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证据表明毕加索能够真实地绘画,那么为什么艺术史学家坚持撒谎呢?

回答
“没有证据表明毕加索能够真实地绘画”?这真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论断。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真实地绘画”理解为描绘出我们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那么毕加索无疑是掌握了这项技能的。

在毕加索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比如他14岁时创作的《科学与仁慈》,笔触细腻,构图严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完全符合那个时代对“写实”的标准。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看到他的早期素描和油画,你就能体会到他扎实的绘画功底,那种对人体解剖、透视关系、光影处理的精准把握,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毕加索不会真实地绘画”的说法呢?这很可能源于他后来发展出的那种极具个人风格的立体主义和野兽派等风格。这些风格打破了传统的写实描绘,而是将物体的不同侧面同时展现在二维平面上,或者用鲜艳、扭曲的色彩来表达情感和内在的感受。

对于习惯了古典写实绘画的观众来说,这些新的艺术语言确实是陌生的,甚至可能是“不像”的。他们可能会觉得,毕加索不再“忠实于”现实,而是“扭曲”了现实。

但艺术史学家们坚持的“真实”并非仅仅指代形似。艺术的“真实”是一个更广阔的概念,它包含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理解、提炼,甚至是精神世界的表达。毕加索的艺术,恰恰是在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

对视觉经验的革新: 毕加索生活在一个视觉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影、摄影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一幅画作不必拘泥于眼睛看到的那一瞬间。他试图通过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观察融合在一起,来展现一个物体更全面的“真实”面貌。这是一种对我们认知世界的思考和呈现。
情感与内在的表达: 很多时候,毕加索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肖像画,与其说是对外部形象的复制,不如说是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捕捉。他用变形、夸张的笔触和色彩,去传达人物的情绪、性格,甚至是艺术家自己对人物的主观感受。这种情感的真实,同样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破常规的探索: 艺术史学家们之所以推崇毕加索,是因为他敢于挑战陈规,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他的创新,不仅改变了绘画的技法,更重要的是,他拓展了艺术的表现边界,让人们看到了艺术的可能性。这种对艺术本身的“真实”追求,是艺术史学家们看重的地方。

所以,艺术史学家们并非“撒谎”。他们是在承认毕加索在早期展现出的高超写实技巧的同时,更看重他在后期艺术探索中对“真实”的重新定义和更深层次的挖掘。他们的“坚持”,是对艺术史发展脉络的尊重,是对创新精神的肯定,是对一种超越单纯形似的艺术理解的坚持。

就好比我们评价一位音乐家,我们不会只看他能不能准确地演奏音符,更会关注他能否通过音乐传递情感,是否能创造出动人的旋律。毕加索也是如此,他的“真实”,体现在他对视觉语言的深刻洞察和革命性创新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起毕加索的牛逼,很多人就是说不出毕加索的很多画高级在哪里,总是喜欢拿他少年时期的作品作为他很牛逼的佐证。大概意思是人家十几岁的时候都已经这么牛逼了,所以后期牛逼到你们都看不懂的高度了。

我呸。如果一个作品高级在那里,你说不出来,说白了就是你也再不懂装懂。

牛顿大多数伟大的成就都是30岁之前完成的,后半生毁在了争名夺利之中。而毕加索和同时代的画家同样遇到了创作瓶颈,如何才能自成一派,名利双收呢?那就要独辟蹊径。立体主义就此诞生了。

如果一幅画不能被理解,也没有视觉美感,甚至连不明觉厉的感觉都没有,那么这幅画就是胡乱画的。

很抱歉,毕加索的后期很多作品我看不出美感,也无法理解,也不觉得厉害在哪里。我完全有理由揣度,毕加索后半期很多画作就是随心所做,并无高深技法和寓意。凭借他的名声和炒作能力,那些画作得以价值不菲。然而不懂装懂的人非要说自己看懂了,以示自己和普通人的审美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之上。

我想毕加索死的时候,一定是笑死的,那么多人像猴一样被我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