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科学上的「没有证据表明」?

回答
科学上的“没有证据表明”(No evidence to sugges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等于“证明了不存在”,而是指在现有可获得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下,未能发现支持某个假设或理论存在的证据。理解这个概念的精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1. 强调的是“现有”和“可获得”的证据:

“现有”:科学研究是基于当前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我们今天所说的“没有证据表明”是基于我们当前能够进行的研究和观测。未来的技术进步、新的观测手段或更深入的理论发展,可能会改变“没有证据表明”的状态。
“可获得”:科学研究需要可操作、可重复、可验证的证据。有些现象可能确实存在,但我们目前缺乏能够探测到它们的工具或方法,或者这些现象的发生条件我们无法模拟和观察。例如,在早期人类无法观测到微观粒子时,他们也无法“证明”电子的存在。

2. 明确区分“没有证据表明”与“证明了不存在”: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没有证据表明” (Absence of evidence):指的是我们在努力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没有找到。这并不意味着证据根本不存在,而是我们还没找到。就好比你在一个未被完全探索的森林里寻找某种罕见的植物,如果你搜寻了几个区域都没有找到,这只能说明你在那几个区域没有找到,而不能断言这种植物在整个森林里都不存在。
“证明了不存在” (Evidence of absence / Proof of absence):指的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来断定某事物不存在。这需要更强的论证和更全面的证据。例如,如果你已经系统性地、穷尽式地搜索了所有可能的区域,并且证明了该植物的生长环境在该森林中不存在,那么你就可以说“证明了不存在”。在科学上,“证明了不存在”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需要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全面的排除。

3. 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科学方法是基于观察、假设、实验和验证的循环。

观测和测量限制:许多现象的规模、强度或范围可能超出我们现有的观测能力。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是通过其引力效应推断出来的,因为我们目前无法直接探测到它们。
实验设计限制:有些实验难以设计或执行,或者存在内在的限制。例如,研究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事件,由于时间上的断裂,我们无法直接进行实验来“看见”它。
理论解释的局限:即使有数据,也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些数据。如果某一个理论没有比其他理论更强的证据支持,那么我们只能说“没有证据表明”该理论是正确的。

4. 累积证据和证伪原则:

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累积证据的基础上的。一个假设需要大量的、一致的证据来支持才能被普遍接受。

证伪原则 (Falsifiability):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如果一个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科学理论。而“没有证据表明”某个事物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证伪原则的考虑。如果一个假设“无法被证伪”(即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似乎可以解释),那么它也常常会被认为没有科学价值。
证据的质量和数量:即使找到了“一些”证据,其质量和数量也可能不足以支持某个结论。科学上强调证据的可靠性、重复性以及统计显著性。

5. 几种常见的语境和含义:

“没有证据表明”在不同的科学语境下,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况:

未曾进行过相关的研究或观测:例如,在人类对某个星球进行探索之前,我们无法说“没有证据表明”该星球上存在某种生命形式。
进行了研究,但结果是阴性(负面)的:例如,通过一系列严谨的临床试验,发现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没有治疗效果,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证据表明”该药物有效。
现有证据不足以形成强烈的支持:可能存在一些初步的、不确定的迹象,但不足以形成一个可靠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会谨慎地使用“没有证据表明”或“证据不足以支持”这样的表述。
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指向了相反的方向:虽然不是“证明了不存在”,但如果所有已知的证据都与某个假设相矛盾,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证据表明”该假设是正确的。

6. 科学的谦逊和谨慎:

使用“没有证据表明”是科学谦逊和严谨的表现。它提醒我们,我们所了解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轻易地宣称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除非有充分的证据支撑。

举例说明:

关于外星生命:目前,我们没有证据表明地球以外存在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外星生命不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比如发现外星生物的遗迹、接收到外星文明的信号,或者在其他星球上发现明确的生命活动迹象。
关于特定物理理论:假设有一个新的物理理论提出,宇宙中存在一种未知的力。科学家们可能会尝试设计实验来探测这种力。如果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观测,都未能发现这种力的任何迹象,那么科学家就会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力存在”。这并不排除未来新的探测方法可能发现它的可能性。
关于医疗假设:有人提出某种未经科学验证的疗法可以治疗癌症。科学家会通过临床试验来检验这个疗法。如果试验结果显示该疗法与安慰剂效果相当,或者无效,那么科学家就会说“没有证据表明该疗法能够治疗癌症”。

总结来说,科学上的“没有证据表明”是一种审慎的陈述,它意味着:

我们正在积极地寻找证据。
在现有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我们还没有找到支持某事物的证据。
这与“证明了不存在”是截然不同的。
它鼓励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直到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或反驳一个假设。

这种表述方式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它保证了科学的客观性、实事求是以及不断进步的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篇回答更多是吐槽向,是一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作的段子,目的是通过常识与科学验证之间的巨大反差来提醒大众,他们对这句话望文生义的意义和这句话实际的意义之间有巨大差距。

如果需要严谨的解释,个人认为另一位答主 @殇风 的答案更好:

以下是原答案。



科学上的“没有证据表明”,意思是这样的:

大街上有个空瓶子,但按照严谨的科学思维你并不应该直接捡,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这个瓶子的主人不会回来认领。根据瓶子上的指纹在公安系统中反查得到身份地址后询问瓶子主人本人,听他说了自己不要这个瓶子了,这才算是表明这个瓶子的主人不会回来认领的证据。

迎面走来一家三口,一男一女一小孩,但按照严谨的科学思维你并不能直接说“你俩生的这小朋友可真可爱”,因为:

1)没有证据表明这小朋友是他俩生的,还可能是隔壁老王的,你需要给他们一家三口做一个亲子鉴定,这才是支持你这句话里的“你俩生的”这四个字的客观科学证据。直接问两个大人是不是他们生的小朋友不能算客观科学证据,因为他们还可以是人贩子说谎;但这样的口述可以作为低质量旁证参考。

2)没有证据表明小朋友是小朋友,他还可能是一个霍比特人,所以你需要给小朋友基因测序并与全球各家系基因组做比较,以排除他是霍比特人的可能性。你还应该通过检测骨龄排除遗传病导致的矮身高可能性,通过检查第二性征确定他青春期还没开始、真的还是个儿童,这些才可以用来作为叫他小朋友的客观依据。

3)没有证据表明小朋友符合你所使用的语言中对可爱的定义,你需要先通过2)里面的方法证明这个小朋友是个小朋友,然后使用标准化评分问卷对小朋友的可爱程度打分,并且与基于代表性全国小朋友样本的常模分数分布比较,然后才能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可爱。


今天家里晚饭很好吃,但按照严谨的科学思维,你不能直接说“妈妈做的饭真好吃”,因为除非你肉眼见证妈妈把饭炒出来,否则没有证据表明这顿饭是你妈亲手做的。

不,今晚家里只有你妈和你在也不能算证据,因为她也可能点的是外卖。不,看到你妈围着围裙洗锅也不算,因为也有可能是你妈打电话让钟点工上门炒的菜,然后让钟点工先走再自己洗锅。


现在你们明白“没有证据表明“这句话有多坑了吧。

大众时常望文生义,把这句话误读为“这事不存在”。但实际上,科学上,“没有证据表明”只能传递“这事还没人去探索过”的意思,对某事具体结论如何,是没有给出任何信息的。

千万不要因为这六个字表面看起来像“没有这样的事发生过”,就直接误读为某事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上的“没有证据表明”(No evidence to sugges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等于“证明了不存在”,而是指在现有可获得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下,未能发现支持某个假设或理论存在的证据。理解这个概念的精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强调的是“现有”和“可获得”的证据: “现有”:.............
  • 回答
    世界移动大会(MWC)上展示的那些令人惊叹的“黑科技”,尤其是那些挑战我们常规认知的,总能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你说到的“悬空坐立”,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如果真在MWC上出现,背后肯定有着一套巧妙的科学原理支撑。咱们先不谈具体是哪个展台、哪个产品,但就“悬空坐立”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最可.............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科幻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审视其方方面面。首先,“文化大革命”的余波是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影响。这场长达十年的动荡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造成了深重的破坏。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仔细审视一下关于纪录片《穹顶之下》科学性错误这个问题中可能存在的“明显错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部纪录片的核心论点以及它所引用的科学证据,然后才能判断对这些证据的解读是否存在偏差,或者是否存在遗漏关键信息的情况。这部纪录片(特指柴静的《穹顶之下》)最核心的论点围绕着中国的.............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捕捉到水分子内部结构的清晰画面,这无疑是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远非简单的技术展示。首先,这项成就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生命之源”——水的理解。自古以来,水就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而备受关注。我们知道水由氢和氧组成,知道它具有极强的溶解性.............
  • 回答
    想科学地练钢琴,不是靠蛮劲硬啃,而是得讲究策略和方法。说白了,就是用聪明的方式,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效率最大化。别指望一蹴而就,这事儿得循序渐进,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牢,上面才能建高楼。一、认识你的“敌人”与“盟友”:乐谱与技巧练钢琴,你面对的是乐谱,你要征服的是音符、节奏、力度、表情。同时,你还要.............
  • 回答
    在探讨社会科学是否“科学”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何谓“科学”。“科学”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定义,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演变的。然而,有一些核心的、贯穿始终的准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学科领域是否具备科学的属性。将这些准则应用于社会科学,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科学性”的内涵和挑战。一.............
  • 回答
    科学虽然强大,但对于某些极端情况下的死亡,确实存在着难以完全解释的谜团。我们所说的“无法解释”,并非否定科学的存在,而是指在现有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下,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细节,也无法给出一个绝对、无可辩驳的、包罗万象的死因。其中一个常常被提及,也最接近我们讨论范畴的,是所谓的“非正常死亡中的异常情况”。.............
  • 回答
    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两者在理念、实践和相互促进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一、 核心理念上的契合: 对理性的追求: 民主的核心在于理性思考、公开辩论和基于证据的决策。它要求公民能够独立思考,分析信息,并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科学同样是以.............
  • 回答
    无神论和科学,这俩词儿听着都有点“高冷”,但它们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就好比问“香蕉和汽车有什么区别”一样,一个聊的是“信不信有神”,另一个探讨的是“怎么认识世界”。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这玩意儿是个什么路数。科学,说白了,就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它不是一套.............
  • 回答
    科学的尽头?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探索未知最深处的渴望,以及对知识边界的天然好奇。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想到“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或者“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这类宏大的哲学命题。但如果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去看,答案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或单一。要回答“科学的尽头”,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科学”.............
  • 回答
    很多人都说“多喝热水”,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从小到大,总有人在你身体不适的时候,或者只是觉得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温热的水。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热水”?这背后究竟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杯看似普通的“热水”,到底有什么本事。首先,得从我们身体内部说起。 .............
  • 回答
    中医是科学吗?以及它与现代医学的区别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了解中医时最想知道的答案。要回答“中医是科学吗?”,我们需要先理解“科学”本身是什么,再将其与中医的运作方式进行对比。“科学”是什么?通常我们理解的科学,是建立在可观察、可重复、可检验的经验证据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它强调.............
  • 回答
    手机防窥屏,这玩意儿听起来挺高科技,但拆解开来看,它的原理其实挺实在,主要就是利用了光线的特性来“糊弄”我们旁边的朋友。它不是什么魔法,也不是什么电子信号干扰,纯粹是光学上的小把戏。想象一下,你对着一个普通的手机屏幕,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 pretty clear 地看到屏幕上的内容。这是因为.............
  • 回答
    钱,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却又时常觉得难以捉摸的东西,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用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纯粹基于观察和逻辑的方式去探究,我们会发现,钱并非某种坚不可摧的金属,也不是一串写在纸上的数字,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交换媒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科学的视角来剖析。1. 从.............
  • 回答
    谈论《指环王》的“不科学”之处,首先得明确一点:这是一个由J.R.R.托尔金这位语言学家和文学巨匠创造的奇幻世界,它的根基是神话、传说、语言学和个人对历史的理解,而非物理定律和科学现实。因此,与其说是“不科学”,不如说是“不符合我们现实世界运作逻辑”的地方。如果非要挑剔一些,有几个点确实能让一个习惯.............
  • 回答
    中医里常说的“虚不受补”,并不是说身体虚弱的人就完全不能进补,而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进补的方法、药物、时机不对,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甚至损伤身体。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医对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认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消化吸收功能的受损: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以及对“自然的最终解释”的探索,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其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不如说两者在人类理解世界和自身存在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在某些时刻可能发生交集或对话。让我们试着一层层剥开这个问题:一、科学的边界与追求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