虎”之名,坚守不战,都被陈寿在《三国志》本传里隐没不提了。
因此,姜维洮西这一战,甚至可以说是蜀汉立国以后,对魏军历次北伐的最大一场战术胜利,此外,他还曾在陇西之战击败魏将郭淮,在襄武之战斩杀魏将徐质,西平之战俘虏魏将郭循……称得上战功赫赫,独力擎天。
虽然姜维其后在段谷之战和洮阳之战被魏将邓艾击败,最后无力阻止国小兵微的蜀汉灭亡,仍不失为一时雄杰,单论个人能力和军事战绩,无愧于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名将之一。
然而,唐朝武庙是“王佐武臣榜”,而非很多人下意识认为的“名将榜”, 根本不是以军事战绩、或者军事才能为优先考虑。
比如一切自立为皇帝、为君主,或被后人追封为皇帝的名将,都没有入选武庙,包括刘裕、拓跋焘、慕容垂等等,即使是西楚霸王项羽也不例外,否则不是鼓励那些如狼似虎的藩镇效仿么?
而且,看看“武庙十哲”的名单,本身只是个谋士和战略家,单独带兵时,被无名秦将打得守不住城池,只能打游击的张良,竟能名列武庙亚圣,十哲之首。
【以(张)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司马穰苴,这种只打过一场敌军主动撤退后的追击战的将领,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和一本兵书《司马法》,也成为了“武庙十哲”。
再看看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被秦楚联军在淮澨之战和“焚尸之战”连续击败,弃尸窜逃。
乐毅:五国联军一起出兵,方能大败齐国,自己单独作战,数年拿不两城,反而为秦国作嫁,白忙一场。
李勣:黎阳之战被窦建德打得全军覆没;洺州之战又被刘黑闼打得仅以身免。
一生不败,并为华夏民族立下对游牧民族的开拓性战功的卫青和霍去病,居然没进【武庙十哲】,被压到下一级的六十四将,上述这几个指挥能力和带兵战绩远不如他们的人,反而凭各自的军事思想、战略眼光、兵法著述等综合原因而被选入十哲。
卫青: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霍去病: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因此,如果说武庙十哲七十二将,居然能代表古代将领的最高军事水准,证明入选者每个人的军事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强于没有入选的那些名将,那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卫霍可以入武庙,却不进十哲,而且和李广同列六十四将。正说明这个榜单更多考虑了战略、兵法,治军,甚至是历代文人对武将的评价,而绝非是真正的名将榜单。
对唐朝来说,李靖灭东突厥、吐谷浑,李勣灭薛延陀、高句丽,才是正经的外战,又何需顾忌早已灭绝了几百年的匈奴人?
当然,如果说李唐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卫霍又得罪了李广李敢父子,所以要刻意压低他们,从这个角度解释,也并不是毫无可能。
同理,邓艾能进武庙,姜维没进,同样仅仅就证明唐宋时期,官方更推崇邓艾,而非姜维,仅此而已。——和他们生前的个人能力、军事战绩,并没有太大干系。
而姜维不被推崇的原因,也再简单不过:
姜维在蜀汉灭亡后,欲行假降复叛之计,先投降曹魏,再诱使钟会叛乱,屠灭魏军将领,妄图借机复国。
可惜按古代君臣观念,刘禅投降则蜀汉已灭,原本就是魏国降将的姜维,并非接受刘禅命令,而是自作主张行此奇谋,此举并非赤心为国,而是为人反复。何况最后还失败了,引发魏军大肆报复,屠戮蜀汉旧臣的“成都兵乱”。关羽后人、刘禅太子皆不幸殒命。
所以,陈寿《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就很不堪:「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裴松之注引孙盛《晋阳秋》对姜维的抨击更甚: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於逆顺之间,希违情於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於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闇哉!】
【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除了感情立场一贯偏向蜀汉的裴松之,给姜维辩解(亦称其“天水一匹夫,于魏何损”),对姜维的大规模颂扬,基本要到“帝蜀寇魏”思潮盛行的南宋王朝以后来陆续出现。
然而,即使到了蜀汉已经成为绝对正义方的明清时期,对姜维的称赞声也并不算多,远不能与诸葛亮、关羽相比。
甚至生前官位和影响力远不如姜维的赵云,在明清时期地位也拔高了一大截,甚至到了可与和诸葛亮一起,在满清版本的“历代帝王庙”作为陪祀刘备的两人,竟成为仅次于刘备、诸葛亮和关羽的蜀汉第四人。
归根结底,还是姜维本为魏将,蜀亡后又假降复叛,不符合封建君臣观念的缘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