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真实黑料可供报道,但BBC还是选择捏造一个?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真实黑料可供报道,但BBC还是选择捏造一个?”这个问题,需要首先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性。

首先,您提到的“捏造一个”是基于何种信息? 您是否看到了具体的报道内容、相关的证据链、独立调查报告,或者有明确的声明指出BBC捏造了报道?如果没有具体的指控和证据,我们无法确认您所说的“捏造”是否属实。新闻机构,尤其是像BBC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机构,其报道内容会经过多重事实核查和编辑流程,以确保准确性。

其次,关于“真实黑料可供报道”与“捏造”的对比,这本身就包含了一个预设的判断。 这种判断的来源是什么?是您的个人观察、道听途说、还是基于某些特定立场?

在深入分析“为什么选择捏造(如果属实的话)”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BBC作为一家大型国际新闻机构的运作模式和面临的挑战。

理解BBC的角色与运作:

公共服务广播: BBC是一家公共服务广播公司,由英国政府通过电视许可费资助,独立于商业广告。其核心使命是“告知、教育和娱乐”公众,并对政府进行监督。
声誉与公信力: BBC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公信力。这种声誉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而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极其困难。因此,从理性的角度看,BBC没有内在动机去“捏造”一个足以损害其自身声誉的报道。
严谨的新闻流程: BBC的新闻报道通常遵循严格的编辑和事实核查流程。记者需要收集证据、采访多方信源、交叉比对信息,并在报道前经过编辑和法律审查。
多样化的报道内容: BBC报道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国际事务等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存在大量可供报道的“真实黑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世界各地总有不公、腐败或丑闻发生。

假设您提到的“捏造”是基于某种对特定报道的怀疑,那么,在新闻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及它们为何可能被误解为“捏造”:

1. 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或侧重:
“真实黑料”并非只有一种叙事: 很多“黑料”背后可能有复杂的背景和多方视角。新闻机构在报道时,需要根据其新闻价值、公共利益和叙事逻辑来选择重点呈现哪些信息。
强调某个特定方面: 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个问题的严重性或揭示某个真相,记者可能会更侧重于报道某个特定的“黑料”,而暂时将其他与之相关的但可能削弱其重点的信息放在次要位置。这并非捏造,而是报道策略。
公众认知偏差: 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可能受到自身立场、信息获取渠道甚至情绪的影响。当报道的重点或侧重与受众的期望不符时,可能会产生“BBC在选择性报道”甚至“捏造”的感觉。

2.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
匿名信源的风险: 在揭露权力滥用或不当行为时,记者常常依赖匿名信源以保护当事人。虽然BBC会努力核实匿名信源的信息,但匿名信源本身可能存在偏见或错误。如果报道的出发点是匿名信源,且后续证据链不够强,即便报道内容是基于信源的陈述,也可能被质疑其真实性。
信息不完整: 有时,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可能无法掌握所有事实的全部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新的信息可能会出现,有时甚至是与先前报道的内容相悖的。这并非捏造,而是新闻调查的动态过程。

3. 对“黑料”的定义与理解不同:
“黑料”的模糊性: “黑料”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可以指腐败、滥权、不当行为、欺骗,甚至是被认为“负面”的任何信息。
公共利益与私德: 新闻报道的重点通常在于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行为。一些被认为是“黑料”的行为,如果与公共领域关联不大,可能不会被新闻机构重点报道。反之,一些行为即使在道德层面有争议,但如果涉及公共领域,也可能成为报道的焦点。
不同机构的报道侧重点不同: 不同性质的新闻机构,其报道的目标和侧重点也可能不同。一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而另一些则可能更关注建设性的内容。

4. 对新闻机构的误解或批评:
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的批评: 新闻机构,无论多么独立,都可能被批评其报道带有政治偏见。当一个报道触及了某些政治团体或意识形态的利益时,批评者可能会指责其“捏造”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即便报道内容是基于事实的。
“假新闻”的泛滥与信任危机: 在当今信息环境中,“假新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公众对媒体普遍存在不信任感时,任何可能存在争议的报道都容易被贴上“捏造”的标签,而无需提供充分的证据。
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 在处理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时,信息可能受到复杂的政治因素影响。某些国家或势力可能会利用媒体来传播对自身有利或不利于对手的信息,这可能导致对新闻报道的质疑。

为什么新闻机构会选择“捏造”(如果真的发生了)?

尽管对BBC这样的大型机构来说,捏造报道的风险远大于收益,但从理论上讲,新闻机构可能因为以下原因“选择”捏造或呈现不实信息:

商业利益或政治压力: 如果报道是为了迎合特定的赞助商、广告商、政治团体或政府部门,就可能出现迎合性报道。但BBC作为公共服务广播,受到的直接商业压力较小,政治压力则更复杂。
追求轰动效应或点击量: 在网络时代,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量和流量,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内容。但这与BBC的核心使命相悖。
记者个人动机: 极少数情况下,记者个人可能出于报复、私利或其他个人动机而捏造信息。但BBC的内部控制机制通常能对此类行为进行预防和惩处。
错误判断或信息失误: 并非所有不准确的报道都是故意捏造。有时可能是信息源的欺骗、记者判断的失误、翻译错误、对复杂情况的误解等,导致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不准确”而非“故意捏造”。

总结:

在没有具体证据的情况下,将BBC的某项报道直接定性为“捏造”,是需要非常谨慎的。我们应该区分“选择性报道”、“信息不准确”、“误解”与“故意捏造”之间的区别。

如果您对BBC的某个具体报道感到怀疑,最好的做法是:

1. 寻找该报道的原始信息和BBC的官方回应。
2. 查找其他独立的新闻机构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
3. 查阅事实核查机构的分析。
4. 了解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偏见。

如果BBC确实存在报道不实的情况,那么与其“拥有那么多真实黑料可供报道,但BBC还是选择捏造一个”的说法,更合理的分析是:在众多真实发生的不当行为中,BBC可能选择了一个或多个进行报道。如果报道存在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涉及信息收集、判断、编辑流程、受众认知等多个环节,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捏造”而“捏造”。

如果您能提供您所指的具体报道,我们可以就该案例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0年10月10日,在美国国会人权预备会议上,一名叫“Nayirah”的15岁女孩,指控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时候做出了非常多的反人类行为,她自称她在科威特担当志愿护士时亲眼目睹说:

“伊拉克军手持枪械来到医院,将婴儿从恒温箱中取出以抢掠恒温箱,任由婴儿在冰冷的地板上自生自灭。(...)我庆幸自己已经满15岁,足够年长牢记科威特被萨达姆·侯赛因摧毁前的面貌、又够年轻去重建她。”



姑娘在说的时候,是很明显的抑制自己的情绪,抑制但是带有哭腔的在叙述这个事情,整个会场都被姑娘打动了,这次播出吸引了5300万美国人观看,七名参议员引用了姑娘的证词,布什总统在接下来至少十次重复这个姑娘的演讲。

这次演讲得到了包括国际特赦组织,国会人权基金会,以及大批的外国记者的“认同”,纷纷表示姑娘讲的都是真的,大批的国际媒体,包括《泰晤士报》纷纷力撑这个报道。

除了一件事:这个故事是假的,连人都是假的,这个姑娘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姑娘既然能到国会作证,必然是经过一大串程序的,如果说美国各式各样的程序公正公开,那么为什么这个姑娘能够通过那么多审查,轻易的到国会去作证?是谁在背后推动的?

而且这个15岁的姑娘英文未免也太流利了,科威特人的英文普及率已经好到这个地步了吗?

事后当然我们怎么想都是疑点,但是当年没有任何人质疑这个。


除了这个事情,我们再说伊拉克黄饼事件。

黄饼是从沥青铀矿中提取高纯度铀的中间产品。美国据此指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次事件比上面的还要离谱。

2001年10月18日,CIA先发了一篇文章《伊拉克:与核有关的采购力度》

这些文件发到了意大利罗马的CIA办公室。

2002年5月10日,CIA近东和南亚分析办公室就出了一个文件:外国政府表示伊拉克正在试图从尼日尔获得500吨的铀

2002年7月22日,美国能源部发了一个情报,说伊拉克和尼日尔有铀交易,伊拉克可能正在核武重建。

2002年9月,美国国防情报局明确表示伊拉克一直在大力购买铀矿和黄饼。

2002年末,布什在演讲中反复提到伊拉克和日尼尔 的铀交易,CIA局长和当时的国务卿鲍威尔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时候作证,说伊拉克意图在尼日尔购买铀。而同时英国政府也报告了这个事情。

而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这个文件是造假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推翻了如此众多美国机构,包括意大利情报机构,英国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为什么呢?

因为在提供出来的“证据”里面,国际原子能机构发现了明显的几个漏洞:

文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一封信,据称是尼日尔共和国总统马马杜·坦贾写于2000年7月,但是信的落款却根本不是坦贾总统的。另一封信写于2000年10月,据称出自“尼日尔外长”阿莱莱·哈吉·哈比布之手,然而哈比布早在10年前就被免职。

也就是说整个尼日尔黄饼事件的造假,造到几乎都懒得掩饰的地步,甚至连人名和职务都没有对上。

搞清楚尼日尔现任总统几几年上任的,搞清楚尼日尔外长到底是谁,其实并不困难,也是因为如此,国际原子能机构才能在几个小时内就鉴定出造假。

此后英国军情六处一直自称是“被骗了”。

好吧,或许英国情报就是如此的无能,被这么一个简单的骗局骗了,那么CIA呢?能源部呢?国防情报局呢?参议院呢?巧了,一瞬间全部都被骗了?

这什么骗子啊?

我的天?外星人吗?


其实对于这些媒体和机构来说,很简单,就是不在乎。

这类的东西在BBC之前也有过,伊拉克战争难道BBC报道少了么?利比亚战争时期,BBC说了那么多谎,几个圆回来的?

就不在乎,因为这不牵扯到是非问题,而是座位问题。

就是说,我就是这样的,那么请问:你是否支持我。

这是一个关键性站队问题,而这个站队在伊拉克战争时期就发生过,当时英国站队美国,法国没有跟进,而紧接着的就是共和党籍的众议院行政委员会主席鲍勃·奈伊把餐厅的菜单改了,把“法国薯条”,改成“自由薯条”。


大批的美国年轻人上街,倾倒法国红酒。



甚至很多年轻人举着牌子“give war a chance”


那么民众呢?1991年的做假证后,本来应该在这个问题已经有所警觉了,不可能一而再的犯错误,结果呢?在2003年,同样是伊拉克问题,神奇的是,美国人又一次“被骗了”。而年轻的美国人又上街鼓动战争了。

为何他们不吸收教训呢?

打仗打不到美国来,打的跟打电子游戏似的,死不了几个人,还能看热闹,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当然支持。

要是跟越南战争一样,一车一车的运回尸体,你看美国人会不会吸取教训。

对于美国来说,战争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是的,死了很多人,又怎么样?你敢把美国怎么样?

而对于BBC不是同样如此吗?

是的,你能把我怎么样?

user avatar

关于真实的黑料,不是不能用,而是不如捏造的好用。

BBC需要的黑料得符合这几个特点:

要迫害,要大规模迫害,要针对少数族裔,要侵犯“自由意志”,最好带点色情。

让观众吃饱了炸鸡之后满脑子性想象,辅以针对东方民族的虚假优越感,让他们一时忘记自己在疫情中死了多少,这事儿才算成了。

所以这不是随便什么黑料可以应付的。

而且真实与捏造,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比如捏造一个女生是“公交车”,她怎么自证清白呢?即使贴个体检报告证明自己是完璧也没用。这样做了,只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羞辱。而且报告只是一张纸而已,人心的阴暗肮脏要是能被一张纸抹干净,大概这世界离共产主义也不远了。

BBC这一类节目都是采访真人做出来的,确实有人这么说了,你顶多证明被访者撒谎,媒体上当了。

你看美国记者采访迈克尔杰克逊的片子,并没有说过一句“他是娈童变态”,但是处处暗示,引着观众走。加上迈克尔杰克逊本身有病,容貌变得有些怪异,跟引导性的话语、BGM一配合,成了。

小说《消失的爱人》里,作者写一个记者暗示男主和自己的亲姐姐有不伦关系,没有一句谈到不伦,但是节目一播,所有观众都觉得他们姐弟俩不伦,都用暧昧的眼神看他们,人的想象力可是无穷的,他们脑子里什么画面都有。

河南省西华县12岁女学生说老师强奸,后来在医院体检了,证明是诬陷。当时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信了,就相信孩子一定是受害者。我们换个思路,如果女生举报的不是强奸而是猥亵,那么体检也不能证明这个老师无辜了。

如果一件事真假难辨,那么只要提出来,进行大肆渲染传播就行了。

人们都是有正义感的,都是有同情心的,都是倾向于相信弱者的。

利用他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利用他们面对发展中国家不断进步的自卑心理的傲慢,像生产产品一样精心拼凑出他们愿意接受的新闻,就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人会探究真相吗?有,但是很少。

宣传是针对多数人的,只要多数人相信了就行,至于那少数人,只需要封锁他们发布信息的渠道即可,在网络时代这并不难做到。

比如删除啊,限流啊,真相要么看不到,要么没几个人看到,没人知道的真相等于不存在,能有什么威胁呢?

大家也不用说什么“群众愚昧,都是乌合之众”。你想想一个人要工作吧?要休息吧?可能要加班,还要应付家庭学习等诸多事务,他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娱乐吧?

算一算剩下还有多少时间去辨别媒体宣传的真假。

他们根本就没时间,所以只能被耍地团团转。在这个时代,掌握了媒体,利用信息获取的不对等就能操控人类的思想。所谓“自由意志”那是安慰你的词汇,你的思想在自己毫无觉察的时候已经不自由了。


附上一篇描写“破鞋”与“狗眼”的小说。与这个题目十分贴切。

王小波《黄金时代》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祥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难。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陈清扬找我证明她不是破鞋,起因是我找她打针。这事经过如下:农忙时队长不叫我犁田,而是叫我去插秧,这样我的腰就不能经常直立,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腰上有旧伤,而且我身高在一米九以上。如此插了一个月,我腰痛难忍,不打封闭就不能入睡。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下来。后来我的腰就像中了霰弹枪,伤痕久久不褪。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起十五队的队医陈清扬是北医大毕业的大夫,对针头和勾针大概还能分清,所以我去找她看病,看完病回来,不到半个小时,她就追到我屋里来,要我证明她不是破鞋。


陈清扬说,她丝毫也不藐视破鞋。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问题不在于破鞋好不好,而在于她根本不是破鞋。就如一只猫不是一只狗一样。假如一只猫被人叫成一只狗,它也会感到很不自在。现在大家都管她叫被鞋,弄得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陈清扬在我的草房里时,裸臂赤腿穿一件白大褂,和她在山上那间医务室里装束一样,所不同的是披散的长发用个手绢束住,脚上也多了一双拖鞋。看了她的样子,我就开始捉模:她那件白大褂底下是穿了点什么呢,还是什么都没穿。这一点可以说明陈清扬很漂亮,因为她觉得穿什么不穿什么无所谓。这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自信心。我对她说,她确实是个破鞋,还举出一些理由来:所谓破鞋者,乃是一个指称,大家都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至于大家为什么要说你是破鞋,照我看是这样: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陈清扬听了这话,脸色发红,怒目圆睁,几乎就要打我一耳光。这女人打人耳光出了名,好多人吃过她的耳光。但是她忽然泄了气,说:好吧,破鞋就破鞋吧。但是垂不垂黑不黑的,不是你的事,她还说,假如我在这些事上琢磨得太多,很可能会吃耳光。


倒退到二十年前,想像我和陈清扬讨论破鞋问题时的情景。那时我面色焦黄,嘴唇干裂,上面沾了碎纸和烟丝,头发乱如败棕,身穿一件破军衣,上面好多破洞都是橡皮膏粘上的,跷着二郎腿,坐在木板床上,完全是一副流氓相。你可以想像陈清扬听到这么个人说起她的乳房下垂不下垂时,手心是何等的发痒。她有点神经质,都是因为有很多精壮的男人找她看病,其实却没有病。那些人其实不是去看大夫,而是去看破鞋。只有我例外。我的后腰上好像被猪八戒筑了两粑。不管腰疼真不真,光那些窟窿也能成为看医生的理由。这些窟窿使她产生一个希望,就是也许能向我证明,她不是破鞋,有一个人承认她不是破鞋,和没人承认大不一样。可是我偏让她失望。


我是这么想的:假如我想证明她不是破鞋,就能证明她不是破鞋,那事情未免太容易了。实际上我什么都不能证明,除了那些不需证明的东西。春天里,队长说我打瞎了他家母狗的左眼,使它老是偏过头来看人,好像在跳芭雷舞,从此后他总给我小鞋穿。我想证明我自己的清白无辜,只有以下三个途径:


1。队长家不存在一只母狗;2、该母狗天生没有左眼;3、我是无手之人,不能持枪射击。


结果是三条一条也不成立。队长家确有一棕色母狗,该母狗的左眼确是后天打瞎,而我不但能持枪射击,而且枪法极精。在此之前不久,我还借了罗小四的汽枪,用一碗绿豆做子弹,在空粮库里打下了二斤耗子。当然,这队里枪法好的人还有不少,其中包括罗小四。汽枪就是他的,而且他打瞎队长的母狗时,我就在一边看着。但是我不能揭发别人,罗小四和我也不错。何况队长要是能惹得起罗小四,也不会认准了是我。所以我保持沉默。沉默就是默认。所以春天我去插秧,撅在地里像一根半截电线杆,秋收后我又去放牛,吃不上热饭。当然,我也不肯无所作为。有一天在山上,我正好借了罗小四的汽枪,队长家的母狗正好跑到山上叫我看见,我就射出一颗子弹打瞎了它的右眼。该狗既无左眼,又无右眼,也就不能跑回去让队长看见——天知道它跑到哪儿去了。

我记得那些日子里,除了上山放牛和在家里躺着,似乎什么也没做。我觉得什么都与我无关。可是陈清扬又从山上跑下来找我。原来又有了另一种传闻,说她在和我搞破鞋。她要我给出我们清白无辜的证明。我说,要证明我们无辜,只有证明以下两点:


1、陈清扬是处女;2、我是天阉之人,没有性交能力。


这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我们不能证明自己无辜。我倒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陈清扬听了这些话,先是气得脸白,然后满面通红,最后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了。

user avatar

BBC发毫无争议确定无疑的黑料,你确定你能看见?你确定会在国内引导全民大讨论?

user avatar

那些可不敢黑,那些真实的黑点他抱着黑,结果黑到他自己头上了可还得了?

譬如说东南沿海工厂倒班压榨人,你要是黑这个,那我们可绝对都不困了,一起算算这账。可是结果一算账发现带头的那几个大的,外资占了大头,再不然就是台资企业,人都参与到国际产业链了,这可黑不得。

再不然就讲讲黑恶势力,地方腐败,先富的罪恶原始积累。你要说这个我们也绝对不困了,一起算算这账。可是结果算到最后恰恰说明从严治党和扫黑除恶的正确性,发现最大的黑点莫过于“力度还是不够大,还应该继续加大力度”,一算这群贪官奸商这会儿肉身搞不好就住你BBC隔壁,清算他们这不又成了zz迫害了吗?

总之中国这些真实存在的黑点,你不算还好,老百姓还比较糊涂;你一算,嚯,老百姓才看明白,感情所有这些国内的坏人都是跟你们昂撒匪帮耦合在一起的,不清算你们这群匪帮,国内这群坏人永远都有个逍遥园啊。

最后这帮人发现所有真的黑点都跟他们自己扯得上关系,没法黑,否则整天我扇我自己可太魔幻了。那只能虚构一个假的黑点对着黑了。

user avatar

你们还想让他们换个枪法准的?笃信“中国不如洋人”的人这么多,我身边说“国产疫苗没有外国疫苗常见副作用大概都是蒸馏水”的人都有,BBC对社会公平等话题的操作水平哪怕提高到勃勃和立党老师的水平,也是宣传系统那些机器招架不了的。

user avatar

扣种族灭绝帽子是做西方世界战争动员,和中国具体国情无关。

user avatar

打硬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

干事业,需要的是人才。工作越久越有体会,一件事情能不能干成,往往最主要的是有没有能干事的人。

什么是人才?就是要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学贯中西的知识、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远瞩的目光、百折不挠的毅力、海纳百川的胸襟、纵揽全局的能力。

我完全相信,那些bbc的工作者们或许有光鲜的履历,有充足的资金,有不错的知识储备。但他们不是人才。

让他们做一个“能打的人”。全面的研究中国的政治体系与历史—现实的发展,从微观的具体事件来透视并分析出中国的政治缺陷并以此论证西方的优越性。

这么干的人还有不投共的?

user avatar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那你说张麻子他们一股麻匪,就没有真的黑料了?为什么非要捏造六子吃了两碗粉呢?

因为一方秉承实事求是的时候,泼脏水的一方靠聊事实是逼不死对方的。

黄四郎和麻子一伙聊事实,比如县老爷随口吐痰了,老三随地大小便了,甚至真的有一天六子吃粉忘带钱了,有用吗?

到县衙,秉公办理。“对不起,是我们错了”,该交罚款就交罚款,该写检查写检查。,你能得理不饶人吗?咱有县长在,你不能因为一碗粉把人杀了对吧,武智冲把人打成那样也就挨了几棍子磕头认错嘛。好,我犯的错我改了,该聊聊你黄四郎卖烟土称霸一方的事了吧?

就事论事,你再怎么发狠这事也杠不上。必须得是你没干的事,这才能往里装你。

“你吃了两碗粉,给了一碗的钱”

“我没有”

“我有人(演)证(员)”

“我没有”

你死不承认,剖腹证粉吧”

不捏造,六子不会死不承认,讲茶大堂这戏就没法唱。

同样的,你说中国有很多问题。聊呗,没有什么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在加上“扫黑除恶”。

行了,我的事解决了,说说你们盎撒匪帮的事吧。仇恨亚裔怎么说?扣押孟晚舟怎么讲?上升到全球军事霸权、金融霸权,你聊清楚咯?

所以,必须得是捏造的,而且是假的你没有可能承认的

“你强迫劳动”

“我没有”

“我有人(演)证(员)”

“我没有”

“死不承认?制裁!孤立!”

谁要你低头认错了?要的就是你据理力争,这他才能把刀子抽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真实黑料可供报道,但BBC还是选择捏造一个?”这个问题,需要首先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您提到的“捏造一个”是基于何种信息? 您是否看到了具体的报道内容、相关的证据链、独立调查报告,或者有明确的声明指出BBC捏造了报道?如果没有具体的指控和证据,我.............
  • 回答
    说温格“可恨”或许有些言重了,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阿森纳球迷对这位功勋教练心怀不满,甚至达到了一种深深的厌恶。这种情绪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漫长的执教生涯末期,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核心原因。温格刚接手阿森纳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引进科学的训练方法、饮食管.............
  • 回答
    曼谷吞武里大学(Bangkok Thonburi University, BTU),这家泰国的高等学府,最近几年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反面教材”。各种负面评价、吐槽,甚至是一些比较激烈的“黑料”层出不穷,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所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表里不一”,名不副实?要深入了解这.............
  • 回答
    关于华为“被黑”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担忧、商业竞争、信息战,甚至是误解和偏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1.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担忧(最主要原因)这是最核心、也最被广泛提及的原因。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其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引.............
  •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一无是处”,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大话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会有人“黑”中医,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让中医陷入了不少争议。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为什么有人“黑”中医?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科学方法论的冲击是最大的原因。 现代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 回答
    江苏徐州丰县的农村情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其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要理解这里的真实状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活现状:丰县作为徐州下辖的一个县,其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很多县域农村相似,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部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过程。 .............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次广西百色疫情引发的地域歧视和“地域黑”感到不解和困扰。这种现象确实让人心痛,也十分不公平。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背后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1. 疫情作为“放大镜”:暴露和加剧了原有的偏见首先要明白的是,地域黑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凭空而来的,.............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遥远的桥》这部电影,作为二战影片中的经典之作,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喜欢它的人,会被其宏大的战争场面、群星璀璨的演员阵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所吸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和真实的战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懂了,又好像没完全看懂”的感觉,以及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听了都替你着急!“板甲吹”嘛,这说法有点意思,就像有人特爱吃辣,有人特爱吃甜,总得有人对这玩意儿情有独钟,对吧?咱也不能说人家就是“瞎吹”,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原因还挺实在。要说板甲,这玩意儿可不是平白无故就冒出来的。你想啊,从冷兵器时代发展到后期,尤其是中世纪晚期,战争越来越残.............
  • 回答
    “没有证据表明毕加索能够真实地绘画”?这真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论断。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真实地绘画”理解为描绘出我们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那么毕加索无疑是掌握了这项技能的。在毕加索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比如他14岁时创作的《科学与仁慈》,笔触细腻,构图严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完.............
  • 回答
    《帝国的陷落》里士兵们的镇定,确实是电影艺术和历史考据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说成是“真实”到还原每一个个体的情绪,但它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士兵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普遍表现,并且有其历史依据。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如此镇定?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的叙事需求。作为一部旨在展现一场重大战役和其背后人物的电影,《帝国的陷落.............
  • 回答
    身边确实充斥着各种“5G无用论”的声音,这让我想深入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人觉得5G“没用”,他们是不是真的只把5G当成了“更快的4G”?我倒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你可以把这些“无用论”的声音,大概分成这么几类人,他们的出发点和考量的点都不太一样。第一类:体验感不明显,性价比不高——.............
  • 回答
    人们喜欢三星手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家餐厅之所以门庭若市,并非仅仅因为一道招牌菜,而是整体的用餐体验。首先,三星在硬件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是吸引用户最直接的因素。想想看,三星是屏幕技术的巨头,尤其是在AMOLED屏幕上,它们提供的色彩鲜艳度、对比度和亮度,确实能给用户带来非常愉悦的视觉.............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关于“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头衔众多,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行业内部的复杂性以及公众对专业性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半路出家”这个词在心理咨询领域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它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并非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传统的心理学本科、硕士、博士教育,而是在某个阶段,可能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个人经历的触动,或者.............
  • 回答
    说实话,当年索尼第一次亮出 PS5 的真容时,网络上的争议声确实不小,各种“不屑”的评论也是满天飞。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地说 PS5“不堪”,很多时候是大家对新技术、新设计,以及对索尼这家公司本身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期待。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当时大家为什么会有那些反应,以及 PS5 实际表现到.............
  • 回答
    说实话,《超级战舰》这电影吧,当年上映的时候确实是骂声一片,很多人觉得它“烂透了”,甚至有些“不堪入目”。但说它“真的烂到家”嘛,这事儿也得辩证地看,而且这其中的“烂”字,背后其实也藏着挺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要说为什么挨骂那么狠,首当其冲的就是那股子“变形金刚”式的粗暴和空洞。当时好莱坞大片,尤其.............
  • 回答
    .......
  • 回答
    阿根廷区的Steam价格常年是游戏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确实,很多人选择在这里购买游戏,而且“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不过得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大家会去阿根廷区买Steam游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便宜”。这可不是一点半点的便宜,而是很多时候能省下大几百甚至近千元人民币。这主要是因为:1. 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