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真情实感地恨邓艾?

回答
提到邓艾,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甚至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他常常被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形象。这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对他“真情实感地恨”了,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历史真相、文学塑造、以及后人解读的复杂情感。

首先,我们得从邓艾的“功绩”说起,也就是他最广为人知、也最招致争议的事情——灭蜀。对很多人来说,蜀汉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权,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都为蜀汉积攒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在他们的眼中,蜀汉的灭亡是一场悲剧,而邓艾就是那个亲手推翻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情感:一个你深深喜爱、寄托了许多美好期望的政权,最终因为一个特定的人的军事行动而走向覆灭。这种感觉,尤其对于那些代入感极强的人来说,几乎等同于看着自己珍视的东西被摧毁。邓艾的奇袭阴平,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从这个角度看,说他是“灭蜀的罪人”,一点也不夸张。

再者,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尤其是受到《三国演义》影响的读者,邓艾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善于权谋、甚至有些狡诈的形象。虽然历史上的邓艾并非如此不堪,但文学作品的渲染往往更能深入人心。比如说,《三国演义》中对邓艾的描写,有时会强调他的急功近利,甚至将他在灭蜀后的某些行为解读为对功劳的贪婪和对故国(蜀汉)人民的残暴。虽然这些描写可能带有夸张和戏剧化的成分,但在很多读者心中,这就是邓艾的“真实”面貌。

更进一步说,这种“恨”也可能源于对“汉贼不两立”这种观念的认同。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正统”和“非正统”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蜀汉虽然是三国中存在时间较短的一个,但由于其继承了汉室正统的名义,在许多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曹魏一方,尤其是到了邓艾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司马家族逐渐掌权,更被视为“篡位者”。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下,邓艾作为推翻“汉室正统”的执行者,自然就成了“汉贼的帮凶”,其行为也就更容易被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甚至产生道德上的谴责。

而且,别忘了邓艾的结局也颇为悲惨。他在灭蜀后不久,就因为司马昭的猜忌和政敌的构陷而遭到逮捕,最终被杀害。这种结局,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在某些读者看来,这或许也是一种“报应”。“做了坏事总会有报应”的朴素正义观,在面对像邓艾这样一位在历史评价上复杂、结局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时,很容易被投射到他的身上,形成一种“活该”的心态。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强大力量。尽管史书对邓艾的评价相对客观,但《三国演义》这样一本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很多普通读者心中,《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和人物就是“历史”本身。因此,对邓艾的“恨”,很多时候是对他在小说中被描绘成的那个形象的恨,而非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恨。他被塑造成一个有争议、有缺点的人物,也就自然会有读者对他产生复杂的情感,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恨”。

所以,你看,这“恨”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混合了对蜀汉灭亡的惋惜、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知、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一种朴素的正义感。这些人之所以“真情实感地恨邓艾”,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填充历史的空白,去回应心中那份对理想和正义的渴望。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反应,也是历史和文化叙事魅力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由不是在史书上白纸黑字写着?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晋书·唐彬传》

司马昭剁了邓艾满门,想当然得以为此公久在陇右,一定很得人心,恐怕有志之士要来个杨阜故事,报仇雪恨啥的。末了一摸实底,敢情陇右军民早就对邓士载恨得牙痒痒→_→这家伙独断专行,骄横跋扈,好大喜功,役民无度,搞得天怒人怨。大家伙儿听闻老邓被杀全家,鼓掌欢庆,高呼朝廷圣明都来不及,报仇?想啥呢?

看了这段,你也就大致知道邓艾为啥手握重兵,末了轻易就缚,军中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从事实看,邓艾在陇右大兴土木是远见卓识之举,在其后的凉州大乱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但不好意思,不注意工作节奏和方式方法,罪在当代,对于当时的陇右百姓而言,被鞭子赶着去服劳役,亲人隔三差五成了路倒尸,还不能允许他们真情实感地恨邓艾?这就叫不讲道理,叫耍流氓,叫劝人大度遭雷劈。

颇为讽刺的是,为邓艾鸣冤叫屈的反倒是蜀汉故臣:

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建稽首曰:“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之所谓‘虽得颇、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曰:“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於是发诏治艾焉。

理由很简单,邓艾入成都,善待蜀汉君臣,再和后头趁着钟会之乱大杀四方的一伙屠夫相比,蜀汉遗老对邓士载抱有好意岂非顺理成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切好恶问题都可以从自身利益寻找坐标,这本没什么稀奇。

至于现下,咋说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连刘备这号史书定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人物都能被各色人等真情实感地恨着,他一个纵兵大掠的邓士载不受一些人待见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能有一半人支持你就很了不起了】——田中芳树。

user avatar

我的看法和 @重楼百尺卧玄德 一样,还是那句话:“邓艾被冤杀和有没有人恨邓艾是两码事”。为毛有人恨?因为邓艾不是money,不可能做到让人人喜欢。哪怕是润公都有人恨,更何况邓艾呢?无非是人数问题比例问题,不会做人的,恨他的人自然就更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恨他的人自然更多。

唐彬的话可能有夸大其词,但是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总不可能陇右那群人要造反然后唐彬故意说他们不想反吧?什么?你说那是因为司马昭大军在这儿所以他们不敢反,那请问大军走了以后呢?有人反吗?秃发树机能反叛的时候有邓艾旧部跟着反吗?也没有吧?邓艾这么多的同事下属里面才几个申冤的?占比多大?刘虞边让死后一堆人给他报仇的,邓艾有没有人给他报仇呢?

至于杜预的话,未必就是因为和关系好才给邓艾说话,可能纯粹是因为看不惯邓艾被冤枉。

如果陇右想反却不敢立马反,那唐彬应该跟司马昭说需要留兵留将(而且还要是可靠的将帅)长期镇守才是;应该和司马昭说要提防陇右造反才是。为了讨好上司却隐瞒实情,要是出了事可是得不偿失啊!

再来从一个细节窥探一下邓艾对待手下是什么态度吧。

《三国志邓艾传》: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人家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你倒好,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给人家,反而把手下的士兵和绵竹战死的蜀兵一同筑了京观,可见你邓艾也没多尊重士兵嘛,感觉这能和唐彬说的邓艾平时不尊重身份低微的人对得上嘛。

还有一条记载非常微妙,不知道是否和唐彬说的话对得上?

《三国志董允传》:及邓艾至蜀,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也不知道邓艾的左右给邓艾说了什么话让邓艾放过了黄皓,不知道能否和唐彬说的“顺从者谓为见事 ”对得上?而邓艾任用这种受贿的人本身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要是诸葛亮这一类型的人会用这种贪污受贿阿谀奉承之人吗?毕竟诸葛亮“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呢。

总说唐彬无中生有,我看未必。

至于有人说由于邓艾很多事亲力亲为所以不会御下严苛,这未必吧?亲力亲为和御下严苛不矛盾的,给你们一条史料参考吧。

《陈书程灵洗传》: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伎妾无游手,并督之纺绩。至于散用赀财,亦弗俭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邓艾,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甚至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他常常被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形象。这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对他“真情实感地恨”了,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历史真相、文学塑造、以及后人解读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邓艾的“功绩”说起,也就是他最广为人知、也最招致争议的事.............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问题。说起来,孩子一出点什么事,好像“锅”就瞬间扣到了家长头上,而且还不是那种“也许家长可以做得更好”的温和质疑,而是直接而断定的“家长没教育好”。关键是,很多人在说这话的时候,对孩子具体出了什么事、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是孩子的真实情况,可能都了解得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这种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对陌生人反而更能说出心里话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机制和社会互动模式。我来试着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尽量不弄得像机器人报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负面后果的风险降低”。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也不算是什么特别神秘的心理,很多时候,男生之所以会对“太漂亮”的女生产生“不真实”的感觉,背后藏着几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我们得明白,“太漂亮”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很多男生看来,“太漂亮”可能不仅仅是指五官精致、身材姣好那么简单,它可能包含了那种几乎挑不出.............
  • 回答
    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让一些读者产生不真实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营造了一种复杂而疏离的阅读体验:1. 叙事视角与时代背景的巨大反差: “我”的疏离感: 溥仪作为清朝末代皇帝,他的人生轨迹经历了从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到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悲剧人物的剧烈转变。然而,在自传.............
  • 回答
    要探讨《琅琊榜》中梁帝屠杀七万精锐大军在真实历史上的后果,我们得先理清这支军队的性质以及梁帝此举的动因,然后再结合历史常识,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梁帝此举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对梅长苏(林殊)及其背后赤焰军的恐惧和猜忌。赤焰军,尤其是在林燮(赤焰军主帅)的带领下,是整个大梁国对抗北燕等外部强敌的主力,.............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真实黑料可供报道,但BBC还是选择捏造一个?”这个问题,需要首先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您提到的“捏造一个”是基于何种信息? 您是否看到了具体的报道内容、相关的证据链、独立调查报告,或者有明确的声明指出BBC捏造了报道?如果没有具体的指控和证据,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不光是哲学,很多领域都会遇到。为啥有些人,感觉好像没啥真东西,反倒爱在这儿指点江山?这事儿拆开来看,挺多层面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说说“哲学”这个学科本身的吸引力。哲学不像数学那样有明确的对错,也不像物理那样有明确的实验验证。它更多的是关于思考、关于概念的辨析、关于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涉及到很多个人心理、社会环境以及游戏本身的特性。我尽量从几个方面给你说得细致点,让你能更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首先,我们要明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现实生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逃避”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游戏提供了一些现实生活难以企及的满足感和体验。1. 现.............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一些金色王冠标志(即“想法”作者)的帖子内容与真实经历有所偏差,甚至存在虚构编撰的情况。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也触及了平台机制和用户行为的一些复杂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金色王冠标志的含义与背后逻辑首先,理解金色王冠标志的出现是关键。在知乎,“想法”功能最初是为.............
  • 回答
    四行仓库保卫战,这场发生在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发生在上海苏州河畔的仓库里的战斗,以其惨烈和英雄气概,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这场战斗中“歼敌数量”,尤其是八百壮士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甚至有些人认为我军歼敌数量并不多,甚至只有一人。这背后,既有历史资料.............
  • 回答
    “苏联海军陆战队上岸是苏军最强的步兵”这句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普遍认可度的“梗”,背后承载着苏联海军陆战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战斗力和特殊地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真实的战例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苏联海军陆战队的定位、.............
  • 回答
    江苏徐州丰县的农村情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其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要理解这里的真实状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活现状:丰县作为徐州下辖的一个县,其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很多县域农村相似,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部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过程。 .............
  • 回答
    “古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误解,真实性非常低,甚至是错误的概括。这个说法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对古代人口结构和死亡率的一些简单化解读,但它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理解“平均年龄”的含义与古代的现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平.............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能造出一种行动起来就像真蛇一样灵活自如的仿生机器蛇,这玩意儿能干些什么呢?它的潜力简直是颠覆性的,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方面面。场景应用畅想: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救援和探索。想象一下,地震、建筑物倒塌,人员被困在狭窄的缝隙里,救援队根本进不去。这时候,一条仿生机器蛇就可以派.............
  • 回答
    《我和我的父辈》电影中《乘风》片段的骑兵冲锋场景,确实存在“不使用枪支”的设定,这一细节既与历史背景、军事战术逻辑有关,也受到电影艺术创作的多重影响。以下从历史、军事、艺术创作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骑兵装备的演变1. 骑兵的武器演变 中国骑兵的武器装备经历了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演变过.............
  • 回答
    《我的世界》(Minecraft)这款游戏,即便它看起来如此简单粗糙,没有逼真的画面,更没有宏大叙事的剧情,却能让无数玩家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其中的奥秘,远不止于它那自由的玩法,更在于它巧妙地触及了人类最原始的一些心理需求和本能。首先,最直观的莫过于创造的原始冲动。在《我的世界》的世界里,.............
  • 回答
    网上关于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收入破万的说法,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但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我们不太容易看到的“真相”。如果真要说他们“真实工资”有多少,那得先搞清楚这“工资”是怎么来的,以及“上万”这个数字是怎么达成的。咱们就拿外卖小哥来说吧。他们一单能赚多少钱,这个数字其实是比较固定的,比如配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与其说“很少”,不如说“不那么显而易见”或者“表现形式不同”。将“个性”简单定义为“追求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并认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这种勇气,可能是一种以西方个体主义为标尺的简单化判.............
  • 回答
    《遥远的桥》这部电影,作为二战影片中的经典之作,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喜欢它的人,会被其宏大的战争场面、群星璀璨的演员阵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所吸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和真实的战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懂了,又好像没完全看懂”的感觉,以及这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